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
-
百年祖传秘方治咽喉部各种疾病均有良好疗效
1976年在部队冬训期间,有1000多人患急慢性咽喉炎,我遂在祖传秘方的基础上,加减配方,就地取材,很快便控制了病情。经过十几年的临床验证,该方对促进局部症状吸收,改善血液循环,清除异物症状,调节音质音量,恢复发音功能有显著疗效。 主治:急慢性咽喉炎、萎缩性咽喉炎、喉头炎、喉头水肿,并对因声带麻痹、声带息肉引起的声音嘶哑,发音困难有良好疗效。 配方及用法:霜槐娥40%,霜桑叶20%,喉娥草20%,金银花10%,杭菊花10%。每日5~10克,用开水冲泡(像沏茶叶水一样),多次冲服,以无色为度。连服2~5个...
-
历经千百年验证的乌发偏方验方
(记者 闫世峰) 不少中老年人染发后.常出现头皮发麻、脸部瘙痒、眼睛红肿、皮肤脱屑等过敏症状。专家提醒.长期使用化学染发剂不仅易过敏,还会伤肾、伤肝,我国民间长期以来摸索总结出无数天然乌发的良方.效果好且无副作用.中老年朋友不妨一试。 记者采访广州中医药大学李炜锋博士时了解到.我国古代中医名家早就对白发现象进行过深入研究.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就指出,头发变白与人体衰老和阳气衰竭有关。传统医学认为.头发跟人体内肾、肺、脾(胃)等关系密切,脏腑功能正常头发就乌黑靓丽、滋润.反之如肾虚、脾虚或肺热,头发就会变白...
-
道虎壁王氏妇科传承八百年
说到山西平遥,很多人并不陌生。平遥古城是中国古代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的完整画卷。大型情景剧《又见平遥》展示了平遥人血脉传承、生生不息的道义精神,成为这座古城的印象名片。剧中的广济堂,便是平遥道虎壁王氏妇科的堂号,这个传承了八百余年的中医妇科世家,早已成为平遥精神的一部分。 道虎壁,有王氏 流派代有才人出 据王氏宗谱记载,北宋末年,道虎壁王氏妇科始祖王厚为躲避战乱举家南迁,从山西太原晋祠一路走到了晋中平遥的陡道沟村,在那里定居下来。当时,金国的王...
-
岳阳张氏正骨:百年绝学济苍生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历史悠久的湖南岳阳,人杰地灵,名医辈出,百家争鸣,流派纷呈。岳阳张氏正骨术就是这片热土上生长、繁衍出来的杰出代表。这一形成于清朝末年的治骨医术,在湘北大地生生不息,枝繁叶茂,为千千万万民众袪除沉疴。其创立者为张瑞林先生,历经岳阳市中医院五代人的传承创新,张氏正骨术成为现代诸多中医骨伤学术流派中的重要一派,正被湖南省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传承发展的中医骨伤流派,走向全国,广泽生灵。 张氏正骨走过的100年,是传承的100年、奉献的100年...
-
清肺排毒汤通过中医药抗疫百年大考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加强科研攻关、完善诊疗方案,全力以赴救治患者,努力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的要求。经历了2003年的SARS、2009年甲流的中医药人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经验,这次做了迅速反应并积极行动。首批国家中医医疗队于2020年1月25日就赶赴湖北武汉,支援当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病的防治工作。中医药人勇赴疫区、在疫病重灾区展开中医的诊治工作,表现了当代中医药人的勇气和担当。全国各地中医药医疗科技工作者也在积极参与...
-
“百年中医史研究”由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承担
民国中医发展历史告诉我们,中医发展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命运休戚相关,与当局中医政策密切相关;对于外来文化,一定要根据国情,予以借鉴,但不可照搬;科学有阶段性,不能等同于终极真理;中医、西医自成体系,各有优势,相互借鉴,共同发展;西医不能作为判定中医的标准;中医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和方法,有自己发展的规律。发展中医,要遵循自身规律,发挥特色优势。 近代西方科学文化传入后,我国原有学科开始脱离传统模式,向西方科学文明融会,大多数传统学科或被外来科学所取代,或被肢解成新式学科中的构件。只有中医药学,虽然遭受前所未...
