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脉学

脉学

  • 系统辨证脉学重构脉学理论体系

    系统辨证脉学重构脉学理论体系

      《难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切诊作为一种重要的诊疗方法,被历代医家广泛重视,而脉诊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深入民众心中。但由于受历史条件限制,脉诊还不够完善,甚至存在一些混乱,让人难于掌握。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脉象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博士生导师齐向华教授多年从事脉学研究,他提出系统辨证脉学,从而重构了脉学理论体系,本报记者特就此采访了他。   传统脉学存在不足   齐向华指出,在中医学发展的...

  • 藏象、经脉学说是《内经》临床辨证的理论核心思想

    藏象、经脉学说是《内经》临床辨证的理论核心思想

      藏象和经脉学说贯穿于《内经》的全过程,是中医理论的框架,是辨证论治的基础,是选方用药的依据,故称其为理论核心。   藏象   藏象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什么是藏象呢,藏即脏,藏于体内,其象征表现于外,这是古人从外以测内的思想方法,即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即有内在的脏器活动,必通过外在的各种象征而表现出来,如心于体内,从...

  • 奇经八脉学

    奇经八脉学

      奇经八脉学说自古迄今,一直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内经》以来,历代医家论著虽代有疏发,但多散在而不详,一些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往往把奇经理论归属为十二经或脏腑理论的从属部分而存在,把它在理、法、方、药方面的具体运用,均概寓于脏腑,尤其是肝肾之中,使奇经理论似成虚设。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教授、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韩冰认为,奇经八脉理论本身具有明显的独立性,应该从依附于十二经、脏腑的从属地位中相对独立出来,并试图通过整理历代医家有关奇经八脉的理论及临床运用,就奇经的理论特征...

  • 中医系统辨证之脉学

    中医系统辨证之脉学

    脉诊作为中医诊疗疾病的重要技术,以眩晕为契点,系统总结其脉象要素、证候特点和辨治方药规律,验证系统辨证脉学“脉-证-方”诊治体系,为临床辨治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脉诊作为中医诊断学一项独特的诊疗技术,在我国己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脉象能够反映机体疾病的所在部位、邪气的进退、正气的盛衰,并能反映机体生理病理情况、机体对自然界和环境变化所做出的反应以及用于判断疾病预后等。因此,熟练掌握脉诊技巧是中医准确辨证的基础。 1 系统辨证脉学 系统辨证脉学与传统脉学不同,综合多学科...

  • 传统脉学的最终的目是经过脉象认知疾病

    传统脉学的最终的目是经过脉象认知疾病

    脉诊之所以难以实践,首要的妨碍在于以下三点。 脉象主病难以实践 传统脉学的最终的目是经过脉象认知疾病。以浮脉为例: 《素问·脉要精微》曰:“浮而散者为眴仆,诸浮不躁皆在阳,可为热。” 《素问·示沉着论》曰:“浮而大者,风”,“浮大者中风头重鼻塞。” 《濒湖脉学》曰:“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 傅青主脉学 右寸主气 右寸主内伤

    傅青主脉学 右寸主气 右寸主内伤

    傅青主是明末清初的闻名医家,世传其“文不如诗,诗不如字,字不如画,画不如医,医不如人”,可见,他在医坛出色的医技和杰出的奉献。笔者从傅青主的作品里找到脉学的蛛丝马迹,希望能够井蛙之见,探寻傅青主的脉诊特色。 右寸主气 王雨三在《看病法轨》中论说:“况左为心、包络、肝、胆、肾、膀胱、小肠,属血,血为阴。左脉盛便是阴盛,左脉虚便是阴虚。右为肺、膻中、脾、胃、命门、大肠,属气,气为阳。右手脉盛,便是阳盛,右手脉虚,便是阳虚。”王雨三明确提出的&ldquo...

  • 系统辨证脉学脉诊维度与要素

    系统辨证脉学脉诊维度与要素

    “系统辨证脉学”是齐向华教授的原创性脉学,是在继承传统脉学的基础上,突破《脉经》“形态比拟”的脉象认识方法,秉承《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诊有过之脉”的主旨,对脉搏特征进行现代科技重构,形成了融“时空医学”“形神一体”“中西汇通”的特色诊疗体系。 通过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等物理学、现代生理学、认知心理学对“系统辨证脉学”脉搏信...

  • 观物取象与脉诊的初步形成“取象比类”与脉学的传承

    观物取象与脉诊的初步形成“取象比类”与脉学的传承

    象思维视域下的中医脉学解析与思考 象思维以“整体直观”为主要认知方式,是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本质内涵的一种原创性思维[1]17。古人以“观物取象”为起点,以“立象尽意”为目的,以“取象比类”和“制器尚象”为实践,把借助象思维对人体的感悟性认知汇集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医学。包括脉诊在内的诸多医疗实践方法都在象思维的指导下形成。 观物取象与脉诊的初步形成 象是事物在自然原始状态下的...

1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