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病理 第2页

病理 第2页

  • 汪逢春《中医病理学》《泊庐医案》

    汪逢春《中医病理学》《泊庐医案》

    汪逢春(1884年-1949年),原名朝甲,字凤椿,悬壶北京时改名“逢春”。祖籍江苏吴县(今苏州市)。 汪逢春是著名的中医临床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自幼熟习儒医经典,12岁开始学医,先后师从苏州名医艾步蟾先生和北京名医力钧(字轩举)先生。从1929年起,担任北京中医考试委员会主考。1938年,被推选为北京国医(中医)分会会长,创办并主编《北京医药月刊》。1942年,创办北平国医讲习班,为中医界培养了大批人才。 临床上,汪逢春注重医药并行,主张后天调理,擅长治疗各种时令病及肠胃病,对...

  • 传播治未病理念

    传播治未病理念

    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医院(简称泸医中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产业文化于一体的国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医院自建院以来重视中医药预防保健工作,成立了治未病中心、健康教育学校,开展了高血压病友会、糖尿病病友沙龙、孕妇健康学校和脊柱疾病健康教育学校等活动,向广大人民群众传播中医药健康防病知识。2013年,泸医中医院获得国家“中医药预防保健及康复服务能力建设项目”资助,先后走进叙永县中医医院、濂溪路社区、合江榕山卫生院、龙马潭区双加卫生院以及泸州周边地区自贡富顺中医医院、习水县东皇镇卫生...

  • 回族割礼与中医治未病理念

    回族割礼与中医治未病理念

      回族有个生活礼俗:男孩子到12岁,要举行割礼,即割包皮。因为伊斯兰教规定男孩到12岁就要承担宗教义务,履行“天命”、“逊奈”的宗教功课。这种手术通常都有专门的宗教人员施行,采用最简单的冰冻麻醉法。尽管手术不免粗糙,但可预防由包茎和包皮过长导致的一些疾病。   割礼,回族俗称“逊乃提”即“圣行”,也叫成丁礼,指穆斯林男孩割掉阴茎包皮的仪式。据传,古代先知易卜拉欣曾奉安拉之命,要求其后裔所有男子都必须履行割礼。阿...

  • 中医疫病理论源于实践

    中医疫病理论源于实践

      ●中医在防治瘟疫的实践中,发挥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特点,通过掌握临床特征及辨证论治的基本规律,能在紧急而又特殊的时候显示出早期干预、毒副作用小,能减少西药后遗症、并发症等优势。   ●提高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卫事件能力,需要不断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在中医药领域建立开放、竞争、协作的机制;发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先进性,加强中医药防治流行性传染病的研究工作。   近年来,艾滋病、SARS、人禽流感等突发性、传染性、病毒性疾病的不断出现,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中医药防治疫病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医瘟...

  • 络病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独特的组成部分

    络病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独特的组成部分

      当前,转化医学以患者的需求为导向开展医学科学实践,强调基础理论研究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和向新药转化,是满足社会发展和人类健康的重大需求。中医药在两千年的形成发展中,始终遵循“以临床实践为基础,以理论假说为指导,以治疗方药为依托,以临床疗效为标准”的自身发展规律,这正体现了转化医学的优势,其中与时俱进的学术理论创新是其保持蓬勃生机的内在动力,从仲景创立“六经辨证”到金元四大家学术争鸣,直至清代卫气营血辨证,无不显示出中医理论创新是中医药学学科发展的灵魂和核心。...

  • 针灸治病理论的经络

    针灸治病理论的经络

      作为针灸治病理论的经络,在近代的科学研究领域中,以争论多、假说多,理论思潮多称著。   其争论,从称谓经络抑或是经脉,到经络是发现还是发明?假说则从神经说、体液说、经络皮层内脏相关说,到近时张维波教授提出的循经低阻流通道,已经不下一百多个。至于理论思潮,从上世纪50年代起,曾有电阻良导络潮、凤汉氏潮、循经感传潮,针麻探索潮等等。   作为中医临床诊断和针灸实践所提供的医学现象,《内经》中曾有“经脉”、“脉络”、“经络”等称谓,《...

