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
-
治疗肺癌术后咳嗽 治疗过程详细介绍
笔者在治疗肺癌术后咳嗽的患者时,辨证用药效果不显,从“六经病欲解时”的角度考虑,加用相应药物,效果大有改观,一次比一次好转,故将治疗过程详细介绍如下。 刘某,男,62岁,2013年12月18日初诊。 患者主诉肺癌术后6月,咳嗽咯痰1月。来诊时曾用过抗生素、止咳化痰药物,效果不显。患者现胸闷,稍喘,进食或活动后咳嗽明显,痰少色黄,纳差,嗳气,舌苔黄腻舌质暗红,脉细弦滑。查体两肺无湿罗音。血象基本正常。脾虚失运、痰湿郁热、肺失宣肃,治拟健脾助运、化湿清肃。 处方:党参10克,白术10克,陈皮6克,法半夏...
-
外科病内治过程中的用药特色
丁甘仁外科医案内治用药特色初探 丁甘仁先生是近代中国著名的中医教育家, 也是孟河医派的代表人物。丁氏宗伤寒而重温病[1], 在其外科医案中, 很多奇险重久之病症记载精详, 不仅体现于其对家藏或传世的外科外治方药的运用, 在对外科病内治过程中的遣方用药中也独具匠心。本文将丁甘仁医案著作中收集的外科医案, 从辨证选药、论病选药、据症选药、常用药对4个方面探析其外科病内治过程中的用药特色。 资料与方法 1.文献来源《丁甘仁临证医集》[2]、《孟河丁甘仁医案》[3]、《丁氏百病医方大全》[4]中所载...
-
心因性精神障碍患者 诊疗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那是金秋的一个午后,孙刚和老婆抱着襁褓中的婴儿,手里拿着水果和锦旗来到医院心身疾病科。全科人员对这一家人都非常熟悉,大家相互问好、寒暄后得知,孙刚是带着老婆和孩子专门来感谢全科工作人员和我,感谢我们心身疾病科给了他人生新的转折,给了他一个幸福美满的健康新生活。 说起孙刚就要回到2012年。那年他25岁,他的家人接到路人打来的电话,称他人在皋兰山需要家人来接,家人匆匆赶到,看到的他手腕流着鲜血,赤裸上身,胡言乱语,疯疯癫癫。在家人和女友的劝说下勉强带下山来,被紧急收住到我院心身疾病科。作为主管医生的...
-
丁书文诊治房性早搏症候群思辨过程中隐含信息数据挖掘研究
丁书文教授为全国名老中医,从事心血管专业的临床研究50余年,在多年治疗心律失常临床经验的积累中,首次提出房性早搏症候群。此症候群属中医学心悸范畴,可见于多种疾病。汉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首立“心悸”之病名,后世医家对其不断整理完善,如朱丹溪提出心悸责之虚与痰,张景岳认为其多由阴虚劳损所致。 名老中医在临床实践中善于察觉大量隐含信息,采用独特的临证思维,从而形成新的病证概念和证治规律。丁教授在对房性早搏的治疗中,特别重视以“多汗”为主的特色症候群,分为阴虚...
-
诸多脑病在发病过程中极易形成颅脑痰瘀交结证
诸多脑病在发病过程中极易形成颅脑痰瘀交结证。痰瘀交结证一旦形成,治疗必须化痰活血,双管齐下,才是正治。此治疗方法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而要根据证情适宜配合温清消补诸法精确施治,方可取效。颅脑痰瘀交结证的常用治法归纳如下: 清热化痰、活血息风法 适用于痰火瘀热上扰清窍证。症见急躁狂乱,骂詈叫号,伤人毁物,不避亲疏,或语言错乱,哭笑无常等,舌质红紫,舌苔黄腻或黄厚而干,或舌下散布瘀丝瘀点,脉滑数或弦滑。常用方有礞石滚痰丸、羚角钩藤汤合犀角地黄汤(犀角用水牛角代)化裁。 益气活血、健脾化痰法 适用于气虚...
-
自行泡制的药酒 泡制过程有讲究
许多 人也开始饮用自行泡制的 药酒,但是药酒不是泡越 久越好,泡制过程中还有 很多讲究。 误区一:泡得越久越 好这是最常见的一个误 区。很多人认为酒是“陈年 的香”,从前一年就开始泡 今年用的药酒。其实,如果 室温在20℃左右,较为干 燥的条件下,药材浸泡的 时间大多应为15~30天。 浸泡的时间主要和药材的 质地有关,枸杞子泡酒后 如果发现酒颜色变红,说 明药效已经泡出来了;如 果是动物类的药材如海 马、蛤蚧等,泡制的时间需 要更长,但由于它们带菌 可能更多,因此泡好后更 应尽快喝完。...
-
张锡纯胸中大气及其下陷学说孕育过程
胸中大气说肇始于《内经》,张仲景《金匮要略》沿用继承,喻昌《医门法律》成就中坚,可以说是育于仲景和喻昌。其中,喻昌付出的心血最多,对胸中大气说精心培养。《衷中参西录》完善成熟,张锡纯先生丰富完善创新的胸中大气说,特别是其首创的胸中大气下陷说,无疑就像一缕春天的阳光,为传统中医理论和临床带来了勃勃生机。 自《内经》首创“大气”后,后世医家深入研究者并不多,足见其深奥。张锡纯先生在汲取《内经》《金匮要略》《医门法律》三家之长的基础上,完善创新了胸中大气学说,进而首创胸中大气下陷学说,为...
