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年

百年

  • 百年祖传秘方治咽喉部各种疾病均有良好疗效

    百年祖传秘方治咽喉部各种疾病均有良好疗效

      1976年在部队冬训期间,有1000多人患急慢性咽喉炎,我遂在祖传秘方的基础上,加减配方,就地取材,很快便控制了病情。经过十几年的临床验证,该方对促进局部症状吸收,改善血液循环,清除异物症状,调节音质音量,恢复发音功能有显著疗效。   主治:急慢性咽喉炎、萎缩性咽喉炎、喉头炎、喉头水肿,并对因声带麻痹、声带息肉引起的声音嘶哑,发音困难有良好疗效。   配方及用法:霜槐娥40%,霜桑叶20%,喉娥草20%,金银花10%,杭菊花10%。每日5~10克,用开水冲泡(像沏茶叶水一样),多次冲服,以无色为度。连服2~5个...

  • 祖传百年秘方治带状疱疹85例全部见效

    祖传百年秘方治带状疱疹85例全部见效

      主治:带状疱疹(俗称“过腰龙”)。   配方及用法:雄黄6克,活鸡1只宰之,取出鸡肠去粪,然后将肠黏液盛于杯内,加入雄黄混合稀糊状涂于患处。   疗效:本偏方治疗带状疱疹85例,一经涂治疱消痛止,临床症状全部消失。   按语:方中雄黄有解疮毒之功效。本方系家传秘方,已有百余年历史,几代人用于治疗带状疱疹,屡用屡效,有立竿见影之功效。   荐方人:海南琼海市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梁燕栖   引自:《当代中医师灵验奇方真传》   来源:《中国民间秘验偏方大成(史书达)》...

  • 历经千百年验证的乌发偏方验方

    历经千百年验证的乌发偏方验方

    (记者 闫世峰) 不少中老年人染发后.常出现头皮发麻、脸部瘙痒、眼睛红肿、皮肤脱屑等过敏症状。专家提醒.长期使用化学染发剂不仅易过敏,还会伤肾、伤肝,我国民间长期以来摸索总结出无数天然乌发的良方.效果好且无副作用.中老年朋友不妨一试。 记者采访广州中医药大学李炜锋博士时了解到.我国古代中医名家早就对白发现象进行过深入研究.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就指出,头发变白与人体衰老和阳气衰竭有关。传统医学认为.头发跟人体内肾、肺、脾(胃)等关系密切,脏腑功能正常头发就乌黑靓丽、滋润.反之如肾虚、脾虚或肺热,头发就会变白...

  • 道虎壁王氏妇科传承八百年

    道虎壁王氏妇科传承八百年

    说到山西平遥,很多人并不陌生。平遥古城是中国古代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的完整画卷。大型情景剧《又见平遥》展示了平遥人血脉传承、生生不息的道义精神,成为这座古城的印象名片。剧中的广济堂,便是平遥道虎壁王氏妇科的堂号,这个传承了八百余年的中医妇科世家,早已成为平遥精神的一部分。 道虎壁,有王氏 流派代有才人出 据王氏宗谱记载,北宋末年,道虎壁王氏妇科始祖王厚为躲避战乱举家南迁,从山西太原晋祠一路走到了晋中平遥的陡道沟村,在那里定居下来。当时,金国的王...

  • 岳阳张氏正骨:百年绝学济苍生

    岳阳张氏正骨:百年绝学济苍生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历史悠久的湖南岳阳,人杰地灵,名医辈出,百家争鸣,流派纷呈。岳阳张氏正骨术就是这片热土上生长、繁衍出来的杰出代表。这一形成于清朝末年的治骨医术,在湘北大地生生不息,枝繁叶茂,为千千万万民众袪除沉疴。其创立者为张瑞林先生,历经岳阳市中医院五代人的传承创新,张氏正骨术成为现代诸多中医骨伤学术流派中的重要一派,正被湖南省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传承发展的中医骨伤流派,走向全国,广泽生灵。 张氏正骨走过的100年,是传承的100年、奉献的100年...