  • 少阳和少阴枢机的作用 生理病理异同

    少阳和少阴枢机的作用 生理病理异同

    依据《伤寒论》“开阖枢理论”,阴经和阳经,各有一枢机,即“少阳枢机”和“少阴枢机”,这是一个涉及者少而争论多的问题。对于两者的讨论,多从单一的“少阳枢机”或“少阴枢机”入手,很少有将两者对比探讨者,因而未能深入揭示其内涵。兹不揣谫陋,约略论之。 生理病理异同 少阳和少阴枢机的作用,大致可细分为“枢转邪气”“枢转阴阳”“...

  • 用络病理论指导难治性疾病防治研究

    用络病理论指导难治性疾病防治研究

      与时俱进的学术理论创新是中医药学科保持蓬勃生机的内在动力,只有重大学术理论创新才能带来治疗方法和药物的革命性变化。络病学学科的建立发展过程,为在21世纪生命科学时代中医自身学科发展探索了一条有效途径,即“理论+临床+新药”的发展模式,真正实现理论、基础与临床的相互转化。   纵观两千年的形成发展历程,中医药始终遵循“以临床实践为基础,以理论假说为指导,以治疗方药为依托,以临床疗效为标准”的中医学科自身发展规律。以史为鉴不难发现,从秦汉时期《黄帝内经》奠定中...

  • 海鲜防治疾病理想食疗佳品

    海鲜防治疾病理想食疗佳品

    海鲜种类繁多,味道鲜美,具有保健功效,可用来防治疾病,是理想的食疗佳品。   鲷鱼:又名真鲷、加吉鱼,海鱼中上品,有“百鱼之王”、“百药之首”之称。可增强肝、肾、胃肠功能,具有补胃养脾、祛风、增进食欲、强壮体质之功效。一般人群都可食用,尤适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产后气血虚弱者。   鲑鱼:又称三文鱼,所含的维生素A、维生素D远比其他鱼类高,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烟酸的含量也高。可促进血液循环,肠胃虚弱、容易感冒、体力欠佳的人适宜多吃鲑鱼。...

  • 肺的形态 肺的生理病理

    肺的形态 肺的生理病理

      通《说文解字》:“通,达也。”①通畅。《灵枢·营卫生会》:“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②指药物的宣发、疏散作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味厚则泄,薄则通。”③涌泄、宣发、疏散、泻下、祛瘀等治疗方法的统称。通法不单纯指某一治法,凡是旨在消除或缓解气血津液运行阻滞的方法都属通法范畴。清代高士宗《医学真传》云:“夫通则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

  • 脾胃升降失常病理机制

    脾胃升降失常病理机制

      因为“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素问·太阴阳明论》)。若饮食劳倦损伤脾胃,则脾气下陷,胃气上逆,升降失调而为病。李东垣说,若“损伤脾,真气下溜,或下泻而久不能升,是有秋冬而无春夏,乃生长之用陷于殒杀之气而百病起矣,或久升而不降亦病焉”。其证“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若胃失和降,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则生内热,&ldquo...

  • 积聚的病理基础为气滞血瘀

    积聚的病理基础为气滞血瘀

      积聚,指腹内有积块的一种病证。积块固定,有形可查,痛有定处者为积证;积块不固定,时聚时散,痛无定处者为聚证。积聚又称为癥瘕,积证可称为癥,聚证可称为瘕。积与聚是同一病的两个证,从病理发展上,聚证可发展为积证。   病因病机   积聚的病理基础为气滞血瘀,总体由脏腑气机功能失调所致。《灵枢·百病始生》将积聚的病因病机进行了归纳总结,将其病因主要归纳为三个方面,分别是寒邪、饮食居处失调、情志太过,但总体不离外感、内伤两大途径,其发病的病理过程也归纳为寒侵、气逆、瘀血、津凝、痰滞几个方面的综...

  • 中医病理学:邪气

    中医病理学:邪气

      邪气,是中医病理学概念,同时也是医学中的一个哲学概念。中医学认为,邪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邪气是各种致病因素的总称,它主要包括六淫、七情、饮食、劳逸、痰饮、瘀血等;狭义的邪气是一个具体的概念,如暑邪、湿邪、疫邪等,有着特异的属性与致病性。邪气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病理都会产生影响。   邪气是疾病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医学认为,人之所以生病,主要是由于正邪斗争所决定的。正邪斗争的结果,决定疾病的发生、发展。邪气与正气是矛盾的双方,是对立的统一体,它们如同阴阳变化一样,时刻处于矛盾的运动之...

