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故事

故事

  • 华佗拜师的故事

    华佗拜师的故事

      一天,离华佗家不远的邻村,有个名叫秀姑的妇女上山砍柴,不慎被蜂蜇了头部,顿时皮肤发红,头脸肿胀,剧痛难忍,家里人便请来华佗诊治。华佗采取望、闻、问、切等法诊脉之后,对症开处方:外用人奶点擦患处,又用黄连、金银花、夏枯草、冰片等捣碎外敷患处,以治其伤。内服“败毒散”以攻其毒。可是病人服用之后,病情非但不见好转,反而加重了,终日躺在床上,喊痛不止,华佗愕然了:这是驱毒治病的良药呀!为何不能治愈,反而使病情恶化了呢?   这天,华佗来到嵩山寺,见寺内无人,庙门紧闭。他推开门,走了进去,见苍松翠柏丛中有一凉亭,凉亭多年...

    精品偏方 2024-03-09 13 0 华佗故事
  • 忙贵取妻治肺痨的故事

    忙贵取妻治肺痨的故事

      忙贵,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红帽子乡克丑村人,7岁至18岁拜瑞应寺可格钦敖力布桑大夫为师。他的医术高超,行医至科尔沁左翼后旗金醍爱里(村),因当地财主金斗之女敖斯玛患肺痨3年,多方医治无效,金斗许下大愿说:“谁治好其女之病,便把女儿嫁给谁。”经忙贵大夫精心调治,配蒙药三旦尼苏,常饮煮沸之骆驼奶,不久病愈,便娶敖斯玛为妻。   三旦尼苏配方及用法:紫檀香15克,红花15克,广木香10克,五味子10克,诃子5克,藏桃5克,桔梗5克,白檀香5克,茵陈5克,远志5克,甘草5克,白云香5克,栀子5克,石膏5克,重蒌5克,丹...

  • 中药“徐长卿”的故事

    中药“徐长卿”的故事

      相传在唐代贞观年间,李世民外出打猎,不慎被毒蛇咬伤,病情十分严重,御医们用了许多贵重的药,总不见效,急得团团转,只得张榜招贤:谁能治好皇上的病,重重有赏。民间医生徐长卿看见榜文,便揭榜进宫为皇帝治病。   徐长卿把自己采来的“蛇痢草”取93克煎好,1日2次叫李世民服下,余下的药液用于外洗。第二天病情就有了好转。再连服3天,症状就完全消失了。李世民高兴地说:“先生名不虚传,果然药到病除!但不知所用何药?”徐长卿听了急忙跪在地上吞吞吐吐地答不上话来。   原来李世民被蛇咬伤后,下了一道圣旨,凡是带“蛇”字的都要忌讳...

  • “美人计”与山黄芪的故事(治黄疸肝炎)

    “美人计”与山黄芪的故事(治黄疸肝炎)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脍炙人口的故事,那就是周瑜施美人计,欲骗刘备到东吴来招亲,然后要挟刘备交还荆州。谁知道诸葛亮早有锦囊妙计,结果吴国赔了夫人又折兵。刘备中年丧妻取了孙权的妹妹,确也一时为声色所迷,完全忘记回荆州了。不料后来刘备患上了急性黄疸肝炎,身软乏力,食欲不振,且伴有低热和恶心呕吐,而后小便和眼白均有黄色,民间俗称此为“失力黄胖”症。幸而吴国太身旁有个懂得中草药知识的老管家,他从富春江南、北的山坡上采来野生豆科类植物山黄芪,将其根切短洗净加红枣煎汤,让刘备代茶饮。此偏方作用十分了得,刘备服十余天后,胃口大...

