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理论

中医理论

  • 中医理论指导下的恶性肿瘤精准治疗

    中医理论指导下的恶性肿瘤精准治疗

    肿瘤精准治疗是以瘤体本身某种靶标为指向而 治疗的理念,似乎与中医治疗理念相去甚远。其实 主要以患者生命活动外在表现为靶标、考虑到西医 治疗特点并与之配合的肿瘤中医治疗也可称之为宏 观精准治疗。 1 中西医结合精准治疗 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病的基本方法,症状是辨证 依据,施治目标及有效标准是症状减轻或消失。 《恶性肿瘤中医诊疗指南》 [1 ] 提出了 5 种中医治疗 肿瘤的模式,单纯中医治疗模式是用中医辨证施治 方法治疗肿瘤,其他 4 种模式为防护、加载、巩 固、维持治疗,是与手术、放疗、化疗、靶向、内 分泌等治疗同时或...

  • 医理论与中医理论对癌性疼痛认识

    医理论与中医理论对癌性疼痛认识

    苗医与中医治疗癌性疼痛的异同 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有关的 感觉、认知、情感及社会维度的痛苦体验 [1 ] ,是 肿瘤患者中晚期最常见且最难控制的临床症状之 一。目前 WHO 推荐的 “三阶梯药物止痛法”虽是 干预癌性疼痛的主要方式,但临床治疗效果并不理 想且毒副作用大,目前更推崇个体化、多途径的综 合治疗 [2 ] ,而民族医药是癌性疼痛综合干预中的 重要组成部分。苗医学与中医学虽在历史上相互渗 透和借鉴,但两者均是独立的医学理论体系。本文 从两类医学理论对癌性疼痛的认识及治疗层面上进 行比较,探讨两...

  • “扶正治癌”学术思想的中医理论分析

    “扶正治癌”学术思想的中医理论分析

    刘嘉湘,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终身教授、主任医师,1995年被评为首届上海市名中医,第三、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扶正治癌”的学术思想是刘嘉湘在大量有效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勤求古训,借鉴古人、融西于中而发展起来的以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指导,且“以人为本”的学术体系。   中医学在发展之初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具备开放包容的特征,当时受到其他学科精髓的滋养,尤其是道家思想对中医的影响至深。中医学奠基之作《内经》...

  • 肝癌要方典型案例 中医理论分析肝癌的形成

    肝癌要方典型案例 中医理论分析肝癌的形成

    在随诊山东省德州市中医院主任医师王玉生的诊治学习中,见到他应用多次修订的“肝癌要方”治疗各种肝癌,已取得良效。今将王老师对该方的证治分析及验案整理如下。   肝癌属中医文献中的“癥瘕”“积聚”“癥癖”“肝积”等的范畴。我国是肝癌的高发区之一,因其起病隐匿,转化迅速、预后凶险、治愈率很小,所以常常被称为“癌中之王”。现今对该病的治疗有多种,例如西医的手术切除,这必有较严格多项的适应证,即便是术后,其转移复发者也不在少数,肝移植除了高额的费用外,能找到合适的肝源也非常之难。其他常用的介入、消融、放化疗、生物治疗...

  • 小儿高热 中医理论辨证论治

    小儿高热 中医理论辨证论治

      高热是指体温在38.5度以上而言,是一些急性病的症状之一,各种疾病都可伴随有高热的出现。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薄弱,易虚易实,若高热持续不退,往往危及患儿生命。小儿高热常与肺、胃、大肠的关系比较密切,“肺合皮毛”,皮毛受邪则肺气升降失司,遂致咳嗽气喘;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经有热邪,则易化热下行于大肠,更因小儿食积较多,故胃为积热为多见;小儿受邪后传变较快,往往表证未解即出现阳明里热证候;或因邪势过盛即逆传心包,温邪久羁,也可入营,则可出现伤阴证候。   本病按照中医理论辨证论治,...

  • 妇女月经与中医理论:杨宗孟

    妇女月经与中医理论:杨宗孟

    杨宗孟(1927-2011),女,江西泰和县人。著名中医妇科学专家,长春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擅长妇科各种疑难病症的诊治,尤其对崩漏、不孕不育症治疗有独到见解,疗效好。创立灸疗神阙穴治疗卵巢功能失调性不孕症、中药灌肠治疗盆腔炎、“解毒消支散”外用治疗女性泌尿生殖道解脲支原体感染,中西医疗法治疗男性泌尿道解脲支原体感染等。研制的中药“女宝”对月经不调、不孕症疗效显著。 月经是妇女所特有的生理现象,是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子宫...

