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 第347页

医 第347页

  • 布鲁氏菌病 中医痉证治方

    布鲁氏菌病 中医痉证治方

    雷某,女,34岁,2023年3月5日初诊。主诉:两手足持续痉挛7个月余。患者因从事畜牧业工作,长期下乡和牛、羊等动物密切接触,不慎感染布鲁氏病菌病。病初,高热汗出,肌肉酸痛,关节肿痛,经40多天的住院治疗,发热、肢节酸痛基本好转,但多汗无法控制,由于长期出汗,又出现两手足持续痉挛、抽搐,甚为痛苦,常恶风,怕冷。舌淡,苔白,脉弱。 诊断:西医诊断为布鲁氏菌病,中医诊断为痉证(营卫不和,表阳不固)。 治法:调和营卫,温阳固表。 处方:桂枝20g,白芍20g,炙甘草20g,生姜30g,大枣2...

  • 元代医学家危亦林创造了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柱骨折

    元代医学家危亦林创造了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柱骨折

    公元13世纪,元代医学家危亦林创造了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柱骨折,这是中国伤科发展史上的一个创举,它解决了脊背骨折治疗的大难题,也为其他部位骨折的治疗开创出一种新方法,比英国医生戴维斯在1927年开始使用治疗脊柱骨折的方法早了600多年。 大公无私 虚怀若谷 南北朝之际,战乱频繁,骨伤科随之发展起来。随着元朝的建立,阿拉伯医生进入中原,中国的外伤科由此吸取了阿拉伯医学的经验,使本来已经具有相当成就的外伤科更加充实丰富。值得一提的是,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集中反映了元代以前骨伤科的主要成就,是我国古代水...

  • 中医科学化 中国共产党一直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

    中医科学化 中国共产党一直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

    中国共产党对中医药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中国共产党一直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并把保护、传承和发展传统中医药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不懈推动中医药与时俱进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中医科学化,西医中国化:近代中医之争与民主革命时期对中医药的保护利用 近代以来,西医因诊疗技术特别是眼科与外科等手术治疗所表现出的显著疗效有别于传统医学的经验,被称为“科学医学”,中医药...

  • 在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中增强文化自信

    在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中增强文化自信

    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初步胜利,中国共产党坚强而英明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以及充分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勇敢“逆行”驰援湖北之人民战疫精神,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其中,中医药在抗疫中的优异表现和突出贡献,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自信。 中西医结合,中医药阻击新冠病毒广受好评 抗疫伊始,中央的战略部署中就蕴含了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的思想,使中医药深度介入诊疗全过程,有效方药和中成药得以及时推广,从而大幅度减少了轻型和普通型向重型、重型...

  • 长寿老中医 不喝清水只喝绿茶

    长寿老中医 不喝清水只喝绿茶

      在深圳市坪山新区里,住着一位99岁高龄的老中医,这位老中医的名字叫曾庆善。曾庆善生于1915年10月21日,从医七十余载,曾经为无数病人解决疑难杂症。现在曾庆善虽然腿脚不如从前利索,但仍然坚持每天为病人诊症。   近日,记者专程来到坪山人民医院东门大街拜访了曾庆善老人,为广大读者探寻老人的长寿秘诀。   保家卫国为善最乐   曾庆善从小立志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所以在20岁那年,他到卫生院校学习中医学及西医急救知识。可在毕业后不久,日军便侵占了坪山及宝安等地,破坏了当地原有的平静生活。于是曾庆...

  • “脾藏意主思”理论在《东医宝鉴》中的应用探析

    “脾藏意主思”理论在《东医宝鉴》中的应用探析

    《黄帝内经》将人的情志活动分属于五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脾胃为后天之本,位居中焦,乃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影响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脾“藏意主思”的功能,是人体情志活动调控有序的生理基础,若脾脏功能失衡,则会引发相关情志病。《东医宝鉴》是一部综合性医书,为朝鲜医家许浚所著,具有“赅括古今,折衷群言,探本穷源,挈纲提要,详而不至于蔓,约而无所不包”的特点[1]。《东医宝鉴》中对脾脏的论述较多,...

