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证
-
月经不调6年闭经三月 辨六经辨方证用药
李某,女,40岁,2014年5月22日初诊。 患者主诉月经不调6年,闭经三月余。患者2008年10月开始即出现月经不调,经中西医治疗未见明显效果,3月前出现闭经,于昨日查性激素六项:雌二醇降低,促卵泡生成素升高,遂求治于中医。刻下症见:月经不行,时感身热,盗汗出,面部双颊大片色斑,口中和,大便可,小便正常,思虑多而眠差、早醒,凌晨2点即醒,无恶寒,无腹痛,无四逆,舌暗淡苔白腻脉细。 辨六经:患者身热、盗汗,不恶寒,此为有热,即为阳也;又无头痛、身痛、恶寒等表证,亦无口干思饮、便干、尿...
-
咳嗽 中医治方证对应药随症变
周超凡是中国中医科学院专家委员会委员,研究员。周超凡在临床上对肺系疾病临床表现为咳嗽的疾病的治疗,有很深的造诣。笔者有幸跟从周超凡侍诊,将其在临床治疗肺系方法,整理如下。 周超凡认为,咳嗽是一个以症状命名的病症,男女老幼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季节多见。病程短则数日,长则数月,严重者甚至常年不愈,对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危害很大。咳嗽的病因病机颇为复杂,凡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痰气瘀阻,饮食积滞,房室损伤等皆可致病。咳嗽发病机制,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外感致咳;二是内伤致咳。其病证虽然涉及五脏六腑,但因肺主气而出声,...
-
治血液病发热 明辨补中益气汤与升阳散火汤方证要点
血液病约半数以上的患者以发热起病,且发热可出现在血液病的任何阶段,患者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少有寒战,出汗较多。若合并其他病邪侵袭,则可出现高热伴畏寒多汗。血液病低热一般多为内伤发热,治疗内伤发热应根据不同的证侯、病机而采用有针对性的治法。属实者,宜以解郁、活血、除湿为主,适当配以清热。属虚者,则应益气、养血、滋阴、温阳,除阴虚发热可适当配伍清退虚热的药物外,其余均应以补为主。对虚实夹杂者,则宜兼顾之,正如《景岳全书·火证》所说:“实火宜泻,虚火宜补,固其法也。然虚中有实者,治宜以补为主,而...
-
浅谈小柴胡汤与半夏泻心汤方证
临床见习日久,小柴胡汤与半夏泻心汤俱为多见,二方皆属和剂,组成类似,煎法一致。今试对二方及其之间的联系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伤寒论》97条对小柴胡汤的病机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即气血不足,正虚邪入,结于胁下。结者,郁也。胁下者,肝与肺也。肝肺气郁,故胸胁苦满,神情默默。脏腑相连,故不欲食,其痛必下而兼呕。设若此时无寒热证,愚意非特小柴胡汤可予,逍遥散亦可予。则气郁可解,气血亦得补。惟其有寒热证,故入柴胡半斤清热散邪,黄芩降肺清郁火而除...
-
桂枝加白术附子汤方证特征
桂枝加白术附子汤并非《伤寒论》原方,但其精华不出桂枝加附子汤、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甘草附子汤等范畴,因此可以认为本方是经方的合方变法。根据方证对应中的药证原则,可以认为这是在方证基础上合并出现某药药证,即在桂枝汤方证的基础上复合了白术证和附子证。笔者曾运用本方治疗过多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痛患者,发现止痛效果显著,并且患者病程越短,疗效越好。 《伤寒论》中相关条文有,“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伤寒八九日,风湿...
-
下肢水肿 辨方证为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方证
高某,女,42岁,2014年9月2日首诊。双下肢水肿1月,劳累后加重,自汗、盗汗,肩膀和膝盖发凉,手足心稍热,月经量少,口苦,平时口不干,吃东西时觉口干,纳可,小便不频,大便二日一行,苔白,脉细。既往有糖尿病病史,空腹血糖12mmol/L左右。 辨证:导师冯世纶教授云:从病性来看,患者口苦、吃东西口干、盗汗、手足心热,属于上热之象;肩膀膝关节发凉,属于下寒之象,病性寒热错杂;从病位来看,无明显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等太阴之象,无头项强痛而恶寒等表证,依据排除法,结合口苦为半表半里热郁之象,当在半表...
-
小青龙汤类方三方鉴别 先辨六经继辨方证
临床中表里合病以太阳阳明合病、太阳太阴合病最为常见。其中太阳阳明合病以大青龙汤为代表方,太阳太阴合病以小青龙汤为代表方。 小青龙汤为太阳太阴合病的外邪里饮证的典型代表方剂。同时,仲景也给出小青龙类方: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三方治法都是解表兼以祛饮。其中射干麻黄汤偏于咳喘而咽部症状突出,如可闻及喉中哮鸣音等;厚朴麻黄汤胸闷、喘咳、短气症状突出,且兼有阳明里热可见烦躁等,与小青龙加石膏汤证更为相似。 小青龙汤 太阳太阴合病代表方 《伤寒论》中虽以六经分篇辨治,但六经辨治体系中却蕴含着丰富...
-
学用四逆汤方证的思考与探索
众所周知, 四逆汤是辨治少阴阳虚阴寒证的重 要代表方, 张仲景为何既在太阳病篇辨四逆汤方证, 又在阳明病篇辨四逆汤方证, 还在少阴病篇辨四逆 汤方证, 更在厥阴病篇辨四逆汤方证; 而用四逆汤为 何既能辨治头部症状如头痛, 又能辨治胸膈病变如 膈上有寒饮; 既能辨治中焦症状如呕吐, 又能辨治下 焦症状如下利、 腹胀满; 既能辨治全身症状如发热、 身疼痛, 又能辨治四肢症状如四肢疼、 四肢拘急; 张 仲景对此论述的辨证基本思路是什么? 又有哪些特 殊临床指导意义? 笔者结合多年临床运用四逆汤辨 治体会, 试将肤浅认识略...
-
炙甘草汤方证分析及临床运用举隅
1 条文解读 炙甘草汤出自《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原文177条:“伤寒, 脉结代, 心动悸, 炙甘草汤主之。”[1]论述了心阴阳两虚的证治。本条冠以“伤寒”, 当知成因为外感病, 若病在太阳, 当见恶寒、发热等表证。今不见恶寒发热, 脉不浮而结代, 并见心动悸, 说明病始为太阳外感而渐内累于心, 外邪已罢, 仅存里虚之证。心主血脉, 赖阳气之温煦、阴血之滋养。心之阴阳气血不足, 则心失所养, 故见心动悸;心阳虚鼓动无力, 心阴虚脉道不充, 故脉结代。治宜炙甘...
-
从阴阳二旦之方证对比探讨黄芩汤理法
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为传世之作, 后世 医家莫不奉为经典, 悉从熟读伤寒金匮中出。 越来 越多的文献证明, 张仲景的经方多从 《汤液经法》中 来 [1-3] , 其中桂枝汤是从小阳旦汤化生而来, 黄芩汤 则从小阴旦汤衍化而来, 而阴阳二旦是仲景经方的 来源与核心, 通过对比阴阳二旦的组成、 用法和病 机, 我们可以理解小阴旦汤的用法和病机, 进而明晰 黄芩汤的理法。 仲景经方来源于《汤液经法》考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 自序中云: “乃勤求古 训, 博采众方” 。 西晋皇甫谧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