  • 叶天士巧治漆中毒的故事

    叶天士巧治漆中毒的故事

      清代青城子(原名宋永岳,字静斋,号青城子,乾隆嘉庆年间人)著的《志异续编》卷四记载了名医叶天士许多治病的奇闻异事,言“其治病之法,每为方书所不载,然无不立愈”。其中,一则治疗新婚夫妇漆中毒的故事,非常有趣。   一对夫妇新婚第二天,久不起床,家人纳闷,就去敲门呼叫,可是喊了多次都没人答应。推开小门,发现夫妇二人都像死了似的,奄奄一息。家人赶紧请来叶天士,叶刚进新房,就明白了怎么回事。嘱家人立马准备十石木屑,择一间密室,在地上铺上厚厚的木屑,把二人都移到木屑之上,然后关紧门窗。家人依言而行,果不多久,夫妻...

  • 记一则脂溢性脱发患者的求治故事

    记一则脂溢性脱发患者的求治故事

    “头发掉了,是因为土壤不适合它生长了,如果我们不改变这片土壤,只是一味生发,那生出来的头发迟早还是会掉的。所以,最重要的是改变这片土壤,而这片土壤就是一个人的体质。”王琦教授指出治疗脱发关键在于调体。 王翰林(化名)是个只有20岁刚出头的小伙子,正值青春年华,本应血气方刚,可初见他的时候,却觉得他更像是一个羞涩扭捏的小姑娘。他坐在王琦教授的诊室里,头低得很低,双眼一直注视着自己的脚尖,总是躲避着我们的目光,仿佛别人的目光让他拘谨而紧张,他的双手一直交织在一起,不安地动着,他戴着一顶...

  • 治结石金钱草传奇故事

    治结石金钱草传奇故事

    金钱草治疗结石传奇源于一段民国往事。 民国8年初,有位西医名家叫缪永琪,轻觑中医,当有人说膀胱结石(中医称砂淋、石淋)可用中药治疗时,他断然否定,“曾屡试,实无效果可言”,“惟西医之剖取术,至为可靠”。然而不久的一件事却彻底改变了他的看法。 当年7月,缪大夫赴香港,途径广东石龙,顺道拜访老友陈紫泉。及至,见陈卧床呻吟,忙问其故。陈说:“今患砂淋证,本欲函请先生调治,不想适来,甚佳。前20余日,小便刺痛不利,滴沥而下,至今不愈且渐甚。延数医治之,皆无...

  • 记一则反流性胃炎患者的求治故事 王琦医案

    记一则反流性胃炎患者的求治故事 王琦医案

    下午门诊来了一位男士,他体格修长,但却身材瘦削,皮都深陷在骨头里了。他眉目清秀,但却眼窝深陷,颧骨高耸。总之,就像是一位画师画好了一幅人物画的骨骼,但却忘了充实和丰满。像一位风格硬朗的雕塑家拿着刻刀,一笔一笔把人物雕刻成尖削、耸立的模样。一见到他,我的脑海里就被“瘦骨嶙峋”这个词充斥着,想着这个词真是太贴切了。 不过吃惊归吃惊,我还是要过来他的病历仔细地研究了一下。原来他在半年前偶有一次食多后出现胃脘部胀闷不舒,呃逆,后来就越来越严重,每天只要一吃点东西,例如吃两口馒头就很胀,吃了...

  • 白芷治疗顽固性头痛和蛇伤的故事

    白芷治疗顽固性头痛和蛇伤的故事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用白芷治疗顽固性头痛和蛇伤的故事。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四卷 白芷 【发明】按王璆《百一选方》云:王定国病风头痛,至都梁求明医杨介治之,连进三丸,即时病失。恳求其方,则用香白芷一味,洗晒为末,炼蜜丸弹子大。每嚼一丸,以茶清或荆芥汤化下。遂命名都梁丸。其药治头风眩晕,女人胎前产后,伤风头痛,血风头痛,皆效。 【附方】毒蛇伤螫 临川有人被蝮伤,即昏死,一臂如股,少顷遍身皮胀,黄黑色。一道人以新汲水调香白芷末一升,灌之。觉脐中搰搰然,黄水自口出,腥...

