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
-
《金匮要略》中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肤损害方药举隅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机制介导的, 以血清中出现多种自身抗体和多器官、 多系统累及为 主要临床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结缔组织病。 皮肤损害 是其最主要的临床病变之一, 80%以上的患者有皮 肤损害, 仅次于关节病变, 此外, 约有25%的患者以 皮肤病变为首发症状 [1] 。 皮损表现多种多样, 具体可 表现为面部蝶形红斑、 雷诺现象、 脱发、 血管炎性皮 损、 网状青斑、 紫癜、 狼疮性冻疮等, 可分别归属历 代文献 “阴阳毒” “蝶注流疮” “血痹” 等篇章中。 其 发病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 易感六淫之邪, 邪...
-
《金匮要略》与妇人病 理法方药独树新意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是外感病与杂病的区别,在诊断治疗方面是六经辨证为主与脏腑辨证的区别。在用药方面张仲景重视单味药的独特效应,如治疟疾用蜀漆、常山,治黄疸用茵陈;重视药物配伍产生的协同作用;重视药物炮制、煎服法:附子生用回阳救逆,炮用温阳止痛;在煎煮顺序上麻黄、苇茎、厚朴、枳实应先煎,饴糖、蜂蜜后煮;茵陈汤先入茵陈缓除热中之湿,后入大黄、栀子峻攻其热。《金匮要略》的矾石丸和蛇床子散在外治法中开创了妇人阴道纳药的先河。 理法方药独树新意 理论方面 首先创新了脏腑经络辨证法。其次是重视脉理,在脉...
-
治脂肪肝《金匮要略》当归芍药散
王某,男,48岁,2010年9月20日初诊。患者痰多易咯,头晕,乏力,纳差3月余。平素喜食肥甘醇酒,缺少运动。刻诊:形体肥胖,痰多,乏力,易疲倦,纳差,口干不欲饮,大便黏滞不爽,小便正常,舌体胖大质暗,苔白腻,脉弦滑。查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肝功能正常。血脂中甘油三酯4.25mmol/L,胆固醇3.45mmol/L。腹部B超示:脂肪肝。血压:125/80mmHg。西医诊断:脂肪肝,高脂血症。中医诊断:痰饮证。治以祛湿化痰,健脾疏肝法,方选《金匮要略》当归芍药散。处方:泽泻45克,茯苓15克,白术12克,当归6...
-
治小便不通《金匮要略》要方
桂枝茯苓丸出自《金匮要略》,由桂枝、茯苓、牡丹皮、赤芍、桃仁五味药组成,具有活血化瘀、通经疏滞功能。原方用于癥瘕。后人多宗其意。该方配伍巧妙,药物精而专一,寒温相宜,攻坚散结而不伤正,通滞化瘀而不伤阴,故临证之时见瘀血者,若能辨证确切,均有良好疗效。笔者遵仲景之法,谨守病机,辨证用于他病,也每获良效。临床常则作汤剂应用。 张某,女,29岁,2007年5月20日初诊,主诉一周前因剖宫产术后,小便涓滴不通,服中西药罔效,观其腹部胀满,神倦乏力,小腹隆起,拒按,恶露色黑有块,大便三日未行,舌质暗,苔薄白...
-
论黄疸阴阳转化《金匮要略》黄疸篇关于阴黄论述
▲吴鞠通(1758--1836),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享年79岁。他是一位杰出的中医温病学家。对中医学的贡献,在于对中医立法上的革新和理论上的完善,尤其对于温热性疾病的治疗,他对于理论的发挥和留下的诸多方剂,使得中医的基本治法在外感病和热性病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清代吴鞠通著《温病条辨》,提倡三焦辨证,对温病学说贡献较大,故与叶天士、薛生白、王孟英世称“温病四大家”,即叶、薛、吴、王,已有不少文章对此做出评价。但对吴鞠通在杂病证治方面的经验却较少有人论述,故笔者以《吴鞠通医案...
-
外台茯苓饮出自《金匮要略》治疗呼吸系统咳痰喘
•外台茯苓饮主治病证应以太阴病里有水饮、水气郁结为主。症状表现为胃脘胀满不适,胸闷气短,咳痰喘等。 •外台茯苓饮在呼吸系统中多有应用机会,尤其在慢性咳痰喘稳定期的调治,其较一般温补方剂等更胜一筹,蕴含着后世的健脾补虚、温中祛饮、调畅气机、肺脾同调、培土生金等治法。 外台茯苓饮出自《金匮要略》,在呼吸系统咳痰喘治疗中多有应用。兹将笔者应用外台茯苓饮的心得与体会介绍如下。 【病案举隅】 杜某,女,30岁。主因反复咳嗽5年,于2017年初就诊。咳嗽,...
