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故事 第2页

故事 第2页

  • 说故事 忆恩师 缅怀国医大师干祖望

    说故事 忆恩师 缅怀国医大师干祖望

    2015年7月2日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我的恩师,国医大师干祖望(1912-2015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在这近一年的日子里,我时常梦到恩师,梦到与他探讨遣方用药的场景,似乎恩师还活着。这份对恩师深切的思念勾起了我无限的回忆。 聪明与调皮 恩师幼年聪颖过人,读书学习特别好。五岁时就读姚石子家塾,熟读三字经、千字文、四书、五经、《离骚》《史记》、唐宋八大家及六朝的骈体文等书,并理解至深,常常得到家塾老师的赞誉。 恩师也有一个调皮的童年,在他七岁时,家中新屋落成,准备请客十多桌以示庆...

  • 名医蒲辅周用6克茶叶救命的故事

    名医蒲辅周用6克茶叶救命的故事

    已故名医蒲辅周教授倾心中医 事业70余年,是我国杰出的中医学 家,曾任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 的保健医生。他善于运用辨证论治 的理论原则指导临床实践,形成了 “辨证准、立法慎,选方精、用药稳” 的独特医疗风格。 一位患者热病后生疮,长期服 药,热象稍减,但烦躁,失眠,不思 食,大便7天未解,接着呕吐不止, 吃什么吐什么。病者高龄,病程缠绵 日久,子女觉得已无生望。蒲辅周详 细了解病情,特意问病者想吃什么, 得知病者只想喝茶,即取龙井茶6 克,嘱待水沸后两分钟放茶叶,煮两 沸,即少少与病者饮...

  • 古代医生仁心厚德治病救人故事

    古代医生仁心厚德治病救人故事

    古人倡导“悬壶济世”和“医者仁心”的从医理念,很多医生不计个人得失,救死扶伤,一心为人民医病。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大医精诚”,指出凡是优秀的医生治病,一定是神志专一,心平气和,不可有其他杂念。要有一颗慈悲同情之心,决心解救人民的疾苦。如果患者前来求医,不要看他的地位高低、贫富以及老少美丑,是仇人还是亲人,是一般关系还是密切的朋友,都应一样看待,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替他们着想;也不能顾虑重重、犹豫不决,考虑自身的利弊,...

  • 医德与医林故事

    医德与医林故事

    对医学家的道德修养,历来有着严格的要求,是我国医学发展的优良传统之一。从扁鹊、淳于意,到张仲景、华佗,从王叔和、葛洪,到孙思邈等历代医学家,凡在医疗技术上有所贡献者,几乎无不在医疗道德上达到很高的修养。他们不但身教甚严,而且多有言传论述,为后学者立有规范。明代医学家在前代基础上,对医疗道德也提出了许多必须遵循的标准。 李梴 字健斋,江西南丰县人,一代名医,精医尤重考求医经奥义,以儒家思想注释医理,强调医疗道德修养。立志编撰医学门径书,乃究心古今方论,论其要,括其词,发其隐,以《医经小学》为蓝本,编著《医学...

  • 李时珍和黄芩不得不说的故事

    李时珍和黄芩不得不说的故事

    李时珍是我国著名的医药学家,其巨著《本草纲目》享誉世界。 时光回到李时珍二十岁的那年夏天。当时的他,还不曾学医,正复习功课,准备科举。一次感冒咳嗽,他以为只是小问题,并无在意,也不忌口,这样导致咳嗽很久都没好,病情逐渐加重,到后来已经全身发热,身热好像从骨头发出来的一样,每天都要吐一碗多的痰,心烦气燥,口渴多饮,吃不好也睡不好,六脉浮洪。 李父是当地有名的医生,他给儿子用了柴胡、麦冬、荆沥等清热、滋阴、化痰类药物,各种方法轮番用了一个多月,就是没有效果,且症状更严重,来会诊的医生都认为没救了...

  • 我与三伏贴的故事

    我与三伏贴的故事

    近日,96岁高龄的马德彪在医务人员的帮助下,又一次办理了“三伏贴”预约,这已是他在山东省淄博市中医院贴敷的第6个年头了。 马德彪是山东省第二耐火材料厂的离休干部,也是1935年在陕北参战的一名老红军。退休后,他患有高血压病、冠心病、慢性腰腿痛等病症,需要常年服用药物治疗。2009年5月的一天,马德彪因头痛、眩晕、血压升高、食欲不振、肢体乏力等多种症状,住进该院中医科接受治疗。住院期间,医护人员采用益气滋肾,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等方法,给他服用通脉丸、活血丸、通心丸等院内中药制...

