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术思想

学术思想

  • 国医大师周岱翰发展《伤寒杂病论》学术思想论治肿瘤经验撷英

    国医大师周岱翰发展《伤寒杂病论》学术思想论治肿瘤经验撷英

    2018年国家癌症中心首次发布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恶性肿瘤估计新发病例数380.4万例,每分钟有7个人被确诊为癌症,抗癌形势尤显严峻[1]。传统医学虽未记载“恶性肿瘤”病名,但对其认识源远流长,早在殷商甲骨文就篆有“瘤”的病名。历代医家对肿瘤相关古文献及癌瘤治验的整理促进了中医肿瘤学科的形成与发展。其中《伤寒杂病论》提倡的辨证论治学术思想与理法方药被广泛运用于肿瘤的辨证与治疗[2,3]。周岱翰为第三届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学术经验指导老师,临床论治肿瘤50余载,经验丰富。他认为《伤寒杂病论》作为我国中医史上最早的理...

  • 孙桂芝治疗恶性肿瘤学术思想浅析

    孙桂芝治疗恶性肿瘤学术思想浅析

    目前恶性肿瘤居中国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 前 3 位,而且呈逐年增长趋势。中医在肿瘤治疗方 面有其独到优势,成为抗癌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全国名老中医孙桂芝教授认为治疗肿瘤应以局部 为实,整体为虚,运用衷中参西的思想,扶正祛 邪、健脾益肾、祛除癌毒。现将孙教授治疗肿瘤 学术思想总结如下。 1  扶正祛邪,注重整体 《 素问遗篇·刺法论》云: “ 正气存内,邪不 可干” ,说明正气对人体有重要的防御作用。中 医学认为,肿瘤的成因主要与正气亏虚有关,加 上六淫之邪、七情不舒、饮食不节、过度劳累等 致病因素。以上因素导致气...

  • 继承创新国医大师“癌毒”学术思想 创建病机理论体系

    继承创新国医大师“癌毒”学术思想 创建病机理论体系

    病机理论是中医学理论的灵魂,是中医继承、发展、创新的突破口。由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程海波领衔完成的“中医肿瘤癌毒病机理论体系创建与应用”获得2015年度“康缘杯”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继承创新了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癌毒”学术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创建病机理论体系,开展了中医肿瘤癌毒病机理论体系创建研究。   癌毒病机理论是中医肿瘤病机理论的重大创新,对于丰富完善中医肿瘤理论体系,提高中医药抗肿瘤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的意义。据研究团队介绍,近十余年来,团队紧紧抓住提高中医药抗肿瘤临床疗效的关键科学问题—...

  • “扶正治癌”学术思想的中医理论分析

    “扶正治癌”学术思想的中医理论分析

    刘嘉湘,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终身教授、主任医师,1995年被评为首届上海市名中医,第三、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扶正治癌”的学术思想是刘嘉湘在大量有效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勤求古训,借鉴古人、融西于中而发展起来的以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指导,且“以人为本”的学术体系。   中医学在发展之初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具备开放包容的特征,当时受到其他学科精髓的滋养,尤其是道家思想对中医的影响至深。中医学奠基之作《内经》...

  • 胃癌中医病因病机 刘友章教授临床学术思想

    胃癌中医病因病机 刘友章教授临床学术思想

    刘友章治疗胃癌前病变临床学术思想探讨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在每年因肿瘤 病变而去世的患者当中, 胃癌约占20% [1] 。 胃癌具有 发病率高, 转移率高, 病死率高 (5年总体生存率仅为 30% ) 的三高特点, 而胃癌的发生、 发展需经过一个 逐步演化的的病理组织学的复杂过程。 胃癌的病理 类型大多为腺癌, 其中肠型胃癌占60%以上 [2] 。 根据 经典的Correa假说, 绝大多数肠型胃癌的形成是由正 常胃黏膜逐渐过渡至侵袭性胃腺癌的一个慢性进展 过程 [3] 。 因此, 早期干预向胃癌演变的病理...

  • “治脾以安五脏”学术思想探析

    “治脾以安五脏”学术思想探析

    《慎斋遗书》有云: “诸病不愈, 必寻到脾胃之 中, 方无一失, 何以言之? 脾胃一虚, 四脏皆无生气, 故疾病日久矣……补肾不如补脾, 此之谓也。 治病不 愈, 寻到脾胃而愈者颇多” 。 脾为后天之本, 脾胃与五 脏之气互为相使, 脾气充则五脏受荫, 脾气虚而百病 由生。 久病之人, 正气虚, 脏腑内伤, 若能调理后天 之本, 则正气得复, 五脏得安, 病自除矣。 笔者从理 论渊源和理论内涵两个方面加以探究, 不揣愚拙, 试 解历代诸家学术思想之端倪, 望得益于临床。 “治脾以安五脏”学术思想源流 1. 《黄帝内...

