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传承 第6页

传承 第6页

  • 满意“名老中医”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

    满意“名老中医”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

    日前,浙江省卫生计生委发文同意省立同德医院发起成立浙江省互联网医院(筹)。这一新型智慧健康医疗服务平台,将于近期上线运行。届时,在此平台上的全省11个市的众多基层医疗机构也将加入这个“云家庭”。 据了解,该省中医药系统率先推出“智慧医疗”新型就医模式,开展全门诊分时段预约挂号、诊间结算、支付宝支付等信息化试点工作。投入3100余万元打造省中医健康信息平台、将省151家基层中医馆纳入试点范围,壮大线上、线下中医药服务。 近年来,浙江以国家和省中医药管...

  • 传承创新并举 中西医并重

    传承创新并举 中西医并重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屡次着重要推动中医药展开,在党的十九大陈述中更清晰提出“坚持中西医偏重,传承展开中医药作业”。近来孙春兰在调研中医药作业时着重“加速推动中医药传承展开,为建造健康我国作出更大贡献”。国家中医药办理局党组会议上余艳红书记指出“要以传承为根基,以立异为动力,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效果、在严重疾病医治中的协同效果、在疾病恢复中的中心效果,激起和释放中医药‘五种资源’的潜力和生机,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世界...

  • 朱南孙:传承家学创新法 润物无声育桃李

    朱南孙:传承家学创新法 润物无声育桃李

    朱南孙,女,1921年出生于上海,中共党员,朱氏妇科第三代传人,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朱氏妇科疗法)的负责人及代表性传承人。 “枸杞子、菟丝子、覆盆子。”一位身着白大褂,满头银发的老人抬起头来,微笑着跟就诊的姑娘说“这个药吃起来酸酸甜甜,不苦的。”老人柔声细语、反复叮嘱,“吃药时不要急着怀孕啊。”如同慈爱的长辈嘱咐自己疼爱的晚辈。...

  • 路氏医派的形成和传承脉络

    路氏医派的形成和传承脉络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刘绪银 路喜善   以国医大师路志正为代表性传承人的路氏医派是近百年来著名的中医学术流派,其诞生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发扬于北京市,传播于海外。   起源于河间学派、易水学派诞生地   路氏医派产生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滹沱河南岸北洼村。这里自隋以来就是东西南北交通要道,商业发达,这为新理论新思想的创立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土壤,促进了中医学派的产生。   中医药理论体系虽建立于秦汉时,但自晋至宋,一直偏重于经验方药的收集应用,忽略了理论研究。金元时期,...

  • 费伯雄 传承至今的孟河学派创始人

    费伯雄 传承至今的孟河学派创始人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田一笑   费伯雄,江苏孟河镇人,是传承至今的孟河学派创始人。《清史稿》有云:“清末江南诸医,柏雄最著”。这话一点也不夸张,费伯雄几乎为所有的清末名人都治过病,从江南督帅向荣、两朝帝师翁同龢到大家耳熟能详的林则徐、左宗棠、曾国藩等,不仅是当朝大臣,据史料记载他还曾治好过道光帝的失音症和皇太后的肺疾。   在被道光帝两次嘉奖,并称其为“活国手”后,费伯雄的医名也随之响遍神州大地,据说每日来孟河水乡求医治病的船都能把河道塞满。虽...

    养生秘方 2024-03-06 13 0 传承至今
  • “燕京刘氏伤寒学派”学术特色与传承发展

    “燕京刘氏伤寒学派”学术特色与传承发展

    •治伤寒,用经方,妙用药,精临证。经典是中医的灵魂,临床为中医的根本。 •上溯岐黄之道,下逮诸家之说,力倡仲景之学,博采众长,具有鲜明的学术思想和医疗风格。 •善用经方,不弃时方,古今接轨,经时结合,创制新方,临床擅于治疗肝胆病、脾胃病、肾病等。 •致力于燕京医学的发掘整理与传承发扬,教学、科研、临床齐头并进。 •注重中医药文化传承,自觉弘扬中华文化精髓。 “燕京刘氏伤寒学派”是以研究张仲景《...

