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白露

白露

  • 白露过后 秋冬养脾胃

    白露过后 秋冬养脾胃

      白露过后,气温开始下降,变化不定,昼夜温差比较大,胃病患者很容易在此时发作。因此,秋冬季节要注意养胃,尤其是那些身体寒凉、脾胃虚弱的人。秋冬脾胃易受寒,养脾胃把握以下六要点。   要点1 适当食疗药疗   中医认为,秋冬可进食温阳散寒之品,羊肉等温热食物均有养胃效果,适合胃寒病症患者。甘味食物及中药能滋补脾胃,比如党参、黄芪、白术、山药、小米、南瓜等食物,都具有很好的补益脾胃作用,且可以提高免疫力。散寒之干姜、紫苏叶、生姜、胡椒是健胃暖胃之佳品,可以调理好胃寒的病症,恢复健康脾胃。   要点2...

  • 如何防止白露脱发

    如何防止白露脱发

      脱发标准:   梳1分钟掉发多于50根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赫尔希宾医学院皮肤病学副教授杰弗里·米勒对脱发进行了多年研究。近期,他对60名20~60岁的健康男性进行了研究,给出了自我检测脱发的方法。   研究人员给受试者同样的梳子,让他们用同样的姿势在白色塑料板前梳头60秒,频率为1~2秒梳一下,然后清点塑料板和梳子上的头发,之后又对这些人进行跟踪调查。结果发现,在20~60岁的男性中,脱发量平均为50根。脱发数量超出平均数越多,今后秃顶的几率越大。“正常的脱发是新陈代谢的需要,数目过...

  • 白露燥气渐盛 润肺护肺要提上日程

    白露燥气渐盛 润肺护肺要提上日程

    所谓“春困秋乏夏打盹儿,睡不醒的冬三月”,是形容爱瞌睡人的口头禅。随着天气转凉,很多人发现自己早上起床不像夏天那么利索,中午吃完饭以后一定要“小眯”一会儿才行。这是不是就是秋乏的一个最明显的表现呢?有关专家建议,这一时段应注意调整好日常起居,养精蓄锐,从而更好地应对“秋乏”。同时,白露以后,燥气渐盛,燥易伤肺,润肺护肺要提上日程。 江苏省南京市中医院大内科张钟爱主任介绍,夏天天气炎热,能量消耗较大,人们普遍食欲不振,造成体内热量供给不足。到...

  • 白露后气候干燥 鼻炎闹 艾灸可以调理鼻炎

    白露后气候干燥 鼻炎闹 艾灸可以调理鼻炎

    你最近发现清晨路边花草叶子上的露珠了没?白露,即白色的露珠。根据阴阳五行规律来说,秋季在五行中属金,其色白,所以白主要是指秋季;露则是指是“阴气渐重,露凝而白”,是指秋季此时阴气在渐渐加重,早晨在路旁的树叶上可以看到露珠。 白露后气候干燥,灸大夫提醒,在白露节气中要避免鼻腔疾病、哮喘病和支气管病的发生。特别是对于那些因体质过敏而引发的上述疾病,在饮食调节上更要慎重。 秋天到,鼻炎闹! 有谚语是这样的:“过了白露节,夜寒日里热。”白露...

  • 白露时节养生

    白露时节养生

    采访专家 陕西省中医医院呼吸科主任 马战平 主任医师 一年之中,古城西安有两个时节最美。一是四月天,另一个就是最近这段时间了。白露一过,渐入八月,天空澄明,秋阳温和,凉风习习,抓紧时间好好享受吧。 有句老话这么说“白露勿露身,早晚要叮咛”。意思是提醒人们在这一节气中,白天虽然温和,但早晚已凉 ,打赤膊容易生凉。陕西省中医医院呼吸科主任马战平主任医师提醒读者此时养生宜收敛。宜多食酸甘。宜润肺养阴。 Q:白露时节,天地之气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A:每年的阳历9月8日左右为白...