  • 苏氏骨科传承三百年

    苏氏骨科传承三百年

    “他人高袍长,干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他手下的大夫更是干净麻利快,逢到有人分筋动骨找他来,他呢,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立刻心明眼亮。忽然双手似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这是冯骥才所著《俗世奇人》中的一段话,文中的“他”名叫“苏七块”,原型就是民国时期天津市苏氏骨科的传人。近日,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苏氏...

  • 清肺排毒汤通过中医药抗疫百年大考

    清肺排毒汤通过中医药抗疫百年大考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加强科研攻关、完善诊疗方案,全力以赴救治患者,努力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的要求。经历了2003年的SARS、2009年甲流的中医药人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经验,这次做了迅速反应并积极行动。首批国家中医医疗队于2020年1月25日就赶赴湖北武汉,支援当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病的防治工作。中医药人勇赴疫区、在疫病重灾区展开中医的诊治工作,表现了当代中医药人的勇气和担当。全国各地中医药医疗科技工作者也在积极参与...

  • 任应秋诞辰百年

    任应秋诞辰百年

    两代师生缘 在求师问学的生涯中,我有两个遗憾,就是跟两位师爷没有面缘。一位是冯友兰先生,一位是任应秋先生。冯先生1990年仙逝,当时我正在编写《易学大辞典》,得到了冯先生的大弟子、北大教授朱伯崑先生的指导。当年特别想拜谒冯先生,无奈未果。至于任先生,更是遗憾。1984年我准备报考北京中医学院医古文研究生时,导师名字就写着任应秋、钱超尘两个人。可我1985年上学时,任先生已经驾鹤了。 相比起来,任应秋先生给我的印象更深。这是因为任先生和家父还有一段师生缘。家父李济仁1965年被安徽中医学院选派到北京参加全国内...

  • 罗元恺诞辰百年 著名中医妇科专家

    罗元恺诞辰百年 著名中医妇科专家

    罗元恺(1914年~1995年),著名中医妇科专家、中医教育家。出身中医世家,为岭南罗氏妇科流派代表医家。1962年被评为“广东省名老中医”。1977年成为新中国第一位中医教授。为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当选广东省第三届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有云“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对我而言,父亲不仅是启蒙老师,也是业师、经师和人师。他不仅给予我生命,还将我引入医学的殿堂,是我的研究生导师和人生的引路人。我是父母唯一的孩子,出生时父...

  • 素食相伴健康百年

    素食相伴健康百年

    家住哈尔滨市南岗区极乐小区的王国权老先生今年103岁高寿了,“长期吃素可能是我长寿的缘故,我这一辈子以素食为主。”老人毫无保留地讲述了自己的长寿秘诀。 据老人的儿子王远福说,老父亲每餐都少不了蔬菜,各种蔬菜都爱吃,但每餐都吃得并不多,饮食很有规律,按时一日三餐,不抽烟,不喝酒,没有不良嗜好。“我们怕老人营养跟不上,有时就炖点儿鱼给老人吃,这样可以补充营养。” 王远福说,老父亲早年一直在农村种地、种菜,老人种地是当时村里种得最好的,老人长期劳作,身体非常健康。 &l...

  • 石仰山 完善了百年“石氏伤科”的理法方药体系

    石仰山 完善了百年“石氏伤科”的理法方药体系

    石仰山,男,1931年3月生,江苏无锡人,1955年开业行医,石氏伤科第四代传人,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主任医师、名誉院长。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伤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上海中医药大学首批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名誉委员,上海市名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他曾担任上海市政协委员,多届黄浦区政协副主席。 •他拓展完善了百年“石氏伤科”的理法方药体系,强调内外并重,气血兼顾。 •他改良石氏发...

  • “百年中医史研究”由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承担

    “百年中医史研究”由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承担

    民国中医发展历史告诉我们,中医发展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命运休戚相关,与当局中医政策密切相关;对于外来文化,一定要根据国情,予以借鉴,但不可照搬;科学有阶段性,不能等同于终极真理;中医、西医自成体系,各有优势,相互借鉴,共同发展;西医不能作为判定中医的标准;中医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和方法,有自己发展的规律。发展中医,要遵循自身规律,发挥特色优势。 近代西方科学文化传入后,我国原有学科开始脱离传统模式,向西方科学文明融会,大多数传统学科或被外来科学所取代,或被肢解成新式学科中的构件。只有中医药学,虽然遭受前所未...