  • 白带过多可以从中医理论来及时进行论治

    白带过多可以从中医理论来及时进行论治

    本期专家   庞震苗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副主任医师、博士、副教授   正常来说,白带过多在明确病因后对因对症进行西医治疗,显效很快。但还有相当一部分病人长时间白带带下量多,且化验并无显著感染,西医治疗效果不好的,对于这部分病人可以从中医理论来及时进行论治。因为带下乃属人体的阴津之液,长期耗散是对身体的极大亏损,中医对此有“白崩”之称,是相对于大量阴道出血的“血崩”而言的。   由于现代女性压力过大,思虑伤脾,情志...

  • 肝郁脾虚证的中医理论基础探讨

    肝郁脾虚证的中医理论基础探讨

    肝郁脾虚证的发生多因情志不遂, 肝气郁滞而 横乘脾土, 或饮食、 劳倦伤脾, 脾失健运而反侮于 肝, 肝失疏泄而成。 表现出消极、 适应能力低下、 体 质量降低、 饮食减少、 泄泻等症状。 其体现了肝胆与 脾胃之间生理病理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 因此, 要了 解肝郁脾虚证的中医理论基础, 首先应了解肝胆与脾 胃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 肝与脾的关系 肝胆与脾胃不仅解剖位置上相依, 而且二者在 生理上相互为用、 相互制约, 病理上相互影响, 因 此, 肝胆与脾胃在其临床治疗上也是相统一的。 1. 二者同居中焦 《医贯...

  • 基于中医理论探讨化脓性骨髓炎的病因病机

    基于中医理论探讨化脓性骨髓炎的病因病机

    化脓性骨髓炎是骨科常见疾病, 由于抗生素的 广泛应用, 细菌的耐药性日趋增加, 化脓性骨髓炎感 染致病菌也呈混合性、 交叉性、 多重性等特点, 导致 其临床疗效不佳, 严重者甚至造成不同程度残废, 特别是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由于长期反复发作, 病灶 周围血供破坏, 病灶内多有死骨、 死腔及瘢痕组织形 成, 使药力难以到达病灶发挥疗效。 长期医疗实践证 明, 中医药治疗化脓性骨髓炎具有较好疗效, 特别是 在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治疗中占重要地位。 掌握化 脓性骨髓炎的中医病因病机特点, 辨证论治, 是获得 良好临床疗效的前提...

  • 从“营卫倾移”角度探讨痹证的中医理论机制

    从“营卫倾移”角度探讨痹证的中医理论机制

    痹证是指因风、寒、湿等邪气侵袭,阻滞脉络,气血运行不畅,出现以肢体关节等处疼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为主要症状的病证。该病与现代医学中的类风湿关节炎、风湿热、骨性关节炎相似。《素问·痹论》认为痹证与营气卫气运行不畅有关,并进行了专题论述。自张仲景始以调和营卫的方法治疗“风湿历节”等病,此后该法被广泛地用于痹证的治疗,并取得了较好疗效。本文试从营卫倾移角度进一步探析痹证的中医理论机制。 1 营卫的概念 1.1 营卫的来源 《灵枢·营卫生会》言:&l...

  • 肌肉减少症与骨质疏松关系“骨肉不相亲”中医理论机制

    肌肉减少症与骨质疏松关系“骨肉不相亲”中医理论机制

    从“骨肉不相亲”理论探讨少肌症与骨质疏松的关系 随着世界性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中老年人群基数 逐年增高, 与年龄相关的骨质疏松、 脆性骨折、 肌肉质 量下降等疾病基础常伴随发生。观望整个人类生命过 程, 衰老是代谢性疾病发生、 骨骼肌肉质量下降、 肌肉 强度损失的高危因素, 是发生少肌症及骨质疏松症不 可改变的年龄因素, 均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群健康。骨 质疏松是骨量减少、 骨微机构破坏引起的一种代谢性 疾病, 易合并骨脆性骨折。少肌症隐匿发生, 常常被忽 视, 多伴随骨质疏松常发生, 两者均...