  • 中秋遇白露 别忘养生保健

    中秋遇白露 别忘养生保健

    今年的9月8日,恰逢中秋遇白露,实属几十年难遇一次的“双节”聚首。白露后,白天温度虽然温和,但是夜晚已经开始转凉,对人体的影响非常明显,因此白露前后的养生保健非常重要。当放松游玩的中秋小长假遇到养生关键点白露节气,除了吃喝玩乐之外,可别忘了和养生保健定个“契约”。 月饼吃多 喝杯柚子汁祛火 中秋团圆,月饼是不可缺少的节日食品。湖北襄阳市中医医院脾胃风湿科主任马保华建议,月饼比较油腻,易引起口渴,尽量搭配一些解油腻的饮品。比如山楂水、普洱茶等。 人们吃月饼的...

  • 白露身不露

    白露身不露

    今年的9月7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白露,表示天气已经转凉。这一时节冷空气日趋活跃,常出现低温天气,因此要注意预防低温冷害。 白露为典型的秋季气候,容易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症状。可适当多服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食品,也可选用一些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如人参、沙参、西洋参、百合、杏仁、川贝等,它们对缓解秋燥多有良效。 “白露身不露”,老、弱、病者更要注意适时增减衣服,以防受凉。肚脐部位的表皮最薄,若防护不当,晚上睡觉暴露腹部或爱美穿露脐装,寒气极易通过肚脐侵入人...

    养生秘方 2024-03-06 9 0 白露
  • 白露时节 常给肾脏打打气

    白露时节 常给肾脏打打气

    从白露开始,天气越来越凉,有些人出现手脚冰凉、肢体怕冷、尿频、乏力等症状,中医讲这是肾气不足的表现。所以白露起要经常给肾“打打气”,即补养肾气。 首先是坚持晚上泡脚,用温水泡,水要没过脚腕,时间在15到30分钟,泡到身体微微发热最好,泡脚的同时把耳朵和腰部搓热,肾开窍于耳,而且耳朵有密集的反射区,联系着全身每一个器官,所以常搓揉耳朵是一种很好的养生方法。腰为肾之府,腰可是肾的家,肾以温为补,所以我们要经常搓一搓腰眼,别让它冻着。 泡完脚以后,要做揉肾经的功课,坐到床上,脚心相对,...

  • 白露转凉寒从脚起 足部保暖

    白露转凉寒从脚起 足部保暖

      【白露】   二十四节气之一,此时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我国古代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说此节气时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可见白露实际上是天气转凉的象征。   白露过后,天气转凉,气候宜人,是一年之中难得的锻炼身体的好季节。白露节气的养生重点应该是加强锻炼。从中医角度上而言,到了秋天,人的阳气会“藏”起来,此时更应加强锻炼,预防疾病侵袭...

  • 白露节气养生 白露吃什么

    白露节气养生 白露吃什么

      9月7日白露,阴气渐重,露凝为白,故名白露。白露是典型的秋天节气,天气渐凉,空气中的水蒸气夜晚在草木凝成白色的露珠。谚语说“过了白露节,夜寒日里热”便是说白露时白天黑夜温差很大。   起居:添衣莫过厚   白露节气是气候转凉的开始。此时夜间及早晚气温低,正午仍很热,是秋日温差最大时。古语说:“白露身勿露”,告诫人们白露时节气温转凉,不能袒胸露体,尤其一早一晚要多添衣服。夜晚睡觉关好窗户,防寒湿侵袭出现关节酸痛沉重,脘腹痞满,便溏,四肢无力等不适。但添衣...

  • 白露节气 小心着凉

    白露节气 小心着凉

    古语云:白露节气勿露身,早晚要叮咛。即指白露时节,昼夜凉爽,中午炎热,而这正是小儿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的时节。在此给家长们提醒注意以下几点: 穿衣,春捂秋冻也就是指衣服不要穿得太多,被子不要盖得太厚,让宝宝对凉爽环境有一个适应过程。由于气温变化较大,在外岀时给宝宝备用一件薄外套和一顶小帽,回家后别急着给宝宝脱外套,降低宝宝的受凉几率。 锻炼,冷水擦洗在秋天开始耐寒锻炼,是提高对寒冷反应灵敏度的最有效方法。开始可用冷水给孩子洗手、擦脸,小儿一般都能适应。以后可用冷毛巾擦身,待习惯后用冷水冲浴,约数分钟,然后...

