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传承

传承

  • 肺金生方治疗肺癌经验传承体悟

    肺金生方治疗肺癌经验传承体悟

    肺癌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 是肿瘤中发病率 和病死率最高的疾病。 庞德湘教授是浙江省名老中 医, 从事中医肿瘤临床和研究工作40余年, 对肿瘤中 医诊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同时创制了大量效 验方。 笔者有幸忝列庞师门下, 今不揣浅陋, 现遂将 庞师运用肺金生方治疗肺癌的经验及个人运用体会 做一阐述, 以飨同道。 化裁经方,创制新方——肺金生方的源流及 方解 肺金生方源于泽漆汤 [1] 。 《金匮要略·肺萎肺痈 咳嗽上气病脉证》 中曰: “咳而脉沉者, 泽漆汤主之。 泽漆汤: 半夏半升, 紫参五两, 泽漆三斤 (...

  • 传承脾胃通降法 创立太极升降论

    传承脾胃通降法 创立太极升降论

    李军祥,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消化病临床重点专科负责人,中国中西医结合肠病联盟主席。承担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新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课题33项,获教育部和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奖励,主编著作11部,发表论文211篇,其中SCI收录19篇,发明专利9项,开发院内制剂2个,科技成果转让2项。   董建华院士对脾胃学说研究造诣颇深,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出脾胃...

  • 脾胃病诊治理论传承创新实践

    脾胃病诊治理论传承创新实践

    脾胃病诊治理论的传承需注重以先贤经验为基础的成果验证、优化与拓展,而创新应找准消化系统疾病的关键问题与需求,在多学科交叉的支撑下,以适宜的方法、技术和理论加以研究、阐释和融合,进而有效解决脾胃病不断出现的新临床问题。   传承和创新是中医药事业永葆活力的根本,对促进中医理论实践应用、发挥中医药原创优势、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保障中医药学术和事业健康发展、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脾胃病诊治理论的传承需注重以先贤经验为基础的成果验证、优化与拓展,而创新应找准消化系统疾病的关键问题与需求,在多学科交叉的支撑...

  •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析推拿治疗小儿伤食泄泻选穴规律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析推拿治疗小儿伤食泄泻选穴规律

    泄泻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以大便次数增 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主要特征。小儿乳食不 当、饮食失节或过食生冷瓜果或不消化的食物, 皆能损伤脾胃,脾伤则运化功能失职,胃伤则不 能消磨水谷,宿食内停,清浊不分,并走大肠, 因成泄泻 [ 1 ] ,伤食泄泻临床较为常见。推拿作为 常用的中医外治疗法,对小儿伤食泄泻具有调理 肠腑、渗湿止泻、健脾助运而止泻的功效。推拿 不使用药物,不会增加肠胃的负担,无痛苦和不 良反应,容易被患儿接受。本研 究 通过对 近 1 0 年推拿治疗小儿伤食泄泻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 临床选穴规律,以便...

  • 传承岭南妇科 创新诊疗方法

    传承岭南妇科 创新诊疗方法

    罗颂平,女,汉族,1957年5月出生。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儿生殖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第五届主任委员、学术流派传承分会首届副主任委员。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医德标兵、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等称号。“肾脾虚弱型自然流产的系列研究”等3项成果先后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补肾安胎中药的研究获2项国家发明专利。胡国华、罗颂平主编的《全国中医妇科流派研究》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一等奖。主编“十二五”&l...

  • 道虎壁王氏妇科传承八百年

    道虎壁王氏妇科传承八百年

    说到山西平遥,很多人并不陌生。平遥古城是中国古代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的完整画卷。大型情景剧《又见平遥》展示了平遥人血脉传承、生生不息的道义精神,成为这座古城的印象名片。剧中的广济堂,便是平遥道虎壁王氏妇科的堂号,这个传承了八百余年的中医妇科世家,早已成为平遥精神的一部分。 道虎壁,有王氏 流派代有才人出 据王氏宗谱记载,北宋末年,道虎壁王氏妇科始祖王厚为躲避战乱举家南迁,从山西太原晋祠一路走到了晋中平遥的陡道沟村,在那里定居下来。当时,金国的王...