  • 用中医理论标本兼治冠心病

    用中医理论标本兼治冠心病

    相对于化学药品,中成药治疗冠心病等慢性病具有独特的优势,中医药可以从多环节、多靶点对冠心病等慢性疾病进行治疗和预防,不仅安全性高、副作用小,而且临床疗效显著,通过对患者辩证施治,可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因而深受广大患者的喜爱。 在中医学中,冠心病属于“胸痹”和“真心痛”的范畴,中医理论认为冠心病的病因为:1.寒邪内侵。《诸病源侯论》说:“寒气客于五脏六腑,因虚而发,上冲胸间,则为胸痹。 ”2.年迈体弱。年长体弱,肾气衰微,而致血行不畅,发生气...

  • 入睡困难中医理论妙治

    入睡困难中医理论妙治

    常做噩梦.睡不踏实从中医理论上讲,这类人属于营气不足型。睡觉时整晚都似睡非睡,白天精神不振、健忘、注意力不集中,有时还会出现心慌。 在治疗上,主要以养血安神为主,可以多吃些补血的东西,如大枣、阿胶等。也可试试百麦安神饮,做法为取小麦、百合、莲子肉、大枣适量,一起炖服。连炖两次,取汁,随时都能喝。 入睡困难这类人属于肝郁气滞型,有时胸胁会有胀痛感。在治疗上主要以疏肝解郁为主,多吃小米、牛奶、牡蛎肉、龙眼肉等食物。还要注意调养精神,消除顾虑以及紧张情绪。另外,睡前最好用热水泡泡脚。 醒得早,但醒了又睡,迷迷糊糊到...

  •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医理论中药治疗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医理论中药治疗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倪青   林兰教授为全国著名中医糖尿病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首都国医名师,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为国家卫生计生委临床重点专科(中医内分泌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内分泌学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从医60年、从教55年,德医双馨,硕果累累。她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首创糖尿病三型辨证理论和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治则,研发上市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中成药4种,获得发明专利4项。今将林教授治疗...

  • 鼻窦炎从中医理论来理解“内外双毒”

    鼻窦炎从中医理论来理解“内外双毒”

    鼻-鼻窦炎类似于中医学的“鼻渊”、“脑漏”、“脑渗”、“脑崩”、“脑泻”等,但不完全等同。它是以鼻流浊涕、量多不止为主要特征的鼻病。临床上常伴有头痛、鼻塞、嗅觉减退等症状,是鼻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国内外的研究表明,鼻-鼻窦炎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美国仅慢性鼻-鼻窦炎的发病率即高达16%且仍呈增长的趋势[1]。国内有关报道其发病率在12%-14%。 中医历代医家根据传统中医理论对该病的病...

  • 心悸的中医理论临床体会典型病案

    心悸的中医理论临床体会典型病案

    运用“双心同治”理论治疗心悸 心悸是指自觉心中悸动,惊剔不安,甚至不能 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 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病情较轻者为惊悸,较重 者为怔忡,可呈持续性 [1 ]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 工作压力的增加,现代社会情志心理因素在心悸疾 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 ] 。心 悸之病短期难愈,患者长期为其所苦,易产生焦 虑、抑郁、恐惧等不良心境,同时不良情绪也会加 重或诱发心悸的反复发作。现结合临床案例,将运 用 “双心同治&rdquo...

  • 中医理论在孤独症领域的研究与应用

    中医理论在孤独症领域的研究与应用

    孤独症也叫自闭症,以社会交往缺陷、兴趣范围局限、行为重复刻板为主要表现,是医学界、康复界、特教界的难题。笔者通过十余年的潜心学习研究和临床实践,发现中医理论在孤独症领域有其研究和应用的价值。 五脏与孤独症的关系 《灵枢·脉度》曰:“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肾生骨髓。”《素问·五脏生成》记载:“诸髓者皆属于脑。&rdqu...