  • 白露之际话养生

    白露之际话养生

    9月8日,是我国24节气之一的白露。古籍《孝纬经》中记载:“处暑后十五日为白露”,此时“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元代吴澄所撰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此则诠释“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 到了白露节气,气候开始转凉,因而民间养生有“白露节气勿露身,早晚要叮咛”之说,意在提醒人们此时白天虽然温和,但早晚已凉,打赤脯容易着凉。中医认为,白露时节秋燥耗人津液,人们常会出现口咽干苦、大...

  • 白露之后防秋燥

    白露之后防秋燥

    每年的9月7至9日为白露节气,农历云:“斗指癸为白露,阴气渐重,凌而为露,故名白露。”这说明白露已经是个典型的秋天节气,由于天气已凉,空气中的水气每到夜晚常在树木花草上凝结成白色的露珠,所以名为“白露”。   同时《礼记·月令》篇记载这个节气的景象应是“盲风至,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说明鸟类也开始做过冬准备,如鸿雁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此时人们也开始添加衣服,故俗语有云:“白露身不露。...

  • 白露节气进入秋季天气变凉 调养心神

    白露节气进入秋季天气变凉 调养心神

    受访专家/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治未病科主任陈瑞芳教授 白露 时至仲秋,天气逐渐转凉,降水也较多,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炎热的夏天已过,凉爽的秋天已经到来了,而且,此时一些呼吸道疾病如鼻炎、哮喘等及胃肠道疾病容易发病,因此,人们的养生保健也要做出相应的改变。 治未病科专家建议,白露养生要注意早睡早起,“秋冻”要适度,饮食以清润为主,要预防秋燥。 早睡早起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治未病科主任陈瑞芳教授介绍,眼下大自然的阳气逐渐收敛,阴...

  • 白露后就要注意补阴补肾气 润肺气保阳气

    白露后就要注意补阴补肾气 润肺气保阳气

    夏天的热情渐次消散,是时候放下那颗狂燥的心了。转眼秋意渐浓,寒意渐至,晨起披衣散步,小区草地上竟然能看见裹挟着一夜寒气,凝结满夜月光的露珠了,转念一想,原来是白露到了。 白露本就是这样得名的节气:当天气转凉,阴气逐渐加重,清晨的露水随着日益加厚,凝结成一层白白的露珠,而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曰为白露。 俗话说:“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说的是处暑还会热,每天需要用一盆水洗澡,十八天之后,到了白露节气,就不能赤膊露体了,会受寒着凉。莫怪乎晨起不披衣就得感冒...

  • 白露 是时候做这些导引术了

    白露 是时候做这些导引术了

    白露节气时, 每天凌晨1 点至5 点,正坐,上身保持中正,两手掌按在膝盖上,指尖方向相对, 两肘尖向外侧, 吸气同时向右侧转头, 至极致时,右手用力推右侧的膝盖, 左手也用力按住左侧的膝盖, 使整个上半身向右侧转动至极致, 稍停片刻, 放松呼气, 返还原坐姿。 此式左右各15 次, 然后行叩齿、吐纳、咽津液法。 此式以锻炼脊柱及腰背为主, 以调理胃经为主, 同时也有调理两侧肝经的作用。主要功效为祛除腰背部风寒邪气, 对因阳明经受风寒导致的打冷战, 胃气不舒导致的爱伸懒腰, 打哈欠,...

  • 白露食粥治过敏性鼻炎

    白露食粥治过敏性鼻炎

    白露(9月8日)时节天气转冷,过敏性鼻炎高发,进食“神仙粥”可有效治疗过敏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常有打喷嚏、流清鼻涕、鼻子眼睛发痒等症状,中医认为这是风寒外束、营卫不调的表现, 治疗应祛风散寒、调和营卫。“神仙粥”来自清代《太医院经验神方》,将糯米50克加水900毫升煮熟后,加入带须葱白7根、生姜7片,再煮5分钟,加入米醋50毫升,趁热服用。每日1剂,连用7天。 葱姜祛风散寒;糯米益气和中;米醋酸收,使其发散有度而不伤正气,尤其适合中老年过敏性鼻炎患者。...