  • 治妇科疾病重视哲学思辨 传承要守住初心

    治妇科疾病重视哲学思辨 传承要守住初心

    姚氏妇科的创始人姚寓晨(1920—2014年)1942 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后师从上海内科、妇科名家方公溥。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60 余年,为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姚寓晨擅长女科,针对社会环境、地理气侯等特点,结合自己的临证实践,逐步形成“源《内经》、宗仲景、法景岳、效傅山”的学术思想和“论治先后天不忘肝脾肾,探求内外因不忘痰瘀滞”诊治妇科疾病的“时...

  • 多措并举促骨伤流派传承

    多措并举促骨伤流派传承

    要破除中医骨伤流派传承面临的瓶颈,解决传统正骨手法特色优势弱化等问题,应多措并举,找准“突破口”。 探索建立骨伤科一体化发展模式。就社会需求来说,骨伤科是不可低估的“潜力股”,关键要创新思路,探索发展新模式,推进骨伤科医疗、教育、科研、产业一体化,应引起业内各方重视和参与。 积极推进中医整复师职业培养。通过流派传承,让掌握中医正骨手法者,得到临床实践机会。2015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有足浴按摩师、医疗救护师、康复保健师等,可以探...

  • 苏氏骨科传承三百年

    苏氏骨科传承三百年

    “他人高袍长,干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他手下的大夫更是干净麻利快,逢到有人分筋动骨找他来,他呢,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立刻心明眼亮。忽然双手似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这是冯骥才所著《俗世奇人》中的一段话,文中的“他”名叫“苏七块”,原型就是民国时期天津市苏氏骨科的传人。近日,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苏氏...

  • 现代温病学需要更好地传承与创新

    现代温病学需要更好地传承与创新

    □ 王融冰 北京地坛医院 温病学包含绝大多数感染性疾病(含传染病),是人类近代不断取得进展的领域,医学实践表明,任何一种重大传染病的最终被控制,都有赖于医药科学技术的发展,天花、麻疹、鼠疫等莫不如此。还有更多未被控制的感染性疾病、未知的感染性疾病会不期而遇,无论中医西医都需要创新和吸纳现代科技,以提高人类防病治病的水平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温病学的传承沿革于《黄帝内经》《伤寒论》,还散见于各家,由于温病发生时空各异、病种分散,古代将其梳理成章有一定困难。温病学不似内经宏观,也难依伤寒的...

  • 探访国家级非遗京万红软膏组方与制作技艺传承之路

    探访国家级非遗京万红软膏组方与制作技艺传承之路

    提起京万红软膏,人们耳熟能详。有着百年历史的达仁堂京万红药业,在继承和创新中,不断擦亮老字号“金招牌”。近日,笔者走进天津达仁堂京万红药业有限公司,在技术部部长赵宇的引导下,探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京万红软膏组方与制作技艺的传承之路。 名方遇巧匠 美名誉中外 “京万红软膏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来源于古方黄连解毒膏,由东汉名医华佗弟子吴普创立并传于其后裔,后代代相传至安徽省著名老中医吴香山。京万红软膏的主要配方汲取名方精华,药味广博,配伍严谨,选用的是...

  • 南王北胡二金针 薪火传承

    南王北胡二金针 薪火传承

      金针何以为贵   针灸疗法是我国的国粹,发源大概要追溯3000年以前。早在中草药使用之前,针灸疗法就已初具雏形。当时许多疾病都使用针灸的方法,只不过是用石针或骨针。后来随着冶炼术的发展,才逐渐有了金属针。现在针灸医师所使用的大都是不锈钢针,好处是不生锈、弹性好、结实耐用,因为针身光亮,也有“银针”之美称。但真正用银材制作的针则鲜见,而用贵金属——金制成的针具还真有。这主要因为金性不随天时四季冷热而变化,与人的体温适应性好,进针时疼痛轻微,刺入体内不变质,无...

