剂量
-
妇科病临床处方用药剂量常从以下方面思之
中医处方剂量的正确使用是临床疗效的重要保证,医者全面灵活掌握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处方剂量应用适当,临床可起到很好的效果。故有“中医不传之秘在于剂量”之论,妇人更有经、孕、产、乳之生理特点,临床用药掌握用药剂量尤为重要。笔者临床处方用药剂量常从以下方面思之。现介绍如下,望同道批评指正。 因病而异 药物的剂量常因新病、久病、急性病、慢性病等而有区别,妇科病用药更是如此。一般情况下,新病、急性病,因其邪气盛,正气未衰,病情单纯,治疗之时,用药宜量大,以直达病所。年老体虚、久病患...
-
大剂量山栀子治双下肢急性网状淋巴管炎
中药绝大部分来自生药,安全剂量的范围比较大,但是用药剂量得当与否,直接影响药效的发挥。药量过小,起不到治疗的作用,药量过大,则易损伤正气,引起人体肝肾功能损害。因此,中药的治疗剂量确定必须慎之又慎,但对于治疗某些特殊病证或疑难杂症时,仅用常规治疗,往往难以奏效。观察需增大药物剂量甚至超大剂量才能取得良效,特举例如下。 患者,女,86岁,诉“双膝关节及双小腿红肿胀痛不适2月余”,一直以为是高血压加上久坐的缘故,特意加强了休息,可双膝关节及小腿部肿胀的症状反而逐渐加重,而且小腿上的皮肤...
-
便秘辨证处方 大剂量生白术具有通便
沈某,男,47岁,于2015年9月18日初诊。患者近八年来大便4至5日一行,自行服用肠清茶至今,大便仍干结难解。有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脂血症及脑梗史。舌质淡红,舌苔薄少,脉弦。 诊断:便秘。辨证:气滞血瘀。处方:柴胡10克,炙甘草5克,桃仁10克,冬瓜仁30克,紫菀10克,炒白芍30克,杏仁10克,全瓜蒌 30克,火麻仁30克,枳实10克,桔梗10克,决明子15克,鱼腥草30克。 从二诊至十二诊,病人大便2日一行,仍干。十三诊时加生白术30克,病人反映大便干结程度减。十五诊时生白术加至40克,十八...
-
黄芪调血压妙在剂量
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肺二经,有补气升阳、益气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之功,广泛用于脾肺气虚、表虚卫气不固、外科疮疡之气血不足证、各种疾病所致水肿以及风湿、消渴等疾,运用得当,其功立见。余师石恩骏通过多年观察,认识到本品治疗高血压、低血压病取效之关键在于剂量,若能灵活掌握,果断施治,多收良效。 黄芪治疗低血压,较为理想,然用于高血压一疾却似于理不通。其实不然,石恩骏认为高血压不可拘于肝阳一说。实际上,久服滋养肝肾、平肝潜阳类药无效者,要考虑有气虚等证型之可能。盖气为血帅,气虚则血运不力,血流不畅,久则成瘀...
-
单味大剂量茯苓可治失眠
失眠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症之一, 对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质量造成负 面的影响。有些患者不得不求助于各 种镇静催眠药物,但该类药物的长期 应用易造成各种副作用、耐药性以及 依赖性。近年来,笔者在临床中发现, 大剂量茯苓有较好的镇静催眠作用, 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方法:取茯苓50克,水煎2次,共 取汁100毫升左右,分2次服用,分别 于午休及晚睡前半小时各服1次。服 药期间停用一切镇静剂,禁食辛辣刺 激性食物,用药1个月为1个疗程。经 临床治疗几十例,疗效满意。 点评:人的正常睡眠,系由心神所 主,是阴阳之气自然而有规...
-
冠心病治方 用大剂量西洋参为君药
方某,女,75岁。患者近八年曾有二次心肌梗塞,一次脑梗塞。今晨起床后头晕、气急、短气、胸部闷痛,深呼吸才较舒服,心悸,全身乏力。患者面色苍白,唇红燥,气短,气急,声音微弱,断续,慢慢诉心脏又不好,闷痛,似有大石压着,喘不过气来,要深呼吸才舒服,头痛,全身乏力,四肢麻痹,口干。全身微汗,手足心热,舌红无苔,舌边有许多瘀斑,脉细数、代。血压85/50毫米汞柱。 治疗方案:1.立即输氧。2.西洋参100克立即煎服。3.黄芪50克,麦冬12克,五味子10克,炙甘草20克,生地10克,大枣8枚,浮小麦30克,丹...
-
大剂量仙鹤草治脑梗塞案
卢永兵,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省和揭阳市名中医、优秀专家,广东省揭阳市中医院原院长,临床主攻老年病。临床应用大剂量仙鹤草治疗脑梗塞常可获显著疗效,现举验案二则于下,以飨同道。 脑梗塞急性期案 林某,男,83岁。2014年10月18日初诊。患者平素有高血压病、冠心病。就诊日当天早上突然昏倒在地,被抬往某医院,脑部CT检查显示右侧脑梗塞。经医院同意,立即请卢永兵教授会诊。诊时患者昏睡,呼叫不应,面部红赤,口眼轻度歪斜,左侧上下肢瘫软,大小便失禁,体温38.2℃,血压145/95mmHg。唇红,舌红...
