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 第3页
-
立足主体加强中医理论建设与研究
加强中医理论建设与研究,应立足主体发展、自主创新、面向需求、引领未来的战略方针,通过深入研究中医理论发展的思想基础、实践基础、内在规律、外在条件、现实问题,在解决理论传承问题、理论创新问题、理论为现实服务问题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主要可从以下三方面抓起。 丰富和完善中医原创理论体系 全面梳理中医经典著作、中医各家学说和不同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准确表述中医理论概念,总结、提炼、升华、阐明中医理论中蕴涵的规律、原理、法则。其中,既包括对历经长期历史积淀的中医学术思想的系统整理与综合集成,也包括对于古今临床科研...
-
在中医理论探究中借鉴叙事探究
叙事探究是指研究者通过收集和讲述个体的生活故事,描述个体的日常生活,进而对个体的行为和经验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它作为理解经验的一种方法,紧紧抓住人类经验的情境性、时间性、主观性等故事性特征进行研究,通过置身故事、撰写现场文本、撰写研究文本使经验呈现意义的探究过程,由研究者与参考者共同构建,从特定的角度去理解、诠释特定的社会现象、人类经验。它一方面使研究者通过叙事展现生活和感受的真实,从而使学科研究与真实的实践经验形成内在的关联;另一方面又使叙事提升为学科经验的意义探索,因此叙事探究所涉及的不再是经验的...
-
中医传承莫走偏 传承中医理论要完整
今年2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关于加强中医理论传承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中医理论传承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中医理论传承创新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以及保障措施,为下一步中医理论传承创新的开展提供指导。 本次珠江会议上,专家们重点围绕中医理论传承创新问题进行研讨,提出在中医理论传承创新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并就此发表观点与建议,旨在落实《意见》,为中医理论更好地传承与创新,挖掘新的思路。专家们表示中医理论无论传承还是创新都应该坚持以中医内涵为核心,让传承创新有所根本。...
-
脾胃学说为中医理论的重要 经历漫长形成过程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包 含脾胃的生理功能、 病理特点、 脾胃疾病及相关疾病 诊治理法方药等在内的一整套理论体系。 与其他渐 趋成熟完善的学说相似, 脾胃学说也经历了漫长的形成过程, 先秦至唐宋时期的脾胃学说是后世脾胃 学说蓬勃发展的源泉。 断简残篇之源 秦朝以前, 脾胃理论虽尚未形成, 但人们已从日 常生活中逐渐意识到脾胃的重要性。 后世出土的古 文物中关于脾胃的记载已是断简残篇, 但从只言片语 之中可见一斑。 《韩非子· 五蠹篇》有云: “民食果疏 蚌蛤, 腥臊恶...
-
中医理论体系构建进程中知识创新的基本特征和惯性方向
从世界医药学起源与发展脉络看,四大古代文 明早期都是先积累起了天然药物的知识,而后逐渐 出现了医学的基础理论。但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 又呈现出了两个明显的不同特点,一是天然药物知 识与医学理论不相融合,二是天然药物知识与医学 理论相互融合。近代之前以西方医学为代表的医药 学表现出的是天然药物知识与医学理论不相融合, 近代在基础医学和实验医学的推动下,不断发现新 的化学药物和生物药物及临床诊疗的新方法和技 术,并最终产生了历史进程上的变革。中医学的发 展则是围绕天然药物的合理有效的应用构建起了基 础理论的知识体系并不...
-
遵循中医理论 掌握组方机理与药物剂量
经方原指古代经验方的简称,是古人在长期医疗实践过程中反复验证行之有效的方剂。随着中医学不断发展完善,历代医家对其含义总结也不相同。《辞海》中指出:“经方,中医学名词,古代方书的统称,后世称汉代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书中的方剂为经方,与宋元以后的时方相对而言。”笔者认为经方配伍严谨、药物精简,临床疗效确切,不仅反映出中医学组方理论的原始面貌,故历经数千年经久不衰,成为后世方剂发展的典范;而且集中彰显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精华,故临证运用经方要思考、要善用、要活用,治疗上则易收良效。...
