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

  • 《金匮要略》补法重在补脾肾

    《金匮要略》补法重在补脾肾

    补法是中医针对人体气血阴阳,或某一脏腑之虚损,给以补养的治疗方法。主要起补损的作用,也就是用药物来充实体内的阴阳、气血、精髓、津液等的不足,调整或改善某些脏器生理功能的衰退,以及通过扶助正气以达到祛除病邪的方法。《黄帝内经》所记载的“虚者补之”“损者益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即指此而言。《金匮要略》中对于补法的运用,重在脾肾,这是因为肾为先天之本,是真阴真阳所寄之处,先天之本,是气血津液精髓营卫生化之源,故补脾补肾是补法中的重要环节。   补脾胃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

  • 《金匮要略》中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肤损害方药举隅

    《金匮要略》中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肤损害方药举隅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机制介导的, 以血清中出现多种自身抗体和多器官、 多系统累及为 主要临床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结缔组织病。 皮肤损害 是其最主要的临床病变之一, 80%以上的患者有皮 肤损害, 仅次于关节病变, 此外, 约有25%的患者以 皮肤病变为首发症状 [1] 。 皮损表现多种多样, 具体可 表现为面部蝶形红斑、 雷诺现象、 脱发、 血管炎性皮 损、 网状青斑、 紫癜、 狼疮性冻疮等, 可分别归属历 代文献 “阴阳毒” “蝶注流疮” “血痹” 等篇章中。 其 发病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 易感六淫之邪, 邪...

  • 何为黄汗 黄汗之病机《金匮要略》

    何为黄汗 黄汗之病机《金匮要略》

    何为黄汗 黄汗一词首先出现于《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与“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汤主之。”可见黄汗是一种以汗出入水,水热互结于肌表,所致身肿发热,汗出色黄如柏汁的病证。 黄汗之病机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28条云:&...

  • 《金匮要略》与妇人病 理法方药独树新意

    《金匮要略》与妇人病 理法方药独树新意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是外感病与杂病的区别,在诊断治疗方面是六经辨证为主与脏腑辨证的区别。在用药方面张仲景重视单味药的独特效应,如治疟疾用蜀漆、常山,治黄疸用茵陈;重视药物配伍产生的协同作用;重视药物炮制、煎服法:附子生用回阳救逆,炮用温阳止痛;在煎煮顺序上麻黄、苇茎、厚朴、枳实应先煎,饴糖、蜂蜜后煮;茵陈汤先入茵陈缓除热中之湿,后入大黄、栀子峻攻其热。《金匮要略》的矾石丸和蛇床子散在外治法中开创了妇人阴道纳药的先河。 理法方药独树新意 理论方面 首先创新了脏腑经络辨证法。其次是重视脉理,在脉...

  • 《金匮要略》妇人病三篇方药辨治特色

    《金匮要略》妇人病三篇方药辨治特色

    张仲景《金匮要略》是中医杂病辨证论治之典范,其中妇人病三篇是最早对妇人疾病进行专题论述的文献,可谓开中医妇科之先河,特别是其中的方药辨治特色,论述之精妙,效验之非凡,极具临床指导价值。 组方治血为主,顾及气水 《灵枢·五音五味篇》中云:“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揭示妇人具有血分不足,气偏有余的生理病理特点,基于此,妇人三篇之组方,多以治血为主,同时兼顾血与气、血与水的关系,其所载方中,药用白芍、阿胶、当归等养血之品者占19方之多,足见仲...

  • 治脂肪肝《金匮要略》当归芍药散

    治脂肪肝《金匮要略》当归芍药散

      王某,男,48岁,2010年9月20日初诊。患者痰多易咯,头晕,乏力,纳差3月余。平素喜食肥甘醇酒,缺少运动。刻诊:形体肥胖,痰多,乏力,易疲倦,纳差,口干不欲饮,大便黏滞不爽,小便正常,舌体胖大质暗,苔白腻,脉弦滑。查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肝功能正常。血脂中甘油三酯4.25mmol/L,胆固醇3.45mmol/L。腹部B超示:脂肪肝。血压:125/80mmHg。西医诊断:脂肪肝,高脂血症。中医诊断:痰饮证。治以祛湿化痰,健脾疏肝法,方选《金匮要略》当归芍药散。处方:泽泻45克,茯苓15克,白术12克,当归6...

