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藏象

藏象

  • 肝藏血是肝藏象理论的主要内容

    肝藏血是肝藏象理论的主要内容

    肝藏血是肝藏象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目前多将肝藏血含义概括为“肝藏血,是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主要表现在涵养肝气;调节血量;濡养肝及筋目;为经血之源;防止出血”[1]。 近年来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许多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机理与肝不藏血有关;对某些疾病的治疗,从肝不藏血理论入手,大多获得满意的疗效。沈舒文教授立足于肝藏血,补、敛、温、行并用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取得了显著的疗效[2]。尽管有关肝藏血相关研究报道不少,但对肝藏血功能异常的临床表现、...

  • 从体用关系探讨肝肾藏象与抑郁症的因机证治

    从体用关系探讨肝肾藏象与抑郁症的因机证治

    抑郁症是一种以持久的心境低落及认知功能损害 为主要特征的情感障碍性疾病。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 奏的不断加快, 抑郁症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抑郁症所 带来的精神和经济的双重负担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 视, 如何切实有效的防治抑郁症已成为医学界日益关 注的热点之一。传统中医理论认为肝气郁结是抑郁症的主要病机, 临床上亦多从肝进行论治。本文基于中 医体用学说并结合肝肾藏象生理病理理论对抑郁症的 因机证治进行探讨, 以期为中医临床治疗抑郁症提供 新的思路。 1 体用学说概述及其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体用, 是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中表达...

  • 中医不寐失眠治疗现状 中医藏象理论是中医神志理论的基础

    中医不寐失眠治疗现状 中医藏象理论是中医神志理论的基础

    中医不寐五神分型诊断法对中医神志理论研究的价值 中医神志理论范围宽泛, 从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可知, 中医神志理论涵盖五脏藏五神以及情志、人格体质等;而中医五神理论 (即五脏藏五神理论) 又是中医神志理论的主体[1]。 中医藏象理论是中医神志理论的基础 中医神志理论的主体“五脏藏五神”源自《灵枢·本神》中“肝藏血, 血舍魂……脾藏营, 营舍意……心藏脉, 脉舍神…...

  • 中医藏象学说 凝聚古人哲学智慧的医学思想

    中医藏象学说 凝聚古人哲学智慧的医学思想

    •侧重于形态的空间结构,对于同样属于“物质存在形式”的时间因素几乎没有考虑的研究方法,会遗失很多重要的元素,取得的结果往往是局限而片面的。 •按照生成论的观点,世间万物皆生于无,随时空而有所不同。人是天地之间最有灵性的生命,人的出现和消亡,也是时空转化的结果。 •中医认为,五脏六腑构成的三焦,凝结着时空双重元素,这与五方四季的布局一样,决定着人体气血阴阳的生长化收藏,也决定着人体与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升降出入,生生不...

  • 深入理解中医藏象学说

    深入理解中医藏象学说

      重视功能而轻视实体是中医藏象学说的突出特点,在中医藏象学说形成的诸多理论支撑中,儒家文化的价值取向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探寻中医藏象学说形成的文化基础,找寻其所属文化的原动力,对于深入理解中医藏象学说是十分必要的。   儒家生命伦理的特质及精髓   《汉书·艺文志》称儒家“留意于仁义之际”。从孔子创立儒家伦理思想开始,“仁”就是儒家思想的一个核心内容。“仁”是一种极为广泛的道德概念,包含了一切优秀的道德品质...

  • 藏象与药膳

    藏象与药膳

    藏象,古代认为: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藏象学说不仅对中医学有着重要关系,就是对中国药膳学也密切相关。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以脏腑分阴阳,一阴一阳相为表里,脏与腑是一整体。比如,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以及心包与三焦相为表里。心,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开窍于舌;肺,其华在毛,其充在皮,开窍于鼻;脾,其华在唇,其充在肌,开窍于口;肝,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开窍于目;肾,其华在发,其充在骨,开窍于耳和二阴。由此可见,藏腑某一器官出现病变,对...

