节气 第6页
-
立秋节气保健 介绍几则药粥
养生宜重点在肺——由于秋季转凉,气候干燥,人的新陈代谢机能开始变慢。人体如果不能适应外界气温的变化,稍有不慎,便会发生感冒、咳嗽,特别是那些素有哮喘病、支气管炎等病史的人,也往往在秋季复发或病情加重。秋季养肺,在饮食调理上,要坚持以防燥护阴、滋阴润肺为基本原则。多食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甘蔗等食物,以起到滋阴、润肺、养血的作用。 立秋节气后,气候并非真正进入秋季,消暑祛湿仍是养生主题。中医认为,立秋之后,消暑清热、养护心肺,使这两个在夏秋之际最易受挫的脏器得到充分滋养,以达...
-
芒种节气后 时令水果得天时最丰沛
芒种节气后,开始进入收获的夏日忙季,也是时令水果上市的旺季,市场供应量增大,价格也逐渐亲民。这个时候很多人为了减肥而选择更多地摄入水果,是选择自己喜欢的固定几样?还是根据自己体质选择适当的时令水果?答案肯定是后者。吃跨季节水果不但不环保也不利于健康。很多跨季节水果都是大棚种植,大棚中的温度和湿度较高,不利于农药降解,使它们大部分残留在果物上。在体内长期积累微量农药,对人的肝肾久而久之会造成损害,引起贫血、脱皮,甚至白血病。 南京自然医学会营养师宋彬介绍说,中医讲究顺时养生,在适当的季节做适当的事,时令水果得...
-
小满节气灸 祛湿不用愁
小满节气,艾灸养生重在祛湿气,健脾胃。对于患有慢性肠胃炎的朋友,以及脾胃虚弱的小儿一定要把握好这个节气,艾灸承山、阴陵泉、三阴交等穴位。可以很好地解决以上健康问题,改善肠胃功能。 对于患有皮肤病的朋友,小满节气到来,是一种灾难。因为这一时节容易被湿邪外侵,是皮肤病高发期。建议艾灸血海、曲池、水分等穴位。具有活血调脾的作用,可以缓解瘙痒。中医认为,脾土生肺金,脾旺则肺气足,因肺主皮毛,所以皮肤自然会健康。同时还可以用艾叶30克,加陈醋20毫升,泡澡,也可以改善皮肤病。 对于脸上有色斑女性朋友。建议...
-
大雪节气养生饮食 泡脚“进补”的大好时节
大雪节气践约而至,在强冷空气前沿与冷暖空气交锋的地区,会突降大雪,乃至暴雪成灾。血液循环变慢,血液粘稠度增高,推陈出新变慢,饮食起居的影响,手掌颜色褐色加深而呈现体液毒素积蓄;养阳滋阴,早睡晚起,是大雪节气养生的基本原则。 《月令七十二候集群》“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故而将其称之为“大雪”。 人应大雪 血管缩短,血压升高 冬天早晨的气候冰冷,血管和神经受到影响,交感神经兴奋,血管缩短,然后添加了血液流动的阻力,一夜睡觉后,身体里的水分...
-
白露节气注意养肺润燥喝白露茶
常言春困秋乏,入秋以来,我感觉此话不假,那种乏在身体,也在心灵。有位从医的好友告诉我,秋天应该多运动、少吃辛辣油腻,要保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以缓解秋的肃杀之气。我问,那肃杀之气是不是秋燥,让人身心疲乏?他说,燥邪伤人,容易耗人津液,让人口干舌燥,鼻咽焦躁,大便干结,皮肤干燥。我听了说,那秋燥,要秋风秋雨来调治,一场秋雨一场凉。 好友听后说,“白露秋风夜,一夜冷一夜”。白露节气,秋风袭来,炎热的天气因秋风而逐渐消散,每天都会比前一天更凉爽。夜晚温度降低,空中水汽凝结成水珠,白白的又...
-
小雪节气适当进补适时起居 加强自我保健
小雪是入冬后的第二个节气,预示着冬天真的到来了。天人相应,小雪节气也是人体阳气隐伏、阴气旺盛的时候,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中医师王省说,此时最重要的是顾护阳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可使阳生阴长,阴阳互生,平安入冬。 适当进补 进入小雪节气后,可以适当在日常饮食中补充一些温阳散寒、固肾益精的食物。《本草纲目》记载,羊肉性热,能补中益气、开胃健力。冬天人们阳气内敛,正好可以借羊肉的热性,有效改善手脚冰凉、畏寒怕冷的情况。萝卜在冬天也必不可少,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
-
大寒节气养生保健 饮食宜保阴潜阳 起居御寒防疾病
1月20日是大寒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大寒和小寒一样,都是反映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大寒是指天气已经寒冷到极致的意思。今年腊八节又刚好和大寒节气是同一天,大寒节气和腊八节一过,距离春节的脚步也就越来越近了,所以民谚就有“大寒过了就是年”的说法。此时节,寒凝大地,阳气潜藏,因此要做好日常养生保健,为来年立春做好准备。 饮食宜保阴潜阳 大寒节气期间,饮食养生方面应遵守保阴潜阳的原则。我国古代就有“大寒大寒,防风御寒,早喝人参黄芪酒,晚服杞菊地黄丸&rd...