  • 《金匮要略》治疗便秘方证探讨

    《金匮要略》治疗便秘方证探讨

    便秘是指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秘结不通, 排便周期延长; 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 艰难; 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排便不畅的病 症 [1] 。在 《金匮要略》中张仲景将便秘描述为 “宿食”“腹满” “不大便” “大便难” “大便坚” “脾约”等 [2] ,认为便秘与积食、内热、气滞、 水停、津亏、阳虚寒凝、阴血亏虚等因素有关, 治疗随证施以不同方药。 《金匮要略》中与便...

  • 治小便不通《金匮要略》要方

    治小便不通《金匮要略》要方

    桂枝茯苓丸出自《金匮要略》,由桂枝、茯苓、牡丹皮、赤芍、桃仁五味药组成,具有活血化瘀、通经疏滞功能。原方用于癥瘕。后人多宗其意。该方配伍巧妙,药物精而专一,寒温相宜,攻坚散结而不伤正,通滞化瘀而不伤阴,故临证之时见瘀血者,若能辨证确切,均有良好疗效。笔者遵仲景之法,谨守病机,辨证用于他病,也每获良效。临床常则作汤剂应用。 张某,女,29岁,2007年5月20日初诊,主诉一周前因剖宫产术后,小便涓滴不通,服中西药罔效,观其腹部胀满,神倦乏力,小腹隆起,拒按,恶露色黑有块,大便三日未行,舌质暗,苔薄白...

  • 论黄疸阴阳转化《金匮要略》黄疸篇关于阴黄论述

    论黄疸阴阳转化《金匮要略》黄疸篇关于阴黄论述

    ▲吴鞠通(1758--1836),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享年79岁。他是一位杰出的中医温病学家。对中医学的贡献,在于对中医立法上的革新和理论上的完善,尤其对于温热性疾病的治疗,他对于理论的发挥和留下的诸多方剂,使得中医的基本治法在外感病和热性病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清代吴鞠通著《温病条辨》,提倡三焦辨证,对温病学说贡献较大,故与叶天士、薛生白、王孟英世称“温病四大家”,即叶、薛、吴、王,已有不少文章对此做出评价。但对吴鞠通在杂病证治方面的经验却较少有人论述,故笔者以《吴鞠通医案...

  • 治疗肺痿《金匮要略》甘草干姜汤

    治疗肺痿《金匮要略》甘草干姜汤

      甘草干姜汤在《金匮要略》中治疗肺痿,只是方中所用干姜需“炮”(炮姜)。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第5条:“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上虚”、“肺中冷”,当为肺中虚寒。对一名医生而言,需要思考两个问题:一是面对一位吐涎沫、不渴、遗尿等临床表现的患者...

  • 百合病出自《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

    百合病出自《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葛勤 李雪峰 吴祝平   百合病出自《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一书,“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然……口苦,小便赤……如有神灵者,而身形如和。”现今中医学教材认为百合病的病机是心肺阴虚内热,多发于热病之后,也有因为情志不遂,日久郁结化火销铄阴液而成。自古多数医家推崇“百合病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顾中欣为...

  • 外台茯苓饮出自《金匮要略》治疗呼吸系统咳痰喘

    外台茯苓饮出自《金匮要略》治疗呼吸系统咳痰喘

    •外台茯苓饮主治病证应以太阴病里有水饮、水气郁结为主。症状表现为胃脘胀满不适,胸闷气短,咳痰喘等。   •外台茯苓饮在呼吸系统中多有应用机会,尤其在慢性咳痰喘稳定期的调治,其较一般温补方剂等更胜一筹,蕴含着后世的健脾补虚、温中祛饮、调畅气机、肺脾同调、培土生金等治法。   外台茯苓饮出自《金匮要略》,在呼吸系统咳痰喘治疗中多有应用。兹将笔者应用外台茯苓饮的心得与体会介绍如下。 【病案举隅】   杜某,女,30岁。主因反复咳嗽5年,于2017年初就诊。咳嗽,...

