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石仰山

石仰山

  • 石仰山 完善了百年“石氏伤科”的理法方药体系

    石仰山 完善了百年“石氏伤科”的理法方药体系

    石仰山,男,1931年3月生,江苏无锡人,1955年开业行医,石氏伤科第四代传人,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主任医师、名誉院长。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伤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上海中医药大学首批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名誉委员,上海市名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他曾担任上海市政协委员,多届黄浦区政协副主席。 •他拓展完善了百年“石氏伤科”的理法方药体系,强调内外并重,气血兼顾。 •他改良石氏发...

  • 石仰山 大师远去 音容宛在

    石仰山 大师远去 音容宛在

    2015年12月27日,中医骨伤界一代大师,第二届国医大师、石氏伤科流派代表性传承人石仰山教授驾鹤仙逝了。 作为石氏伤科第五代传人之一的我,有幸在1992年到当时的黄浦区中医医院伤科加强实习,第一次结识石仰山教授,并跟随他随诊,从病人对于他的信任赞誉中,朦朦胧胧感受到石氏伤科的神奇深奥;而石仰山教授的博学、谦逊、耐心也让我深深佩服并立志今后从事骨伤专业的决心。 1992年夏天,我毕业踏入上海龙华医院骨伤科,这是由石仰山的父亲石筱山先生创建并担任第一任主任的科室,石仰山自2002年起又被聘为我们科...

  • 继往开来 一代大师——悼念石仰山教授

    继往开来 一代大师——悼念石仰山教授

    2015年12月27日下午2时33分,素为敬重的国医大师石仰山先生突然与世长辞,驾鹤西去!噩耗传来迅即遍转申城内外,大江南北,无不为之震惊和悲痛。适时我正从南京返回上海途中,高铁窗外正处在寒冬阴森和一片沉重雾霾中。列车飞驶前行,我亦若有所思,突然我的学生王拥军博士和莫文博士紧接着来电报丧,真是当空霹雳,令我神魂失散,呆若木鸡。当我如梦初醒时顿觉无尽悲伤痛结胸膺,虽已是不争事实,但依然难以置信。6天前我曾去医院探望,见他稍为消瘦,但眼神明炯,谈笑风生,思绪清晰。何知此次相见竟成永别,死神又何其残酷也! 我与...

  • 石仰山:一世悬壶 仁心济世

    石仰山:一世悬壶 仁心济世

    踏上学医之路,方知路漫修远,好在梦想依然,加之亲朋鼓励,我对中医伤科的学习渐入佳境。上海伤科八大家流派芬芳,特色各异,然而要数最有影响力和学术生命力的伤科流派非历经百余年传承与发展的石氏伤科莫属。因此,学习钻研石氏伤科学术精华渐渐成了我的研究兴趣。 1980年的一次伤科学术年会上,我所提交的一篇交流论文得到了石氏伤科第四代传人石仰山教授的专业点评,更出乎我意料的是,石仰山教授不仅在会上就我论文中的个别细微之处与我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还在会后的临床环节,主动于我的身边驻足,对我的临床手法细细端详,并亲自...

  • 把脉中医药文化传播 国医大师石仰山收徒

    把脉中医药文化传播 国医大师石仰山收徒

    11月4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图书、报纸集中审读会在京召开。新闻媒体、科研院所的专家纷纷建言,为中国中医药报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医古籍出版社等单位现场“把脉”,提出针对性建议。 专家充分肯定了《中国中医药报》的发展变化,认为本报在提升医疗工作者业务能力、捕捉中医药热点事件,用新闻故事讲述中医药新政等方面,具有突出能力。 《健康报》总编辑周冰认为,《中国中医药报》关注行业基层发展,需加大对现有名医、名药的宣传力度;《中国青年报》社长、总编辑张坤表示,《中国中医药报》应...

  • 国医大师石仰山逝世

    国医大师石仰山逝世

    国医大师,石氏伤科流派代表性传承人,上海中医药大学名誉教授,上海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名誉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特约研究员石仰山先生,于12月2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85岁。 石仰山1931年出生,师从石筱山(其父)、黄文东等名师,是石氏伤科第四代传人,1955年开业行医,曾任黄浦区中医医院首任院长、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伤科学会主任委员,被评为全国卫生文明先进工作者、上海市名中医,获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华非物质文...

1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