  • 中医“圆运动思维”运用于《黄帝内经》

    中医“圆运动思维”运用于《黄帝内经》

    •华夏文明肇始于中原,亚热带季风气候变化深刻影响农作物之生命周期,先哲容易形成周期循环意识,经过抽象,形成“圆运动思维”。 •从寥廓太虚至银河星系,从太阳系星云漩涡运动至地球公转形成四季迭替,再到人身阳气之生、长、化、收、藏,于不同时间空间之万物,皆遵循“圆运动”之道。 在古代中国,“圆”乃“宇宙意识”及“生命精神”之重要原型,其民族特色鲜明。《易经》用&l...

  • 建立中医药“全覆盖”的临床医疗体系

    建立中医药“全覆盖”的临床医疗体系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中医与西医协同作战、优势互补,对提高重症患者的治愈率,降低重症患者转危重症率,降低危重症患者死亡率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医药深度介入新冠肺炎的预防、治疗和康复的全过程,其简便验廉的优势作用凸显。 当前,中医药在疾病防治中的作用尚有提高空间。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优势,中西医不应有孰高孰低、孰优孰劣之分。建立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我国医药卫生事业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对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顺利进行尤为重要。希望中医...

  • 学习《中医学之道 国医大师陆广莘论医集》札记

    学习《中医学之道 国医大师陆广莘论医集》札记

    •陆广莘认为,中医的研究对象是天人之际的健病之变,即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健康和疾病相互转化的过程,不仅仅是疾病实体。医生在诊病时必须掌握和分析机体本身正邪相争的态势,发现其内在的自发的抗病反应和抗病能力(即正气)。 •疾病的症状、体征所表现的“旺气”,是人体内在的、自发的抗病反应,医药要因势利导,相向而行,而不是粗暴地加以拮抗和抑制。中医治疗的要求是“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而不一定彻底消灭邪气。 中医基本理论的核心,集中...

  • 中医经脉的循行 足厥阴经与血脉的联系 足厥阴经的循行

    中医经脉的循行 足厥阴经与血脉的联系 足厥阴经的循行

    •以足厥阴经为例,纵观其早期形成发展的过程,可以看到经脉的本质发生了扩展,由基于实体的“宁失其穴,不离其经”,更多地转变为基于联系的“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对早期经脉发展的梳理,可以更清楚地看到穴位与其主治的本来面貌,发现历代文献整理传抄或理解的错误,从而减少对临床应用的误导和机制研究中存在的困扰。 经脉理论有着相当丰富的内涵,从所代表的时间空间意义到所属脏腑、阴阳五行配属、相互关联、循行路线及所疗疾病种类都在不断丰富扩展。...

  • 寒热交替外感不适 清代名医小膳方

    寒热交替外感不适 清代名医小膳方

    古膳今用 葱白豆豉葛根汤乃清代名医小膳方,特别适合寒热交替导致的外感不适。其出自清代名医俞根初的著作《重订通俗伤寒论》,“葱豉葛根汤:鲜葱白2枚,淡豆豉3钱,生葛根1钱半。伤寒愈后,伏热未尽,复感新邪,头痛发热,恶风或恶寒,舌燥口渴,或兼咳嗽。”春天气温虽然逐渐升高,但早晚仍寒,并且近日气温不稳定,寒热交替。此清代小膳方很适合用于初春季节寒温不定引起的外感不适,症见头痛、发烧,怕冷怕风,口干舌燥,或者兼有咳嗽症状。 葱豉葛根汤 材料:葱白80克,淡豆豉15克,葛...

  • 一封封感谢信传递浓浓医患情

    一封封感谢信传递浓浓医患情

    湖北省荆门市中医医院领导: 半个月前,我和女儿因发热先后入住贵院感染二科,期间得到了科室医护人员的精心呵护,为了安抚女儿不安情绪,特地将我们的病房安排在对门,李继恩、刘思为两位医生对我们进行了精心治疗,全体医护人员耐心、细致地关怀着我们。因为有他们,我们才能这么快康复。 住院时,女儿即将步入20岁年华,病魔无情,同在医院隔离,作为父亲,我因不能给她过一个有意义的生日而内疚。18日,我们收到通知可以出院,正当我们惊喜之余,更大的惊喜送到了女儿病房。护士长袁小红带领当班护士,将她亲手做的生日蛋糕和一...

