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
-
治未病理论 恶性肿瘤的防治现状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周岱翰 治未病理论是养生保健和治疗疾病的最佳方法与原则,是古代医家防治疾病的大智慧及哲理升华。引申古人实践中的直觉和经验用于防治癌瘤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恶性肿瘤的防治现状 癌症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危险因素,近十年来全球范围内癌症负担呈持续增长态势,在我国因肿瘤死亡占全部死因的1/4,位居死亡第一位,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我国癌症发病近十年来呈上升态势,每年增加约4%,调整年龄因素之后,每年增长约2%。目前我国癌症高发的主要因素是人口老...
-
肿瘤的发生发展与中医营卫的生理病理的联系
营卫不和与肿瘤的发生发展 营卫不和的理念首见于《伤寒杂病论》, 最初用指表证自汗或桂枝汤证的病机, 包括卫强营弱、卫弱营强等。后世医家对“营卫不和”的实质进行了激烈的探讨, 使营卫不和的概念有了更为广阔的内涵。目前, 应用“调和营卫”法辨治疾病的思想已经深入临床各科[1,2,3,4], 而在肿瘤方面的研究还较为欠缺。《黄帝内经》中有诸多有关“营卫”与“肠覃、瘜肉、痈疽、昔瘤”等瘤性疾病及虚损性疾病的论述, 说明肿瘤的发生发展与营卫的生理病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现将具体内容论述如下。 营卫的生理...
-
肿瘤的防治要顾护脾胃 运用温病理论认识恶性肿瘤
杜建教授为福建中医学院(现福建中医药大学)原院长,福建省优秀专家,福建省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福建中西医结合临床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福建中医药大学国医堂特诊专家。长期致力于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擅长肿瘤、老年性疾病及内科疑难病的治疗,诊疗思路敏捷准确,处方用药灵活机变。现将其运用温病理论指导恶性肿瘤,尤其是消化道恶性肿瘤治疗的经验介绍如下。 运用温病理论认识恶性肿瘤 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在肿瘤发展过程中每可出现瘀毒内蕴而耗伤阴...
-
胃癌前病变中医病理学概念
沈舒文教授是陕西省首批名中医,第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指导老师。他从事中医内科工作40余年,擅长脾胃病、肿瘤等疾病的治疗。笔者将对其从“毒瘀交阻”辨治胃癌前病变的学术思想和经验进行总结和阐述。 胃癌前病变(PLGC)为病理学概念,指较易转化为癌组织的胃部病理学变化,包括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基础上伴发的胃黏膜异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及早识别和控制PLGC向胃癌发展是防治胃癌的重要途径。中医药治疗PLGC可在很大程度上逆转胃黏膜异型增...
-
肺癌的病理机转和演变进程 中复方在医治肺癌
周某某,男,63岁,长沙市人。 患者2010年4月初起咳嗽、胸痛、痰中夹血,肺部CT检查:左肺肿块5cm×7cm,右下肺肿块3cm×4㎝,确诊为左肺癌并右下肺搬运,支窥病理证实为左肺腺癌,患者回绝放、化疗。于2010年5月16日求吾师中药医治。 症见:咳嗽痰中夹少量血丝,胸背胀痛伴心悸心烦,夜不能寐,纳少,舌淡红,苔薄白,脉纤细无力。 中医辨证:气阴两虚,瘀毒内蕴。 治则:补气养阴,化痰止血,清热解毒。 方药:肺复方加减。西洋参10g,黄芪15g,白术10g,茯苓10g,陈皮...
-
从伏邪论治艾滋病理论探讨
艾滋病作为一种新发传染病, 中医学对该病没有 明确的记载, 根据艾滋病的临床特点, 中医认为艾滋 病毒通过血络侵入人体, 除部分患者早期出现外感 症状外(相当于西医急性感染期) ; 艾滋病毒深伏于 人体, 不断耗伤机体元气, 而临床上常无明显的症状 体征, 一般可达数年或十数年, 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无 症状HIV感染期; 随着艾滋病毒不断耗伤人体元气, 伤及脏腑功能和气血阴阳, 形成水湿痰饮、 瘀血等不 同的病理产物而出现虚实夹杂、 寒热交错、 复杂多 样的临床表现, 从而进入艾滋病期, 根据其临床具 有伏而后发的特...