  • 以廉价药物治病的故事

    以廉价药物治病的故事

    前史上有许多以廉价药物看病的故事。南宋叶梦得在《消暑录话》中记载了一个用大蒜救命的故事。《消暑录话》载:“崇宁己酉岁余为书局时,一养仆为驰马至局中,忽仆地,气即绝,急以五苓大顺散等灌之,皆不验。已逾时,同舍王相使取大蒜、一握道上热土杂研烂,以新水和之,滤去滓,划其齿灌之,有顷即苏,至暮此仆度中,余御而归。乃知药病相对有如此者。此方本徐州沛县城门忽有板书钉其上,或传神仙欲以救人者,沈存中、王圣美皆著其说,而余亲验之。” 这段话的粗心是,一个家丁骑马而至忽然倒地气绝,用五苓散等救治没有...

  • 辨识“仙果”的故事

    辨识“仙果”的故事

      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实地考察,探根寻源,遍尝百草,历时27年编成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一书。其间有一段辨识“仙果”的故事。   当时,太和山五龙宫出产一仲奇珍异果,名为“榔梅”。北宋《真武启示录》记载:“榔梅者,乃榔木梅实,桃核杏形,味酸而甜。”《玄帝实录》又记载:玄帝摘梅花插榔木上,誓之曰“我若道成,汝当结实”。这种梅果被道士们说成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果”。他们每年采摘回来,进...

    养生秘方 2024-03-06 12 0 故事
  • 中医药监管 讲好中医故事

    中医药监管 讲好中医故事

    日前,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出台《关于加强中医药监督管理工作的意见》,旨在切实加强中医药监督管理工作,规范中医药服务和市场秩序,完善中医药监管与执法机制,严格中医药监管与执法责任,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 《意见》指出,加强中医药监督管理工作是深化医改、维护健康、改善民生的需要,是转变政府职能、提升中医药治理能力的需要,也是做好卫生计生综合监督工作的需要。《意见》要求,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纲领,以完善中医药监管体系、健全中医药监管长效机制、提高中医药监管能力和水平为抓手,进一步规范中医药服务和...

  • 中医药故事 中医药成热点 中医治未病专委会

    中医药故事 中医药成热点 中医治未病专委会

    3月30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6年第一次新闻宣传工作协调会议召开。会议回顾总结了去年中医药新闻宣传工作情况,并就做好今年的工作交流讨论,提出建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马建中强调,要提升中医药新闻宣传工作能力水平,创新方法手段,把握好时、度、效,讲好中医药故事,树立中医药良好形象。 马建中表示,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新闻舆论工作的要求上来。自觉担负起新闻宣传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把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摆在首位,不断提高新闻宣传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要深刻认识做好新闻宣传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 尊重传播规律 讲好中医故事

    尊重传播规律 讲好中医故事

    “2015年中医药新闻宣传工作可圈可点,2016年我们也将继续努力。”1月28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的2016年新闻媒体座谈会上,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指出,要积极构建中医药话语体系,尊重和研究传播规律,提高宣传效果,讲好中医药故事。 “2015年中医药好事多多、喜事连连。”王国强表示,2015年是中医药事业发展极为重要的一年,在各位媒体朋友的大力支持下,中医药新闻宣传工作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内聚力量、外树形象&...

  • 古代名医成名背后的辛酸故事

    古代名医成名背后的辛酸故事

    □ 崔晓春 南京中医药大学 说到古代名医,往往被广为传颂的多是他们年少时博闻强识、刻苦学习,学成后救治众人、妙手回春的故事。其实很多古代名医光鲜亮丽的背后还有着不为人知的辛酸,也许正是这些坎坷的经历让他们走上了医学之路。 提到医圣张仲景,很多人会想到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这是一部中医临床经典之作。翻开这本书的序言,我们就能看到这位名医当年经历的辛酸故事:仲景出生于一个二百多人的大家族,可谓人丁兴旺。然而东汉末年战乱四起,疫病流行,他的家族也未能幸免于难,在不到十年时间里,家族中去世的人就有三分...

  • 药王邳彤的故事

    药王邳彤的故事

    一说起药王,很多人都知道唐代大名鼎鼎的药王孙思邈,而在中国北方药市安国,还流传着另一位药王的故事。河北安国有规模很大的药材市场,被誉为“北方第一大药市”,中药材交易大厅两侧赫然写着“草到安国方成药,药经祁州始生香”,当地的百姓几乎家家以中药种植和经营为生。在当地老百姓的心目中,邳彤是庇佑一方、受人尊敬的药王,他们逢年过节都有祭拜药王邳彤的习俗。 安国有座药王庙,里面供奉的正是药王邳彤。据史料记载,邳彤为东汉开国功臣,为光武帝刘秀属下的云台十二将之一,文武兼备...