  • 中药“老奴丸”的故事

    中药“老奴丸”的故事

    “老奴丸”首载于明代太医院院使董宿的《奇效良方》一书。由母丁香、紫霄花、肉苁蓉、菟丝子、蛇床子、巴戟、全蝎、桑螵蛸、龙骨、沉香、木香、大蜘蛛等数十味中药组方, 主治阳痿、不孕不育、风湿痹痛等。 “老奴”是个詈(lì)词,含有骂人的意思。董宿在《奇效良方》中给本方取名“老奴丸”,是据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中“我固疑是老奴,果如所卜”的故事。 故事讲的是,东晋时的安郡公温峤因...

  • 用画治病的小故事

    用画治病的小故事

    清代文人沈起凤在其文言小说《谐铎》中,曾经讲了一个用画治病的小故事。 安徽黄山蜉溪村有一个名叫潘琬的年轻人,相貌堂堂,玉树临风。他的妻子尹氏,长得也是如花似玉。两人有处房产,房屋庭前植有海棠数株,每当海棠花开时节,潘琬就常与媳妇在此游玩、嬉戏。若干年后,潘琬得病而死,守了寡的尹氏大为悲恸,整日郁郁寡欢。一日,她再次路过种有海棠的那处房产,恰逢海棠盛开,花枝烂漫。尹氏睹物思人,触绪萦怀,一时间神情恍惚,不久就生了重病,久医无效。 尹氏有个本家兄弟叫慧生,他喜爱作画,听说尹氏的事后,说:...

  • 明代名医李中梓 巧愈疑难杂症的故事

    明代名医李中梓 巧愈疑难杂症的故事

    明代医学家李中梓是江南一带的名医。他医术高超,用药十分精准,民间流传有很多他巧愈疑难杂症的故事。 相传,有一个青年人得了伤寒,连续拉了五六天肚子,心烦急躁,不想吃饭,偶尔还出现 “翻白眼”的症状,情况十分危急。已经请了郎中,吃了止泻药却仍不见效。于是,家里人赶了几十里路,慕名来请名医李中梓到家中诊治。 李中梓认真诊病后,只给患者开了大黄、厚朴、枳实共3 味药。患者家属一看药方,心里直犯嘀咕:大黄是一种泻药,尽人皆知,患者拉肚子当然应该止泻了,怎么反而用泻药呢?但是又没什么好办法,只能抱着...

  • 一则笔针破痈的故事

    一则笔针破痈的故事

      宋·张杲《医说》卷二记载了一则笔针破痈的故事,读罢对医者颇有启迪。   话说李王的公主患喉痈,数日痛肿,连饭也吃不下,方才召见医官医治。医官说:“必须针刺或者开刀,才能溃破。”公主听说要用针刺或者刀割,哭闹着不肯治,但是痈肿痛得她更加汤水不进。   忽然一天,有个民间草医自告奋勇地说:“我不用针刀,只用笔头蘸少许药点于痈上,霎时便溃破出脓。”公主十分高兴,就命仆人召见他。草医刚上了两次药,痈就溃破出脓,流出一小杯多的脓血,公主顿时便感到舒...

  • 他与中医药的故事

    他与中医药的故事

      日前在京举办的第16届中国国际健康产业博览会上,香港导演黄百鸣、2010年港姐冠军陈庭欣莅临汇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展台,为该公司代理的马来西亚沉香茶代言助威。   挤过层层粉丝圈,记者终于得以近距离采访黄百鸣,“您对沉香这味中药怎么看?”   “沉香是一种名贵中药,能降气安神,止咳化痰,暖胃温脾。”黄百鸣非常专业地回答道。   “您对中医药了解吗?”黄百鸣说话温和,脸上总是带着微笑,“我与中医很有缘分,不仅了解,还...