  • 《金匮要略》杂病与卒病 杂病与伤寒

    《金匮要略》杂病与卒病 杂病与伤寒

    思考《金匮要略》中杂病的历史沿革 杂病起初是今本《灵枢》 第 26 篇的篇名。自宋代 官方肯定仲景书为《伤寒杂病论》 , 赋予了仲景论治杂 病的重要地位。考今本仲景 《金匮要略》 未言及杂病之 名却是事实 。《伤寒杂病论》 成书当时为临证实录, 针 对的是热病证治, 杂病应是对伤寒的补充与发展 。《金 匮要略》 经后人改编或补充的成分很多, 使得它的原貌 模糊不清, 真正被改造成了杂病证治的专书。杂病的 概念后来发生改变, 甚至偏向于七情内伤, 可能偏离了 仲景的原意, 本文将此话题展开议论。 1 起源阶段:...

  • 《金匮要略》温法论治虚寒型鼻鼽

    《金匮要略》温法论治虚寒型鼻鼽

    鼻鼽属于临床常见病、难治病,相当于西医变态反应性鼻炎。历代文献对其均有认识,《素问·气交变大论》即有“鼽嚏”的论述。《刘完素六书》曰:“鼽者,鼻出清涕也。”《景岳全书》云:“窒塞者,谓之鼽。”鼻鼽病因多责于肺、脾 、肾三脏虚损,病机寒热虚实各有表现,治疗上标本兼顾,攻补并用,内外结合。笔者经过多年临证观察,认为鼻鼽以虚寒型多见,宜尊《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理,从温法论治。 虚寒型鼻...

  • 治急性胰腺炎《金匮要略》有名经方

    治急性胰腺炎《金匮要略》有名经方

    大柴胡汤出自《金匮要略》,是有名的经方之一,是临床常用的方剂之一,笔者用其治疗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效果甚好。《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中说:“(大柴胡汤)柴胡证在,又复有里,故立少阳两解法。以小柴胡汤加枳实、芍药者,仍解其外以和其内也。去参、草者。以里不虚。少加大黄,以泻热结。倍生姜者,因呕不止也。斯方也,柴胡得生姜之倍,解半表之功捷;枳、芍得大黄之少,攻半里之效徐,虽云下之,亦下中和剂也。” 方药组成:柴胡、黄芩、枳实、制半夏、白芍各15克,大黄10克,甘草5克,生姜...

  • 《金匮要略》温经汤

    《金匮要略》温经汤

      《金匮要略》温经汤   《金匮要略》温经汤出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问日: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   组成:吴茱萸三两,当归、川芎、芍药、人参、桂枝、阿胶、生姜、牡丹皮(去心)、甘草各二两,半夏半升、麦门冬一升(去心)。   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亦主妇人少腹...

  • 中医古代名著《金匮要略》妙方 黄芪桂枝五物汤

    中医古代名著《金匮要略》妙方 黄芪桂枝五物汤

    中医古代名著《金匮要略》,像一个宝贝匣子,里面装了许多治病的妙方,黄芪桂枝五物汤便是其中之一。该方由5种药物组成:黄芪12克、芍药9克、桂枝9克、生姜12克、大枣4枚,加水煎煮。每日1剂,分3次温服。本方主要治疗血痹,所谓血痹,相当于现代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关节酸痛症等。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发现,黄芪桂枝五物汤还可以治疗许多现代病。 颈椎病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是颈部长期劳损等原因引起的一种疾病。病情缠绵,时轻时重,颈部和肩背部的肌肉酸、麻木、疼痛,四肢伸举无力,甚至可产生头痛、...