  • 董建华脾胃“通降论”学术思想

    董建华脾胃“通降论”学术思想

    唐旭东,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兼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脾胃病研究所所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脾虚重点研究室主任、中药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评价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全国脾胃病重点专科协作组组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等。先后获得卫生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央保健工作先进工作者等。主要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主要研究领域:胃癌前病变...

  • 何复东自成一体的学术思想:二石补血汤

    何复东自成一体的学术思想:二石补血汤

    何复东,男,汉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州中医医院主任医师,从事中医诊疗工作50余载。被评为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13年初,他带领的工作室确定为“自治州首批高层次人才工作室”,同年又被确定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系昌吉州首个获此殊荣的名老中医。他擅长治疗各科疑难杂证,对心脑系病、肺病、脾胃病、经络肢体病等的研究尤为突出,形成了自成一体的学术思想。     组成:黄芪50克,当归10克,代赭石30克(先煎),磁石30克(先煎),何首乌15克,阿胶15克(烊化),龙眼肉3...

  • 温阳学术思想的脉系 徐小圃温阳法在儿科临证应用

    温阳学术思想的脉系 徐小圃温阳法在儿科临证应用

    徐小圃温阳学术思想及其在儿科临证中的应用 徐氏儿科中医流派奠基者徐小圃( 1887- 1959) , 是 近代沪上著名儿科医家, 其法宗仲景伤寒的重阳温补 学术理论, 熟谙北宋以来儿科学家如钱乙、 陈文中、 万 全、 陈复正等的学术思想和医疗典籍, 吸取各家精华。 其临证细致, 用药果敢, 屡用峻剂以起沉疴, 流派特色 鲜明突出, 经验宏富, 声誉卓著。徐氏行医之初, 曾偏 重于 “小儿纯阳, 无烦益火” 的理论, 用药主“清” 。后 由于其子患 “伤寒...

  • 马丙祥基于钱乙五脏辨证理论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学术思想探讨

    马丙祥基于钱乙五脏辨证理论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学术思想探讨

    抽动障碍是一种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起病, 主要 表现为不自主、 快速的、 无目的的一个部位或多个部位 肌肉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 并可伴有注意力缺陷 多动障碍(ADHD)、 强迫障碍(OCD)、 学习障碍、 自闭、 焦虑等共患疾病 [1 ] , 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在 中医古代文献中没有明确的本病病名和完整的论述, 由于本病以肌肉抽动和(或)喉中发出怪声、 口出秽语 为主要临床表现, 因此把其归属中医“肝风证” “慢惊 风 ” “抽搐 ”...

  • 张汉臣小儿推拿流派学术思想及技法特色介绍

    张汉臣小儿推拿流派学术思想及技法特色介绍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已故名老中医张汉臣先生是国 内著名小儿推拿专家, 通过著书、 讲座、 录像片等培 养了大量张汉臣小儿推拿流派的学习者, 为小儿推拿 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其创始的张汉臣小儿推拿流派 学术思想及技法特色鲜明, 本文介绍及探讨其学术思 想及技法等特色, 旨在传承和发展张汉臣小儿推拿流 派, 以期 “深刻认识中医理论与实践的先进性” [1] 。 该流派传承链代表人物: 张汉臣 (1910年-1978 年) 、 李安域、 侯英祥、 王乐慈、 苏蕴芳、 姜佩玉、 田 常英、 范作云、...

  • 《妇科冰鉴》学术思想

    《妇科冰鉴》学术思想

    《妇科冰鉴》 [1 ] 一书为清代医家柴得华所著, 全书 共八卷, 成书于乾隆四十一年。作者本人生平不详, 从 该书序言中仅知其“少年病温, 几为医误, 于是弃儒业 医” , 自述其后 “兢兢业业, 苦攻多年, 伤寒方脉, 未敢稍 为惮烦, 而于妇科特究心焉” 。后因感于古医书大多 “论而不详, 语而不畅, 或存论而遗脉, 或有治而无方” , 继而编成本书以求“立本《灵》 《素》 奥旨, 法述先哲精 言” 。该书立月经、...

