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
-
胃癌是源于胃粘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 吃什么好?
周岱翰,当代中医肿瘤学家。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肿瘤研究所所长,首席教授,广东省名中医。被国务院授予“卫生事业突出贡献”证书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从事临床50年。 擅长:治疗肝癌、肺癌、肠癌、乳腺癌等晚期癌瘤。 胃癌是指起源于胃粘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其发病部位包括贲门、胃体、幽门。胃癌的预后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年龄、组织类型有关。胃癌中医饮食调理原则为健脾益气、养胃降逆、除痰祛瘀。 【推荐食疗】 豆蔻鱼肚乌鸡汁 [组成]草豆蔻仁6克,鱼肚15克,乌鸡...
-
脾虚理论源于脾胃病学说
“调中复衡”理论强调中州脾胃功能的核心作用以及中焦气机升降功能正常和五脏功能协调的重要性,倡导脾胃升降相因,降在先;纳化相协,调为要;脾胃辨治,论分合;五脏调理,土为枢,是对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建华“通降论”学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于脾胃病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金代李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脾胃学说是指导脾胃病诊治的基石,其奠基于秦汉时代《黄帝内经》《难经》等经典著作中的基础理论,在汉末至两宋诸医家的临床实践中不断完善,至金元时期形成了李东垣关...
-
胃脘剧痛 治方源于《统旨方》
谭某,女,30岁,村民。患者因胃脘剧痛入院,诊断为急性胃炎。先服颠茄合剂,并肌注阿托品、非那根、维生素 k等无效,肌注杜冷丁可暂时缓解,旋即又剧痛不止。继用中药加味芍药甘草汤亦罔效,延余诊治。症见胃脘剧痛,拒按,心烦口苦,恶心欲呕,泛酸嘈杂。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证属火郁中脘,胃失和降。治宜清泄郁火、和胃降逆。方用:黄连、法半夏各7克,陈皮 10克,炒山栀子、茯苓、川楝子、白芍各 12克,甘草3克,草蔻仁5克,生姜3 片。水煎服。晚9时进药,2小时后痛势大减,午夜痛除,安然人寐。又进2剂治愈。 白某,男,45岁...
-
中医疫病理论源于实践
●中医在防治瘟疫的实践中,发挥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特点,通过掌握临床特征及辨证论治的基本规律,能在紧急而又特殊的时候显示出早期干预、毒副作用小,能减少西药后遗症、并发症等优势。 ●提高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卫事件能力,需要不断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在中医药领域建立开放、竞争、协作的机制;发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先进性,加强中医药防治流行性传染病的研究工作。 近年来,艾滋病、SARS、人禽流感等突发性、传染性、病毒性疾病的不断出现,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中医药防治疫病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医瘟...
-
中医药的起源与继承 中医自信源于理论与临床实践
中医药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现今中医药迎来大好发展时机。 中医药的起源与继承 中医药的历史传承是中医药十分重要的课题。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为中国已发现的最古医方。中医四大经典著作(《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奠定了中医理论、临床、中药本草、伤寒与杂病的基础,他们不仅流传至今,而且对当今中医临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及实用价值。 中医诊治疾病过程中所运用的四诊八纲、养生保健,以治未病的理论指导临床的实践,从古至今一直在临床中加以应用。《本草纲目》《内经》《伤寒...
-
脾阴学说来源于《黄帝内经》“脾藏营”
脾阴学说来源于《黄帝内经》“脾藏营”,后世医家加以发挥,但当代学者论述较少。国家级名老中医尉中民教授临床根据《黄帝内经》脾阴思想治疗疾病,认为但凡腹满、纳差、舌质红者都可归至脾阴虚范畴,根据阴亏及虚火程度,治以甘寒、酸甘之法,并少佐升清,健脾气之品,以顺脾生发之性。常用药物有:山药、薏苡仁、扁豆、石斛、麦冬、沙参、玉竹、粳米、白术等。治法诸如益脾阴,肝脾同调,舒肝气,养肝血同时益脾阴;养心健脾,补心气,滋心阴同时益脾阴;培土生金,健肺气,润肺阴同时益脾阴;养先后天,脾肾同补。五脏生克制化,百...
-
攻邪治法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
张从正,字子和,金元四大家之一,以善用攻邪而著称,认为病由邪生,良医疗疾,当先治其实,后治其虚,主张以汗吐下三法先攻其邪气,邪气去而正气自复。张德英,河北中医学院教授,认为膏粱厚味而致脾土壅实,脾实酿生痰浊之邪,流淫四脏,百病由生。主张从痰论治疾病,先祛痰邪,后治他病。笔者有幸侍诊张德英教授,亲见先生以痰证之论,攻邪取效,屡起沉疴。本文欲通过分析比较两位医家的学术思想,探索攻邪思想跨越时空的相承与发展,以飨读者。 应时而生 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其时代特点并有与之相应的流行病,随之产生应时之医。张...
-
中医学气论起源于先哲以气为本原探讨宇宙生成的“气一元论”
•中医学气论起源于先哲以气为本原探讨宇宙生成的“气一元论”,而哲学探讨宇宙本原的目的在于探求天人关系。中医学将此哲学之气的概念引入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探讨,进而形成了对人体气论的认识。 •元气具有本原与本体双重属性特征;而原气即特指元气中气形质未分、具有化生之性的混沌一气;《黄帝内经》中真气的特性与元气极为类似,或可等同;与病邪相对而言的人体正气,则包含了元气与后天呼吸、水谷之气。 元气、原气、真气、正气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但对于四者的具体内涵与相互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