  • 百年黑膏药,有疗效有历史

    百年黑膏药,有疗效有历史

    早上的北京市门头沟区中医医院骨伤科中医特色治疗室外,候诊患者排到了楼梯口。家住门头沟区永定镇的刘先生告诉记者,自从区中医院巡诊队把“疗效奇特”的黑膏药带到镇上后,居民遇到跌打损伤、腰腿疼痛的伤病都会拿出家里备着的黑膏药贴上一帖,“马上就觉得轻快不少”,这次请大夫多开几盒,给邻居们也带些回去。刘先生所说的黑膏药,就是门头沟中医院的“传奇”制剂——活血痹痛膏。 有历史的“传奇”制剂...

  • 百年震元赞

    百年震元赞

    乾隆壬申,水澄桥边;杜氏景湘,始创震元。 真不二价,松鹤为记;以诚立业,醴泉有源。 挑头面货,同行首推;备零星药,力求品全。 槟榔百片,附子飞天;称药必准,核方尤严。 东浦天宁,陡门慈和;临浦义大,柯桥春元。 方赞宝书,药信震元;丸散膏丹,誉满江南。 星移斗转,人事更替;震元新人,承先启后。 修药明理,奋发有为;业因德成,福缘善庆。 国药一股,科工贸齐;志存高远,敢为人先。 以人为本,与人为善;用心制药,自主创新。...

    养生秘方 2024-03-06 9 0 百年
  • 反思百年坎坷 创新发展中医

    反思百年坎坷 创新发展中医

    •两次反中医思潮的出现,都与狭隘科学观,甚至否定中医科学性有关 •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辨证论治,正是紧紧抓住复杂微观变化的整体综合状态,而且通过反复实践的摸索概括,以中医理论贯穿起来的中药、针灸、按摩、拔罐、饮食、气功,都可以为帮助病人由疾病向健康转化服务,是理、法、方、药一气贯通的整体医学 •中医学既有科学理论,也有诊疗技术,更有治病经验,三位一体,缺一不可 •医随国运,在新兴科学观正在崛起的时期,有的人看不到科学观、技术观的变化,看不到中医有效性...

  • 纪念一代名医王伯岳百年诞辰

    纪念一代名医王伯岳百年诞辰

      王伯岳先生(1912~1987年),字志崇,四川人,当代著名中医药学家,中医临床家,中医理论家,中医教育家,中医儿科学泰斗。   先生出生于三世医家,祖父王崑山念众生缺医少药之苦,不辞艰辛,种药贩药,学医行医,其父王朴诚以儿科为精专,医术精湛,被成都百姓誉为“王小儿”。   王伯岳自幼聪敏,6岁时跟随四川名儒刘洙源攻习文史,16岁时,立志学医,先到成都“两益合”药店当徒学药,遍读医书,并接触很多成都名医之处方。3年出师后,又拜师成都名医廖蓂阶先生门下,...

  • 《百年中医史》感言

    《百年中医史》感言

    考镜源流,回顾历史,是推进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正如唐高祖《命萧瑀等修六代史诏》所云:“考论得失,究尽变通,所以裁成义类,惩恶劝善,多识前古,贻鉴将来。”研究历史的方法论,且行且远者有之,用广角镜觅远古而见轮廓;且行且近者有之,用聚焦镜看近前而辨细微。五千年之中医史,可谓远矣,考之察之,能从本源上识中医之始末;百年之中医史,可谓近矣,思之忆之,从链接处知中医之变迁。以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为总主编,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朱建平为主编的《百年中医史》(上海科...

  • 读《百年中医史》

    读《百年中医史》

    对中医药来说,从辛亥革命建立民国以后的百年,是从困厄走上璀璨恢宏的百年,是学术转型的百年,被世界卫生组织荣誉冠名为“中医药”的百年。近日出版的由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总主编,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朱建平研究员主编的《百年中医史》是作为重点项目“百年中医史研究”课题告竣的核心成果。 科学史不仅仅是历史学家对过去事物认知的书写,还是和当代社会环境与公众诸因素关系的展现。有人说“现代史难于宇宙史”,是考虑难以展放...