  • 朱氏妇科学术思想 不孕症医治方法

    朱氏妇科学术思想 不孕症医治方法

    朱氏妇科是近代江浙杏林一大门户,由朱南山先生创于上世纪初,至今已历百年。朱氏妇科五代传承,名医辈出,医术精深,活人无数。 朱氏妇科学术思想 朱氏妇科的学术思想能够总结为以下几点:资天癸,理肝气,经带通调;究奇经,养气血,毓麟之本;君臣精专,佐及兼证,善用药对;诊治妇疾,经孕产乳,当令为贵。朱南孙在长辈的学术中,汇入进李东垣的脾胃学、朱丹溪的滋阴降火说、张景岳的温阳益肾论及唐容川、王清任的活血化瘀法,并糅合陈启明、傅青主等医家的学术精华,融为一炉,破除门户,扬长抑短,衷中参西,追求立异,大大丰厚开...

  • 柴嵩岩妇科学术思想发端于对中医经典的继承

    柴嵩岩妇科学术思想发端于对中医经典的继承

    •“二阳致病”学说是柴嵩岩对妇科疾病阳明病机作出的重要补充,她提炼出阳明热毒侵入冲脉血海,燔烁阴血,导致月经失调的妇科疾病阳明病机,发展出清解阳明的妇科调经治法,为中医治疗高泌乳素血症等疑难疾病提供了临床思路。 •妇科三论:“水库论”“土地论”“种子论”以形象思维阐释女性生殖系统的生理功能,说明在妇科疾病中存在血海不足、胞宫(内膜)紊乱、卵子失活等病理层次,成为柴嵩岩临床治疗女性不孕症的主要...

  • 孙思邈妇科学术思想总结

    孙思邈妇科学术思想总结

    孙思邈是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和养生家。毕生治学严谨,博学多才,在“白首之年,未尝释卷”。以其深邃的中医学理论和丰富的临床实践,总结前人的经验,完成了巨著《备急千金要方》(又称《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孙思邈重视妇科,“先妇人而后婴孺”,把妇科专卷置于临床各科之首,给予相当重要的地位。孙氏在继承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病三篇的学术思想的基础上,集数十载临床经验,研究妇人病的生理、病理、治疗和调护等。提倡妇科独立,为后世中医妇科学的独立分科奠定了基础。在《千金要方&midd...

  • 叶天士治疗月经病学术思想探讨

    叶天士治疗月经病学术思想探讨

    《临证指南医案》 卷九“调经案” 是叶天士妇科 学术思想的代表, 笔者通过对《临证指南医案》 “调 经案” 共58 案71 方的研究, 就叶天士治疗月经病的 学术思想作一简要探讨。 1 重视奇经八脉, 尤其是冲任二脉 女子以血为本, 奇经八脉对十二经脉的气血运 行有蓄溢和调节作用。月经正常来潮与否与奇经八 脉尤其是冲任二脉的关系非常密切。冲任二脉同起 胞中, 冲为血海, 任主胞胎, 为阴脉之海, 总司精血津 液等一身之阴 。《素问·上古天真论》 说...

  • 着重在“盛”“通”上下功夫 李敬孝诊治妇科疾病学术思想

    着重在“盛”“通”上下功夫 李敬孝诊治妇科疾病学术思想

    •李敬孝在中医妇科学术上,强调“留得一分阴血,尚存一分生机”“祛除一分郁滞,调和一分气血”,提出妇科疾病发生的根本是阴血不足、血气不畅,在治疗上以补养肝肾、顾护阴血、梳理气机、调畅血气为其要法。 •李敬孝认为妇科出血病症,从病因而言均可因寒热湿邪与血相搏、生活所伤、内伤七情及体质因素等致病,从病机来说均可因肝脾肾三脏功能失常、血气失调、损伤冲任而发病,不同之处是每类出血证病因有所偏颇。 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 益肾蠲痹法学术思想

    益肾蠲痹法学术思想

    开栏的话:益肾蠲痹法是国医大师朱良春在勤求古训、借鉴前贤基础上,并结合自身临床经验总结而成。益肾蠲痹法治疗多种风湿病方法独到、疗效显著,并在此基础上研制成“益肾蠲痹丸”。本版今起开设专栏,为您详细介绍国医大师朱良春如何应用益肾蠲痹法治疗风湿病而获良效,以期对指导临床有所裨益。 •朱良春认识到:风湿病久治不愈者,既有正虚的一面,又有邪实的一面;且病变在骨,骨为肾所主,又督脉统督一身之脉,故确立益肾壮督治其本、蠲痹通络治其标的治则。 •朱良春应用益肾蠲痹法...

