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名
-
治久瘀胃痛中药名方
膈下逐瘀汤出自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由桃仁三钱、丹皮二钱、赤芍二钱、乌药二钱、元胡一钱、甘草三钱、当归三钱、川芎二钱、五灵脂二钱、红花三钱、枳壳钱半、香附钱半十二味药组成,有行气化瘀、破结止痛之功效,主治积块、痛不移处、卧则腹坠、肾泻、久泻等病证。现在多用于治疗久治不愈的胃病、肝硬化、慢性肝炎、结核性腹膜炎、肠结核、跌打损伤以及腹部积块等病症,有不错的疗效。陈宝贵教授对于膈下部位(中脘),病久属血瘀证者,也常用膈下逐瘀汤加减,收效颇高,今介绍如下。 方药组成:当归10克,川芎6克,桃仁10克,红花...
-
肛裂 中药名医验方
【辨证】阴虚津亏,热结肠燥。【治法】祛腐生肌,活血止痛,滋阴凉血。【方名】轻冰散。【组成】轻粉30克,冰片30克,乳香20克,没药20克(乳没去油)。【用法】上药共研细末,过120目筛。患者取右侧卧位,肛门皮肤用新洁尔灭棉球消毒。自制竹签(长12厘米,直径2毫米,一端钝尖,一端扁铲形)并高压灭菌。用签扁端撮药粉约0.5克左右,涂在裂口上,外敷少许无菌棉花,用竹签尖端送至肛门内压迫药粉,再敷上无菌纱布2块,用胶布固定。每次大便后用淡盐水洗洁肛门,来医院门诊换药。一般经5-7次治疗即可治愈。【出处】李组威方。&midd...
-
麻子仁丸中芍药名实刍议
麻子仁丸出自 《伤寒论·阳明篇》第 247 条, 由麻子仁、枳实、杏仁、芍药、大黄及厚朴组成。 因东汉时期尚无白芍之称,更无白芍与赤芍之分, 故对麻子仁丸中的芍药该用白芍还是赤芍尚未取得 统一认识。现代中医教材中多释为白芍,成药及临 床中医师在处方时也多用白芍。现代研究麻子仁丸 时,多依据白芍的药物功效或方义配伍反推得出张 仲景时代使用的芍药应为白芍,但现代赤芍、白芍 的药物功效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用后世功效记 载及方义配伍去推论汉代究竟所用何物确实不妥。 同时代的医方与本草著作相辅相成,所叙内容可...
-
一副嵌了两味中药名
清代著名诗人袁枚,曾任江宁知县,工作之余,他喜欢到县境内的风景名胜寻乐,搞些诗词歌赋,满足他的闲情逸致。一天,袁枚信步出游,来到了一座古庙前,庙里有个老和尚将他请至禅房,让座敬茶,闲聊些许后。老和尚邀袁枚到天井边去看一看,哪儿有一个半掩半露于尘土瓦砾之间的堂鼓,想请他为老祖师留下的一副上联续对。 原来,这面堂鼓为宋代民族英雄岳飞帐中用物。岳飞被残害后,有人暗中收藏堂鼓以表怀念。后来堂鼓传到老和尚的师傅手中,他携鼓回到了故乡江宁的这座寺庙,出家当了和尚,并把这个堂鼓精心保管在藏鼓楼。有一天深夜,雷雨交加,藏鼓...
-
中医处方勿用生僻药名和难辨字迹
《吴医汇讲》是我国最早的医学期刊,为清代名医唐笠山所编辑。近读该书,其中有两段关于中医处方用中药异名和处方字迹潦草的记述。 文章说国家征收赋税,通知单要写清楚,好让人看懂;良将带兵打仗,兵法上要求以神速为贵。作者曾经看见一张中医处方上有小草,一般人不知道小草就是远志,而认为是细小的甘草。又有一张医生开的处方上有蜀漆,市场上商人不知道蜀漆就是常山之苗,而叫加上干漆。诸如此类的例子不少,如把玉竹写成萎蕤,乳香写成薰陆,天麻写成独摇草,人乳写成蟠桃酒,鸽粪写成左蟠龙,灶心土写成伏龙肝等。很多中药原来都有古名,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