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李中梓

李中梓

  • 明代名医李中梓 巧愈疑难杂症的故事

    明代名医李中梓 巧愈疑难杂症的故事

    明代医学家李中梓是江南一带的名医。他医术高超,用药十分精准,民间流传有很多他巧愈疑难杂症的故事。 相传,有一个青年人得了伤寒,连续拉了五六天肚子,心烦急躁,不想吃饭,偶尔还出现 “翻白眼”的症状,情况十分危急。已经请了郎中,吃了止泻药却仍不见效。于是,家里人赶了几十里路,慕名来请名医李中梓到家中诊治。 李中梓认真诊病后,只给患者开了大黄、厚朴、枳实共3 味药。患者家属一看药方,心里直犯嘀咕:大黄是一种泻药,尽人皆知,患者拉肚子当然应该止泻了,怎么反而用泻药呢?但是又没什么好办法,只能抱着...

  • 李中梓 白居易

    李中梓 白居易

    李中梓(1588—1655 年),字士材,号念莪,明 代华亭(今江苏松江)人。 李中梓因体弱多病而自 学医术,潜心研究医学50 余年,博览医学经典,遍 考诸家学说,对张仲景、 张元素的学说尤为推崇。 他以精湛的医术治. 愈过无数病人,在‘ 当时颇负盛名,与· 刘道深、徐子瞻、沈 元裕曾被誉为“上 海四大医家”。 李中梓思想活 跃,学风严谨。他对 各家学说都能进行 公正的研究和评 价,从不囿于门户 之见,与同代名医 经常进行学术交流 或探讨,使他在学术上...

  • 李中梓热药 治“热”病

    李中梓热药 治“热”病

    一年夏天,明朝温补派医家李中梓遇到一位病人烦躁不安、面赤身热、昏烦闷绝,不时欲求冷水饮,手扬足掷,一派热证表现。李中梓切脉后发现其脉象如丝线一般细小,这正是“阴盛格阳”的表现,立刻拟出一剂以温里药为主的回阳方剂,并嘱病家,将煎好的药液置入井水中冷却,待其变冷时再服,惊讶的是一剂服后,病人狂躁即去,再服一剂则神清气爽而告愈。 医家疑惑不解道:“病人一派热象,为何用温热药,岂不是‘火上浇油’吗?李中梓回答道:“这一派热象症状乃是假象,是阴盛至极造成...

  • 用“反治法”疗病的李中梓

    用“反治法”疗病的李中梓

    李中梓是明代末期著名医学家,上海松江人。他幼年业儒,博览群书,潜心钻研岐黄之术,熟谙古籍经旨,对宋元医家研究有素,故对医学理论造诣较深,临证经验丰富,奇效过人,求者众多,终成一代名家。 1642年他的代表作《内经知要》横空出世,成为当时中医教科书的范本。在他的医案中,用反治法治病是他的一大特点,这是他活用经典的表现。 有一次,一位伤寒病人病程五天,症状为泄泻不止、心中烦乱、两目上视,请遍当地名医,用了各种止泻药都不见好转。病人家属慕名邀请李中梓诊治。李中梓审察脉象后发现,病人寸关尺三部脉沉而数;切按腹部扪到结粪。...

  • 李中梓 创医学理论 成一代名医

    李中梓 创医学理论 成一代名医

    李中梓(1588~1655年),字士材,号念莪,又号尽凡,汉族,出身官宦之家,上海浦东惠南镇人。父亲是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故中梓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幼年时擅长文学、兵法,因屡试不第,加之体弱多病,乃弃仕途而学医。他悉心钻研医学名家的著作,深得其中精要,对中草药物的药性进行反复研究,并用于临床实践,在实践中创立了自己的医学理论,成为一代名医。 年轻时,他曾为徽州太学方鲁儒看病,三剂而病消,展露其头角。 方鲁儒患的病是腰膝疼痛,精神疲倦。其实患这个病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一开始的时候,找了些...

  • 李中梓《医宗必读》普及中医药 重视“先天”与“后天”

    李中梓《医宗必读》普及中医药 重视“先天”与“后天”

    李中梓(1588—1655),字士材,号念莪,又号尽凡居士,江苏云间南汇(今属上海浦东新区)人。李中梓熟谙儒学经典,深入研读医籍,穷究医理,著述颇丰,尤以《医宗必读》影响深远。 著《医宗必读》 《医宗必读》全书共十卷,从理、法、方、药诸方面阐释治疗手段和临床经验,内容系统规范,百科全书式地构建了中医学的架构,在经典与临床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在医学人才的培养和医学知识传播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该书阐释的医理通俗易懂,非学医之人亦可把它当作医学参考书,从中了解医学知识。 在李中梓...

1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