  • 白露防“秋燥”

    白露防“秋燥”

    “食疗”是指以食代药来调养体质、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例如用生姜加大枣治胃寒不适而舌苔不腻的病人;用五香羊肉治妇女小腹冷痛而大便稀薄者,效果确切。有便溏滑泄的五更泄泻病人,大都是脾肾阳虚的体质,经常食用冰糖五果羹(先将红枣、桂圆及枸杞子,加冰糖共煮十分钟,再将切碎的带皮生梨块和去皮香蕉块加入,勾芡后进食)可以改善体质,使五更泄泻得以改善或治愈。要进行食疗,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必须要非常慎重地加以对待,最好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如果在参考有关食疗的书籍后自我试行,更应从小量开始、严密观察,一旦有...

  • 白露养生身不露

    白露养生身不露

    过了白露,气候干 燥,人们不仅应注意秋 冻,而且需注意防秋 燥,天气变凉时,人的 毛孔要闭合起来防着 凉,如过早穿上厚衣 服,毛孔就会因受热而 开放,突然降温带来的 寒气就容易透过毛孔 伤人,所以入秋时要适 当冻一·冻。 白露节气之后,天 气冷暖多变,容易诱发 伤风感冒或导致旧病 复发,因此更要注意预 防疾病。中医理论认 为,“春夏养阳,秋冬养 阴”。白露节气正值秋 季,阳气渐收,阴气生 长,所以保养体内阴气 成为首要任务,而养阴 的关键在于防燥,这一 原则应具体贯彻到生 活...

  • “白露”养生“三字决”

    “白露”养生“三字决”

    今日迎来秋天的第三个节气——“白露”,它是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节令,《孝纬经》曾载“处暑后十五日为白露”。此时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即到了白露,阴气逐渐加重,清晨的露水随之日益加厚,凝结成一层白白的水滴,所以就称之为白露。   我国古代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   白露为典型的秋季气候,处暑已过,雨水渐少,天气渐凉,气候日渐干燥,俗语说:...

  • 白露秋凉要调适

    白露秋凉要调适

    农历白露节气刚过。露是由于温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所以,白露实际上是表明天气已经转凉。谚语“过了白露节,夜寒日里热”便是指白露时昼夜温差很大。此时白天虽然温和,但早晚温度低,所以中老年人注意早晚添加衣物,打赤膊容易着凉。 饮食上,白露节气要预防秋燥,可适当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食品,也可选用—些益气养肺、滋阴润燥的中药,如西洋参、百合等。福州有个“白露必吃龙眼”的说法。民间的意思为,在白露这—天吃龙眼有大补身体的奇效。龙眼...

  • 白露养生防病除燥

    白露养生防病除燥

    白露时节,支气管哮喘发病率很高,因此要做好预防工作。此时秋高气爽,正是人们外出旅游的大好时光。但是,常有不少游客在旅游期间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其实不一定是“感冒”,可能是“花粉热”。“花粉热”的发病有两个基本因素:一个是人体体质的过敏,另一个是不止一次地接触和吸人外界的过敏原。此节气的养生重点是加强身体锻炼,注意早晚不要受凉,对过敏性疾病积极预防。 白露后还要防鼻腔疾病、哮喘病和支气管病的发生。特别是因体质过敏而引发...

  • 白露 是一年中最后一个农忙季节

    白露 是一年中最后一个农忙季节

    少时读《诗经·蒹葭》,那“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每一句都勾起我的想象,仿佛在诗歌里的白露中耀眼地闪烁,蒹葭般随风而舞,带着伊人在水一方的感叹。后来我想,那诗里所写白露,是草木上的白露,携着伊人的芳香,伴着流年的梦境。 白露节气天气变凉,虽然白昼尚热,但夜晚气温下降,昼夜温差大。所以说,那夜间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凝结成了小水滴,密集地附在花草木叶之上,待到晨光映照,晶莹洁白,因而得名白露。古人认为夜气为露,属于阴之液,是天上赐给人间的宝贝,并将露水收集起...

  • 露是“白露”节气后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

    露是“白露”节气后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

    一年中最炎热的三伏天一过,再过十天左右就会进入一年中农历的第15个节气——白露,预示着天气转凉。我国邮政部门于今年8月7日发行的《二十四节气(三)》特种邮票,其中第三图便是“白露”,展现了人们在秋天里练太极拳、强身健体的场景。到了这个时节,清晨的露水随之日益加厚,凝结成一层白白的水滴,正如《诗经》中所描述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景象。 露是“白露”节气后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由于天气转凉,夜间空气中的水汽遇冷便...