  • 简要叙述王嘉麟治疗肛肠病的学术思想

    简要叙述王嘉麟治疗肛肠病的学术思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肛肠科主任医师王嘉麟不久前刚刚离开了我们。他从医60余年,是我国老一代著名肛肠病专家之一,见证了新中国肛肠学科的发展。笔者在此简要叙述王嘉麟治疗肛肠病的学术思想,寄托哀思。   外病内治 辨证施治成体系   王嘉麟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习医,中医功底深厚,在临床实践中始终注重对患者的整体辨证治疗,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外病内治”的理、法、方、药体系。所有常见肛肠外科疾病,均有整体辨证施治的系列分型及相应方剂,适用于围手术期的全身调理、术后并发症的防治等。...

  • 皮持衡肾病“五论”学术思想浅析

    皮持衡肾病“五论”学术思想浅析

    皮持衡教授为首届全国名中医,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第二、三、四、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届全国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获得者,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皮持衡工作室专家。皮持衡教授出生医药世家,自幼得中医熏陶,从事中医药临床、教育、科研工作50余年。学术造诣深厚,临床经验丰富,对中医内科病证及疑难杂病具有坚实的辨证施治功底,尤其擅长肾脏疾病的临床辨治,专注于肾系病证的研究近40年,颇有心得,提出肾病“五论”学术思想,广泛运用临床,疗效独特。为进一步挖掘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临...

  • 调理脾胃治疗顽痹,类风湿关节炎的学术思想总结

    调理脾胃治疗顽痹,类风湿关节炎的学术思想总结

    国医大师李振华擅长应用脾胃学说治疗内科杂病,常屡起沉疴。对于顽痹,把温中健脾与除湿通络药物巧妙配伍,既蠲除了痹证又顾护了脾胃,治疗风湿疼痛疾病疗效显著。笔者长期跟随李振华教授临证,收获颇多。现将李振华教授通过调理脾胃治疗顽痹(类风湿关节炎)的学术思想总结如下。 病因病机 李振华认为顽痹是由于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这三气是既合又杂,不是一气致病,风寒、风湿、寒湿也不是各占1/3,风寒湿热造成顽痹也不是各占1/4,病常有偏重,可偏风、偏寒、偏湿。风邪引起行痹,以游走性关节疼痛为主;寒邪引起疼痛,以...

  • 周太安中医骨伤科学术思想及临床辨证浅析

    周太安中医骨伤科学术思想及临床辨证浅析

    周太安主任,系四川杨氏骨科流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生前曾任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第3届理事会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外固定学组委员,《中医正骨》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国骨伤》编辑委员会委员。周太安主任继承和发展了杨天鹏中医骨伤科学术思想,形成了独特的周氏中医骨伤内伤学理论和正骨手法。周太安主任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手段认识骨伤科疾病,丰富了中医骨伤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并对正骨手法进行归纳、分析、分类和简化型研究,为骨科手术人工智能、外科机器人手法复位等提供了理论支持[1]。笔者有幸于2004—2005年跟随...

  • 顾氏外科中医外科学术思想探微

    顾氏外科中医外科学术思想探微

    顾氏外科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外科流派, 创建于 1862年。 肇始于顾云岩; 奠基于第2代传人顾筱岩 (1892年-1968年) , 被誉为 “疔疮大王” ; 腾飞于第 3代传人顾伯华(1916年-1993年) , 顾伯华是顾氏外 科最杰出的继承者和发展者, 又是现代中医外科学 的奠基人与开拓者; 发展于第4代传人陆德铭、 马绍 尧、 唐汉钧、 朱培庭、 陆金根、 顾乃强等; 进一步拓 展于第5代传人阙华发、 陈红风、 刘胜、 曹永清、 李咏 梅、 张静喆等, 以专科专病诊治研究为重点, 不断拓...

  • 施杞防治慢性筋骨病学术思想与研究

    施杞防治慢性筋骨病学术思想与研究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以及慢性劳损的增加, 慢性 筋骨病已成为影响中老年人群健康及生活质量的重要 因素。目前, 全世界约有 2 亿人患骨质疏松症, 其发病 率已跃居世界各种常见病的第 7 位 [1 ] 。颈腰痛更是常 见病、 多发病, 发病率高, 严重者可致残 [2 ] 。 施杞教授带领团队开展长期的临床研究, 不断探 索 “气血兼顾、 脏腑同治、 筋骨并重” 理论的科学内涵, 总结慢性筋骨病从气血、 脏腑、 筋骨论治的内在规律和 临床指导意义 [3 ] , 认为“气虚血瘀、 肾亏精...