  • 经典《牡丹亭》一段与中医药有渊源的故事

    经典《牡丹亭》一段与中医药有渊源的故事

    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经典《牡丹亭》,述说的是距今近400年前的封建时代一段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是我国戏曲史上的一颗明珠,久演不衰。但你可曾知道,这部巨著的诞生,还有一段与中医药有渊源的故事呢…… 据说我国明代著名戏剧作家、文学家汤显祖,因日夜勤奋于写作剧本,用脑过度,经常头痛。他请了当地一位名医叶半仙诊治。叶半仙诊断后,笑日:“汤大人不必服药,只要常到敝舍的百草园来走走,不过半年,自会痊愈。 一日,汤显祖为构思一个剧本,感到头痛,便去叶半仙的百草园散步。百草园有上千...

  • 电影里的名中医故事

    电影里的名中医故事

    “学生自行医以来只收诊金,从不接受病人的任何馈赠,无一例外。所以……” “怎么,叶天士,连朕的赏赐都不接受吗?” “学生行医30余年,深知医道通于天道。医道有割股之心,而不可有一己私利。医术乃济世之术,医者关乎千万人之性命。人命关天,若把医术当成求名求利之术,则无异于盗匪。学生深知,医术万不可和钱财扯在一起,只有无私无我,医术方可圆融如意,医道方可为正道。还望皇上能体谅学生求全之际,成全学生这个意...

  • 一个半枝人参夺得了状元的故事

    一个半枝人参夺得了状元的故事

    在清代咸丰六年丙辰春闱期间,流传着一个半枝人参夺得了状元的故事。 翁同龢是当朝大学士翁心存的第三个儿子,他的两个哥哥分别任安徽巡抚和湖北巡抚,可谓是出身名门。翁同龢天资聪慧,勤奋好学,中了举人,他的书法更是非同一般。而孙毓汶是协办大学士济宁孙玉庭的孙子,浙江巡抚孙善宝的侄子,户部尚书孙瑞珍的儿子,道光二十四年(1844)状元孙毓溎的弟弟。他也是不借门荫,由秀才而贡生而乡试中式,步步上升,再加上书法也是冠绝一时。 如果说翁家夺魁心切,意图为其家族锦上添花;而孙家虚荣更切,更是想让孙毓汶...

  • 巧用螃蟹治好漆疮症的故事

    巧用螃蟹治好漆疮症的故事

    叶天士是清代的名医,民间关于他的传说和典故有很多。本文介绍的是他巧用螃蟹治好漆疮症的故事。 话说清朝年间,有位小伙子在新婚前几天得了一种怪病,往日清秀的脸肿得变了形,明亮的眼睛也被极度浮肿的眼睑遮盖,头大如斗。家人只得赶紧去请名医叶天士。 叶天士为小伙子诊脉后发现其六脉平和,只是略有一点虚弱。不知不觉,时已近晌午,家人为他盛上饭菜,只见小伙大口大口地吃得十分香甜。叶天士见后越发觉得奇怪,觉得这病有点蹊跷,便仔细沉思起来。 沉思良久,叶天士扫视了一下房间。忽然,他发现屋内的床、衣柜、桌子、椅子是全新的...

  • 刮骨疗毒的故事

    刮骨疗毒的故事

      在《三国演义》74回,关云长放水淹七军的时候,关公与庞德交战,庞德放冷箭射中关公左臂。不过这一次箭射不深,用金疮药敷了之后,很快就痊愈了。   关公擒于禁,斩庞德,大获全胜,威震天下,不久就包围樊城,亲自到樊城北门,立马扬鞭,对城头的守将喊:“汝等鼠辈,不早来降,更待何时?”正言间,曹仁在敌楼上,见关公身上只披掩心甲,斜袒着绿袍,乃急招五百弓弩手,一齐放箭。关公勒马回时,右臂上中一弩箭,翻身落马。   曹仁见关公落马,即引兵冲出城来,被关平一阵杀回,救关公归寨,拔出臂箭。原来...