  • 伤食病理机制的探讨

    伤食病理机制的探讨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一般认为伤食是因饮食不节导致的脾胃损伤,病位在脾、胃、肠;病机是饮食不节,伤于胃肠,胃失和降,肠失化物,食滞不化;主要病症有脘腹痞满胀痛、嗳腐吞酸、厌食纳呆、肠鸣矢气、泻下不爽、臭如败卵等,这是显性伤食,即狭义之伤食,采用消食化滞之法治疗,效果明显。而当今伤食之病,已远远超越了狭义伤食的范畴,病位涉及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气血经脉,病机有虚有实,生痰生瘀,夹寒夹热,化风化燥,错综复杂,可导致诸多疾病的发生。   饮食所伤,可致实致虚,实证多以痰浊为患,虚证...

  • 中医病理中的取象比类

    中医病理中的取象比类

      取象比类用于现代中医研究   中医病理中的取象比类   中医学许多疾病的病名及病理解释,往往来自对外界自然现象的直接或间接取象,比如狐惑病、奔豚气等。在病理上的应用亦不少,举例如下。   南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卷第三风痰停饮痰癖咳嗽曰:予生平有二疾,一则脏腑下血,二则膈中停饮,下血有时而止,停饮则无时。始因年少时夜坐为文,左向伏几案,是以饮食多坠向左边,中夜以后稍困乏,必饮两三杯,既卧就枕,又向左边侧睡,气壮盛时,殊不觉。三五年后,觉酒止从左边下,辘辘有声,胁痛,饮食殊减,十数日必呕数升酸苦水...

  • “证”是某一阶段病理反映的概括

    “证”是某一阶段病理反映的概括

    辨证论治,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它具有整体化辨证、个体化治疗的优势,一直有效指导着临床诊疗过程。但客观地说,和其他任何一种科学理论或技术方法都有其局限性一样,辨证论治也存在着自身的弱点甚或缺陷。认识到这一点,是每一个中医工作者应有的态度,也是在临床工作中应认真思考、努力改进的方向。 概括起来,辨证论治在临证中主要存在着以下不足: 难以应对无症可辨者 许多疾病的发生都要经历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在其初始阶段,机体往往没有相应的反映或表现。...

  • “水鸡声”的病理机制

    “水鸡声”的病理机制

      “水鸡声”是《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篇中张仲景对哮喘等肺系疾病痰浊壅盛证所表现出的诸多症状的一个经典描述,正确认识这一经典症状的本义对临床应用射干麻黄汤等一系列经典方剂有着重要意义。然欲知“水鸡声”本义则需先弄清“水鸡”之所指。   历代的解释   “水鸡”是什么   《金匮要略》成书年代已远,对仲景“水鸡”本意的考释历代医家见人见智,未有定论,归结起来,不外乎以下...

  • 《黄帝内经》五脏六腑风病理论初探

    《黄帝内经》五脏六腑风病理论初探

    《黄帝内经》 (以下简称《内经》 )将风病分为 内风和外风, 外风主要是指伤风、 伤风自汗、 恶寒发 热等 [1] 。 如《素问·骨空论》说: “风从外入, 令人振 寒, 汗出头痛, 身重恶寒” [2]383 。 又如《素问·评热病 论》说: “有病身热汗出, 烦满。 烦满不为汗解, 此为 何病? 岐伯曰: 汗出而身热者, 风也; 汗出而烦满不解 者, 厥也, 病名曰风厥” [2]228 , 《灵枢 ·五变》说: &ldquo...

  • 中医治未病理论的民族文化溯源

    中医治未病理论的民族文化溯源

    “治未病”是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其发轫 于 《黄帝内经》 ,经过历代医家的传承与弘扬,内 涵得以不断丰富完善,为世界医学发展和人类健康 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治未病理论是中国先民在与大 自然的互动和融通中,通过长期实践和体验所形成 的生存智慧。通过考察古代文化,我们可以探寻出 治未病理论和思想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文化场域。 1 中国先民改善卫生的生存实践是治未病理论的 生活实践基础 “治未病”理念在中华民族早期的生存实践 中已得以凸显 。 “黄帝作,钻鐩生...