  • 马勇教授“血水终始,通利为治”学术思想探讨

    马勇教授“血水终始,通利为治”学术思想探讨

    马勇教授从事中医骨伤科临床、 科研、 教学工作已 三十余载, 在运用中医药治疗关节退行性疾病方面积 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马师主张从“血水同病” 的病 机出发治疗骨伤科疾病, 其临床疗效显著且无明显不 良反应, 笔者跟老师侍诊时, 有幸观其精湛医术, 浅习 一二, 现述如下。 1 思想依据 1. 1 理论依据 尊 《素问·举痛论 》 :“客于脉中则气 不通, 故卒然而痛 [1 ] ” 之旨, 骨伤疾患历代医家主要以 瘀血内阻为病机关键。如《玉机微义&m...

  • 传统文化对中国蒙医整骨学术思想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中国蒙医整骨学术思想的影响

    •“三、六、九”蒙医整骨术即中国蒙医整骨学的精髓。 •中国蒙医整骨学强调心气相应,意念归一、平衡和谐,始终贯穿着“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的学术思想。 中国蒙医整骨学在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始终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对中国蒙医整骨学术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 中国蒙医整骨学思想的形成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

  • 严蔚冰“中医导引学”之伤科学术思想撮要

    严蔚冰“中医导引学”之伤科学术思想撮要

    严蔚冰,教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诊疗法(古本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代表性传承人、上海市非遗坐姿八段锦导引法代表性传承人,上海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中医导引学教研负责人,福建中医药大学“修园班”导师,上海传承导引医学研究所所长。严蔚冰教授自幼习文练武,天资聪慧,先后师从上海国术名家唐金元、朱鑫祥、卢俊海等,学练南拳、心意六合拳和迷踪门的套路,结识诸多功夫名家并结缘中医,一直致力于“中医导引”的挖掘、整理、研究及其传承和普及[1]。笔者有幸在严蔚冰教授门下短暂学习,听其...

  • 郭文勤治冠心病经验 学术思想

    郭文勤治冠心病经验 学术思想

    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郭文勤教授从事中医心病研究50余年,疗效显著而持久。笔者有幸随师伺诊,受益良多。现将其治疗冠心病的学术思想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心病为表 根源于肾 郭文勤认为,肾虚与老年病密切相关。老年阶段人体各组织器官都发生了明显的生理性退行性改变,但这一改变是从中年时期就开始逐步进行的,只是到了老龄才有了明显的表现。 张景岳谓其“水火具焉,消长系焉,故为受生之初,为生命之本”。人体在生长壮老已的过程中,心将不断消耗能量...

  • 王清海补心泻肺温通并用法治疗心衰病的学术思想研

    王清海补心泻肺温通并用法治疗心衰病的学术思想研

    慢性心力衰竭是现代医学的病名概念, 中医古籍中未明确提出心衰之名, 但其相关临床表现早于《黄帝内经》中有所描述, 如《灵枢·胀论》云:“心胀者, 烦心短气, 卧不安”, 《素问·痹论篇》云:“脉痹不已, 复感于邪, 内舍于心……心痹者, 脉不通, 烦则心下鼓, 暴上气而喘, 嗌干善噫, 厥气上则恐”。就其论述的表现来看, “心胀”“心痹”与现代医学中的心力衰竭极为相...

  • 裘沛然眩晕病医案探析其学术思想

    裘沛然眩晕病医案探析其学术思想

    国医大师裘沛然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临床以善治疑难杂病著称,活人无数,医泽广被。本文试从裘沛然眩晕病医案探析其学术思想,以飧中医同道。 医案一 王某,女,44岁。1992年9月23日初诊。诉头晕2月。近2个月头晕不舒,伴心悸,夜眠欠安,纳少,月经周期缩短。有时胃部不适。既往有胃病史,曾在外院作血糖生成指数示:“胃黏膜增粗”。无高血压史,3年前发现有颈椎病。刻下:头晕,心悸,神疲,手指麻木,眨眼痛,夜眠欠安,纳少,略肥胖,BP124/78mmHg,心肺听诊无异常,舌苔薄脉细...

1 2 3 4 ››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