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温病学

温病学

  • 现代温病学需要更好地传承与创新

    现代温病学需要更好地传承与创新

    □ 王融冰 北京地坛医院 温病学包含绝大多数感染性疾病(含传染病),是人类近代不断取得进展的领域,医学实践表明,任何一种重大传染病的最终被控制,都有赖于医药科学技术的发展,天花、麻疹、鼠疫等莫不如此。还有更多未被控制的感染性疾病、未知的感染性疾病会不期而遇,无论中医西医都需要创新和吸纳现代科技,以提高人类防病治病的水平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温病学的传承沿革于《黄帝内经》《伤寒论》,还散见于各家,由于温病发生时空各异、病种分散,古代将其梳理成章有一定困难。温病学不似内经宏观,也难依伤寒的...

  • 明清温病学在中医发展史独立体系

    明清温病学在中医发展史独立体系

      在中医发展史上,温病学在明清时代得到发展,开始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体系。其间温病学家辈出,诸如吴又可、叶天士、薛雪、吴瑭等,他们的学术思想对于整个祖国医学都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观清代宫廷医案,自顺治朝至宣统朝绵亘200多年,或许是温病学派已完全形成,故清太医院的著名医家和清代宫廷医学对温病作出的贡献少为人知。   但通过对清宫医案的整理,笔者发现宫中不乏运用当时温病名家代表方剂的记载,此外还包含大量自制时令新方,包括对当时盛行温病时方的加减变化;这些均显示了清代宫廷的医疗水平,他们师古不泥古,承...

  • 温病学建立了辨证论治体系

    温病学建立了辨证论治体系

    •肝为刚脏,内寄相火,五志过激,阳冒无制,必上扰清窍,出现头晕、耳鸣、呕涎等,此即“升之不息为风阳”,治以潜降法;若气机当升不升,当降不降,抑制不舒,此即“抑而不透为郁气”,治以疏肝理气法。 •痉厥由暑热而致者,是热邪入营,遂逼心包,神昏欲躁,内闭外脱,当取寒凉以清热,芳香以透窍。单清里热则神识不醒,单用开窍则营热不解。故清热与芳香开窍并施。 •痿病多责于阳明脉空虚,或肺热叶焦,或湿热下注等。叶氏医案中有任督失养而致者...

  • 经典的温病学理论回归临床

    经典的温病学理论回归临床

    作为经典的温病学于1956年广州中医学院(现广州中医药大学)建校之初即确定为骨干课程。广州中医药大学温病学科于1978年获首批医学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和临床医学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全国同行中最早被定为硕士、博士授予点之一。 1988年8月,温病学科正式在附属医院建立43张病床的病区,实现了中医经典向临床的回归;同年设立温病学实验室,奠定了数十年秉承的“经典回归临床、医教研协调发展”学科建设理念的基础。1995年温病学科被评为广东省重点学科;2008年温病学课程被评...

  • 伤寒论被淡忘 温病学派贻误百年

    伤寒论被淡忘 温病学派贻误百年

    自古以来,关于神医的记载极多,都是说医生医术很高,药到病除,效如桴鼓。可见,中医在古代,不仅能治好病,而且见效非常快。 学过中医的都知道,中医经典《伤寒论》,向来被历代医家推崇,原因就是按照伤寒论的理法方药治病,只要辩证正确,用药正确,基本都可以做到“药到病除,效如桴鼓”的程度。在这一点上,似乎没有多少异议。 但是,眼下中国中医的现状远远并非如此。这是为什么? 原因当然很多。 第一, 伤寒论被淡忘。 伤寒论问世以来,一直被历代医家视为珍宝,唐...

  • 温病学派用药以“轻清灵动”王孟英“调愆”理论

    温病学派用药以“轻清灵动”王孟英“调愆”理论

    王孟英“调愆”思想探讨 温病学派用药以“轻清灵动”著称, 其理论基础由王孟英 (以下称王氏) 进行了系统总结, 即“调愆”理论。纵观王氏著作, “调愆”思想贯穿始终。此为王氏集前贤之大成, 对温病学派医家论治疾病的发病观及方法论所做的一大贡献, 当为人所熟知。笔者对其进行研读, 探讨王氏“调愆”思想, 以飨同道。 发病观:百病皆由愆滞 王氏《归砚录·卷二》提出...

  • 温病学家刘景源 中医经典诵读 中医养生大讲堂

    温病学家刘景源 中医经典诵读 中医养生大讲堂

    由中国医药报社、中国医药物资协会举办的“安全用药中国行”启动仪式暨北京站首场科普活动4月17日在京拉开帷幕。 自今年开始,“安全用药中国行”科普公益活动将从每年3月份开始,在全国各地巡回集中开展各种主题宣传活动。活动将走进全国各地,在各地热门商圈举办大型科普宣传活动,以严重威胁群众健康的公众卫生问题为主题,开展健康促进和科普宣传。 日前,河北省沧州中医药管印发《关于开展培训中医预防保健调理师的实施方案》,计划为每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培养一...

  • 温病学理论 河北建中医药强省 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

    温病学理论 河北建中医药强省 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

    5月28~29日,第三次全国温病学论坛暨温病学辨治思路临床拓展应用高级研修班在山东省枣庄市举行。 温病学是明清时期发展起来的中医经典学科,温病学体系汇集明清为主体的临床医学大家们的学术思想,其治法方药价值很高,不仅指导急慢性感染性疾病,而且可广泛指导临床各科,且疗效显著,但目前其发挥的临床指导作用还远远不够。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谷晓红表示,希望专家进一步发掘温病学的理论和临床的实用价值,形成学习温病学经典的热潮。 论坛上,北京中医药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院长王成祥以《老年风温肺热病中医临床治疗经验探...

  • 专家研讨温病学理论临床应用

    专家研讨温病学理论临床应用

    8月28日,京津冀地区温病学理论临床应用研讨会在京举办。 来自京津冀地区的呼吸、肾病、神内、消化、重症医学、针灸等专业的十余位专家,以中医温病学理论为中心,通过重新认识温病学、寒温之别与理法方药术、针药并用、温病理论阐析、新冠救治感悟及中西医结合疑难病诊疗和多手段治疗的临床感悟等专题演讲,详细探讨了温病学理论在临床的应用及中西医结合疑难病诊疗的方案,并结合多手段治疗验案分享,让参会学者不仅重温了温病学的重要理论,又结合临床对疑难病诊疗和多手段治疗有了新的认识。 北京中医药大学谷晓红教授做《重新重...

1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