-
《金匮要略》杂病与卒病 杂病与伤寒
思考《金匮要略》中杂病的历史沿革 杂病起初是今本《灵枢》 第 26 篇的篇名。自宋代 官方肯定仲景书为《伤寒杂病论》 , 赋予了仲景论治杂 病的重要地位。考今本仲景 《金匮要略》 未言及杂病之 名却是事实 。《伤寒杂病论》 成书当时为临证实录, 针 对的是热病证治, 杂病应是对伤寒的补充与发展 。《金 匮要略》 经后人改编或补充的成分很多, 使得它的原貌 模糊不清, 真正被改造成了杂病证治的专书。杂病的 概念后来发生改变, 甚至偏向于七情内伤, 可能偏离了 仲景的原意, 本文将此话题展开议论。 1 起源阶段:...
-
治急性胰腺炎《金匮要略》有名经方
大柴胡汤出自《金匮要略》,是有名的经方之一,是临床常用的方剂之一,笔者用其治疗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效果甚好。《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中说:“(大柴胡汤)柴胡证在,又复有里,故立少阳两解法。以小柴胡汤加枳实、芍药者,仍解其外以和其内也。去参、草者。以里不虚。少加大黄,以泻热结。倍生姜者,因呕不止也。斯方也,柴胡得生姜之倍,解半表之功捷;枳、芍得大黄之少,攻半里之效徐,虽云下之,亦下中和剂也。” 方药组成:柴胡、黄芩、枳实、制半夏、白芍各15克,大黄10克,甘草5克,生姜...
-
中医古代名著《金匮要略》妙方 黄芪桂枝五物汤
中医古代名著《金匮要略》,像一个宝贝匣子,里面装了许多治病的妙方,黄芪桂枝五物汤便是其中之一。该方由5种药物组成:黄芪12克、芍药9克、桂枝9克、生姜12克、大枣4枚,加水煎煮。每日1剂,分3次温服。本方主要治疗血痹,所谓血痹,相当于现代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关节酸痛症等。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发现,黄芪桂枝五物汤还可以治疗许多现代病。 颈椎病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是颈部长期劳损等原因引起的一种疾病。病情缠绵,时轻时重,颈部和肩背部的肌肉酸、麻木、疼痛,四肢伸举无力,甚至可产生头痛、...
-
《金匮要略》三因观新解
《金匮要略·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篇提出:“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首次将病因分为三类,可谓是最早的“三因学说”(宋代陈无择正式提出三因学说,将病因分为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但笔者在学习这条条文时,心中始终有个疑惑,这里的“内所因”和“外皮肤所中”是否有误? 《...
-
谈《金匮要略》论治虚劳
虚劳致病因素很广,由多种原因引起,《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首先提出了虚劳的病名,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浅析《金匮要略》对虚劳的论治。 脉象与病机 阴血亏虚 烦劳过度,易损伤心肾,使心失所养,肾气亏虚,阴血亏虚,日久而成虚劳。心主血,心血不足不能上荣于面,则面白;心失所养则心悸;肾气不足则喘;阴血不足虚阳外浮,则脉浮大无力;阴血虚,津液不足,则口渴。正如张仲景所说“男子面色薄者……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此“脉浮...
-
《金匮要略》对危重病脉象论治从面色论治
随着现代医学治疗手段的进步,危重病的抢救 成功率显著提高,对危重病预后的判断也越来越受 到重视,现代医学以生化指标作为衡量判断依据往 往不能准确反映疾病的预后。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诊 治危重病及其预后判断的重要手段 , 《金匮要略》 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中医专著,从 脉象、神色、面色等方面对危重病的预后进行了全 面的分析,其对临证判别危重病预后有着十分重要 的指导意义。 1 从脉象论治 张仲景的脉法有三大组成部分,即寸口脉法、 趺阳脉法以及少阴脉法。其在 《伤寒论·平脉法》 中云 : &l...
-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体质与疾病相关理论探析
作为中医学现存最早的辨证论治专书 , 《伤寒论》 和 《金匮要略》 中包含着丰富的体质思想。综观仲景条 文, 可以发现体质因素不仅与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在 疾病的发展、 传变、 治疗和转归过程中, 体质因素同样 起着重要的作用。认识体质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 中的作用, 对于临床合理运用仲景方药治疗疾病有着 重要的指导意义。 1 体质与疾病发生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篇》 中指出 :“若五脏 元真通畅, 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 中人多死。 ” 认为如果 五脏元气通畅,...
-
《金匮要略》中温法运用之常与变
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为方书之祖, 其杂 病部分经宋臣整理成为《金匮要略》 , 为后世杂病 诊治之基础。 纵览全书, 温法是其中运用广泛、 特色 鲜明的治疗方法之一, 至今依然有效指导着临床诊 治。 然而因其书文字古奥, 言简意赅, 学者常望而却 步。 笔者根据自身学习体会, 将温法的运用要点归纳 如下 。 温法运用范围 温法条文散见于全书22篇之中, 几乎涉及 《金匮 要略》 中所有的疾病, 以往研究多详细罗列温法的10 多种具体应用 [1] , 笔者认为, 在《金匮要略》中温法 主要运用于寒、 虚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