    养生秘方 2024-03-06 8 0 药膳藏象
  • 中医“藏象”≠西医“脏器”

    中医“藏象”≠西医“脏器”

    本版2009年曾推出“毛博士话中医”栏目,反响较好,现应广大读者的要求,恢复这一栏目,特再请湖南省中医院博士、主任医师毛以林为大家讲讲中医临床中的一些故事,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中医。——编者 这是个78岁的老年患者,因肝内胆管结石在外院手术治疗1周后出院,出院时就有恶心呕吐,胃口差等症状,慢慢地精神状态就不好了,出院10天后住入我科,当时患者精神不振,少气懒言,闭目思睡,食欲差,每日进食不到50克,大便5日未解,小便量少,舌质淡红而干,少苔,脉沉细,每日引流出胆...

  • 解读藏象 肺通调水道和朝百脉

    解读藏象 肺通调水道和朝百脉

    中医学里五脏是心、肺、脾、肝、肾的合称。五脏具有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共同生理功能,同时又各有专司,并且与肢体官窍有着特殊的联系,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特殊系统,即藏象。 本讲继续讲中医学对于肺脏的认识。肺在人体当中还有一些重要的功能,就是通调水道和朝百脉。 通调水道 通,即疏通;调,即调节;水道,是水液运行和排泄的道路。肺的通调水道功能,是指肺的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肺主宣发,不但将津液和水谷精微宣发至全身,而且主司腠理的开合,调节汗液的排泄;肺气肃降,不但将吸...

  • 藏象学说 脏腑相联相辅相成

    藏象学说 脏腑相联相辅相成

    藏象学说认为,五脏主“藏精气”,能化生和贮藏精、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宜“藏而不泻”;六腑主“传化物”,能受纳和腐熟水谷、传化和排泄糟粕,宜“泻而不藏”。脏腑相联,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一个藏泻相合、动静相协、出入有度、升降相因的有机整体。在不断进行多层次的物质与能量的转换与消耗中,呈现出一种复杂开放的动态平衡。 其实,生命活动一直处于遭受干扰或消耗的过程中,但只要不超过限度,脏腑就能“安分守己&r...

  • 中医藏象学说是基础的基础 代表着中医的本质特点

    中医藏象学说是基础的基础 代表着中医的本质特点

    藏象为核心的中医体系 李 致 重(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 摘要:中医基础科学体系包含藏象、诊法、病机、治则、方剂、药物六大范畴,是中医学之魂。藏象学说是基础的基础,代表着中医的本质特点。先哲运用了哲学的阴阳五行方法,观察了与生命相关的30多项要素,综合 了要素与要素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演绎为不同于西医基础科学体系的中医藏象学说。它的核心不是解剖及 其功能,而是与生命相关的要素及其联系。它完整、真实地体现了中医天人相应观、整体系统观、动态平衡观, 是人类科学发现、医学进步中无与伦比的独创领域,几千年来成...

  • 藏象、经脉学说是《内经》临床辨证的理论核心思想

    藏象、经脉学说是《内经》临床辨证的理论核心思想

      藏象和经脉学说贯穿于《内经》的全过程,是中医理论的框架,是辨证论治的基础,是选方用药的依据,故称其为理论核心。   藏象   藏象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什么是藏象呢,藏即脏,藏于体内,其象征表现于外,这是古人从外以测内的思想方法,即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即有内在的脏器活动,必通过外在的各种象征而表现出来,如心于体内,从...

  • 对藏象理论基础研究的4点建议

    对藏象理论基础研究的4点建议

      “藏象”一词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原文提出了各个脏腑的阴阳属性、主要功能、对应五体、五华和四时,是藏象理论的雏形。历代医家采用哲学思辨、广泛联系和临床验证等方法,对藏象理论不断地挖掘和发展,使其形成理论体系,并成为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内容。现在对于藏象的最基本认识是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想通应的事物和现象,藏象研究亦主要围绕内脏与其外应的生理功能、病理机制,人与自然相通应等方面来进行。现代中医学者对藏象理论进行了多角度、多方向的基础研究,创建...