  • 三叉神经痛中医理论认识 偏头痛偏头风典型医案

    三叉神经痛中医理论认识 偏头痛偏头风典型医案

    三叉神经痛,表现为阵发性电击样剧烈疼痛,位于一侧的三叉神经一支或多支分布区范围内,历时数秒钟或数分钟,间歇期无症状,疼痛常反复发作,可由于口腔或颜面的任何刺激引起,以中老年女性为多见。本病是根据疼痛发生的神经解剖部位而定名的,在中医学中则隶属于偏头痛、偏头风范围内。 理论认识 本病的头面部疼痛,与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经脉循行部位关系至为密切,考《灵枢》云:“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

  • “郁”在中医理论中有两种意思

    “郁”在中医理论中有两种意思

    “郁”在中医理论中有两种意思,一是泛指病邪结聚不得发越发散、郁滞不畅的病机,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火土金水“五郁”之论、《丹溪心法·六郁》气血痰火湿食“六郁”之论等。二是专指情志不遂、气机郁滞所导致的郁证。 当代中医似乎只将脏躁、百合病、梅核气等极少数病证视为郁证,致使对大量临床存在的郁证视而不见、漏诊误诊甚多。随着社会生态压力陡增,越来越多的郁证患者求诊于中医。但迄今中医学有关郁证的诊疗技术却显得相形...

  • 中医理论的再发挥“脾肾观”与肠道微生态

    中医理论的再发挥“脾肾观”与肠道微生态

    从肠道微生态看中医肾病学的发展机 《文子·上义》载:“苟利于民, 不必法古;苟周于事, 不必循俗”。中华历史上下5 000年, 文明之舟从暗夜驶来, 正因为中医药的发展、传承、护佑, 才未倾覆浊流。然而正如中国的先人们早在2 500多年前就认识到的, 变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 是一切科学的灵魂所在。我国微生态学奠墓人、微生物学界泰斗之一魏曦教授生前曾有著名观点:“微生态学很可能是打开中医奥秘大门的一把金钥匙”[1]。30年前的...

  • 糖尿病性耳聋在中医理论中辨证论治

    糖尿病性耳聋在中医理论中辨证论治

    广州中医药大学:邝艳萍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郭宏  糖尿病性耳聋是糖尿病患者后期出现的一种以 听力损害为主的慢性并发症,一般在患糖尿病 5 年之 后开始出现,其发生的严重程度与血糖控制好坏、血 脂、血压、体重、病程等均有直接关系 [1] 。随着对糖尿 病的广泛重视和深入研究,糖尿病致听力损害逐渐引 起社会的关注。1875 年 Jordao 最先报道了 1 例糖尿 病患者合并感音神经性耳聋,但当时未有足够的证 据证明感音神经性耳聋属于糖尿病的并发症。2008 年 Bainbridge [2] 根据近年来的研究,提出...

  • 慢性唇炎中医理论溯源及临床经验采撷

    慢性唇炎中医理论溯源及临床经验采撷

    慢性唇炎, 以唇红部长期干燥、皲裂、脱屑、疼痛等为临床表现[1]。目前, 国内外在慢性唇炎的治疗上主要使用糖皮质激素乳膏[2], 没有针对性、可长期使用的治疗方案。慢性唇炎病程缠绵, 罹患者异常痛苦。 慢性唇炎属于中医“唇风”的范畴。亦有医书称之为“唇槁”“唇瞤”“驴嘴风”“鱼口风”等[3]。由内外之邪合而为病:平素过食辛辣肥甘, 脾胃生湿化热, 加之外感风邪, 引动湿热之邪循经熏灼口唇...

  • 基于中医理论探讨新冠辨治

    基于中医理论探讨新冠辨治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简称“新冠”,是一种因感受“疫戾”邪气而发生的流行性、传染性急性外感热病,人群普遍易感,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出现神昏、厥逆等危重表现,甚至危及生命。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瘟疫”范畴。中医药应对此类疾病已有数千年历史及临床实践经验,尤其在应对2003年非典和2009年甲型H1N1流感等呼吸系统公共卫生事件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对防控呼吸系统传染性、感染性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古今医家...

  • 中医理论特别强调“痰”的影响

    中医理论特别强调“痰”的影响

      身体健康、百病不生是每个人的追求,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找到一个从未生过病的人。导致人们生病的因素有很多,中医理论却特别强调“痰”的影响,认为“百病皆因痰作祟”。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痰分有形与无形   对于痰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感冒或是爱抽烟的人常会咳痰。痰是怎么来的呢?中医认为脾负责运化水湿,也就是人体里的各种液体,使它们在人体内循环往复地运动,滋养身体。倘若脾的运化功能下降或是这些水液在运行时受到阻碍,就可能发生异常积聚的现象。...

