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天士
-
叶天士巧治漆中毒的故事
清代青城子(原名宋永岳,字静斋,号青城子,乾隆嘉庆年间人)著的《志异续编》卷四记载了名医叶天士许多治病的奇闻异事,言“其治病之法,每为方书所不载,然无不立愈”。其中,一则治疗新婚夫妇漆中毒的故事,非常有趣。 一对夫妇新婚第二天,久不起床,家人纳闷,就去敲门呼叫,可是喊了多次都没人答应。推开小门,发现夫妇二人都像死了似的,奄奄一息。家人赶紧请来叶天士,叶刚进新房,就明白了怎么回事。嘱家人立马准备十石木屑,择一间密室,在地上铺上厚厚的木屑,把二人都移到木屑之上,然后关紧门窗。家人依言而行,果不多久,夫妻...
-
叶天士医案男科杂病证治特色述要
叶天士( 1667- 1746 年) , 名桂, 字天士, 号香岩, 为清代江南名医, 在温病学说、 络病说、 奇经说、 胃阴 说等方面有独到创见。他擅长诊治内科杂病, 一生 忙于诊务, 著述极少, 惟有医案存世, 这些医案为后 学提供了极佳的学习素材。叶天士医案有关男科杂 病涉及癃闭、 淋浊、 遗精、 阳痿、 疝气等, 梳理其证治 特色, 可管窥其男科杂病诊治特色。 1 重脏腑辨证, 尤重肝肾, 兼顾心、 肺、 脾 在叶天士医案中, 对脏腑各自阴阳协调以肝、 胃、 肾阐发较多。认为肝肾位于下焦, 肝阳易亢, 肾...
-
叶天士治呕吐的常用方剂
《临证指南医案》是一部记录我国清代著名 医家叶天士临床经验的医案专著,约成书于清代乾 隆二十九年 (1764),是由叶天士门人华岫云根据 叶天士临证医案整理编撰而成。该书按证分类,搜 罗宏富,征引广博,按语精当,较为全面地展现了 叶天士在温热时证、各科杂证方面的诊疗经验,充 分反映了叶天士融汇古今、独创新说的学术特点, 对后世中医温病学、内科学、妇科学、儿科学等临 床医学的发展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 《清史稿》记 载 : “大江南北,言医者,辄以桂为宗,百余年 来,私淑者众” ,可见叶天士医学...
-
浅析叶天士运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经验
叶天士,清代著名医家,善活用经方,在《临证指南医案》[1]中选用仲景方近70首,其以《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为理论基础,重视主症主药,顾原方原则而不失灵活运用,扩展了经方的诊治范围及加减用药规律,为后世医家提供了活用经方的理论依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是《伤寒论》的经典方之一。《临证指南医案》共载此方11处,用于治疗咳嗽、喘、失音、肿胀、斑疹等多种疾病。本文从叶氏医案入手,浅析叶天士运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经验。 1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适应证病因病机分析 纵观《临证指南医案》全书,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主...
-
叶天士借治病巧发饭团
清代,某年盛夏,南京大官僚吕其维的独生子生了怪病:皮肤不红不肿,但一碰就痛苦难忍,连衣服都不能穿。吕其维请名医叶天士来诊治。叶天士了解完病况,问道:“这病起于何时?”家丁答:“少爷在后园的荷花池边乘凉,一觉醒来便得了这个怪病。”叶天士来到后院花园,只见荷花池边有几棵大柳树,浓荫下非常凉爽。叶天士便开了一张药方:白糯米三百石,淘净蒸熟,制成饭团,连做三天。叶天士又叮咛:“少爷的病属邪恶上身,三百石饭团为驱邪之用。可在南京城最热烈处摆摊,发予穿着褴褛者。&rd...
-
中药汁的分类 叶天士在临证药汁的作用
浅论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对药汁的应用 中药汁具有药鲜汁纯, 保持天然药物原有性味, 气味俱存, 润燥之性较强的特点, 是一种最能保持中药天然性能的传统用药形式。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在回顾青蒿素发现的艰难历程中, 提到其灵感来自于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关于使用青蒿减轻疟疾症状的记载。文中提到:“青蒿一握, 以水二升渍, 绞取汁, 尽服之”[1]。取其鲜汁应用, 气味俱存, 就能发挥疗效。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药物多用鲜品, 使用鲜汁类药物, 汁类药具有饱满多汁, 疗效快, 性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