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术思想 第3页

学术思想 第3页

  • 陈士铎《辨证玉函》学术思想研究

    陈士铎《辨证玉函》学术思想研究

    陈士铎(约 1627 - 约 1707), 字敬之, 号远公, 别号 朱华子, 又号莲公, 自号大雅堂主人。浙江山阴(今绍 兴)人, 清初著名中医学家, 一生著述甚多, 今存世著作 有 《 外经微言 》 《 脉诀阐微 》 《辨证玉函 》 《洞天奥旨 》 《辨 证录 》 《 辨证奇闻 》 《 石室秘录 》 《 本草新编》 等 8 种。 《辨证玉函》 是陈士铎论述辨证方法的专著, 现存 清刻本 , “历代目录学专书很少记载, 民间亦罕流传。 经查阅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 《中国医籍考 》 《医学读书 志...

  • 论《宣明论方》辨治积聚的学术思想

    论《宣明论方》辨治积聚的学术思想

    金元刘完素著本书,又名为《黄帝内经素问宣明论方》。在辨治积聚方面, 1.宗前贤而有发挥:提出积聚之产生不仅在于气滞血瘀,还与中焦脾胃水湿不化及大小肠之热结密切相关。 2.论积聚,注重脏腑定位:分别从五脏定位的角度论述了积聚之不同病名,为临床从脏腑定位论治积聚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具有较大的临床启发意义。 3.治积聚,方药注重气血水:治血重在破血活血,治气重在破气行气,治水重在逐水泻下。...

  • 张璧伤寒学术思想分析

    张璧伤寒学术思想分析

    张璧是金代医家张元素之子,其存世的医著主要是《济生拔萃》中辑录的《云岐子保命集论类要》与《云岐子注脉诀并方》,对伤寒与脉法颇多发挥。其在继承张仲景学术思想基础上颇有创新,研究这部分内容对于了解伤寒学术在金元时代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张璧,号云岐子。关于张璧的生平,《金史》《元史》均无记载。元代杜思敬辑录的《济生拔萃》“自序”云:“洁古者,张元素也,洁古其号也。云岐子,壁,其子也。”在王好古所撰《汤液本草》的“序”中也多次提及&ldqu...

  • 论“健康未病态”“潜病未病态”学术思想特色

    论“健康未病态”“潜病未病态”学术思想特色

    近代名医祝味菊在中医理论和临床方面均有独到建树,被誉为“中西医汇通大家”[1],笔者曾参与主编《祝味菊医学五书评按》,对祝味菊学术思想进行过较为深入的分析研究,注意到祝味菊先生重视“治未病”思想,并有独特见解,对丰富“治未病”思想的理论宝库有一定意义,因此不揣愚陋,根据宋为民、罗金才《未病论》中“健康未病态、潜病未病态、前病未病态、传变未病态”的划分,对祝味菊先生的“治未病”学术思想加以整理发掘,...

  • 探讨郑钦安学术思想之一二

    探讨郑钦安学术思想之一二

    郑钦安, 清末著名医家, 其学贯内难, 精于伤寒, 明 于阴阳, 兼诸家之长。郑氏临证, 善用并重用大剂姜附 扶阳, 治疗阴寒证和急危重症, 效如浮鼓, 被誉为火神 派开山鼻祖, 享誉内外。本文从“阳主阴从观” 深层挖 掘郑氏扶阳理论之由来, 并就其辨证治法等方面探讨 郑氏学术思想之特色。 1 阳主阴从观 阴阳观是中医学的基本观点之一。作为中医学理 论奠基之作 , 《黄帝内经》 提出 : “阴阳匀平, 以充其形, 九候若一, 命曰平人 ” 、 “阴平阳...

  • “独处藏奸”是《景岳全书》中阐述的学术思想

    “独处藏奸”是《景岳全书》中阐述的学术思想

    “独处藏奸”是《景岳全书》中阐述的学术思想,在疾病纷繁复杂的临床表现中,那些与诸多症状不相一致的、反常的、特殊的症状表现往往隐藏着重要的辨证线索。 脚挛急之独处藏奸 □ 刘小平 湖南省洞口县中医院 笔者最近读了两个医案,都与芍药甘草汤有关,都有脚挛急一症,且都曾误治而有看走眼的时候。芍药甘草汤本是《伤寒论》中治疗脚挛急之症的一个方子,不曾想到脚挛急的背后竟然也存在“独处藏奸”的地方。 “独处藏奸”是《景岳全书...

