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术
-
中医学术流派联盟骨伤分盟的建立
全国中医学术流派联盟骨伤分盟的建立,称得上首开先河,对探索建立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发展模式具有深远意义。 中医骨伤源远流长。各地骨伤流派,均历经长期的经验积累和智慧汇聚,而成为区域性的集大成者,至今争奇斗艳,异彩纷呈,是中医骨伤学科的源泉和支撑。 然而,中医流派的传承发展和推广应用,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内部来说,一则是各学术流派区域性的形成和发展,体现中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特点,其普遍适宜性亟待进一步挖掘、整理、评价;二则是各学术流派囿于传统传承方式,学术发展的开放性明显不足,亟待积极...
-
中华中医学术流派联盟骨伤分盟理事长刘海起
编者按:近日,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中医骨伤科交流发展大会在沈阳召开,会上中华中医学术流派联盟骨伤分盟成立。与会专家围绕中医骨伤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传承创新的新途径和新模式以及中医骨伤学术流派思想理论、学术特色和临证经验等,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本版摘编大会主题报告专家观点,以资参考。 •成立中华中医学术流派联盟骨伤分盟,就是要集结全国各地中医骨伤专业、骨伤科及中西医结合、传统民间医、民族医学的专家学者以及骨伤科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实现骨伤科学术流派传承推广的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的目标。...
-
岭南伤寒 岭南中医学术最活跃的领域
近代岭南伤寒学派的发展概要与学术探析 岭南伤寒, 是伤寒特色学科与岭南地域医学结 合所形成的一门专属学派, 是岭南医学重要的组成 部分, 也是岭南中医学术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岭南医 家, 自清代以降, 近代以来, 活跃于医坛, 以张仲景 《伤寒论》为研究对象, 发挥经方在岭南区域防病 治病作用, 学术绵延近300年之久, 形成了独具一格 的学术特色。 现简述如下。 发轫晚起步高,成就斐然 岭南伤寒研究始于清代, 由于地理、 经济、 文化 等原因, 清代之前伤寒学的研究没有在岭南萌芽。 直至清初南海何梦瑶《伤寒...
-
继承创新 中医学术大发展
1978年以来,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世界医学模式的转变,人类健康对传统医学的需求,中医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研究的优势不断彰显,研究特色不断发挥,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内容不断丰富,规模不断扩大,方法不断创新,学术交流不断活跃,学术传承日趋规范系统,学术成果丰硕厚重,中医文化的精神引领作用正进一步凸显。 现代西医学高速发展带来的弊病越来越引起人们反思,中医的特色和优势因此得到进一步凸显,诸如中医注重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思想,重视养生保健的理念,强调治未病,长于全身心综合调理的辨证治疗方法等日益显示出独特的优...
-
开展中医学术流派工作室的建设
背景 中医学术流派是中医学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学术思想或学术主张及独到临床诊疗技艺,有清晰的学术传承脉络和一定历史影响与公认度的学术派别。中医学术流派在历史上有力推动了中医学理论的不断创新和临床诊疗体系的丰富发展。加快中医学术流派的传承与发展,充分发挥学术流派特色优势,提高临床疗效,推进中医传承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医学术流派工作室的建设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从学术研究探索向项目建设发展转变 200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中华中医药学会组...
-
师承是中医学术继承发展的重要途
师承是中医学术继承发展的重要途径。2012年6月,天津市卫生局批准成立天津市王忠民中医传承工作室。在工作室导师王忠民的指导下,跟师学员学术水平明显提高、取得一定成绩,深深感受到中医传承工作室的巨大作用,学习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名师指教 以身作则 王忠民曾在山东省单县中心医院、江苏省徐州市鼓楼医院工作多年,具有很扎实的临床功底与科研能力。先后多次获得科研成果奖,发表省级以上刊物专业论文155篇,获得中药国家发明专利14项,个人与他人合著出版专业书籍15部,发表医药科普文章1500余篇。...
-
膏方在中医学术体系中的作用
膏方在治未病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膏方已演化成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研究中医处方原理、配伍规律、加工工艺、临床应用及贮存保管等多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学科。膏方与中医养生学、中医康复学及临床各学科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目前膏方工作总体发展态势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须正确加以引导,使其健康有序发展。 膏方在中医学术体系中的作用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中医的学术内核。膏方主要针对体质虚弱、免疫功能下降、亚健康以及体质辨识有所偏异等人群,主要作用是强身健体,祛病延年...
-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 月犁传统中医奖颁奖 银杏叶药品
理事会华东院长论坛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省中医院建院60周年学术活动日前在山东济南举行。论坛以“新常态、新医改、新发展”为主题,聚焦院长职业化与深化医改、“互联网+”与中医院发展、文化建设、绩效管理与专科建设等中医医院发展的热点问题。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武继彪、山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贾青顺、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机关党委书记张大鸣出席论坛。 针对院长职业化与深化医改,信息化与中医院管理,文化建设与中医院发展等问题,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范吉平、山东...
-
《黄帝内经》大赛 中医学术流派相聚羊城
11月14日,2015全国《黄帝内经》知识大赛决赛在京举行,这是全国第一次以《黄帝内经》为内容的比赛,报名人数超过12万,暨南大学、浙江大学等400多所高校学子积极响应,覆盖全国所有省份。 本次全国《黄帝内经》知识大赛从9月10日正式开赛,由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国教育电视台、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健康台承办。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担任大赛总指挥,国医大师王琦等专家担任评委。 激烈角逐 掀学习经典热潮 共有18支代表...
-
研究名老中医学术思想 开辟新途径
孔嗣伯老中医系中国近代“四大名医”孔伯华先生三子,1948年即随父学医,临诊左右,并先后从师于萧龙友、杜文甫、汪逢春、陈慎吾等名家,自20世纪50年代起,调至北京同仁医院中医科,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余年。孔嗣伯继承和发展了孔伯华的学术思想,进一步发展了中医温病学,将温病学辨证思想应用到中医内、外、妇、儿、五官科等科,尤其在运用孔门家传方药治疗诸多内科疑难杂症方面,有所建树。本研究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对孔老内科疾病医案进行研究分析,综合归纳,得出高频次药物,形成孔老内科常见疾病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