    养生秘方 2024-03-06 12 0 故事
  • 扁鹊“起死回生”的故事

    扁鹊“起死回生”的故事

      史圣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了扁鹊使虢太子“起死回生”的故事,读罢,让读者知道了“起死回生”的成语原来是这么来的。   一次扁鹊经过虢国,听到虢国太子死的消息,扁鹊就到虢宫门下,向爱好方药的中庶子说:“太子患的是什么病,国内举行祭祷禳灾比任何事都忙碌?”中庶子回答说:“太子患的是血气运行不正常的病。血气错乱而得不到发散,在外表突然发作,就造成了突然发病。精神不能抵御邪气,邪气聚积而得不到发散,因此,...

  • 民间流传药王孙思邈的传说故事

    民间流传药王孙思邈的传说故事

      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药王孙思邈的传说故事,有一则“龙宫方”的故事是这样讲的:有一天孙思邈外出,看到一个牧童正在杀一条小蛇,小蛇已经出血受伤。孙思邈十分心痛,就脱下自己的衣裳,和牧童交换小蛇,以此救下了小蛇。孙思邈用药物把小蛇封裹好,然后放生了。大概一个月之后,一个白衣少年遇见孙思邈,下马就拜谢,将孙思邈带到龙宫。少年请孙思邈见龙王,龙王设宴款待,将龙宫药方30首给了孙思邈。孙思邈出来龙宫,感到事情很奇异,就一一试验了龙宫药方,发现都有功效。后来写《千金方》时,就把龙宫方放在里面。又有人...

  • 魏征和川贝雪梨膏的故事

    魏征和川贝雪梨膏的故事

      唐初政治家魏征十分孝顺,母亲患咳喘病多年,虽四处求医,但效果甚微,魏征心里十分不安。   唐太宗李世民得知此事后,即派御医前往诊病。御医仔细望、闻、问、切后,开一处方,具体药物为川贝母、杏仁、陈皮、法半夏等,可这位老夫人却因药汁太苦而不肯服用。   第二天,老夫人说她想吃梨。魏征立即派人买回来,并将梨削去皮、切成小块送给老夫人,可老夫人却因牙齿多已脱落,不便咀嚼,只吃了一小片后就不吃了。   魏征心想,那就把梨片煎水加糖后让老夫人喝吧!没想到,老夫人喝了半碗还舔着嘴唇说:“好喝!好喝!”...

  • 《本草中国》用简单的故事看懂中医中药

    《本草中国》用简单的故事看懂中医中药

    江苏卫视播出的大型中医药文化系列纪录片《本草中国》,展示了中医药学的深厚文化与智慧,引领观众走入神秘传奇的中药世界。 《本草中国》用简单的故事,平实的语言,让读者看懂中医中药。 红曲、红花、西红花、天麻、广陈皮、霜桑叶这几味中药纷纷登场。今天,我们对其中的红花和西红花再做重点介绍。 每年5~6月,当红花花瓣由黄变红时,花农们抓紧时间投入采摘、晒干、阴干或烘干,送到采购站换钱。这红花入药,可活血通经、散瘀止痛,适用于经闭、痛经、恶露不行、癥瘕痞块、跌仆损伤、疮疡肿痛。 而另一种...

  • 夜诊故事:我抢救了一位心肌梗塞老人

    夜诊故事:我抢救了一位心肌梗塞老人

    “嘟嘟嘟!嘟嘟嘟……”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把我从睡梦中惊醒。我随手拿起话筒:“喂……”与此同时,我顺便抬头望了墙上的挂钟一眼,凌晨2点正。 “陈医生!”电话那头传来一个熟悉而焦急的声音,“我父亲心绞痛又发作了!一连吃了3片硝酸甘油都不见好转!麻烦你立即过来看看……”原来是我们小区里的方大哥。他70多岁的父亲患冠心病多年了,偶有心绞痛发作,但...