    养生秘方 2024-03-06 11 0 故事
  • 名医治病创奇迹的故事

    名医治病创奇迹的故事

    历代名医治病创造奇迹的事例,可以说是数不胜数。接下来我举几个名医治病创奇迹的故事。   第一个是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战国时期有秦、楚、齐、燕、韩、赵、魏等国,是诸侯称霸的时期。扁鹊走到不同的国家,当不同的专科医生。这充分说明他的医术是很全面的,是位高明的医生。扁鹊到了虢国,碰到虢国的太子死了,死在鸡鸣时分,也就是凌晨,无缘无故突然死了,还未过半日。扁鹊听说后就去看。一看这是尸厥,中医内科叫厥证。如果不立即抢救,就会真正死亡。尸厥证是可以救治的。扁鹊就给太子扎针灸、灌药吃,结果把虢国太子救活了。...

  • 民间故事 铁拐李和李时珍

    民间故事 铁拐李和李时珍

    民间流传着铁拐李和李时珍的故事,虽无据可考,但饶有兴趣。 话说有一天,铁拐李到名山采药,七转八转,又转到了蕲州。他想:到了这儿,无妨顺便去看看李时珍。虽然他有点名气了,但毕竟还很年青,才智不广。我已采集了百样本草,何不让他识别一下,好用来治病救人呢?铁拐李想到这儿,便来到李时珍家门口。 李时珍刚晒完草药,回到屋里,那铁拐李扮作一位农民,坐在门口的石墩子上,装成病重的姿态,嘴里直叫喊着:“肚里饥哟,肚里饥!” 李时珍听到门外有人嗟叹,急速走出来。问了农民发病状况后...

  • 食用姜的历史 名人和姜的故事

    食用姜的历史 名人和姜的故事

      在我国,食用姜的历史相当悠久,流传着很多名人和姜的故事。   《神农本草经》记载:“干姜,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癖下痢,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下气,通神明。生山谷。”有种说法,神农尝百草,以辨药性,误食毒蘑菇昏迷,苏醒后发现躺卧之处有一丛青草。神农顺手一拔,把它的块根放在嘴里嚼。过了不久,肚子里咕噜咕噜地响,泄泻过后,身体全好了。神农姓姜,他就把这尖叶草取名“生姜”。意思是它的作用神奇,能让自己起死回生。   孔子活了73...

  • 《奇针妙灸皆故事》评介

    《奇针妙灸皆故事》评介

    中国人在五千年的文明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成了积淀丰厚的故事。它涉及的领域宽广,汉语、京剧、书法、国画、美食、中国功夫等,都留下了难以尽述的精彩。其中,最动人心弦、感人至深的莫过于与人的生命、生存、生活胶结难分的中医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习近平《 2013年8月19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是中国人的责任,自然是中医人的责任。传播中国文化、中医文化,就是把中国的故事、中医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并讲到他们的心坎里去。 由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

  • 巾帼英雄的战“疫”故事

    巾帼英雄的战“疫”故事

    何 雯 严把关口,因地制宜优化就诊流程 何雯,1983年9月生,中共党员,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科护士长、急诊科党支部纪检委员。 1月初何雯就带领急诊科全体护理人员冲锋在一线。她冷静细致,每日带领团队预检分诊,对每一位就诊患者问诊测体温、分诊、登记,配合医生积极救治每一位重症患者,对危重患者进行评估和安全转运。她因地制宜优化就诊流程,合理安排时间,不断完善工作程序,尽量缩短患者等候时间,避免轻症转为重症。她耐心给予患者心理疏导,鼓励他们树立战胜疾病信心。她曾当选共青团第十六次全国代表...

    养生秘方 2024-03-06 11 0 故事
  • 古代医家医德故事

    古代医家医德故事

    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一文中指出,医生治病时必须“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还应当“见彼苦恼,若己有之”,要“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即医生看到患者的苦恼感同身受,内心焦急悲痛,不避忌路途艰险,无论昼夜寒暑、饥渴疲劳,全力以赴救护患者。 清代医家程杏轩在《医述》中写道:“谚云:‘医家有割股之心,安得有轻忽人命者哉?’”意思是只要能...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