  • 中医传承思辨 术思想 具体经验

    中医传承思辨 术思想 具体经验

    •中医经典论著中有大量关于流行病的文献,是中华民族治疗急性病的宝贵财富。解放后中医治乙脑、外感、流行性出血热等成功案例,亦再次证实了中医善治急性病的论断。 •中医的传承,首先是思辨,其次是学术思想,再次是具体经验。三者都很重要,然有高中低之分,所谓授人以渔,就是要建立思辨能力。这个思辨能力,就是辨证论治体系。 •我50多年读经典、做临床中形成的思辨体系,就是“溯本求源,平脉辨证”。其中,“本”在经典,“源”...

  • 中医传承中医规培冬季养生知识

    中医传承中医规培冬季养生知识

    11月28日,在上海举办的中医药传承联合学术论坛上,西苑医院与龙华医院交流中医药传承工作经验,并就中医药传承模式、人才培养和中医学术流派传承等问题进行了研讨交流。 西苑医院与龙华医院同属中医药行业历史悠久、综合实力较强的中医医院,自2010年签署结为姊妹医院协议后,两院本着相互学习、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宗旨,不但在医院建设和管理、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学科建设和基地项目等多方面进行合作交流,而且在中医药传承上相互借鉴、切磋取经。 作为中医药系统国家队重要成员,西苑医院重视以医疗为基础、...

  • 中医真正传承的 是思维的方式 中医教育模式

    中医真正传承的 是思维的方式 中医教育模式

    @选择中医__董洪涛 当前的中医教育模式完全拷贝自西方。大学教育的确可以培养出科技人才,但用于培养中医却不是最佳的。中医教育既需重视文化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亦需强调经验的重要性。因此,我主张恢复到传统的中医师带徒的教育模式,真正把中医传承下去。当前之所以庸医太多,与流水线式的西医培养方式当有必然联系。 有人感叹:靠谱的中医实在太难培养了,这也是中医发展的瓶颈。能够快速复制的东西,推广起来才会有速度。又要好又要快,这本身就很矛盾。中医之所以难培养,其根本原因还在于中医的理论体系不合乎当前的数理化教育,因此显得另...

  • 学习中医无止尽 传承中医扬国粹

    学习中医无止尽 传承中医扬国粹

    王树文,男,生于1960年,河北人。1976年开始学医,曾参加光明中医函大、成都中医刊大的学习,1992年通过中医专科自学考试,1998年通过中医本科自学考试,同年获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自1977年1月担任河北省赞皇县东街卫生所乡村医生至今。1998年被卫生部、中国农村卫生协会等单位授予“全国优秀乡村医生”称号,2012年获石家庄市“乡村知名中医”称号。临床擅长治疗外感病、脾胃病、慢性腹泻、皮肤病等;擅用针灸治疗小儿病腹泻、咳嗽等。 “不管严冬与酷夏,休...

  • 中医传承 衡量“中西医结合”科研成果

    中医传承 衡量“中西医结合”科研成果

    •中医的传承,除医德方面外,专业方面有3个层次:一是传承思辨体系;二是传承学术思想;三是传承临床经验。三者皆很重要,但有上中下之分。上者,乃思辨体系,此即授人以渔。 •中医的发扬有两条途径:一是几千年来的传统发扬;二是与现代科学手段相结合的现代发扬。传统发扬,是在中医之树的根、干上的发扬,这才是中医几千年行之有效的发扬之路。 •衡量“中西医结合”科研成果的价值有一条标准,就是看其对中医的发展有多大裨益。如果在中医理论体系基础上形成了新学说,且对...

  • 中医经典医著的范畴、地位、传承

    中医经典医著的范畴、地位、传承

      作者简介   李致重,主任医师,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研究生班毕业,至今从事中医临床和中医教学工作已40多年。擅长以辨证论治的理论与方法治疗内科、妇科常见病。先后在中华中医药学会、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从事中医药研究、临床教学等工作,是著名的中医软科学研究专家。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参与《中医沉思录》的出版工作,著有《中医复兴论》等书。   ●经典通常是指特定领域里原创性的科学知识。在医学领域,中医属于中国原创性的科学知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作为...