  • 成语“病入膏肓”出自一个故事

    成语“病入膏肓”出自一个故事

    《三国演义》第五十二回:“吾观刘琦过于酒色,病入膏肓,现今面色羸瘦,气喘呕血;不过半年,其人必死。”文中提到“病入膏肓”,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 成语“病入膏肓”出自一个故事。相传,东周简王五年,晋国景公病重,听说秦国有一个医术很高明的医缓,便派人去请。 医缓来之前,景公做了个怪梦,梦见有二竖(两个小孩)在腹内窃窃私语,一个说:“医缓医术高明,恐怕要伤害我们,还是逃避吧。”另一个说:&ldquo...

  • 医家精细辨证的故事

    医家精细辨证的故事

    上世纪70年代,广西中医学院会诊一病例。患者是一老干部,发烧40多天不退。用过各种抗生素,服过不少中药,体温始终不降。于是请全院的名医会诊。就在大家聚精会神讨论病情各抒己见的时候,林沛湘老中医注意到一个细节:病人从暖瓶中倒了一杯水,马上就喝下去了。当时天气很热,喝些水是正常的。林沛湘悄悄地用手触摸了一下杯子,发现还在烫手。热天喝这样烫的水,说明体内大寒,仅此一点,病情就明白了。于是,林沛湘力排众议,以少阴病阴寒内盛,格阳于外论治,处以四逆汤加味,药用附子、干姜、肉桂等药,一剂而体温大降,几剂后体温恢复正常。...

  • 文人墨客和医家给人们留下许多“药名对联”的故事

    文人墨客和医家给人们留下许多“药名对联”的故事

    我国中药材种类繁多,药名更是五花八门。自古以来一些文人墨客和医家给人们留下许多“药名对联”的故事,读来别有一番情趣,令人拍手叫绝。现特辑录二则,以飨读者。 (一) 相传古时一位客人,慕名前去拜访善作“药联”的名医。客人刚到就指着门口的灯笼说:“灯笼笼灯,纸(枳)壳原来只防风”,名医从容笑答:“鼓架架鼓,陈皮不能敲半下(夏)。”客人进院见竹,赞叹道:“烦暑最宜淡竹叶。”名医不加思...

  • “药文化”摭言 中药原来还有这些故事

    “药文化”摭言 中药原来还有这些故事

    中药用以治病,或谓发轫于伏羲,《帝王世纪》曰伏羲“乃尝百草”;或谓肇始于神农,《淮南子》曰“神农尝百草”。后说尤多见于古藉。 古本《本草经》有云,神农“从六阴阳,与太一升五岳四渎,土地所生草石骨肉心皮毛羽万千类,皆鞭问之,得其所能主治,当其五味百七十余毒”。《述异记》则说“太原神釜岗中有神农尝药之鼎在焉。成阳山中有神农鞭药处,一名神农原,一名草药山。 山中有紫阳观,世传神农于此辨百药也”。《通鉴外纪》谓&ldq...

  • “方法”一词与中医诊病还有一段故事

    “方法”一词与中医诊病还有一段故事

    在如今的生活中,大家广泛使用“方法”一词。殊不知“方法”一词与中医诊病还有一段故事。 传说我国古代有一位皇帝患上了噎膈病,进食即吐,生命危在旦夕。一天,一名太监向皇帝禀报,说有位隐居深山的和尚善治噎膈病,不妨请来一试。皇上抱着一丝希望,派人请来和尚。那位和尚来到皇帝的病榻前,经过一番望、闻、问、切,拟出一方,让太监速去取药。可太监拿到药方后,不由一愣,自言自语道:“什么高明医术?这不和之前医生所开方药一模一样吗?”太监的话引起了和尚的...

  • 喝腊八粥的习俗 腊八的另类故事

    喝腊八粥的习俗 腊八的另类故事

    腊八节,俗称“腊八” ,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岁终之月称“腊”的含义有三:一曰“腊者,接也”,新旧交替;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腊者,逐疫迎春”。 在国人越来越回归传统的今天,在这...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