  • 传承钱乙学术 阎季忠感恩济世

    传承钱乙学术 阎季忠感恩济世

    恩情常会给人一种矢志不移的力量。对于钱乙的救命之恩,800多年前,许昌人阎季忠秉承圣人之训和博爱之心,费尽心血,把面临失传的绝学,锻造成了天地间的永恒。   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位于今天山东的东平县由郓州改为东平府,政府驻地设在须城(今属东平县辖区)。同一年,50多年前跟随父亲在须城,幼时多次被东平县医生钱乙从病危中拯救过来的阎季忠,搜集整理有关钱乙诊治小儿疾病经验的著作《小儿药证直诀》在开封正式问世。这部现存最早的中医儿科学专著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儿科疾病的辨证施治方法,确立了中医儿科的诊疗体系,...

  • 国医大师邓铁涛 医学建树 传承创新

    国医大师邓铁涛 医学建树 传承创新

    时隔一年再断肠,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怀念恩师李振华教授。回想2004年冬天,通过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引荐,我有幸拜李振华教授为师。年过八旬的李振华教授在师母及家人的陪同下专程到广州参加广东省中医院举办的“羊城岐黄传承拜师会”,期间在我院查房、会诊、讲学,与部分医师代表、弟子们座谈,日夜繁忙。那次师徒分别,我送李老到机场,一路上还有机会再向李老请教学习中医的方法、临床中遇到的困惑以及中医教学的经验,直到登机前尚意犹未尽。后南来北往跟师侍诊,问道求教,并与李老保持电话联系,我虚心求教的诚心打动...

  • 访天津市级非遗舒筋复骨传统疗法第4代传承人穆瑞光

    访天津市级非遗舒筋复骨传统疗法第4代传承人穆瑞光

    “中医收徒,一看品德,二看悟性,只要具备了这两样,都可以学,也都能学好。只是品行好、悟性高,还特别喜欢这一行的人,真的太少了。” 近日,天津市级非遗项目舒筋复骨传统疗法第4代传承人穆瑞光接受采访时,倾诉了自己的心声。 潜心五十载钻研疑难 穆瑞光,1954年生于天津,自幼学习武术,师从于舒筋复骨传统疗法第3代传承人林鸿斌,出师后一直从事骨科治疗,50余年来运用自己的手艺为许多骨折、骨病患者解除了病患。 穆瑞光在继承前辈技艺的同时,始终致力于中医传统手法治疗骨科疾病...

  • 陈秀华:传承岭南飞针,铸就医者仁心

    陈秀华:传承岭南飞针,铸就医者仁心

    岭南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地域性医学。其中,家学渊源深厚的“岭南陈氏针法”更是一枝独秀,于2015年11月正式列入“广东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在广东省中医院北区三楼传统疗法中心的诊室里,墙上挂着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的广东省省级非遗牌匾——“岭南陈氏针法”。代表性传承人陈秀华正在给患者看病治疗。只见她右手持针,一个漂亮手部回旋,拇指、食指、中指搓放之际,...

  • 传承求实创新的李时珍精神

    传承求实创新的李时珍精神

    •格物明理思想贯穿于《本草纲目》全书之中,并构成了李时珍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格物明理思想包含了一个重要的精神,那就是求实。李时珍在撰写《本草纲目》过程中,首先贯彻的就是求实精神。 •李时珍的创新精神也尤为可贵。《本草纲目》中新增了374种有效药物。同时,李时珍还发现了许多药物的新用途。 今年恰逢李时珍诞辰500周年,以格物明理、济世致用的李时珍精神积极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造福人类健康,是当下纪念李时珍最好的方式。 李时珍及其《本草纲目》是中华文明一张靓丽的名片,李时...

  • 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吴咸中院士

    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吴咸中院士

    “人活一生就要对人类作出贡献,更重要的是,医者要将中医药国粹这一中华民族的富贵财富世代传承,造福于人民,肩负为民众健康保驾护航的担当和责任!” “患者的病痛就是医者和中医药工作者的心痛,为民众解除疾痛是世代传承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正意义所在!中医药国粹的财富不能从我们手中失传!”“我之所以至今仍坚守在诊疗第一线,就是要实现将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给世代后生,为民众安享高质量的生活!” 94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咸中不仅是...