  • 徐经世心系中医传承 关注中医发展

    徐经世心系中医传承 关注中医发展

    第二届“国医大师”表彰之后,我就拟定了关于建立安徽省“国医沙龙中心”的建议稿,其宗旨就是面向不同层次、批次的学术继承人及带教老师,通过师生互相问答的形式,以临床疑难问题为导向,解难答惑,集中开展学术讲座,以期提高临床医生中医水平。 我愿秉持大医精诚的医训,与诸位中医同道共同努力,为中医药事业尽绵薄之力;愿后继者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愿中医药精粹发扬光大,普惠千家万户。 徐经世,字筱甫,1933年生,安徽巢湖人,...

  • 传统医药的传承正面临着后继乏人

    传统医药的传承正面临着后继乏人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传统医药生存发展的文化生态逐渐改变,人们对传统医药的认知,以及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逐渐被淡化,一些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方法濒临失传,民族医药的保护面临危机,传统技艺生存空间逐渐缩小。足见当前我国对中医药的保护工作仍不足,对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视程度仍不够,传承和发展方向不明。 民族医药更需要保护 坐落在海拔2000米以上雪域高原的青海省藏医院,记载着藏医药的传承之路,也记录着数代民族医药工作者为之付出的心血和努力。全国藏医首席专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m...

  • 中医学以独特的理论体系 传承几千年而不衰

    中医学以独特的理论体系 传承几千年而不衰

    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任何一门学科,能够得到长期的发展,都有赖于它的实用性、特殊性。纵观古今,中医学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良好的临床疗效果,传承几千年而不衰。我们要想继承发扬中医事业,就应该注重和保持中医特色优势。 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有些中医在治疗方面,忽视了辨证施治和理法方药的完整性。观当今某些中医临床,常弃中医辨证施治而不用,一诊断冠心病,就用丹参;一有结石就用大剂金钱草;遇免疫机能减退,就用大剂黄芪;一查白细胞升高,就用大剂清热解毒之品;妇人病,月经失调、痛经,投以大剂活血化瘀之品,凡...

  • 晁恩祥 国医大师的中医梦 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导师

    晁恩祥 国医大师的中医梦 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导师

    中医学是有优势的。中医理论来源于临床的不断总结,我坚信中医的科学性、有效性。西医有了诊断才可以治疗,当一种病尚不能明确诊断时,中医可以用四诊八纲分析病情,也能早期介入,开出处方。对于新发传染病,只要见到临床表现,再结合历代医家的诊疗经验,我们就可以从四诊中得知其意,辨证用药;对于亚健康状态,中医可以根据病人的感受选方用药。面对快速发展的西医,中医应努力发挥自身优势,弥补现代医学在整体性认识和辨证个体化方面的不足,中医不会被取消或“吃掉”。 希望中医能薪火代代相传,有我们自己...

  • 实现中医传承的繁荣昌盛

    实现中医传承的繁荣昌盛

    •医学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积累,也不是一个谁乐意从事就可以做好的职业。把医学这种关系到人体生命的宝贵知识传授给不合适的人,就低估了医学的社会价值,会造成学术退化,学科的衰落。 •乡村中医是历代中医创新的基地,应该从保护原产地的高度保护民间中医,为四五十岁以上的乡间老中医配备传承人,给予一定的工资补贴,把中医的根留在民间,把三级卫生网的中医网底补牢。 •中医属于低碳环保的学术体系,也是道术并重的国学,理应受到尊重,保障传承。应承认中医诊疗疾病的合理合法性,不...

  • “新安王氏医学”传承特色与学术精华勾要

    “新安王氏医学”传承特色与学术精华勾要

    •多临证、多读书,勤实践、广涉猎,注重传承家学心法、领悟医学原理。 •治学严谨,取径较宽,无门户之见,伤寒与温病兼收并蓄,扶阳与养阴调燮并举,博取折中而自成一家。 •处方用药以轻巧灵动为风格,经方、时方及单方择效而从、并举并用。 •致力于新安医学研究,尤重医案整理。 •注重中医药文化传承,自觉传扬中华文化精髓。 皖南徽州,古称新安郡,在该地域产生、发展起来的医学流派,学术界称为“新...