  • 藏象理论视角下的中医科研

    藏象理论视角下的中医科研

    中医科研需要中医理论的指导。 中医理论是中 医科研的理论基础, 离开中医理论的指导中医科研 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藏象理论是中医理论 的核心部分, 中医科研应当秉承藏象理论的精神, 在 此基础上发展创新, 反之, 只会与中医渐行渐远。 本 文从中医科研的现状、 藏象理论指导中医科研的必 要性、 藏象理论指导下开展中医科研需要解决的问 题以及中医科研如何更好的利用藏象理论的指导获 得长久发展几个方面论述。 最终提出搞好中医科研 要改进和提高科研思路和方法, 既要扎根于传统中 医理论, 尤其是藏象理论, 又要从...

  • 藏象学说和藏象五系统

    藏象学说和藏象五系统

    什么是藏象和藏象五系统? 所谓藏,足指隐藏于人体内部的内脏器官:所谓象,足指人体的内部器官表现于外的一种生理或病理上的现象。所以,藏象包括人体的各个内脏器官,以及表现在人体外部的各内脏器官生理活动和病理现象,所谓藏象五系统,就是指心脏系统、肝脏系统、脾脏系统、肺系统、肾系统。 藏象学说以《周易》为基础。所谓藏象学说就是通过观察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研究人体内部器官所具有的功能、可能发生的病变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足中医理论体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藏象学说认为人体的内在变化必然会通过外在现象表现出来,因此它对人体内脏...

  • 藏象是实质脏腑器官吗?

    藏象是实质脏腑器官吗?

    作者简介 吴侃阳,毕业于湖北中医学院中医专业本科,1996年晋升为中国副主任中医师。1998年赴美国洛杉矶开设华夏中医诊所至今,现为加州中医针灸师联合公会顾问。出版《中医吟》,并主编《慢性腰腿痛》《骨与关节结核》等书,撰写发表论文100余篇。 清代医家王清任经过多年的尸体解剖考察,发现古代中医典籍中诸多关于脏腑器官组织形态的记载存在错误,因而写出《医林改错》一书,对古代中医典籍中的错误做出了纠正;书中还收集了一些有效方剂,较为详细地阐述了瘀血致病理论。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中医学界对此并不认同,反倒...

  • 藏象之论 病机之论 标本之论 气化理论

    藏象之论 病机之论 标本之论 气化理论

    《黄帝内经》中的五运六气理论常识是以气—阴阳—五行—神理论为根底,使用干支甲子为演绎东西,论说地利气候与人类生计环境的改变联系、论说与气候改变相关的脏腑疾病盛行特征,以及怎么预测、治疗疾病。藏象、气机气化、组方法度、治则治法都是以五运六气常识为布景提出的,舍此则无以求治其文明源头和理论根基。这就是以为五运六气理论所凝练的学术态度是中医药理论开展的“臬圭”和“绳尺”的理由。 之所以命运理论凝练出的学术态度是中医药理论开展 的...

  • 以脾藏象为例论《灵枢》《素问》脏腑体系建构方法差异性

    以脾藏象为例论《灵枢》《素问》脏腑体系建构方法差异性

    •《素问》《灵枢》存在学术特征、认知思维方法上的差异,尤其是对藏象理论体系的构建:《灵枢》重实证,其脏腑体系建构的基础以实体解剖学和相应的临床实践经验为主;《素问》重关系,其脏腑内容重模式推演及天人关系,其对五脏功能的认识亦多为哲学模式推演的结果。 •对脾藏象进行系统解析意义有二:一是对脾的所有经文描述皆可以作出合乎客观临床实践的解释,二是可以对现代临床病症治疗进行有针对性的处方用药,如糖尿病属于脾瘅,从补益脾气治疗是重要的方法,张锡纯之玉液汤即是效方。 《黄帝内经》包涵《素...