  • 滋阴膳食润秋燥 醇香解乏白露茶

    滋阴膳食润秋燥 醇香解乏白露茶

      9月8日迎来今年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的白露。随着白露来临,我国北方地区普遍气温下降,秋高气爽,呈现出典型的秋季气候,而广东地区“秋老虎”也正缓慢撤离,气温下降速度逐渐加快,昼夜温差增大。因而,白露节气前后,中医养生应当注重护阳养阴,防寒保暖。在饮食上,更应该以补阴润肺为主进行,调摄身体,提高抵抗力,减少秋季感冒。为此,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中医师成杰辉特提供几款茶饮、汤品供居家食疗。   指导专家   成杰辉   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中医师   ...

  • 白露养生谨防秋燥 饮食养生 养阴润燥

    白露养生谨防秋燥 饮食养生 养阴润燥

    白露是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秋季的第三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讲:“八月节,秋属金,金色白,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故名“白露”。白露已至,秋意浓浓。白露节气后,气温渐凉。白天阳光尚热,然太阳归山后,夜间便觉丝丝凉意。清晨的草木上会凝结白色的水滴,闪耀出晶莹的光。 起居养生 天气慢慢转凉,起居需注意以下方面。 早睡早起 白露时,日常起居应当注意收敛阳气,养护阴气。《黄帝内经》中讲:“秋三月,早卧早...

  • 白露养生 重视保暖 防止秋燥 动静结合

    白露养生 重视保暖 防止秋燥 动静结合

    进入白露时节,那些困扰我们大汗淋漓的暑热天气逐渐远去,逐渐变得凉爽起来,秋风乍起,携着丝丝凉意。清晨醒来,我们逐渐发现周围开始凋零的花瓣、草木上凝结了白色的水滴,闪耀出晶莹的光泽。那么,白露养生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 衣 早晚及时添加衣服 老百姓有谚语说“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的说法,也就是说白露节气过后,衣服穿着就应注意开始保暖避寒了。 从“处暑”到“白露”,变化最大的就是昼夜温差了,可以说“白露&r...

  • 白露节气注意养肺润燥喝白露茶

    白露节气注意养肺润燥喝白露茶

    常言春困秋乏,入秋以来,我感觉此话不假,那种乏在身体,也在心灵。有位从医的好友告诉我,秋天应该多运动、少吃辛辣油腻,要保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以缓解秋的肃杀之气。我问,那肃杀之气是不是秋燥,让人身心疲乏?他说,燥邪伤人,容易耗人津液,让人口干舌燥,鼻咽焦躁,大便干结,皮肤干燥。我听了说,那秋燥,要秋风秋雨来调治,一场秋雨一场凉。 好友听后说,“白露秋风夜,一夜冷一夜”。白露节气,秋风袭来,炎热的天气因秋风而逐渐消散,每天都会比前一天更凉爽。夜晚温度降低,空中水汽凝结成水珠,白白的又...

  • 白露节气养生观 白露身不露 寒露脚不露

    白露节气养生观 白露身不露 寒露脚不露

    白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表示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天气已开始转凉。关于白露有几条谚语,包含着相应的健康观和养生观。 “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这句谚语表示的是白露节气之后,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开始增强,冷空气短时间内会带来一定程度的降温,尤其是对我国长江以北影响比较明显。 “过了白露节,夜寒日里热。”这是因为白露节气虽到,但暑热尚未全退,全国许多地方常会出现“秋老虎”天气,昼夜温差可达十多度。“夜寒&r...

  • 滋润全身通体舒泰 白露导引术

    滋润全身通体舒泰 白露导引术

    白露,为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白露之后,天气逐渐转凉,因此尤要注意养生。 白露导引术,重在脊柱的左右旋转与上下对拔,使整个脊柱在旋转中得到拔伸。从内景功夫的角度而言,练习日久,习练者自觉脊柱甚至整个身体有如一根空心的管道,真气从上而下如甘露灌顶、滋润全身、通体舒泰,此真气下降及内敛之景象也,此内景“甘露灌顶”之密意也。 【动作】 1.采用盘坐式,两手自然覆按于两膝,正身端坐,呼吸均匀,思想安静,全身放松。(图1) 2....

1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