  • “师带徒”是中医传统的传承方式

    “师带徒”是中医传统的传承方式

    在中医药发展的演变过程中,名医、名师灿若星辰,形成了为数众多的学术流派和学术思想,而名医、名师的造就,学术流派和学术思想的建立都归功于一种重要的教育模式,即师承教育。 “师带徒”是中医传统的传承方式,也是继承名老中医衣钵,发展中医药事业和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式。通过师承相传,可以使名老中医在长期临床实践中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世代相传。近年来,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非常重视中医师承教育项目的实施与推广,尤其对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取效显著。但是在活动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

  • 中医传承 体会“熏”的重要性

    中医传承 体会“熏”的重要性

      协和有著名的三宝,这已为大家所熟知。一说是:图书馆、病历、名教授;而另一说则是:图书馆、病历、严格的住院医培养制度。而“名教授”及“严格的住院医师培养制度”可以概括为一个“熏”字。   协和是怎么“熏”出优秀的临床大家的呢?1940年毕业于协和医学院的著名儿科专家、今年99岁的周华康教授,曾回忆起自己做实习生时的一段经历:一次,主任教授查房,查到一个肾盂积水的病人,内科的著名欧洲教授斯乃博(Snapper)大...

  • 中医传承创新需做到读、撷、践、悟

    中医传承创新需做到读、撷、践、悟

      不久前,笔者在医院领导的带领下一起到广东省中医院进行考察学习,以了解该院名老中医工作室建设情况。参观归来,感触颇多。结合学习考察情况,笔者认为中医传承创新需做到读、撷、践、悟。   读,即多读书。中医之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而临床疗效必须有理论指导,否则只可能是盲目的临床,是难以取得良好疗效的。中医大家朱良春先生曾告诫后学,学习中医,必不可少的途径是要多读书、读好书。“四大经典”是中医理论之根基,必须精读,读熟读透,掌握精髓。而对历代中医名著可有选择地泛读,而且要多读名家医案,从中...

  • 记裴永清教授学术经验传承工作

    记裴永清教授学术经验传承工作

    岐黄传医理,神农尝百草。扁鹊传脉学,仲景论伤寒。传承是中医的根,传承是中医的魂。敬师传承是北京弘医堂的本和行。 优良的种子,有肥沃的土壤、适宜的阳光和水,才会蕃秀华实、繁育成林。举办“裴永清教授收徒仪式”,为的就是裴永清教授这样宝贵的名老中医种子,创造良好的繁育环境和氛围,为继承和发展中医事业搭建平台、创造条件,让弘医堂践行的“弘国医济世,奉仁德待人”之精神发扬光大,让中医真传真承。育则枝繁叶茂,收当果实累累。 2015年8月3日,北京弘医堂中医医...

  • 李士懋平脉辨证体系传承七步法

    李士懋平脉辨证体系传承七步法

    以脉诊为中心,循序渐进,分步实施,将理论与实践学习相结合,将系统与随时讲授相结合,将口传笔授与执手施教相结合,将长期与分段培养相结合,将老师与学生互动相结合,将激发学生兴趣与督导学习相结合,最终使学员成为名副其实、具有思辨能力的学术继承人—— 中医传承有三个层次:一是老师诊病经验的传承;二是老师学术思想的传承;三是老师思辨能力的传承。三个层次,依次深化升华。其中,老师思辨能力的传承是授人以渔的教学方法,是活学活用的教学方法,是帮助学生解决一切困惑的根本,因此,也是中医传承的最高层次...

  • 中医药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传承

    中医药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传承

      千百年来,中医药领域的薪火相传一直是通过跟师、带徒,手把手带教完成的;如今,学院式教育成为中医药传承的主流方式。中医药传承教育如何在传统方式和主流方式之间架起桥梁?如何在年轻的中医药人中培养出大师?近日,多名国医大师、中药大师、名老中医药专家汇聚北京仁医堂中医会馆,就中医药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传承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传承方法、思路进行了讨论。   提起中医师承,我们就会立即想起几千年来,中医是怎样传承到现在的。中医传承之“魂”就是“手把手”的师承模式。可是...

1 2 3 4 5 6 7 ››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