  • 中医形体解剖学 中医藏象解剖学

    中医形体解剖学 中医藏象解剖学

    中医解剖学新析 解剖学是医学的基础, 医学的其他学科都是在这一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中医以其疗效较好和不良反应少得到普遍的认可, 但因其理论无法得到现代解剖学上的证实而被人质疑, 仍有不少人认为它是伪科学。现今许多人认为中医没有解剖学, 即使有也是幼稚、零乱、模糊、难信的。那么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中医学岂不就是建立在空中楼阁之上的吗?笔者通过文献查阅, 参考多家论述, 对中医解剖学进行了新的阐述, 略谈体会于下。 中医形体解剖学 解剖作为医学术语, 指剖开生物的躯体, 以研究各器官的组织构造。形体...

  • 中医学之“藏象”在临床的各个方面

    中医学之“藏象”在临床的各个方面

    中医学之“藏象”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处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张景岳对此概括释曰:“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由此可见,所谓藏象就是指内在脏腑的生理活动及病理变化反映于人体外部的象征,而这种象征由客观至主观地反映了内在脏腑的机能变化,从而作为推论或断定脏腑生理病理机能变化的基础。即所谓“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

  • 《中医藏象辨证学》名家书评荟萃

    《中医藏象辨证学》名家书评荟萃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重要的特征与精华,从《伤寒杂病论》首开先河,到历代医家不断弥补丰盛,每一步的行进都是前贤很多汗水的结晶。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育名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吴承玉教授悉心研讨四十余年,综合运用文献研讨、抽样查询、核算科学等办法,在参看很多中医理论文献并查询古今医案及临床21206份病案的根底上,创建了一致、规范的辨证系统——中医藏象辨证系统,著成《中医藏象辨证学》,完结了辨证理论的立异与开展。该书由国医大师王琦教授主审,获国家科学技术学术作品出书基金赞助,已由公民卫生出书社出书发行。全...

  • 中医学术 用哲学方法得出藏象气化等理论

    中医学术 用哲学方法得出藏象气化等理论

    王琦书院自落成至今,已一年有余。“王琦主病主方论”“王琦学术思想导图”“经方之道与启悟”“从王琦老师开创中医体质学的成就启迪科研与实践思维”“中西医结合的认识论方法论”“中医经典的永恒价值”“人体自然力与体质研究“三个质”“用药四论之阴阳论、动静论、升降论、开合论”“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完善体系、守正创...

  • 膀胱的藏象本义 人体经络即足太阳膀胱经

    膀胱的藏象本义 人体经络即足太阳膀胱经

    •“膀胱”可归纳为三种含义:一是膀胱的藏象本义,二是指躯体部位,三是指人体经络即足太阳膀胱经。“胞”蕴涵三种含义:其一,指胞的实体器官本义,是指胎衣;其二,胞有时用指藏象膀胱,此时通“脬”;其三,有时用指女子胞,又称子藏、子宫。 •研读文献需要“身临其境”,关键是研究原典,而非后世注解。研究中医的学问,须用中医思维方式思考,用中医学术话语表达。有关“膀胱”&ldquo...

  • 五脏以藏为本 王庆其 中医藏象理论

    五脏以藏为本 王庆其 中医藏象理论

    •五脏作为贮存和输布精气的器官,必须时刻保持通畅的状态。治五脏疾病必须通补兼施,补中寓通,只有脏气通畅生命才有活力,人即安和。 •“和”法的本质是在组方用药时体现为针对五脏体用相反相成之药的杂合运用。“和”肝的关键在于兼顾肝之藏血与疏泄,“和”心的关键在于兼顾心之藏神与通利血脉,“和”脾的关键在于兼顾脾之藏营与运化,“和”肺的关键在于兼顾肺之藏气与宣降通调,&ldqu...

1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