  • 《脾胃论》学术思想初探

    《脾胃论》学术思想初探

    金代李杲著本书,创“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之说。提出饮食不节伤胃,形体劳役伤脾,喜怒忧恐损耗元气,气血不和而内伤脏腑经络,导致脾胃病;六淫外感致病也多有脾胃气虚、元气不足的内因。强调脾胃是元气之本,是精气升降的枢纽。治疗脾胃病,应重视升发脾之阳气,喜用升麻、柴胡类药;并注意潜降阴火,相反相成。首创甘温除大热治法,指出“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代表方为补中益气汤。...

  • 刘云鹏学术思想传承 中药颗粒方 助力适宜技术普及

    刘云鹏学术思想传承 中药颗粒方 助力适宜技术普及

    近日,国家级继续教育培训班“刘云鹏学术思想的月经病研究” 在湖北举行,全省150余名学员参加。 刘云鹏是荆楚“刘氏妇科”奠基人、全国名老中医、首批湖北中医大师。“刘云鹏治疗不孕症四步疗法”、“调肝十一法”、“治疗崩漏九法十一方”等理论被国内诸多教材、参考书录入。 荆州市中医医院将开展传承刘云鹏学术思想系列惠民活动。届时,著名妇科流派传人将为荆州患者诊疗。 (汪振华)...

  • 陈宝贵学术思想研讨会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陈宝贵学术思想研讨会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0月9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第三次局务(扩大)会议,总结2015年前三季度重点工作进展和深化改革工作方案落实情况,研究部署第四季度重点工作。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主持会议,并强调要以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为动力,加快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深入剖析屠呦呦获奖带来的启示,认真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王国强表示,要做好李克强总理祝屠呦呦获奖贺信的学习宣传工作;进一步梳理中医药传承创新的未来需求和现实问题,进一步明确中医药传承创新的总体思路和方向目标,进一步聚焦中医药传承创新的前沿问题和重...

  • 三晋王氏妇科发展渊源及学术思想

    三晋王氏妇科发展渊源及学术思想

    •名噪三晋的平遥县“王氏中医妇科”,始于北宋,历经千年历史,迄今已传29代。三晋王氏中医妇科发展了多项特色诊疗技术,包括中药保留灌肠技术、中药脐疗、中药穴位敷贴、王氏中医家传脉诊、王氏中医家传舌诊等。 •其学术思想主要渊源为《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采纳金元四大家李东垣《脾胃论》观点,继承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的思想,遵循《济阴纲目》的法则,结合临证经验和家学传承,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学术体系。临证推崇张仲景的辨证论治,重视整体观念,突出脏腑...

  • 中医治未病学术思想的探讨及内涵浅析

    中医治未病学术思想的探讨及内涵浅析

    1 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历史源流追溯 中医治未病的观点最早可追溯于《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记载“恬淡虚无, 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亦曰:“圣人为无为之事, 乐恬淡之能, 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 故寿命无穷, 与天地终。”《素问·八正神明论篇》中的“上工救其萌芽”一句又补充提出了未病先防的另一个含义, 即“欲病救萌”, 在疾病出现萌芽...

  • 《内经述》学术思想剖析

    《内经述》学术思想剖析

    清代医家方本恭《内经述》探析 方本恭,清代医家,字鼎篆,号山子,浙江嘉兴人,出身儒门,生于乾隆二十三年,卒年不详,因其居名曰春水船,故又自号春水方生。方本恭学识渊博,尤以易学为长,著有《春水船易学》,《内经述》是其书的第二部。《自序》略曰:“于灵枢则取经俞而列其文,于素问则取运气而实其旨,合运气于经俞……述《内经》之‘志’”,并围绕“运气”“经俞”两大主题构建起其独特的学术理论体系[...