-
张珍玉中医理论的继承者 中医理论的发展和开拓者
张珍玉先生不仅是一位中医理论的继承者,更是中医理论的发展和开拓者。张珍玉先生一直关注中医现代化进程中有关中医理论的继承与创新问题。关于中医现代化研究,张珍玉先生强调中医理论继承和发展必须坚持中医研究和研究中医两条腿走路。 1 继承创新,相辅相成 张珍玉先生认为,中国医药学有着数千年悠久的历史,是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经验总结,是历代医家不懈努力,在不断继承、创新、再继承、再创新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医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轨迹,说明中医学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中医现代化不仅是中医学发展的需...
-
加强中医理论传承立异
为加强中医理论传承立异,更好地辅导中医药临床实践,提高中医药健康效劳和科技立异才能,推进中医药学术进步和工作展开,效劳健康我国和中医药产业,2018新时代中医理论传承立异西湖峰会近来在浙江杭州举行。我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我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国医大师王琦、葛琳仪在会上作了专题报告,全国省级以上中医根底理论学科带头人和有关闻名学者在会上评论并构成一致,认为新时代中医理论传承立异应多渠道发力,做到以下几点。 榜首,中医理论是中医学术千年临床实践经验和学术思想的结晶,是中医药昌盛与展开的根底和条件。掌握中医理论...
-
中医理论之中药的五味
中药五味,是中医理论的一部分。五味中的味,就是药物的滋味。所谓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滋味。 辛: 口尝有麻辣或清凉感,能发散、行气(使气分流通)。一般发汗和行气的药物,即解表类药物,多具有辛味,如麻黄、桂枝、葱白、生姜、白芷、薄荷等。 甘: 就是甜的滋味,有缓和、滋补等作用。一般能调和药性的药物及滋补性药物,大都有甘味,如甘草、人参、党参、当归、生地黄、杜仲、百合等。 酸: 酸味,有收敛、固涩的作用。一般能够止汗、止泻的药物,大都带有酸味,如乌梅、五倍子、山楂、山茱萸、金樱子等。 苦: 苦味,有泻火...
-
中医理论 痰瘀互结 邪实正虚 多脏同病
痰瘀互结 津血同源,为水谷精微所化生,流行于脉内者为血,布散于脉外、组织空隙之中则为津液,经过脏腑气化效果,收支于脉管表里,互为资生转化。在病理状态下,不只能够津凝为痰,血滞为瘀,各具特有的征象,但因均为津血不归正化的产品,同源异物,故在病理状态下,又有内涵的联络,往往互为因果,胶结难解。 既可在同一病因效果下,一起影响津血的正常输化导致痰瘀同生。如热邪能够炼液成痰,而血液受热煎熬,又可结而成瘀;寒邪客于络脉,寒凝血滞而瘀,寒邪伤阳,液聚为痰。另一方面,亦可体现为痰瘀互生。痰浊阻滞脉道,阻碍血液...
-
以中医理论指导临床 注意医家同中有异之论
李佃贵教授以为:癌症的中医医治,好像其他疾病的医治相同,有必要坚持中医理论的辅导。有的人尽管也谈中医理论,但并未坚持中医的理论辅导,有的人怕被人说对立中医而不得不谈中医理论,口是心非,当然就更谈不上深化学习、运用、研讨中医理论了;有的人以为,谈中医理论,无非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短少时代气息,弦外之音则是中医落后了,落后了当然就应改造之;有的人以为,对中医理论,总感觉有些“空”“虚”,不易在临床中表现,难于辅导临床,弦外之音则是中医理论短少实用性。跟师李佃贵教...
-
脏腑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
甘肃省名中医、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内科主任医师许自诚,从医70年,是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保护项目“中医脏腑辨证诊疗法”代表性传承人。他长期致力于中医脾胃病的临床研究和诊疗工作,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多年来,许自诚教授诊治疾病,以脏腑学说为指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临床认知,总结如下。 一个核心: 脏腑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 脏腑学说是中医临床各科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是中医理论与临床研究的奠基石,是可以实证的科学理论。 一条道路:走现...
-
中医理论研究方法论现状及策略
一个研究传统通常包含着本体论预设和方法论规则两个核心要素[1]。中医学源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自然哲学思想, 具有独特的本体论预设和方法论规则。理解和把握中医学理论的本体论和方法论特征, 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医学术体系的思维基础和科学内涵。中医学理论的本体论预设为“元气说”。中医学理论的方法论规则可以归纳为辩证逻辑、意象概念、直觉判断和类比推理。这是中医学能够绵延不断数千年的生命力所在, 也是中医理论遭受批判和非议的核心原因。找到适合中医药理论特点, 并且能够被主流科学界所理解和接受的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