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金匮要略 第2页

金匮要略 第2页

  • 《金匮要略》中茯苓的配伍及主治

    《金匮要略》中茯苓的配伍及主治

    1.配桂枝,通阳化气行水、止逆气,见苓桂术甘汤证、五苓散证、苓桂草枣汤证、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证、桂枝茯苓丸证等; 2.配泽泻,淡渗利水、开通水道,见肾气丸证、猪苓汤证、茯苓泽泻散证、当归芍药散证等; 3.配白术,健脾渗湿、利水,见肾着汤证、茯苓戎盐汤证、猪苓散证等; 4.配甘草,健脾化饮、泄满,见茯苓杏仁甘草汤证、苓甘五味姜辛汤证、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证等; 5.配半夏,化痰降逆,见小半夏加茯苓汤证、半夏厚朴汤证、赤丸证等; 6.配薯蓣,补益脾土、输运水津于中,见薯蓣丸证、栝楼瞿麦丸证; 7.配知母,宁...

  • 《金匮要略》版本简说

    《金匮要略》版本简说

    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定刊行《金匮要略》凡两次。榜首次刊行于治平三年(1066年),为大字本,见北宋治平三年国子监牒文:“治平三年三月十九日进呈,奉圣旨镂板实施(下为名录从略)”此牒文附于北宋绍圣三年牒文后。 第二次刊行于北宋绍圣三年(1096年),为小字本,见于绍圣三年国子监牒文,其间部分内容为:“朝旨开雕小字《圣惠方》等共五部出卖,并每节镇各十部,余州各五部。本处出卖今有《千金翼方》《金匮要略方》《王氏脉经》《补注本草》《图经本草》等五件医书,日用不行阙。本监虽见印卖,皆...

    养生秘方 2024-03-06 9 0 金匮要略
  • 《金匮要略》汗法临证应用

    《金匮要略》汗法临证应用

    汗法,亦称解表法。汗法能开泄腠理,调和营卫,促使排汗,从而达到逐邪外出,解除表邪治疗表证的目的。运用汗法治疗偏上偏表的水液停滞诸证,如风湿、水气、痰饮等病证的一些方剂,也都是温振阳气之方,发汗的作用也寓在温振阳气之中。 发汗祛湿 湿为六淫之一,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邪为病有外湿、内湿之分。外湿多由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居处潮湿等外在湿邪侵袭人体所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并脉...

  • 《金匮要略》“弦则为减”新解

    《金匮要略》“弦则为减”新解

    “弦则为减”分别见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妇人杂病”三篇。如“妇人杂病”篇第11条曰:“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旋覆花汤主之。” “减”字的解释目前有两种。其一是“减少”之义。清代医家尤怡曰:“脉弦者,阳不足...

  • 《金匮要略》吐法临证应用

    《金匮要略》吐法临证应用

    吐法是运用具有催吐作用的方药,引起病人呕吐,从而使停留于咽喉、胸膈、肺、胃等部位的有害异物从吐排出。及时排除病邪的治疗方法,亦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其高者,因而越之”之法。《金匮要略》运用吐法,极其灵活,如用于驱除暑湿,排除宿食,除湿退黄等。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篇第二十七条:“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本条是论述伤暑挟湿的证治,伤暑则身热,挟湿则疼重,暑属虚证。故脉微弱。本条病机由于夏...

  • 《金匮要略》中医经典之一

    《金匮要略》中医经典之一

    《金匮要略》是东汉张仲景的作品,是中医经典之一。《金匮要略》为简称,其全称或曰“正名”却鲜为人知。 新材料呈现是考据条件 《金匮要略》几种重要的传本几乎是各本各名。现在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金匮要略》全称是《金匮要略方论》,因为明代赵开美编修《仲景全书》,其间收载的《金匮要略》就题名为《金匮要略方论》。尽管赵开美之前还有几种其他刻本,书名都不一样,但因为晚近时期赵开美刻本影响较大,后来咱们都相信赵本的这个书名是正名了。 因为材料的缺失,曩昔弄不清楚该书的正名确实...

  • 广州中医药大学金匮要略学科教学特色与成果

    广州中医药大学金匮要略学科教学特色与成果

    1956年广州中医药大学办校之初,由陶葆荪教授组建了内科诊断金匮教研室,《金匮要略》作为首批课程设立。1981年本专业获硕士学位授予权,为我国首批被批准的硕士点。1998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在陈纪藩教授、廖世煌教授、黄仰模教授、林昌松教授、刘晓玲教授等历届和现任教研室主任带领下,历经60年发展,学科稳步前进,教学、科研、医疗共促共进,优势明显。 团队设置合理,突出特色 以陈纪藩教授为学术带头人,以其学术继承人林昌松教授为团队负责人,以刘晓玲教授、关彤教授、陈光星教授为团队学术骨干,以及刘清平、刘...

  • 从《金匮要略》的“中寒家”说起

    从《金匮要略》的“中寒家”说起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十》第6条原文:“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五版《金匮要略讲义》解释如下:“素体虚弱的人,常易感受寒邪,当感受寒邪后,在表之阳虽受阻遏,但里阳不虚,仍有伸展之机,故常呵欠。同时又见其人鼻流清涕,发热而面色如常人,这是新感外邪的现象。此时由于里阳不虚,正气有驱邪外出之势,故常嚏。”讲的是素体虚弱之人感受寒邪后,出现呵欠、流清涕、发热、喷嚏等症的机理。《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认为...

  • 浅谈《金匮要略》中肾气丸的“异病同治”

    浅谈《金匮要略》中肾气丸的“异病同治”

    1 “异病同治”的概念及溯源 “异病同治”是指各种不同的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虽有不同的病理变化或临床表现,但由于病因病机或病位相同,因而可以采用同一治法诊疗疾病。“异病同治”的概念最早由清·陈士铎提出,其著作《石室秘录》中《同治法》篇云:“同治者,同是一方而同治数病也。”[1]但“异病同治”的辨证论治思路在《伤寒杂病论》中已得到充分的体现,《金匮要略》中体现“异病同...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