  • 苓芍术甘汤与“和阴利水”法《金匮要略》“血不利则为水”

    苓芍术甘汤与“和阴利水”法《金匮要略》“血不利则为水”

    谈张仲景苓芍术甘汤与苓芍剂之演化 苓芍术甘汤见于《伤寒论》第28条, 原名桂枝去 桂加茯苓白术汤, 刘渡舟教授提出, 本方与苓桂术甘 汤相对应, 示人 “和阴利水” 之法, 具有重要理论意 义及临床价值。 本文在探讨 “和阴利水法” 临床意义 的基础上, 对和阴利水法之主方及其化裁系列方展 开讨论。 苓芍术甘汤与“和阴利水”法 1. 苓芍术甘汤的发现 著名伤寒学家刘渡舟教 授一生致力于《伤寒论》研究, 学验俱丰。 他曾在研 究中发现, 《...

  • 《金匮要略》论述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和证治

    《金匮要略》论述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和证治

    《金匮要略》在“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中论述了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和证治,概括其总的病机为“阳微阴弦”,即上焦阳虚、阴乘阳位所致。笔者据本篇之理法方药总结出“心病多寒”的观点,并以此指导临床实践,收效颇多。今不揣浅陋讨论一二,供同道参考。 从病因病机论心病多寒 《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云:“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 因《金匮要略心典》走进中医大门

    因《金匮要略心典》走进中医大门

      有人认为,没有熟读古籍的人不能学好中医。确实如此,“不明脏腑气血,开口动手便错”。要真正明白中医的脏腑气血,必须从学习中医古籍做起。我1992年上初中时,一次体育课跑得过快,导致腹股沟疝气,找到一位老中医诊治,他用针灸和中药汤剂为我诊疗,很快就痊愈了。   就是那次患病和看中医的经历,让我深深地爱上中医。假期中,我无意间翻到了祖辈们留下的那本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版的标准刻印版《金匮要略心典》,就是糨的出现把我带进了中医大门,成为一名中医师。   初读经典错误连篇   我初次...

  • 《金匮要略》三因观新解

    《金匮要略》三因观新解

    《金匮要略·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篇提出:“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首次将病因分为三类,可谓是最早的“三因学说”(宋代陈无择正式提出三因学说,将病因分为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但笔者在学习这条条文时,心中始终有个疑惑,这里的“内所因”和“外皮肤所中”是否有误? 《...

  • 谈《金匮要略》论治虚劳

    谈《金匮要略》论治虚劳

    虚劳致病因素很广,由多种原因引起,《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首先提出了虚劳的病名,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浅析《金匮要略》对虚劳的论治。 脉象与病机 阴血亏虚 烦劳过度,易损伤心肾,使心失所养,肾气亏虚,阴血亏虚,日久而成虚劳。心主血,心血不足不能上荣于面,则面白;心失所养则心悸;肾气不足则喘;阴血不足虚阳外浮,则脉浮大无力;阴血虚,津液不足,则口渴。正如张仲景所说“男子面色薄者……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此“脉浮...

  • 《黄帝内经》奠定基础《金匮要略》沿用继承

    《黄帝内经》奠定基础《金匮要略》沿用继承

    《黄帝内经》首创 “大气”之名,近代张锡 纯在汲取 《黄帝内经》 《金匮要略》 《医门法律》 论述的基础上,完善了胸中大气学说,进而首创胸 中大气下陷学说,对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 价值。我们通过分析 《黄帝内经》 《金匮要略》 《医门法律》对大气的认识,试图探寻张锡纯胸中 大气及其下陷学说的孕育过程。 1 《黄帝内经》奠定基础 《素问·平人气象论》曰 : “胃之大络,名曰 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 也。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 结而横,有...

  • 《金匮要略》中药剂溶媒的多变性

    《金匮要略》中药剂溶媒的多变性

    自商汤伊尹作汤液起,中药汤剂至今已有三千余年历史,《本草纲目》有言:“凡服汤药者,虽品味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质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清代徐灵胎亦曰:“煎药之法,最宜深究,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乎此”。纵观现代之人,虽跋涉长途探访名医,鲜少讲求煎药服药之法,往往事倍功半。煎服药法讲究甚多,煎药容器、溶媒、时间、火候,服药时间、温度、忌口等均可影响药效。本文以溶媒为出发点,意在从传统医学及现代研究角度,阐述《金匮要略》中药剂溶媒的多变性以及选取适合溶媒...