  • 运气学术思想背景分析“天人合一”思想兴起

    运气学术思想背景分析“天人合一”思想兴起

    •五运六气体系有着完善的天人合一构架,运气七篇最有可能产生于天人合一思想风行的西汉时期,而不是天人宇宙观被一片声讨的东汉时期。 •甲子纪年开始于西汉初年,于东汉普遍使用,但运气七篇的作者未必是在甲子纪年由官方正式颁布后才开始使用。以甲子纪年作为断代运气七篇出现于东汉的依据,可信度并不高。 •运气七篇与《黄帝内经》中其他篇章有大量雷同经文,然而,考察重复部分所涉及概念的完整性、与前后文的逻辑关联与递接可知,断定运气七篇成书晚于其他篇章的依据是不足的。 运气七...

  • 沈绍功调肾阴阳学术思想发微

    沈绍功调肾阴阳学术思想发微

    沈绍功教授是上海大场枸橘篱沈氏女科第19代传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沈氏女科”继承人,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是著名的中医临床家。沈老幼承家学,又跟随多位名医学习,并在临床与教学工作中,勤求博采,汇通中西,不仅对各科疾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更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提出了“调肾阴阳”的学术创见,丰富和发展了“沈氏女科”的学术体系,体现了“沈氏女科”独特的身体观和疾病...

  • 医养结合健康“从肝治肺”学术思想 护理保健操

    医养结合健康“从肝治肺”学术思想 护理保健操

    北京中医药学会专业委员会工作室日前在四川什邡市揭牌,未来3年,北京中医药学会以什邡市中医医院为服务基地,每月定期派专家指导,全面提升什邡市中医药服务水平。 北京中医药学会会长赵静表示,通过建立急诊、呼吸、心血管、脾胃、肿瘤专业委员会工作室的形式,定期将北京中医药优势资源派往什邡,以技术培训、查房指导、名老中医药学专家学术思想传承为支撑,制定可行的专业协作计划,助力什邡市中医医院发挥区域范围内中医药服务指导、培训中心,发挥区域性带动作用。 2008年“5·12&rdquo...

  • 葛洪医药学术思想 百名老中医为基层“带徒”

    葛洪医药学术思想 百名老中医为基层“带徒”

    12月17日,北京中医药传承“双百工程”拜师大会举行,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从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和首都医科大学等单位,遴选出100位名老中医作为指导老师,将为基层医疗结构培养129名中医骨干。此次遴选的指导老师和继承人还包括民营医疗机构的优秀名老中医和中医师。 除了带徒授课,名老中医还将在社区医疗机构定期出诊,直接为基层患者服务,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上一批北京师承“双百工程”自2011年启动,历时三年,已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了87名“社区名...

  • 《大道本草》《参工传奇》开播 刘柏龄学术思想

    《大道本草》《参工传奇》开播 刘柏龄学术思想

    6月7日在澳门召开的《大道本草》大型中医药纪录片启动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一部以《本草纲目》为核心内容的纪录片《大道本草》将登陆美国探索频道(Discovery Channel)。该纪录片以纪念2018年7月3日李时珍诞辰500周年为契机,充分利用国际水平传媒技术,讲医药、论文化、说历史、咏山河、谈民俗、促产业、拓外交,通过纪录片铺设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文化之路。 发布会为第四届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的重要内容之一。《大道本草》由太湖世界文化论坛最先发起,鼎晖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注资,美国探索频道作为承制方,从国际视角出发...

  • 古代医家学术思想与精华 实施中医药服务网络

    古代医家学术思想与精华 实施中医药服务网络

    为加强中医(民族医)理论传承创新,更好地指导中医药临床和产业实践,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日前出台《关于加强中医理论传承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30年,通过实施相关专项工程与计划,系统深入发掘一批古代医家学术思想与理论精华,基本阐明一批中医核心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全面提升一批中医药防治有优势疾病的理论认识,建设一批中医理论重点研究室,培养一批中医理论学术带头人,形成传承、创新、丰富、发展中医理论新格局,全面提高中医理论水平和防病治病能力。 《意见》明确了六方面主要任务:一是制定完善中医药古籍文献整理研究规范,...