  • 本源上识中医之始末;百年之中医史

    本源上识中医之始末;百年之中医史

    考镜源流,回顾历史,是推进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正如唐高祖《命萧瑀等修六代史诏》所云:“考论得失,究尽变通,所以裁成义类,惩恶劝善,多识前古,贻鉴将来。”研究历史的方法论,且行且远者有之,用广角镜觅远古而见轮廓;且行且近者有之,用聚焦镜看近前而辨细微。五千年之中医史,可谓远矣,考之察之,能从本源上识中医之始末;百年之中医史,可谓近矣,思之忆之,从链接处知中医之变迁。以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为总主编,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朱建平为主编的《百年中医史》(上海科...

  • 中医近现代史研究的标志性成果《百年中医史》述评

    中医近现代史研究的标志性成果《百年中医史》述评

    由中国中医科学院 《百年中医史》项目组编 写,张伯礼任总主编,朱建平任主编的 《百年中 医史》近日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全书共 250 万字,390 余幅图,以近现代中医发展历史进 程为序,以学术进步和事业发展为主题,以重大事 件、中医政策、学术成果、医史人物为节点,反映 了从 1912 年到 2015 年百余年来中医跌宕起伏、由 衰落抗争到兴盛繁荣的历史变化。读后深有感触, 试评如下。 1 史诗性巨著,标志性成果 近代百年是中国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科 技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中医学的发展史,迂回曲 折,...

  • 中医药科普著作《健康人生快乐百年》

    中医药科普著作《健康人生快乐百年》

    在雨后春笋般上架的中医药科普作品里,有这样一本著作称得上“独特”。   如今已80岁高龄的马有度教授编著的中医药科普著作《健康人生快乐百年》,面世十余年,一版再版三版……经久不衰,雪中送炭般温暖读者,无论何时捧读,都让人如聆耳语,如坐春风。说其“独特”,并非妄言。   其“独”有三。   在各地书城医学科普作品琳琅满目,而阅读已成奢侈的时代,它十几年如一日,被读者追捧,连续再版至今,可谓...

  • 百年中医史 养生文化节 医疗卫生体系

    百年中医史 养生文化节 医疗卫生体系

    日前,江苏省张家港市编制了《张家港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2014—2020)》,该规划将构建诊疗和预防结合、中西医结合的现代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规划将立足本市实际,构建公立和民营医疗机构协调发展,诊疗和预防结合、中西医结合的现代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研究医疗卫生现代化发展和改革趋势,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科学分析预测,区别对待治疗床位和老年康复护理床位,制订适度超前的医疗卫生发展目标和指标。实现基本卫生服务均等化,医疗机构均衡布局,紧密衔接城市总体规划,统筹近期建设和远期发展。...

  • 百年往事仿佛就在昨天

    百年往事仿佛就在昨天

    在广西容县松山镇沙田村石塘一组,有一位104岁的老婆婆叫彭瑞球,至今仍然耳聪目明,肤色红润,精神矍铄。如今,彭婆婆不但能生活自理,而且还能帮照看小孩及喂鸡、煮饭和洗衣服等,令人们羡慕不已。 1906年9月1日,她出生在十里乡甘旺村黄泥塘自然村,由于家里很穷,她从来没有读过书,稍稍懂事就帮助家里看牛和打柴,到了十五六岁的时候,她已是什么农活都会干了。大约18岁左右,经媒人介绍,她嫁到了松山镇沙田村的一户陈姓人家。当她的大女儿和大儿子相继出生后的婚后第四年,丈夫与村中的其他人一起去了南洋,家中所有工作便由她与家公家婆3...

  • 百年酒中仙“药酒”天天来一杯

    百年酒中仙“药酒”天天来一杯

    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冬季是一年中最为寒冷的季节,寒冷气候考验着人体的耐受能力。2017年最后一个月,全国各地纷纷降温,零度以下的气温对于北方来说已是常态。古籍早有记载,古人善于在这寒冷时节对身体进行养生防护,不仅能舒适的安度寒冬,同时也为来年创造健康的身心条件。 冬季养生,重点在于“藏”。亚健康盛行的现在,“治未病”的理念开始盛行,简单易操作的各色养生方式重新再人们生活中掀起了未病先治的风潮。其中最受欢迎的就是药酒了,冬日围炉小酌,三五好友...