  • 《金匮要略》对危重病脉象论治从面色论治

    《金匮要略》对危重病脉象论治从面色论治

    随着现代医学治疗手段的进步,危重病的抢救 成功率显著提高,对危重病预后的判断也越来越受 到重视,现代医学以生化指标作为衡量判断依据往 往不能准确反映疾病的预后。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诊 治危重病及其预后判断的重要手段 , 《金匮要略》 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中医专著,从 脉象、神色、面色等方面对危重病的预后进行了全 面的分析,其对临证判别危重病预后有着十分重要 的指导意义。 1 从脉象论治 张仲景的脉法有三大组成部分,即寸口脉法、 趺阳脉法以及少阴脉法。其在 《伤寒论·平脉法》 中云 : &l...

  •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体质与疾病相关理论探析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体质与疾病相关理论探析

    作为中医学现存最早的辨证论治专书 , 《伤寒论》 和 《金匮要略》 中包含着丰富的体质思想。综观仲景条 文, 可以发现体质因素不仅与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在 疾病的发展、 传变、 治疗和转归过程中, 体质因素同样 起着重要的作用。认识体质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 中的作用, 对于临床合理运用仲景方药治疗疾病有着 重要的指导意义。 1 体质与疾病发生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篇》 中指出 :“若五脏 元真通畅, 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 中人多死。 ” 认为如果 五脏元气通畅,...

  • 《金匮要略》中的“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金匮要略》中的“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有关杂病辨证论治的专书,在理论和临床实践上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内容涉及临床各学科。仲景在杂病的治疗中灵活运用“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之法,为后世医家治疗疾病的典范。   内涵和渊源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疾病,可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由于病情的发展,病机的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差异,治疗时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治法。“同病异治”一词源于《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曾明确提出:&...

  • 《金匮要略》病证名国情文化特质

    《金匮要略》病证名国情文化特质

    有着 “治病之圭臬” 美誉的《金匮要略》 , 是我 国现存最早内科杂病专著, 讲求以病为纲, 分门别类 记载大量病证名, 涉及内、 外、 妇、 皮肤、 传染各科, 对后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由于成书年代湮远, 受 传统文化熏染, 这些病证名文辞古僻, 寓意丰厚, 加 之时代变迁, 语义转变时有发生, 使其英译难以实现 “信、 达、 雅” 。 目前, 病名英译主要包括借译、 造译、 直译、 意 译、 音译等。 不论采取何种译法, 译者纷纷认同以保 留文化内涵为前提,...

  • 药名七绝诗《金匮要略·黄疸》

    药名七绝诗《金匮要略·黄疸》

    《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篇》第20条原文:“黄疸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必哕。哕者,小半夏汤主之。”本条用通脉四逆汤。   黄疸病一般为湿热相瘀而得,然而随着病情的发展,也会出现湿甚,近而里虚寒者,本条所述即是。“黄疸病,小便色不变”说明其内无热,“欲自利”也是属于太阴“自利益甚”之虚寒下利,非为热利,故文末直言“不可除热,热除必哕”。&ldquo...

  • 《金匮要略》中温法运用之常与变

    《金匮要略》中温法运用之常与变

    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为方书之祖, 其杂 病部分经宋臣整理成为《金匮要略》 , 为后世杂病 诊治之基础。 纵览全书, 温法是其中运用广泛、 特色 鲜明的治疗方法之一, 至今依然有效指导着临床诊 治。 然而因其书文字古奥, 言简意赅, 学者常望而却 步。 笔者根据自身学习体会, 将温法的运用要点归纳 如下 。 温法运用范围 温法条文散见于全书22篇之中, 几乎涉及 《金匮 要略》 中所有的疾病, 以往研究多详细罗列温法的10 多种具体应用 [1] , 笔者认为, 在《金匮要略》中温法 主要运用于寒、 虚和水...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