  • 春季干燥上火 中医理论辨证施治

    春季干燥上火 中医理论辨证施治

    春季多风干燥是个容易上火的时节,上火的具体表现为咽喉干燥疼痛、眼睛红赤干涩、鼻腔热烘火辣、嘴唇干裂、食欲不振、大便干燥、小便发黄等。治疗上火要注意两点。一是选用中药,而不盲目用西药。因前者是调理全身以治本,后者却只能针对症状,只治其标。二是遵照中医理论辨证施治。 灭实火 实火主要表现为感染性疾病、各种炎症,如肺炎、阑尾炎等,症状重,来势猛,发热重,恶冷轻、出汗多,咽干,小便黄赤。 牛黄解毒片可清热解毒,散风止痛。用于肺胃蕴热引起的头目眩晕、口鼻生疱。 牛黄清火丸清热,散风,解毒。用于肝、胃、肺蕴热引起的头晕目眩、...

  • 中医理论用五行认识自然和人体

    中医理论用五行认识自然和人体

      五行和阴阳一样,都是中医学从古代哲学思想中借来的。中医理论用五行来认识自然和人体,进而阐明了健康与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规律。   什么是五行   在古代哲学中,“五”说的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行”意为行动、变化,“五行”指的是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不过,当五行被用在中医理论中时,其含义就发生了变化。五行不再是指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具体物质本身,而是这五种物质不同属性的抽象概括。例如木具有向上生长、能弯曲、能伸展的特...

  • 中医理论合乎天地大道

    中医理论合乎天地大道

    @选择中医__董洪涛 中医是有魔力的,中医理论合乎天地大道,其中有大美,有大智;中医临证时可随手见功、应针取效,又让学人欲罢不能。学习中医,越学越是难舍难弃。我不知道为什么有些人学医数年后竟然会改行,难道他舍得放弃这个可以享受一生的学问吗?我想,若能找到中医的真趣,用痴心来从事中医,是绝对不会放弃的。 我常想,一位真正的大医需要哪些知识背景呢?只读历代中医各家著述行不行呢?肯定不够。中医是文化,要学习四书五经;中医是哲学,需研读诸子百家;中医经典多起源于春秋至秦汉时期,亦需了解上古中古史;中医是文学,需研读...

  • 中医理论中的本和标

    中医理论中的本和标

    都说中医治本。那么,什么是本呢? 有人说本就是根儿,从文字上讲说得过去;但实际上,很多病西医中医都很难除根儿。本是相对于标而言的,没有标就没有本,不同的情形,标本的概念不一样,笔者简要讨论以下几种标本。 第一种:疾病是本,症状是标。比如头晕,高血压可以、低血压也可以,颈椎病可以、脑血管病可以,耳朵的问题同样可以。这个时候,头晕是标,疾病是本,若想治好头晕,必须搞清楚是哪种病导致的,针对疾病治疗。 第二种:原发性疾病是本,继发性疾病是标。比如糖尿病是本,带来的并发症是标,眼底问题呀、肾功能问题呀、脚烂的问...

  • 陆广莘承担中医理论研究的重任

    陆广莘承担中医理论研究的重任

    我们敬重的恩师陆广莘先生于2014年9月13日在北京去世,我们深感悲痛。陆老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谆谆教诲余音绕耳,可他却已永远离开了我们。回想起陆老生前对我们的教导、鼓励、期望、嘱托,我们感到责任颇重。直至生命最后时刻,陆老仍心念中医药学术发展,叮嘱我们不要心有旁骛,要勇于承担中医理论研究的重任,要自信、自立、自强。 中西医融会贯通 陆老1927年1月出生于江苏省松江县颛桥镇(今上海市闵行区)。师从家乡老中医马书绅开始学习中医,先后师从上海陆渊雷,丹徒章次公,武进徐衡之。陆渊雷的“发皇古义,融会...

  • 中医理论的“天人同构”

    中医理论的“天人同构”

    “天人感应”思想的确立 “天人合一”思想,对战国后期到西汉期间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其最典型的历史事件有两个:一是形成了董仲舒以“天人感应”为基础的政治哲学,二是形成了以“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为基础的中医药理论体系。 “天人感应”是董仲舒天人理论的基本内核。在构建天人理论时,他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建立起天人间的感应关系。这一关系的成功建立,不但解决了实现天人合一的途径,而...

1 2 3 4 ››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