    养生秘方 2024-03-06 714 0
  • 中医整体观念与临床五辨

    中医整体观念与临床五辨

    •整体观念是中医思维的核心,是中医最基本的特点,而辨证论治是整体观念在临床诊疗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中医整体观念:第一,有机整体,不可分割;第二,天人合一,三观并重;第三,时空统一,动态把握。 •中医思维在诊断过程中体现在临床上,可以归纳为辨症、辨证、辨病、辨人、辨机五个方面,即为五辨。 诊,诊察了解;断,分析判断。“诊断”是通过对患者的询问、检查,掌握病情资料,对患者健康状态和病变本质进行辨识的过程。中医诊断学是...

  • 五脏以藏为本 王庆其 中医藏象理论

    五脏以藏为本 王庆其 中医藏象理论

    •五脏作为贮存和输布精气的器官,必须时刻保持通畅的状态。治五脏疾病必须通补兼施,补中寓通,只有脏气通畅生命才有活力,人即安和。 •“和”法的本质是在组方用药时体现为针对五脏体用相反相成之药的杂合运用。“和”肝的关键在于兼顾肝之藏血与疏泄,“和”心的关键在于兼顾心之藏神与通利血脉,“和”脾的关键在于兼顾脾之藏营与运化,“和”肺的关键在于兼顾肺之藏气与宣降通调,&ldqu...

  • 糯米小吃也都蕴含这种中医智慧

    糯米小吃也都蕴含这种中医智慧

    每到清明时节,江南一带会流行一种特色时令小吃青团。青团是清明节气特有的传统小吃。它由艾草汁和着糯米粉,再裹上红豆沙、黑芝麻等各种馅料制成。不仅颜色看起来青翠碧绿,吃起来也香甜软糯。 清明节与寒食节在时间上几乎融合,这时正是气候转暖,春光明媚,万物生长的大好时节,古人不仅有祭祀、踏青的习俗,还要禁烟火,吃冷食,而青团即是寒食节的常见食物之一。 青团由糯米制成,馅料甜腻,而且多为“寒食”,从中医角度分析,当属生冷黏腻之品。在注重阳气升发的春季,原本并不提倡多食生冷黏腻之品,但...

  • 中医药对五行知识优秀基因的传承

    中医药对五行知识优秀基因的传承

    •中医药学的各个层级和角落,无不存在着五行知识的身影。《黄帝内经》在构建中医药知识体系时应用了先秦五行知识,既传承了先秦诸子所言五行的基本内涵和思维模式,也赋予五行以丰富而全面的生命科学内容。此正与现代生物学中的基因之自身复制(保持生物原有的基本特征),和能够发生“突变”(非病理性的突变和病理性的突变)这两个基本特性相应合。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缔造中医药知识体系深深根植的沃土,因而中医药知识体系必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与之...

  • 中医哲学观

    中医哲学观

    •中医学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论的独特性,决定了其哲学观源于但不同于中国传统哲学,更不宜用西方哲学进行框套。新时代的中医哲学观决定着中医学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能否突出重围而开创新局。 •以问题为导向进行哲学研究,把中医哲学的本质、特质研究清楚,将那些由历史经验组成的思想资源和实践光芒变为民族的宝贵财富,化为我们今天安身立命的智慧,才能促进中医学在新时代创新发展。 中医学是一门植根于中华文化、具有独特医学理论和健康养护体系的学科,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后基因组时代,...

  • 中医张静生牢记方证活用经方 读经典做临床

    中医张静生牢记方证活用经方 读经典做临床

    全国名中医张静生善用经方、名方、小方,诊治疾病广泛,如神经肌肉病及心脑血管疾病等,尤其擅长重症肌无力、运动神经元病、多发性硬化、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炎、心律失常等疑难病的诊治。张静生虽年近八旬,每周仍坚持出诊2天,日门诊量50余人,诠释经典,明德惟馨,活人无数。笔者试简述其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 读经典做临床 张静生十分重视经典的学习,每次跟诊,张静生都会谆谆告诫经典学习的重要性,要求熟读经典。张静生要求每位学生临床跟诊前第一件事就是熟背《伤寒论·序》与《大医精诚》。张静生反复强调,...