  • 洪广祥学术思想研讨会 中医著作《妇科採珍》

    洪广祥学术思想研讨会 中医著作《妇科採珍》

    日前,已故国医大师洪广祥学术思想研讨会暨肺系病论坛在江西南昌举行。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曹正逵,江西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程关华出席开幕式。 在国家级中医继教项目肺系病中医药治疗进展及学术经验培训班上,来自全国的有关专家就“洪广祥教授学术思想及经验”“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肺系病治疗进展”等议题进行学术研讨。国医大师唐祖宣,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司长曹洪欣分别就“温阳法的临床运用与我的岐黄之路”以及&ldqu...

  • 葛琳仪 国医大师学术思想临证经验

    葛琳仪 国医大师学术思想临证经验

    葛琳仪,主任中医师、省级名中医、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任浙江省中医院院长、浙江中医学院(现浙江中医药大学)院长、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葛琳仪1962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为新中国第一批中医院校学生,先后获名医程门雪、王文东、乔仰先等教诲与真传。毕业后至浙江省中医院中医内科工作,初期师从浙江省名医吴士元,后又师从现代著名中医临床学家杨继荪,作为杨氏内科流派的主要传承人,继承、发扬了杨氏内科“谨严求实、术精德高”的流派特色。葛琳仪学有渊源、博采众...

  • 郭士魁活血化瘀学术思想探析

    郭士魁活血化瘀学术思想探析

    郭士魁先生(1915-1981年)是中国著名中医药学家、心血管病专家。郭老行医多年,医药功底深厚,早年在北京仁和堂、太和堂药店当学徒,后师从北京名中医赵树屏,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不仅致力于中医药防治冠心病等心血管病的研究,而且在其他内科病、妇科病、老年病诊治中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郭士魁先生是“活血化瘀法”在现代内科领域应用与研究的先行者, 他提出冠心病心绞痛的主要病机是“气滞血瘀”和“胸阳不振”,总结了活血化瘀、芳香温通、益...

  • 朱丹溪学派的主要学术思想

    朱丹溪学派的主要学术思想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盛增秀   浙江乃“文化之邦”,人杰地灵,历代名医辈出,中医学术流派纷呈,诸如医经学派、钱塘学派、绍派伤寒、温病学派、永嘉学派等,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当首推朱丹溪学派。   朱丹溪,浙江义乌人,是养阴学派的倡导者。他信奉理学,援儒入医,是金元时期的著名医家。朱丹溪著作甚丰,亲自撰写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本草衍义补遗》,还有后人整理《朱丹溪心法》《朱丹溪治法心要》《金匮钩玄》《脉因证治》《朱丹溪手镜》,其他散佚的著述仍有许多。  ...

  • 李业甫从事推拿医教研工作57年 学术思想杏林传道

    李业甫从事推拿医教研工作57年 学术思想杏林传道

    李业甫,主任医师,教授,获国务院特殊津贴,第二批和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安徽省名老中医,安徽省跨世纪人才中医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指导导师。 李业甫从事推拿医教研工作57年,参与和见证了中医推拿事业50多年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自立兴盛、蓬勃发展的历程,是我国中医推拿界的大家之一。 成长经历 李业甫,1934年生,安徽省定远县人,他出身贫寒,17岁才被送入免费的民间私塾学堂认字读书。由于年幼的弟弟得了慢惊风不治身亡,他立志从医,初中毕业后就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合肥医士学...

  • 孙桂芝,广安门中医院孙桂芝,西为中用学术思想内涵

    孙桂芝,广安门中医院孙桂芝,西为中用学术思想内涵

    孙桂芝,1937年12月生于山东省,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博士后导师,第二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博士后传承指导老师,第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指导老师。中国中医科学院荣誉首席研究员。从医60年来,孙桂芝一直从事中医及中西医结合肿瘤临床工作,诊治各种中晚期肿瘤患者80余万人次;参与及主持国家级、部级课题12项,获得国家级、部级、院级科技成果奖12项,荣获中医科学院岐黄奖、唐氏奖,发表论文70余篇,主编专著2部。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医及中西医结合肿瘤临床及实验研究工作,针对中晚期胃癌患者术后化疗毒副反...