-
中医对正常舌象的认识过程
对于正常舌象的认识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伤寒病患者为观察对象。最早讨论者为金代成无己的《伤寒明理论》(1156 年)。该阶段的研究存在着红舌既是正常舌色,同时也是异常舌色的矛盾。第二个阶段以正常人为观察对象。开此先河者为清代高世栻的《医学真传》(1699年)。至清末,完成了对正常舌象的认识。 舌诊是在诊断伤寒病重症中诞生的诊法,因此,有关正常舌象的探讨,是在舌诊应用了三百多年之后才真正开始的。探讨正常舌象的认识过程,可以再现古人的舌诊实践与思考,加深我们对舌诊内涵的理解。 古人对正常舌象的认...
-
脾胃学说为中医理论的重要 经历漫长形成过程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包 含脾胃的生理功能、 病理特点、 脾胃疾病及相关疾病 诊治理法方药等在内的一整套理论体系。 与其他渐 趋成熟完善的学说相似, 脾胃学说也经历了漫长的形成过程, 先秦至唐宋时期的脾胃学说是后世脾胃 学说蓬勃发展的源泉。 断简残篇之源 秦朝以前, 脾胃理论虽尚未形成, 但人们已从日 常生活中逐渐意识到脾胃的重要性。 后世出土的古 文物中关于脾胃的记载已是断简残篇, 但从只言片语 之中可见一斑。 《韩非子· 五蠹篇》有云: “民食果疏 蚌蛤, 腥臊恶...
-
《内经》中的阴阳理论 阴阳理论可全面解释人体生命过程
•《内经》中的阴阳理论,虽还带有哲学烙印,但具有了丰富医药学知识的自然科学特征,赋予阴阳理论以新的生命力,并得以完整系统表述和传承。 •《内经》之所以要用阴阳知识构建生命科学知识体系,这与阴阳理论是国人固有、原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无关系。 阴阳理论是研究其概念、特性、相互关系及其在生命科学中具体应用的知识体系,《黄帝内经》先后四次对阴阳概念予以定义,全面展示了阴阳特性、阴阳相互关系,并从其具体应用中示人以为何要运用这一观念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只有认真阅读其中的相关原文,才能...
-
邪成为一个与疾病的发生及诊疗过程密切相关的核心术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邪与正相对,是一对重要的概念,分别代表着对人类社会产生利害影响的力量、风气或行为。此概念引入中医学后,邪成为一个与疾病的发生及诊疗过程密切相关的核心术语。但其词义宽泛、含混,所识所指不一,专指性不足,故对此加以梳理分析。 邪之义 有学者统计,邪字在《黄帝内经》中共出现458次,但并未予以一个明确、严格的定义。只在《素问·五运行大论》有“五气更立,各有所先,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之言,意指五方之气更替主宰时令,各有先后次序,与时令相合则为正...
-
辨识病位 是中医辨证过程重要的基本内容
病位,即疾病发生之所在。辨识病位,是中医辨证过程重要的基本内容,但由于受传统文化理念与认知条件的影响,中医学对人体的认识并非建立在实体解剖之上,而是“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灵枢·本藏》),因而对病位的认识就不仅指形态结构上的位置,而更多的指功能上的位置。在此背景下,中医学主要把病位分为两大类,即空间性、实体性、具体性病位与时间性、功能性、模糊性病位。前者即病变所在,较为直观而具体,如脏腑、经络及外合的皮肉筋骨、五官九窍等;后者则是对主要症状与体征进行综合分析后,...
-
中医辨证论治组方选药的过程 组方选药成功的原因
中医辨证论治最终的落脚点是方药,组方用药的关键在于配伍。配伍好比相亲,将两种中药合到一起应用,就像是男女谈恋爱走到一起;配伍进一步发展就是方剂,如同相亲进一步发展会步入婚姻。重庆医科大学马有度教授巧妙运用配伍,发明了复方枣仁胶囊(简称枣仁胶囊)。他选择酸枣仁和延胡索两味中药就像选对娇妻嫁对郎一样,值得研究。 组方选药的过程 失眠是临床常见症状,给病人带来痛苦的同时,还严重影响工作和学习。马有度遇到这种情况先想到的是《金匮要略》中的“酸枣仁汤”,其中主药酸枣仁是治疗虚烦惊悸...
-
老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慎防继发性肾病
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主治医师、硕士研究生 陶志虎 众所周知,肾脏功能随着年龄的 增长会有生理性下降,而有高血压、糖 尿病、心脏病的老年患者,更易受疾 病、药物及一些治疗因素的影响,出现 蛋白尿、血尿,甚至急性肾损伤、肾功 能衰竭等。下面这些病例,希望引起老 年人的关注。 病例一:患者王某,今年68岁,为 上海某工厂的医务室医生,有高血压 病史7年,既往肾功能正常。去年12 月在上海某家医院查尿常规尿蛋白 (—),尿检红细胞4~5/HP。一个月前因 咽痛、发热,自服“阿莫仙、泰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