  • 纪念万友生教授诞辰百年

    纪念万友生教授诞辰百年

    万友生(1917~2003),江西省新建县人。8岁入私塾读书,17岁求学于江西四大名医之首的姚国美先生创办的江西中医专科学校,3年肄业,因抗日战争爆发而停学。21岁独自挂牌行医,30岁左右医名大盛于江西樟树市。新中国成立后返回南昌市,历任江西省卫生厅中医科负责人,江西省中医进修学校教务主任,江西省中医学院大内科主任,伤寒、温病教研室主任,江西省中医药研究所所长。是江西省三位首批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之一。也是我国首批由国家两部(国家人事部、原国家卫生部)一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遴选的500名全国老中医药...

  • 写在国医大师裘沛然诞辰百年之际

    写在国医大师裘沛然诞辰百年之际

    裘沛然(1916年1月30日~2010年5月3日),出生于浙江省慈溪市裘市村。11岁师事姚江学者施叔范先生,1931年求学于一代医擘丁甘仁先生创办的上海中医学院,师事丁济万先生。1958年应聘进入上海中医学院担任教学工作,1984年后任上海中医学院专家委员会主任、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上海文史馆馆员、《辞海》副总编兼中医学科主编,是全国500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的导师之一。1979年后担任上海市市政协常务委员兼“医卫体委员会”副主任,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5...

  • 经四百年传承竹罐疗法仍当红

    经四百年传承竹罐疗法仍当红

    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建国路的国葆堂,逢每月20日,门诊大厅都会迎来500人次寻医问诊、50人同时接受治疗的壮观场面。如果不是亲自到场,很难想象中医药传统疗法在基层根基扎得如此深厚,仅凭小小竹罐就能解决椎管狭窄、颈腰椎间盘突出、膝关节、脑血栓及骨刺等疾病。这就是历经四百年,从清朝皇宫流传出来的王氏脊椎疗法。 四百年传承疗法入非遗 “王氏脊椎疗法”起源于清代顺治年间,为清代皇宫御医治疗脊椎、脑疾疾病的传统中医疗法,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宫太医院档案中可清楚地查寻到国葆堂王氏家族以...

  • 常灸“足三里”健康活百年

    常灸“足三里”健康活百年

    在全身361个经穴中,足三里穴大名鼎鼎,被誉为“长寿穴”。据说,古东京有个习俗,每建成一座新桥,总邀请年龄最高的长者第一个踏桥渡河,有一个174岁高龄的长者受邀后被问及长寿之术,他回答:“每月月初连续灸足三里,始终不渝,仅此而已。” 这则传说听来虚妄,但却绝非空穴来风。从中医角度讲,足三里穴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乃五俞穴之一,同时是掌管全身的“四总穴”之一。胃为人体五脏六腑之海、水谷之海,胃与脾相表里,同为“后天之本”,承...

  • 读《黄帝内经百年研究大成》有感

    读《黄帝内经百年研究大成》有感

    上海中医药大学王庆其教授等主编的《黄帝内经百年研究大成》,全书183万字,历经8年之久,终于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王庆其老师渊博的学识、深邃的科研目光、老骥伏枥的雄心壮志,以及团队精诚合作、深入钻研的治学精神,都值得我辈学习。今将读后感加以梳理,以供同道商榷。 •《内经》研究成果梳理的集大成之作 《黄帝内经百年研究大成》,顾名思义,是对近百年(1911~2011年)来《黄帝内经》研究状况的系统、全面梳理,全书分《内经》文化研究、《内经》学术理论研究、《内经》语言文字及文献研究...

  • 伤寒论被淡忘 温病学派贻误百年

    伤寒论被淡忘 温病学派贻误百年

    自古以来,关于神医的记载极多,都是说医生医术很高,药到病除,效如桴鼓。可见,中医在古代,不仅能治好病,而且见效非常快。 学过中医的都知道,中医经典《伤寒论》,向来被历代医家推崇,原因就是按照伤寒论的理法方药治病,只要辩证正确,用药正确,基本都可以做到“药到病除,效如桴鼓”的程度。在这一点上,似乎没有多少异议。 但是,眼下中国中医的现状远远并非如此。这是为什么? 原因当然很多。 第一, 伤寒论被淡忘。 伤寒论问世以来,一直被历代医家视为珍宝,唐...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