-
小儿长期低热 病理特性及临床表现
小儿长期低热是指体温稍高(在37.5℃~38℃之间),连续半个月以上的发热。临床常无明显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也无明显异常,用抗生素及退热药疗效欠佳。笔者在实践中根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性及临床表现,分6型辨证施治,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与同道磋商。 食滞中焦:小儿脾胃本虚,辅食添加或喂养不当,或饮食不节恣食妄饮,致脾胃健运失司,食积于内,阻遏气机而发病。证见午后潮热,手足心尤甚,脘腹胀满,嗳腐吞酸,恶心欲吐,纳呆食少,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 治宜消食导滞,方用三仙消食...
-
乳腺纤维腺瘤病理表现
乳腺纤维腺瘤的大体标本可见:纤维腺瘤与周围乳腺组织分界清楚,可活动,质地韧,表面光滑。肿瘤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其表面常有完整的薄层纤维包膜。当其纤维成分较多时,瘤体切面呈灰白色,半透明,质地韧,富有弹性;当其上皮成分丰富时,切面呈淡粉红色,细颗粒状,甚至呈乳头状,往外翻出,质地偏软。 乳腺纤维腺瘤在光镜下,可根据其纤维和上皮成分的生长程度及相互的结构关系,分为管内型、管周型和混合型三种病理类型。 (1)管内型:间质内增生的纤维组织压迫腺管,使其伸长、弯曲及变形,严重者似乎间质成分侵入管腔内。腺管上皮受挤压而萎...
-
乳腺癌 辨清脏腑病位 辨晰病理因素 中医治法及用药
国医大师周仲瑛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临证六十余载,擅长疑难杂病的临床诊疗,尤其是各系统恶性肿瘤的诊治,现将周仲瑛辨治乳腺癌的经验介绍如下。 周仲瑛认为肝气郁结是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关键。其病位在乳房,与肝肾关系密切,涉及脾、胃、胆。其主要病理因素为痰、瘀、湿,与癌毒相互兼夹;病程较长,病情反复,证候复杂,总体病机特点为内虚与毒聚并存。总的治疗原则是祛邪为主,兼以扶正;根据各病理因素兼夹主次的情况,治以疏肝解郁、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清热解毒、利湿化痰等法。 病因病机 以痰、瘀、毒为主要致病因...
-
温病病机病理特点及表现 治带下病温病理法运用要点
国医大师班秀文为中医妇科大家,擅治各种妇人疾患,本于经典,临证活用,经验独特,疗效显著。其治带下,提出“治带不忘瘀”的学术观点,在对湿热兼夹瘀血及肝郁化火证等的辨治,充分体现了其对温病病机病理特点和规律的认识。 温病病机病理特点及表现 温病分温热类与湿热类两种性质。班秀文认为病变过程中,正邪相争,除表现为热炽、热灼、热盛等病机改变以外,还极易阻碍人体气机,产生阳气怫郁。尤其湿为阴邪,最遏阳气;湿与热合,一阴一阳,异性相吸,互为阻遏;湿热有形,胶着难开。故湿热邪气侵袭人体,...
-
中医思维重新认识肾病的临床病理 中医微观辨病与治疗原则
黄春林应用微观辨病思想诊治肾病综合征的经验 黄春林教授(以下尊称“黄老”)从事临床、科研、教学50余年,擅长心、肾疾病等内科病的中西医诊治,一直致力于中西医结合发展道路的探索,主张辨病与辨证有机融合,其提出了应用中医思维去认识肾病临床病理的理念,在肾病综合征临床诊治中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现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应用中医思维重新认识肾病的临床病理 黄老认为辨病与辨证都是认识疾病的思维过程,各有特点和优势,应该结合起应用,为制定临床决策服务。但辨病又有古今病名之别,有依据...
-
骨关节炎的中医病理特点
从肾通于脑初探下丘脑-垂体-靶腺轴与骨关节炎的关系 骨关节炎 (osteoarthritis, OA) 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慢性、进展性骨关节疾病,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 发病率逐年上升,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1]。目前, OA尚无特效疗法, 以缓解临床症状为主, 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 因此, 寻找一种疗效可靠、不良反应小的治疗方法, 已成为医学界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肾虚是OA的病理基础, 中药复方从肾论治OA历史悠久, 并配合随证加减, 临床疗效可靠。因此, 本文以肾通于...
