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
-
药王孙思邈防病秘决
孙思邈,南北朝至初唐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药学家,被后人誉为“药王”,是活到百余岁的杏林寿星。后世医家依据其医学著作,总结他的长寿秘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内调情志 重视精神情志对身体的影响,是中医学的传统和特点。调摄精神,主要是不使情志变动过分。孙氏认为,老人宜恬淡虚无,颐养精神,心胸宽广,性格开朗,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将有利于人体的健康。此外,孙氏重视情志的调摄,还提出宜十二少,如少怒、少忧、少悲、少思之类,即为了保持形与神俱。 平衡饮食 老年人脾胃功能衰退,油腻、炙烤、辛辣、生冷等食物都应慎食或不食,饮食应...
-
孙思邈用谷糠治怪病
相传在唐代,一些富贵人家普遍患上一种奇怪的疾病,主要表现是疲乏软弱.小腿重,肌肉酸痛。脚踝浮肿.头痛失眠,食欲不振,足及踝部有过敏、烧灼、针剌、蚁爬感、麻木感等,很多人就医后都不见好。当时,有一位严太守也患了这种病,于是,他将名医孙思邈请到家中。孙思邈在严府住了多日,发现严府的家眷、贴身管家也有类似一些症状。管家告诉他,严太守家的粮米都是精碾细筛后才做主食的。之后,他又去其他一些患病的人家进行调查.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于是,他从中悟出玄机,认为这些富有人家的精细主食很可能就是他们患病的重要原因。为此,他让这些人家将...
-
孙思邈祛腹虫方:还阳枣
相传唐代名医孙思邈在行医途中,路过一个小村庄,看到一个贫苦的农妇患腹痛久治不愈,十分消瘦,卧床不起,奄奄一息。孙思邈经过仔细的诊断,判断这个妇人的病情是腹中有虫所致。明确了病因,孙思邈决定先给病人服用祛虫药物,随即吐出了多条虫子。吐出虫子之后,孙思邈又用自制的还阳枣来给病人进补,以补益正气。顾名思义,还阳枣有补益机体元气,促进病后康复的功效。病人吃了这道补益的药膳之后,身体很快就康复如初了。还阳枣一直流传至今,成为传统的补益佳品。 还阳枣的做法是:取红枣、糯米各100克,核桃仁、白糖、糖桂花、食用油等配料。将红枣洗...
-
孙思邈养老思想探析
孙思邈, 京兆华原( 今陕西耀县) 人, 唐代伟大 的医药学家, 是医学界古代惟一百岁有余的寿 星 [1 ] , 他集隋唐以前医学之成果, 著成巨著《千金要 方》 和 《千金翼方》 各 30 卷。在养老方面, 基于《黄 帝内经》 理论, 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具体方法, 对 后世养老理论的发展影响深远。 孙思邈是我国历史上把延年益寿学说与防治老 年病紧密结合起来并使之成为有理论联系实际特色 的一门学科的第一人 [2 ] , 本文将其在老年医学的贡 献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七情平和, 精神内守 现今社会由于工作...
-
临床中医学专著 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
近日,由广东省中医院和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RMIT)联合建立的中澳国际中医药研究中心传来喜讯,双方的中医药合作循证研究取得标志性成果,首批英文版循证临床中医学专著已由世界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同日,双方还就进一步加强中医药科研工作签署第五期合作协议,广东省中医院吕玉波教授、陈达灿教授、卢传坚教授被RMIT大学聘为客座教授。 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中澳国际中医药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传坚教授介绍,首批出版的《慢性阻塞性肺病》和《银屑病》两部循证临床中医药学专著成功地将传统中医诊疗经验、现代临床研究证据和实验室...
-
“药王”孙思邈师从山姑学草药
唐太宗李世民有次患病,太医们无一良策,太宗便传圣旨召药王孙思邈进宫见驾。孙思邈入宫为唐太宗诊了脉,开了药方,一剂下去,不见什么起色,遂又服一剂,仍不奏效。唐太宗虽也心急,却没有显示责怪他的意思,只是让他先回家去好好琢磨琢磨,尽快拿出一个治疗方案。 虽然皇恩浩荡,但孙思邈心里着实不痛快。走了半天的路程,孙思邈来到一座山脚下,既渴又累的他向山民讨水喝。这户山民只有姐妹俩,靠卖药材营生。她俩对这位远来的客人很热情,姐姐用一种黄色的花为他冲了一碗金花茶,妹妹用白色的花为他冲了一碗银花茶。看着色鲜味香的茶,孙思邈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