-
滋阴补血方加小剂量红花治愈血小板减少症
刘某,男,60岁,2020年8月9日初诊。现病史:血小板减少1年余,自服咖啡酸片及泡服花生衣红枣茶等效果不佳,近1年血小板化验结果均在20×109/L左右,做骨穿未见明显异常。刻下:全身酸楚乏力,下肢沉重,下肢皮肤紫癜,便秘。舌红,苔黄腻,脉细弦。 诊断:虚劳(阴血亏虚,湿热内蕴)。 治法:清利湿热,滋阴补血。 处方:柴胡10g,黄芩15g,半夏10g,党参15g,白芍15g,大黄6g,薏苡仁15g,蒲公英15g,藿香10g,佩兰10g,苍术10g,厚朴10g,竹茹6g,枳...
-
大剂量天麻治眩晕
房某,女,53岁,2021年1月2日初诊。主诉:车祸后出现眩晕、失眠近4个月。4个月前因车祸导致头部受伤,在县人民医院治疗近20天,具体用药不详,车祸前无高血压、眩晕及失眠病史,身体状况良好。车祸后出现顽固的眩晕、失眠,血压及心率升高,血压164/101mmHg,心率约88次/分,住院治疗未能改善症状。患者未服降压药控制血压,体重84kg。住院期间颈椎CT提示颈椎排列欠佳,生理曲度略直,椎体可见骨质增生,椎间隙狭窄。刻下:形体偏胖,眩晕,头痛,昏懵,精神恍惚,自述感觉不知道与他人交流的人是自己还是别人,记忆力几乎丧...
-
识病机握时机 遵照原方剂量比例
柴胡桂枝干姜汤是医圣仲景《伤寒卒病论》中的一张名方,临证若使用恰当,可治疗许多疾病。笔者拜师顾植山先生之前,虽已在临床工作30余年,但使用此方疗效满意者少。参阅历代医家之诠释,亦多深奥难懂,很难用于实践,令笔者对本方之应用百思不得其解。 2015年3月~5月期间,笔者随顾植山先生侍诊,亲见先生使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多例,而个个效如桴鼓。诊余暇时,笔者剖析自己之前运用此方疗效不好的原因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没有准确把握此方证的病机和时机,二是药量偏小,三是怕病人嫌麻烦没有遵守原方煎服法。待回到单位独立应诊...
-
四神煎 诸多医家在临床上应用的折合现代剂量
清代医家徐灵胎曾有“一病必有一主方,一方必有一主药”之论,四神煎便是治疗鹤膝风的专病专方。四神煎出自清代医家鲍相璈所著的《验方新编》。此方主治鹤膝风,功可扶正养阴祛邪,清热解毒,活血通利关节。 鹤膝风症见两膝疼痛,膝肿粗大,大腿细,形似鹤膝,步履维艰,日久则破溃之证。若痛而无脓,颜色不变,则成败症矣。 此方由生黄芪半斤、远志肉三两、牛膝三两、石斛四两、金银花一两组成。根据诸多医家在临床上应用的折合现代剂量:黄芪240克,石斛120克,怀牛膝90克,远志60克,银花30克(后下)。用...
-
论中医经方和古方剂量折算
经方本原剂量经现代考证后,已确证《伤寒论》中经方1两等于现代13.8克,千年之谜似已冰释。但按此折算标准选择经方剂量,仍然令人难免有所顾虑。 如大承气汤中,大黄的剂量为四两,按前折算标准的剂量合55.2克,而临床应用大承气汤治疗急性肠梗阻用10~30克即可达到满意疗效。又如小柴胡汤中,半夏用量为半升,按照伤寒名家郝万山教授提出的折算标准,其剂量约为50~60克,这与《中国药典》规定的3~9克的用量范围相去甚远。故此折算标准仍然难以作为临床处方用量的参考。 笔者通过对《伤寒论》所载方剂...
-
读《论药材含水量与经方剂量折算》有感
2015年6月12日第4版的《量效关系》栏目刊登了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徐立鹏、 穆兰澄、 郭允、 仝小林四位老师署名的文章《论药材含水量与经方剂量折算》。读完此文,笔者感觉眼前一亮。多年来困扰在广大中医从业人员心头的经方剂量与《中国药典》相差悬殊的问题有了新的答案。 笔者虽然只是一名基层中医人员,但是长期以来关注当今某些经方学派的用药,一直为他们超剂量用药感到担心。虽然笔者用药剂量总是以药典为依据,并对那些经方学派动辄几十克上百克的剂量感到质疑,但是交流中一些经方派总是以本文开头的考证《伤寒论》中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