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应
-
中医药治疗肿瘤 全方位对应
当前肿瘤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从少见病衍变为多发病、常见病,成为健康的首要杀手,中医药治疗肿瘤,从单一的扶正补虚、姑息治疗,甘当配角,进展到全方位对应,在多个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优势,彰显了自身的价值。笔者现就实践中的感悟,提出若干理念问题,以供研讨。 “癌毒”是癌病的特异性致病因子 基于临床审证求因所获得的感性认识,中医界治癌普遍应用抗癌祛毒治则的客观反证,提示“癌毒”是导致癌病的一类特异性致病因子。它是在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郁滞的基础上,受内外多种因素诱导而生成,与相关非特异性病理因素杂合而为病,...
-
肺癌的中医药对应用经验 李佩文治食管癌方
李佩文应用药对治疗胸部肿瘤的经验 李佩文, 教授,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直属中日友好医 院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专业首席专家, 全国老中医药专 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 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 擅长应用药对治疗肿瘤, 屡见奇 效。现将李佩文教授应用药对治疗胸部肿瘤的经验归纳 如下。 1 药对的概述 药对亦称“ 对药” , 古人曾以单味药立方( 单方) , 后 发展为精方, 药对可视为过渡阶段, 是历代医家组方用 药经验的高度浓缩。药对相对于单味药往往具有更好 的疗效, 且比药方更容易掌握和应用。...
-
前后对应防治荨麻疹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过敏性皮肤病,重者每次发作伴有腹泻乏力等症,常迁延数月甚至数年而不愈;在肚脐周围进行手法治疗,可以防治荨麻疹。治疗以调补脏腑气血为主,次则祛邪,肚脐即神阙穴,能培元固体,强健脏腑,扶正以祛邪。另外,在与肚脐相对高度的背部脊柱两侧拔罐,同样可扶助正气以养五脏,起到调和脏腑气血,疏通经络的冶疗功效。肚脐,后背前后对应,互相配合,防治荨麻疹效果较好。 前后对应防治荨麻疹的具体方法是:患者仰卧位,在肚脐周围的皮肤上做捏拿,推擦,螺旋形按摩等手法治疗、直至皮肤微微发红发热。自我感觉舒适为宜。 治疗结束后,患...
-
咳嗽 中医治方证对应药随症变
周超凡是中国中医科学院专家委员会委员,研究员。周超凡在临床上对肺系疾病临床表现为咳嗽的疾病的治疗,有很深的造诣。笔者有幸跟从周超凡侍诊,将其在临床治疗肺系方法,整理如下。 周超凡认为,咳嗽是一个以症状命名的病症,男女老幼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季节多见。病程短则数日,长则数月,严重者甚至常年不愈,对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危害很大。咳嗽的病因病机颇为复杂,凡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痰气瘀阻,饮食积滞,房室损伤等皆可致病。咳嗽发病机制,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外感致咳;二是内伤致咳。其病证虽然涉及五脏六腑,但因肺主气而出声,...
-
脸有五种病色对应不同疾患
人在健康状况不佳时,就会面露病色。而病色中的白、黄、红、黑、青五色,都对应着不同的身体疾患。 白 苍白、煞白、惨白。中医认为,这种白色多跟气虚、血虚关系密切。血液不足、不能营养面部,就会出现苍白色。血液的运行和生成又是靠气的,中医说气能生血,气虚了,生血的功能就减退了,血就不能够营养面部,就会出现苍白色。还有一种白是体寒引起的,这类人特别需要保暖。 黄 蜡黄、焦黄。这两种面色的人,往往不是脾虚就是体内有湿气。中医认为脾胃是先天之本,是营养物质的来源,如果脾胃虚弱以后不能正常运化,营养物质就不能滋润我们的面部,...
-
对方证对应在经方临床应用
“辨方证是六经、八纲辨证的继续,亦即辨证的尖端。中医治病有无疗效,其主要关键就是在于方证是否辨得正确。不过方证之辨,不似六经、八纲简而易知,势须于各方的具体证治细玩而熟知之。”(2007版《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 这是录自一代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论述经方医学体系之辨方证的一段话,诠释了方证对应是经方理论体系的基石之一。 笔者在侍诊北京中日友好医院、胡希恕名家研究室冯世纶教授期间,通过解读冯师两例应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治验,对方证对应在经方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有了一些体会。...
-
人体对应平衡疗法临床应用
人体对应平衡疗法,源于中医“左病右治,右病左治”的交叉治疗法。如头痛按手脚,膝痛按手肘,坐骨神经痛按肩部。其操作简便易行,无副作用,很适宜中老年人使用。应用原则是:上对应下,左对应右,躯干对应四肢。即左手对应右脚,左臂对应右腿,前臂对应小腿,头部对应手脚,颈部对应手腕脚踝,腰部对应肘窝帼窝。选取对应部位敏感点。病变部位一般比较敏感,按压有酸、胀、麻等异样感觉,或可摸到条索、肿块,对敏感点进行按压治疗。可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对症治疗。 治手腕扭伤手腕扭伤,会导致手腕局部疼痛肿胀。先在与之对应的...
-
方证对应 沉疴尽起
李某,女,65岁。10年前因天热汗出,贪凉靠于湿墙而患病。初起只觉背部冷痛,经理疗、服药未愈,渐至整个后背疼痛,感觉异常,近2年加重,服袪风湿药、补气血药、清热药等无效,前医给羌活、秦艽、海风藤、木瓜、续断、防风、细辛、桑枝、丹参、葛根、牛膝、灵仙、苏木等无效。现自觉午后上半身发热、瘙痒而不见皮疹、气窜、虫行感,刮痧板刮出大片红斑,方觉稍快;背强、左肩疼痛,难以伸举,自汗、盗汗,伴焦虑貌,舌红苔白、舌根腻,脉沉弦细数。此风湿相搏之证,辨六经属太阳阳明太阴合病,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证,遂原方与之:麻黄10g,杏仁6g...
-
中医方证对应独特认知模式与现象学内涵的契合
《伤寒杂病论》犹如一篇恢弘精微的长篇叙事诗,铭记着千百年来无数经方医家千锤百炼的临证事实,其独特而深刻的认知与表达方式保证了对脉证并治本质把握的深度、准确度与系统性、可重复性,从而“君临万卷医书之上”。著名经方家胡希恕先生倾一生精力研究与实践仲景学术,重视经方体系自身内在的固有的独特思维,提出“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论断,尝试结合现象学原理对其进行探讨,以从方法学上获得更明晰的认识。 方证对应独特认知模式与现象学内涵的契合 现象学原理和方法应用于众多...
-
后世医家将方与证之间的这种密切对应关系概括为“方证相应”
以方名证,是古人长期医疗经验的总结,是经方发展的特点,更是构成《伤寒论》的主要内容和理论体系的特点。中医经方临床家胡希恕强调,方药的适应证,即简称为方证,某方的适应证,即称之为某方证。方证是用方的证据、征象,是以主治方剂来命名的证。如《伤寒论》34条原文: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101条原文: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这里的“桂枝证”&...
-
日本汉方医学的成就及“方证对应”
[作者简介] 袁冰(1959-),香港现代中医药研究发展中心主任。1983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系,获学士学位。曾就职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2008年以“优秀人才”身份移居香港。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用现代科学先进的理念、方法和技术,推进中医学的现代化。研究领域涉及中医现代化、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和方法、体质医学、精准医学等领域。著有《中医学现代方法》《整体医学》等理论专著,并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自隋唐时代中国传统医学传入日本,日本的主流医学一直与中国大陆一脉相承。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