  • 发挥中医药在促进人民健康中的独特作用

    发挥中医药在促进人民健康中的独特作用

    2019年10月25日,全国中医药大会召开,会上学习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明确了中医药的重要定位,肯定了中医药的重要贡献,深刻揭示了中医药振兴发展的路径和目标,提出了中医药的时代使命,极大地提升了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思想高度,拓展了理论视野,为新时期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高屋建瓴、意义深远、催人奋进,作为中医药从业人员感到无比振奋,无比自豪,同时深感重任在肩。 靠奋斗实现中医药发展美好前景...

  • 许寿仁致力于中医教育事业

    许寿仁致力于中医教育事业

    先伯父许寿仁(1904—1970),又名兆基,安徽省歙县石桥村人。幼时读私塾多年,1920年因其父患病去世而立志学习岐黄之术。是年由邻居介绍来南昌谋生,先寄业商界学徒,出师后为店员。据笔者的父亲回忆,伯父许寿仁自幼聪敏好学,凌晨三时起床练习书法和背诵医籍,同时拜名医江仲孙(安徽省歙县人,先在江西南昌行医,后迁居江西鄱阳)为师,历时七载,尽得其传。1928年,伯父参加江西省南昌市政府组织的中医师考试,获甲等第一名,乃悬壶问世于南昌市上水巷“安徽会馆”。不久,医名噪于南昌一带。193...

  • 老照片浓缩民国中医教育

    老照片浓缩民国中医教育

    2020年11月17日下午,我怀揣一本1991年出版的《上海中国医学院院史》,去常州市丽华路的四知堂拜访94岁的老中医杨泽民,请他辨认1946年中国医学院第二十届毕业照的师生姓名。 杨泽民,主任中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994年被江苏省卫生厅、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授予“江苏省名中医”称号。 看到这张已经泛黄破损的老照片,杨老戴上了老花镜,仔细端详,记忆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回到到几十年前的校园生涯。他逐一辨认照片上的老师和同学...

  • 中医还以鳖的背甲入药 称鳖甲

    中医还以鳖的背甲入药 称鳖甲

    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北京城周边区域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平整,由于人们没有处理好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态保护的关系,导致多种野生动物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近20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城市绿地和水系得到了有序恢复,一些野生动物又回来了。 我发现,夜晚的居民小区里,刺猬和黄鼠狼又在角落里窸窸窣窣地寻找着美食;街心花园里,八哥和白头鹎在枝头细心地打理着自己的羽毛,而胡同的墙缝里,蟋蟀和油葫芦又发出了悠扬动听的歌声。 2017年8月的一天,我在北京颐和园某处湖岸边观察水生植物时,偶然发现水下有一头硕大的...

  • 新冠肺炎 中医药救治确诊病例达96%

    新冠肺炎 中医药救治确诊病例达96%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浙江省及时果断采取中医药防控举措,有力推进中医药疫情防控阻击战和总体战。全省中医药系统医务人员战疫一线,参与救治确诊病例比例达96%以上,参与救治疑似病例比例达92%以上。 浙江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领导小组每天听取中医药防治的进展情况,将各市中医药参与救治作为疫情防控督导落实的主要措施之一;将中医药局纳入医疗组,中医药专家进省级救治专家组;成立以国医大师领衔的省级中医高级别专家组、中医药防治专家指导组,各市相应成立中医药专家组。省医保局将新冠肺炎中医药处方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将普通人员使用...

  • 走进山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

    走进山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

    山西,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这里,东耸巍巍太行,西临滔滔黄河,北守雁门雄关,南望辽阔中原,构成了表里山河的壮丽画卷;这里,尧舜开天,禹王奠基,夏朝古都,关圣故里,上下五千年,中原文明与草原文明在这里激烈碰撞,形成了“三晋文化”。在这里,历代医家孜孜以求,不懈奋斗,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医药文化,山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就展陈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 山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又名山西省中医药博物馆)于2015年8月13日正式开馆,由中医药史馆、中药标本馆、校史馆三个展厅构成,建筑面积共...