-
阮士怡教授治疗心血管病理论
阮士怡教授1917年出生于河北省丰南县,叔祖父即为当地名中医,故幼年即得家庭熏陶。他1940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获研究生学位;且在西医内科临床一线工作近10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天津市中医医院建立后,他先后拜天津名中医赵寄凡、陆观虎两位老先生为师,继承了两位老师用药轻灵,遵守经方的临证用药特点,对经方治验心得良多。在中医药延缓衰老、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领域建树颇丰。笔者在此简要介绍其治疗心血管病理论如下。 中西结合创新心血管病治疗理论 阮士怡认为心主血脉,心受肾、脾两脏共同生化之血...
-
基于“三因制宜”探析过敏性鼻炎治未病理念
过敏性鼻炎是一种最为常见的过敏性疾病, 随 着经济快速增长、 工业化的发展、 生活节奏的加快, 过敏性鼻炎的发病率日益上升, 故过敏性鼻炎中医药 治未病的探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病之所生, 不过 内外。 外因者, 天地之变, 内因者, 本气为病。 天地变 化, 气候异常, 水土不和, 人不应之, 病固为患。 然人 之病生, 皆由脏腑, 脏腑充盛, 病无所惧, 故治病者, 必以人为本, 摄身者, 调体质之偏, 阴阳平和, 纵天地 变化, 以何忌惧。 故笔者愿基于经典文献, 由天、 地、 人三因分析过敏性鼻炎的发病之...
-
中风病脑缺血与脑出血有着相同的中医病理基础
有关中风病脑缺血与出血问题的商榷 近代以前, 中医疾病发展史上并无出血性中风与 缺血性中风一说, 而是两者同属于中风病一并论述。 受现代医学的影响, 现代中医对中风病进一步深化 认识, 才逐渐把中风病分为出血性中风与缺血性中 风。 并认为两者的病因、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治疗 方法都有较大差异。 国际《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也与 1997年10月1日起实施, 明确把中风分为缺血性中风 和出血性中风。 现代中医认为, 出血性中风与缺血性中风病变性 质和病因病机不同, 各个阶段的病理基础和证候特 征也有差别。 见之...
-
孙申田经颅针刺刺激疗法治中风病理论探要
中风病具有高发生、高致残、高死亡、后遗症重的特点,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自20世纪70年代起,首届全国名中医、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博士生导师、黑龙江省针灸学科奠基人之一孙申田教授,借助CT、MRI、fMRI等影像学手段和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脑电地形图等神经电生理技术,从形态学、机能学和生理学、病理学、免疫学等层面,对中风病的头穴针刺疗法及其机理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取得了累累硕果。其创制的经颅针刺刺激疗法用于中风病的治疗,有特殊的理论基础、独特的治疗手法和显著的即刻效果。 特殊...
-
基于治未病理论探讨中医药在高血压前期防治中的应用
高血压前期是处在正常血压和高血压间的一种亚健康状态,高血压前期的概念在2003年美国联合委员会第7次报告(JNC7)会议中被首次提出,即对无高血压病史或未服用降压药物的成年人在不同时间监测超过两次的血压结果均为(120~139)/(80~89)mm Hg (1 mm Hg≈0.133 kPa)[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提出的“正常高值血压”的定义与JNC7会议命名的“高血压前期”含义相同[2]。研究显示,我国成年人高血压病患病率为27.5%,而...
-
肺系疫病理论演进及辨治原则
中医肺系疫病理论经历了在伤寒理论范畴内孕育、晋唐时期从伤寒理论体系逐渐分化出来、病机治法理论在宋金元时期进一步发展、伴随明清温病理论体系发展以及西学东渐至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5个阶段。其辨治一般遵循首明阴阳、审证求因、辨别表里、扶正祛邪、三因制宜等原则。 一般认为,肺系疫病是以肺系为主要感染部位与传染途径的疫病,是疫病中发病率、传染性及流行性较高的一类疾病。古代文献中记载的疫咳、烂喉痧、时行感冒、麻疹,近些年出现的非典、新冠肺炎等,都属于这一疾病概念的范畴。 肺系疫病概念包括两个要素:其一,明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