  • 记天津市非遗项目韩氏芒针疗法第七代传承人韩永海

    记天津市非遗项目韩氏芒针疗法第七代传承人韩永海

    “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患者需要,我就要义无反顾地伸出一名医生的援手,做与死亡和疾患抗争的人,将韩氏芒针疗法世代传承是我毕生的信念!”70岁的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韩氏芒针疗法第七代传承人韩永海真切地说出了他传承发扬济世医术的赤诚心声。 苦练针法数十载 韩永海介绍,芒针细如麦芒,故名芒针。芒针与普通针具不同,具有细、长、软的特点,这意味着施针难度很大,对施针者的手法与技术有着极高的要求。“在我五六岁的时候,爷爷给我一根针,指导我每天练习。”韩永海自幼就...

  • 赵碛生:传承赵氏武医 造福一方百姓

    赵碛生:传承赵氏武医 造福一方百姓

    在重庆市渝北区,当地人遭遇骨折、脱臼之类的损伤,多半会直奔双龙湖街道医院,找该院副院长、骨科医生赵碛生治疗。针对不同的骨伤病患,赵碛生娴熟地运用探、触、搭、引、扣、拿、搬、透等正骨手法及时解除患者病痛,将“正骨妙手”的风采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惊叹不已。 赵碛生,重庆市渝北区政协委员,赵氏正骨术第十代传承人,曾荣获 “三八红旗手”“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勤学苦练 传承创新正骨术 赵碛生无疑是幸运的,她是我国武术名家...

  • 张志礼中西汇通学术思想传承

    张志礼中西汇通学术思想传承

    10月18日,“张志礼学术思想传承专题讲座、‘中西融合·焕新计划’启动仪式暨《精诚大医张志礼》首发式”在北京召开。 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周冬梅教授介绍了“张志礼教授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药疹经验”。张志礼认为本病是因禀赋不耐、食入禁忌、触犯禁忌,蕴热成毒;或脾湿不运, 蕴湿化热,外感毒邪, 湿热毒邪发于肌肤所致。他将本病分三型辨证论治:轻症药疹急性发作时多为湿热感毒,蕴结肌肤,治宜清热解毒,凉血除湿;重症药疹急性发作期多为毒入...

  • 访天津市级非遗项目荀氏经筋推拿点穴法传承人刘明钧

    访天津市级非遗项目荀氏经筋推拿点穴法传承人刘明钧

    初春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一位身着白色大褂的老者身上,他目光炯炯有神,丝丝白发映出从医50载的年轮。本该是颐养天年的古稀之年,却依然用精湛医术为患者解除痛苦——他就是天津市泰达医院中医推拿科主任、天津市级非遗项目荀氏经筋推拿点穴法传承人刘明钧。 立志学医 传承非遗 刘明钧从小就立志当一名医生,毕业后转学中医,在天津制药厂当了保健医生。他的启蒙老师是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当时的按摩科主任胡秀璋,在胡主任的身上,他学到了终身受益的中医基本理论和按摩手法技术。1983年,他在天津医...

  • 访国家非遗达仁堂清宫寿桃丸传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郭玉凤

    访国家非遗达仁堂清宫寿桃丸传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郭玉凤

    “我们每一位制药老师傅在炮制过程中始终恪守‘炮制虽繁必不能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治业祖训,将昔日供奉皇家所保持的高品质和高标准保持至今,按照御药的要求精制细作,以供百姓大众之需。”近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达仁堂清宫寿桃丸传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郭玉凤,在天津市南开区古文化街达仁堂国药文化展览馆内道出了清宫寿桃丸制作技艺得以传承发展和保护的“秘诀”。 达济天下 仁者博爱 “达则兼善世多寿,仁者...