  • 孙思邈医学领域的方面都有所创新

    孙思邈医学领域的方面都有所创新

    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其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序》中自谓:“吾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孙思邈自幼年起便遭受疾病困扰,经常请医生治疗,几乎到了耗尽家财的地步。于是,他从18岁开始立志学医,下了很大的苦功。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一文中指出,学医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只有通过长期刻苦的钻研探索,才能达到较深的医学造诣。同时,孙思邈极具革新精神,在医学领域的很多方面都有所创新。 以雀盲症和脚气病为例,他在行医过程中发现,山区贫苦百姓易得...

  • 论中医治法的常与变

    论中医治法的常与变

    常法适用于病证的普遍性,变法则适用于病证的特殊性。普遍性是指病证从病因、病位、病性到演变过程都较为清晰、单一,因而可通过直接对抗、纠其所偏而达到阴阳平衡;特殊性则是指病证较为复杂或病情危笃,表现非同一般,甚或有悖常理,此时循规蹈矩用常法往往不灵,须另辟蹊径。 在整体观念的认识论、辨证论治的方法论的指导下,中医学经过长期的临证实践,建立起系统完善的治疗体系,其中不乏富有创意、充满谋略的治疗思路与丰富多彩的治疗方法。总体而言,这些方法有常、变之分。要恰当应用,须知常达变。兹对中医治法之常与变作以梳理。...

  • 陈士铎 劝医六则 著述等身

    陈士铎 劝医六则 著述等身

    明末清初医家陈士铎以“精于辨证”著称于世,其言辨证常常独出心裁,谈论证治更是自出机杼。国医大师张灿岬曾说:“当你临证束手时,若能用陈士铎的方法辨证用药,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精于辨证 陈士铎(约1627—1707),字敬之,号远公,别号朱华子,又号莲公,自号大雅堂主人,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据嘉庆八年《山阴县志》记载:“陈士铎,邑诸生,治病多奇中,医药不受人谢,年八十卒。” 重视辨证是陈士铎的一大...

    养生秘方 2024-03-06 571 0 陈士铎
  • 中医针灸传承保护丛书评介

    中医针灸传承保护丛书评介

    由中国中医科学院杨金生研究员担纲主编、参加针灸申遗的专家团队和代表性传承人的学术传承团队联合编写的中医针灸传承保护丛书,给中医药特别是针灸学知识的普及带来了佳音。 写针灸发展轨迹 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辨证思维超前化、认知思想系统化、治疗思路多样化的典型标志。正如文明始祖燧人氏对火的发现,既是灸法的肇始又是中药炮制技术的本源,医宗扁鹊的针砭应用与药物治疗具有难分难解的血肉关系一样,通过考镜源流、剥茧抽丝、条分缕析,描绘出针灸的发展轨迹,就是一部浓缩的个性化的中医学发展史。...

  • 朱熹《送夏医序》陈继儒《赠御医何承云序》

    朱熹《送夏医序》陈继儒《赠御医何承云序》

    历代文学家都有为医家立传的名篇,如元代戴良的《九灵山房集·丹溪翁传》,明末黄宗羲的《南雷文定前集·张景岳传》,清代顾景星的《白茅堂集·李时珍传》和袁枚的《小仓山房诗文集·徐灵胎先生传》等,都是中医医史的珍贵文献。除此之外,散见于他们文集中的赠医序,是作者写给所熟识医家的美文,值得品读。 赠序是我国古代散文文体之一,始于古代文人们聚会饮宴赋诗和诗序后的衍生,不必专以饯行赠别为内容而独成一体。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朋好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而赠医序中所表...

  • 李中梓《医宗必读》普及中医药 重视“先天”与“后天”

    李中梓《医宗必读》普及中医药 重视“先天”与“后天”

    李中梓(1588—1655),字士材,号念莪,又号尽凡居士,江苏云间南汇(今属上海浦东新区)人。李中梓熟谙儒学经典,深入研读医籍,穷究医理,著述颇丰,尤以《医宗必读》影响深远。 著《医宗必读》 《医宗必读》全书共十卷,从理、法、方、药诸方面阐释治疗手段和临床经验,内容系统规范,百科全书式地构建了中医学的架构,在经典与临床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在医学人才的培养和医学知识传播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该书阐释的医理通俗易懂,非学医之人亦可把它当作医学参考书,从中了解医学知识。 在李中梓...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