-
本源上识中医之始末;百年之中医史
考镜源流,回顾历史,是推进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正如唐高祖《命萧瑀等修六代史诏》所云:“考论得失,究尽变通,所以裁成义类,惩恶劝善,多识前古,贻鉴将来。”研究历史的方法论,且行且远者有之,用广角镜觅远古而见轮廓;且行且近者有之,用聚焦镜看近前而辨细微。五千年之中医史,可谓远矣,考之察之,能从本源上识中医之始末;百年之中医史,可谓近矣,思之忆之,从链接处知中医之变迁。以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为总主编,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朱建平为主编的《百年中医史》(上海科...
-
中医近现代史研究的标志性成果《百年中医史》述评
由中国中医科学院 《百年中医史》项目组编 写,张伯礼任总主编,朱建平任主编的 《百年中 医史》近日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全书共 250 万字,390 余幅图,以近现代中医发展历史进 程为序,以学术进步和事业发展为主题,以重大事 件、中医政策、学术成果、医史人物为节点,反映 了从 1912 年到 2015 年百余年来中医跌宕起伏、由 衰落抗争到兴盛繁荣的历史变化。读后深有感触, 试评如下。 1 史诗性巨著,标志性成果 近代百年是中国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科 技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中医学的发展史,迂回曲 折,...
-
百年中医史 养生文化节 医疗卫生体系
日前,江苏省张家港市编制了《张家港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2014—2020)》,该规划将构建诊疗和预防结合、中西医结合的现代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规划将立足本市实际,构建公立和民营医疗机构协调发展,诊疗和预防结合、中西医结合的现代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研究医疗卫生现代化发展和改革趋势,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科学分析预测,区别对待治疗床位和老年康复护理床位,制订适度超前的医疗卫生发展目标和指标。实现基本卫生服务均等化,医疗机构均衡布局,紧密衔接城市总体规划,统筹近期建设和远期发展。...
-
百年往事仿佛就在昨天
在广西容县松山镇沙田村石塘一组,有一位104岁的老婆婆叫彭瑞球,至今仍然耳聪目明,肤色红润,精神矍铄。如今,彭婆婆不但能生活自理,而且还能帮照看小孩及喂鸡、煮饭和洗衣服等,令人们羡慕不已。 1906年9月1日,她出生在十里乡甘旺村黄泥塘自然村,由于家里很穷,她从来没有读过书,稍稍懂事就帮助家里看牛和打柴,到了十五六岁的时候,她已是什么农活都会干了。大约18岁左右,经媒人介绍,她嫁到了松山镇沙田村的一户陈姓人家。当她的大女儿和大儿子相继出生后的婚后第四年,丈夫与村中的其他人一起去了南洋,家中所有工作便由她与家公家婆3...
-
纪念万友生教授诞辰百年
万友生(1917~2003),江西省新建县人。8岁入私塾读书,17岁求学于江西四大名医之首的姚国美先生创办的江西中医专科学校,3年肄业,因抗日战争爆发而停学。21岁独自挂牌行医,30岁左右医名大盛于江西樟树市。新中国成立后返回南昌市,历任江西省卫生厅中医科负责人,江西省中医进修学校教务主任,江西省中医学院大内科主任,伤寒、温病教研室主任,江西省中医药研究所所长。是江西省三位首批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之一。也是我国首批由国家两部(国家人事部、原国家卫生部)一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遴选的500名全国老中医药...
-
写在国医大师裘沛然诞辰百年之际
裘沛然(1916年1月30日~2010年5月3日),出生于浙江省慈溪市裘市村。11岁师事姚江学者施叔范先生,1931年求学于一代医擘丁甘仁先生创办的上海中医学院,师事丁济万先生。1958年应聘进入上海中医学院担任教学工作,1984年后任上海中医学院专家委员会主任、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上海文史馆馆员、《辞海》副总编兼中医学科主编,是全国500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的导师之一。1979年后担任上海市市政协常务委员兼“医卫体委员会”副主任,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5...
-
读《黄帝内经百年研究大成》有感
上海中医药大学王庆其教授等主编的《黄帝内经百年研究大成》,全书183万字,历经8年之久,终于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王庆其老师渊博的学识、深邃的科研目光、老骥伏枥的雄心壮志,以及团队精诚合作、深入钻研的治学精神,都值得我辈学习。今将读后感加以梳理,以供同道商榷。 •《内经》研究成果梳理的集大成之作 《黄帝内经百年研究大成》,顾名思义,是对近百年(1911~2011年)来《黄帝内经》研究状况的系统、全面梳理,全书分《内经》文化研究、《内经》学术理论研究、《内经》语言文字及文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