  • 传承百年何氏正骨 推广神奇骨伤疗法

    传承百年何氏正骨 推广神奇骨伤疗法

    在湖北省襄阳市中医医院,有这样一个科室,它传承创新“何氏正骨流派”,先后成为襄阳地区唯一的国家级重点中医专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单位……在襄阳地区乃至鄂西北群众中间,也口口相传着这样一个响当当的金字招牌:伤筋动骨真痛苦,中医特色病消除。 金杯银杯,百姓口碑。这是对襄阳市中医医院骨伤科医护人员高超医技高尚医德的肯定,更是对中医治骨伤的信赖。 骨伤疾病精准诊疗 同类医院分科最细...

  • 朱氏妇科:百年薪火 三代传承

    朱氏妇科:百年薪火 三代传承

    朱氏妇科由朱南山先生创始于上世纪初,医名鼎盛,堪称海上异宝,至今已历百年。朱南山先生早年拜南通儒医沈锡麟为师,宗子和学派,以治时疫重症成名其乡里——江苏南通县四甲坝合兴镇,后渐以妇科著称,朱氏妇科由此发轫。 1916年朱南山徙居上海,设诊所于开封路同兴里,当时开封路一带以贫民为多,来看病的也多是久病、重病或疑难杂症,而朱南山用药富有魄力,往往一帖见效,人称“朱一帖”,不久即为上海滩名医。1933年朱南山设立诊所,名“南山小筑”,每日诊...

  • 中医针灸的发展传承 中医针灸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中医针灸的发展传承 中医针灸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中医针灸的发展传承与创新 2010年11月,我国申报的“中医针灸”项目顺利通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代表作名录可以理解为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刻的文化、民族的价值与内涵,是荣誉的象征。 中医针灸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传承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包含着丰富的理论内涵,不仅局限于物质层面,更是精湛的保健和治病相结合的实践技术;独特的中医治病与预防相结合的思维模式...

  • 把祖先留的宝贵中医财富传承发扬好

    把祖先留的宝贵中医财富传承发扬好

    1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贺信全文317字,字字珠玑、句句铿锵,内涵宏富、寄望殷切:向长期奋战在中医药战线的同志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对所作出的贡献给予高度的评价;对中医药学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进行精准的界定;对中医药事业发展形势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估;为中医药学术进步和中医药事业发展指明奋斗的方向。真是言近旨远、辞简意深,令人敬服!遂激励老骥奋起、心潮澎拜,遂不揣冒昧试将拜读之后的认知与感悟陈述给读者诸君,以祈共同研读、学习、贯彻。 肯定:中医药为造福人类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

  • 传承岐黄针术 纪录国医沉浮

    传承岐黄针术 纪录国医沉浮

    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中医科学院建院60年来以弘扬中医药文化为己任,加大中医古籍的整理与保护,助推中医针灸成功“申遗”,实现《本草纲目》和《黄帝内经》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广泛开展中华传统文化以及中医文化的科普宣传,为传统中医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针灸,中医走向世界的“名片” 针灸是中医最早和最常见的治疗手段之一,中医针灸孕育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延绵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最早见于战国时代的《黄帝内经》一书,针...

  • 埋线疗法的传承与创新

    埋线疗法的传承与创新

    作为一种针灸治疗方式,埋线疗法的优势在于其作用的长效性。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埋线疗法就以其有效性广泛应用于各类慢性疾病的治疗,特别是在基层医疗,埋线疗法由于简、便、效、廉得以大量普及。然而这一颇有特色的疗法由于创伤较大、排异反应等原因后期发展逐渐式微。近年来,针具的改进、现代生物材料的发展和理论的完善使这一疗法重新回到临床医学治疗领域,无论在疗效方面还是在安全性方面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不仅如此,埋线疗法由于融合了现代生物材料元素,还将随着临床需要以及生物材料的发展不断发展,成为针灸医学发展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养生秘方 2024-03-06 11 0 疗法传承
  • 中医防疫传承历史渊源

    中医防疫传承历史渊源

    陕西榆林位于陕西省最北部,春秋时魏置上郡,明正统七年(1442年)始为榆林城。因其地多榆树,故名榆林,又以木之茂在榆溪河谷之阳,又称榆阳。榆林中医药历史源远流长。早在4300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代早期),中华文明起源最重要的城址遗址石峁遗址,就已经出现了鹰骨骨针、砭石来“刺病”、“熨石”疗疾。秦汉时代青铜造药杵臼、药勺等出土文物,均证明榆林中医医疗已有相当水平。 历史渊源 明成化八年(1472年),榆林巡抚右都御史余子俊上书《开设学校疏》,倡导...