  • 研究名老中医学术思想 开辟新途径

    研究名老中医学术思想 开辟新途径

    孔嗣伯老中医系中国近代“四大名医”孔伯华先生三子,1948年即随父学医,临诊左右,并先后从师于萧龙友、杜文甫、汪逢春、陈慎吾等名家,自20世纪50年代起,调至北京同仁医院中医科,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余年。孔嗣伯继承和发展了孔伯华的学术思想,进一步发展了中医温病学,将温病学辨证思想应用到中医内、外、妇、儿、五官科等科,尤其在运用孔门家传方药治疗诸多内科疑难杂症方面,有所建树。本研究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对孔老内科疾病医案进行研究分析,综合归纳,得出高频次药物,形成孔老内科常见疾病基本...

  • 张元素博采众方善用古方 学术思想源于经典

    张元素博采众方善用古方 学术思想源于经典

    张元素“自为家法”思想探析 张元素是金元时期易水学派的开山,他深入研究《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师法仲景,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经验,系统阐述了“脏腑辨证说”和“遣药制方论”,继承创新,承前启后。而《医学启源·张吉甫序》有言:“洁古治病,不用古方,但云:古方新病,甚不相宜,反以害人。每自从病处方,刻期见效,药下如攫,当时目之曰神医”[1]张序。《金史·张元素传》曰&ldqu...

  • 许润三的学术思想简要总结

    许润三的学术思想简要总结

    第三届国医大师许润三教授从医近70年,临床经验丰富,擅长治疗内、妇、儿科疾病,尤其对于不孕不育、崩漏、慢性盆腔炎等妇科疑难病的治疗有独到之处。笔者有幸从师学习3年,聆听先生教诲,受益匪浅。现将许润三的学术思想简要总结如下。 重视辨证论治 中医作为临床应用科学,许润三认为辨证论治是精髓。但随着西医学的快速发展,各种检查手段的逐步完善,对中医的辨证论治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致使许多中医师逐渐脱离了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而转为根据相关理化检查结果遣方用药。看到白细胞增高,则用大量清热解毒中药;查到子宫肌瘤...

  • 继承与发扬相结合的学术思想

    继承与发扬相结合的学术思想

    李连达院士坚忍不拔、自给自足、艰苦奋斗、坚持真理的风骨,勇于立异、根底结合运用以及承继与发扬相结合的学术思维影响了咱们根底医学研讨所的几代人。 创业艰苦 百折不挠 李连达院士于北京医学院结业后分配到我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儿科做临床医师,后又从事根底研讨,并在1974年组建了根底医学研讨室。建室初期条件简陋,经费匮乏。李连达院士亲身展开对外联络,为企业开发保健食品、新药和供给技能服务,不光保住了试验室,安稳了人心,一同创建了一系列新药研讨与点评的技能和办法。此时期,李连达院士作为主编之一的《中药新...

  • 国医大师熊继柏学术思想与临证特色析要

    国医大师熊继柏学术思想与临证特色析要

    国医大师熊继柏教授为中医学徒出身, 青少年时期练就了扎实的中医经典“童子功”, 先在乡村基层行医21年, 后在湖南中医药大学执教业医40余载, 理验俱丰。从中医学徒到国医大师, 熊继柏教授成才之路不同寻常, 极具传奇性;其学术特色兼备“学徒派”和“学院派”特点, 对当下中医人才培养很具启发性;“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 中医人要“熟读经典, 立足临床, 用经典指导临床”, 熊老知行合一的中医治学观...

  • 名医陈纪藩经验方医案 学术思想

    名医陈纪藩经验方医案 学术思想

    陈纪藩教授的主要临床和科研方向是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研究,RA属中医痹证的范畴,成书于公元三世纪的《伤寒杂病论》对本病的病因、证候、治疗有比较详细的阐述,并提出“历节病”这个病名,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提出“顽痹”、“鹤膝风”等。对于RA病因的认识,陈纪藩教授遵从《金匮要略》有关历节病的论述,主张本病的发生是由于肝肾不足,气血虚弱,复感受风寒湿邪所致。《金匮·中风历节病篇》指出: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