-
《长白山二十四节气养生》推介
朱桂祯、张文风、苏鑫等专家共同主编的《长白山二十四节气养生》(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节气养生》)是长白山健康论坛的标识性成果之一, 也是传承和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厚重话题。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先民们通过观察天体运行, 认知一岁中时候、气候、物候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是对大自然天文气象变化规律的科学揭示。它与民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衍生出大量与之相关的岁时节令文化,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素问·...
-
探析节气理论在中医临床决策中的指导价值
二十四节气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1],它不仅可以指导农耕劳作,对中医临床实践也有很大价值。 节气理论溯源及内涵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古代黄河流域[2],萌芽于夏商,基本形成于战国时期,《黄帝内经》论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即五天为一候,三候为一节气,六个节气为一季(时),四季为一年(岁)[3]。秦汉时期节气理论趋向完善,公元前104年...
-
二十四节气导引法 理论基础功法举隅历史起源 功法举隅
二十四节气导引法是在当令节气期间,通过导引吐纳等方法,进行养生保健、祛病延年的传统导引养生法。该方法是在中医天人合一和顺时养生等理论指导下的具体实践。 天人合一作为中医有关人与自然和谐健康观的重要内容,包括人自身的形神统一和人与自然的统一。顺时养生则是在天人合一理论指导下形成的养生理论。在此基础上,中医学和中国传统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紧密结合起来,逐步形成节气养生理论方法,唐末宋初陈抟老祖编创的节气导引法,更将导引、节气、养生、治疗融为一体。 理论基础 天地大宇宙,人体小宇宙。天人合一思...
-
大暑节气 严防中暑 调养情志 起居有节
大暑是一年当中气温最高、气压最低、湿度最大、风速最小,且全年阳气最为旺盛的节气,使人们在潮湿闷热、酷暑难耐中饱尝“火力四射”“挥汗如雨”的煎熬。对此,中华中医药学会量效关系委员会常委、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中西医结合所所长及南岗院区急症科贾维刚主任医师指出,大暑时节,尽管人体脏腑孔窍开放最大,经络气血流通最为顺畅,抵御外邪的能力也最强盛,但同时机体腠理亦较疏松,是人体最易感受外寒外湿的时节。因此,大暑期间要做好调养和保健,尤其对于寒、湿、虚体质的人来讲,调治阳气更为重要...
-
立冬节气推荐两款药膳
立冬节气拉开了冬季严寒的序幕。冬天是自然界万物闭藏的季节,人体阳气也相应开始潜藏于内,立冬养生要以敛阴养阳为根本。饮食上以温热为主,可以食用糯米、红枣、芝麻、羊肉、桂圆、韭菜等,可以多吃核桃、松子、榛子等坚果类食物,忌食寒凉生冷黏腻之物。冬季是养肾的好季节,应季食品板栗能派上养生用途,这里推荐两款药膳。 乌骨鸡炖板栗 取板栗仁10枚、乌骨鸡1只、生姜1块、盐适量,将乌骨鸡褪毛、去除内脏,洗净晾干;乌鸡、板栗仁放入砂锅中,加水没过食材,放入生姜,加盖文火焖2小时;起锅加少量食盐即可食用。乌鸡甘平,入肺肾,有...
-
大暑节气食丝瓜 丝瓜络药用价值
“黄花褪束绿身长,白结丝包困晓霜;虚瘦得来成一捻,刚偎人面染脂香。”这是宋代赵梅隐的《咏丝瓜》诗。 大暑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节气。我抽空去了一趟老家,屋前的自留地上开满了黄花,一看便知道是丝瓜。家里人用纤细的竹竿搭成简单的架子,让丝瓜藤沿着竹竿往上攀援,便于它能结出更多的丝瓜,并且丝瓜悬挂在空中可以避免因着地而腐烂。 2016年国家邮政部门发行了《二十四节气》系列邮票第二组,由中央美院教授刘金贵和著名邮票设计师王虎鸣设计。邮票画面将以物候、民俗、农事等为表现对象,反映了各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