  • 从中医“战疫”之效思考传承之难

    从中医“战疫”之效思考传承之难

    2003年的那场非典,让世界知道了中医的宝贵,而在这次防治新冠肺炎的过程中,大量事实表明,中医在防疫战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日前召开的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指出,要加快探索推广有助于阻断轻症转为重症的药物和治疗手段,强化中西医结合,促进中医药深度介入诊疗全过程,及时推广有效方药和中成药。 在这之后,中西医协同防治新冠肺炎,发挥了“1+1>2”的效果,从而缩短住院天数,提高救治率,减少死亡率。值得关注的是,这次很多以中医为主的综合诊疗方案、举措、医药...

  • 保护传承津沽脏腑推拿

    保护传承津沽脏腑推拿

    “津沽脏腑推拿既是治病的好方法又是治未病的有效手段,与“健康中国”国家战略高度契合,体现了其重要社会价值。其治疗理念与现代医学所倡导的绿色疗法高度契合,是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挖掘、保护、继承和推广。”近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王金贵在谈及天津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津沽脏腑推拿时,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深入研究 完善体系 说起津沽脏腑推拿,王金贵兴致勃勃地介绍说,该疗法是基于中医传统理论思想,以通脉调气、调畅三焦为核心理论...

  • 传承中医药思维精华 总结中医药发展规律

    传承中医药思维精华 总结中医药发展规律

    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大好时机,亟需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切实把中医药保护好、发掘好、传承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正在让中医药焕发出勃勃生机,我们要更加坚定中医药发展自信、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让更多人信中医、用中医,进而树立正确的健康理念。 新时代中医药发展的方向是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中医药发展路径是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方法,重视中医药科研现代化,发挥中医药原创优势,推动中医药基础理论的创新突破,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服务体系、服务模式、管理模式和...

  • 王琦书院 活态传承的理念 活态传承的方法

    王琦书院 活态传承的理念 活态传承的方法

    范式,是一个领域中主流的规范行事路径,对一个领域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它包括理念和方法。“王琦书院”自开讲一年以来,策应了国家“加快推进活态传承,完善学术传承制度”的政策精神,创新了活态传承的理念和方法。 活态传承的理念 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传承精华,守正创新”重要指示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加快推进活态传承,完善学术传承制度,加强名老中医学术经验、老药工传统技...

  • 评《国医大师邓铁涛学术经验传承研究》

    评《国医大师邓铁涛学术经验传承研究》

    2021年7月,刘小斌等主编的《国医大师邓铁涛学术经验传承研究》由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该书扉页写道:“谨以本书之成纪念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国医大师、我们敬爱的导师邓铁涛教授!”体现了作者对老师的真挚敬意。 该书在扎实的文献收集、理论研究及现代科学研究下,将邓铁涛宏大的学术体系溯本求源、条分缕析。该书的出版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邓铁涛学术经验传承研究的新突破,该书的研究模式对于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研究能起到示范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拓宽研究视野 既往对邓铁涛学术经验...

  • 从书院学习感悟中医传承之美

    从书院学习感悟中医传承之美

    不知不觉在王琦书院学习已一年多,其间聆听王琦院士的教诲,感悟中医的真谛,感想颇多,获益匪浅。 王琦院士对中医药事业深沉地热爱着,希望弟子们能够传承中医之精华,为中医药事业贡献力量,于是勇挑重担,率先成立了王琦书院,希望培育出一批明医,为中医药发展及人才培养作出引领。 王琦院士不辞劳苦亲自授课,而且还请来其他专家为我们授课,老师们敞开心扉,或论及中西医结合,未来发展之路;或论及中医诊疗方法的创新,提出要拓宽视野,多学科融合,各位老师真知灼见,为中医药的发展献言献策,也让我们受益匪浅。 书...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