  • 确诊肿瘤的金标准——病理活检

    确诊肿瘤的金标准——病理活检

    通过手术或器械的方法,如针吸、穿刺、印片、刷片等,从病变处取一小块组织(或手术后标本全部)做细致检查,包括病理专家的肉眼观察,标本切片的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检查以及多种特殊染色,综合起来由病理医生确诊病变的性质,全称是活组织临床病理学检查,是医学诊断的“金标准”。 活检解决什么问题 1.“铁板钉钉子”,确诊病变(包括肿瘤)的性质(良恶性)、程度、类型及来源。 2.确认病变有无转移及转移范围。 以上两项是决定采取何种治疗方法(药物、手术及手术方式…...

  • 壮医的生理病理观

    壮医的生理病理观

    壮医认为内脏气血骨肉,构成人体的主要物质基础。位于颅内和胸腔、腹腔内相对独立的实体都称之为脏腑,没有很明确的 “脏”和“腑”的区分观念。颅内容物壮语称为“坞”,含有统筹、思考和主宰精神活动的意思。如精神病出现精神症状,壮医统称为“坞乱”或“巧坞乱”,即总指挥部功能紊乱的意思。壮语称心脏为“咪心头”,有脏腑之首的意思。称肺为 “咪钵”,肝为&ldquo...

  • 治未病理念内涵丰富

    治未病理念内涵丰富

    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作为我国独特的医药卫生资源,在国民经济和社会领域拥有原创性科技优势、巨大的经济潜能优势及重要的文化和生态优势,在我国经济发展、国民健康及世界影响力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和环境相结合的医学模式的转换使医学的宗旨从治愈疾病转变为预防疾病和提高健康水平。同时疾病谱的变化对医疗卫生观念、医学伦理关系及医疗行为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新时代的大健康观念和大卫生观念,要求加强健康教育,发展自我保健、家庭保健和社区保健。 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治未病中医药健康服务...

  • 病理性出汗的食疗方:自汗 盗汗

    病理性出汗的食疗方:自汗 盗汗

    由于气候炎热以及运动、食辛辣大热之物而汗出,是人的正常生理现象。但是有些出汗却是属于病理性的。患有各种慢性疾病的人就常常容易出汗,如贫血、结核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气管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病症。中医认为,若是时时出汗、稍微运动后出汗更多,常伴有汗后怕冷、气短乏力等症状称为自汗。在睡熟后不自觉地出汗,醒后即止,汗止后常伴烦热、口渴、面红等症状称为盗汗。无论是自汗还是盗汗都与体质虚弱有关。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食用药膳治疗自汗盗汗,实践证明确实疗效显著,且病人乐于接受。 自汗 中医认为一般是...

  • 痰瘀相关学说 痰浊和瘀血有着共同的病理基础

    痰瘀相关学说 痰浊和瘀血有着共同的病理基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慢性病和疑难杂症涌现出来,络病是广泛存在于多种内伤疑难杂病和外感重症中的病理状态,而痰瘀易停滞络脉,形成病络,逐渐发展为络病。研究痰瘀相关学说和络病之间的关系,在认识慢性疑难杂病及指导其临床治疗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探索痰饮、瘀血与络脉损伤之间的相关联系,与现代医学有机结合,掌握络脉的病理变化,研究络病的病因病机,可指导现代多种疑难杂病的治疗。 理论溯源 痰瘀相关学说 痰瘀相关即痰瘀同源、同病、同治,它滥觞于《黄帝内经》中“津血同源”这一...

  • “外内合邪”发病理论在实际应用中

    “外内合邪”发病理论在实际应用中

    “外内合邪”的发病观首见《黄帝内经》,其对伤寒、温病、针灸的理论体系以及临床各科甚至本草、方药等方面均有所影响。但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变迁,汉语语义亦发生演变。现今“外内合邪”的内涵是否已与《内经》本义有所差别,是有所发展还是实则偏离经典原意?本文基于相关文献的梳理,阐发外内合邪发病观的内涵,以期对中医发病理论的理解有所启迪。 1 外内合邪的研究现状 本文综合近5年的文献资料,发现目前关于外内合邪的研究主要包括理论分析、临床应用、人群调研与造模研究等...

  • 中医治未病理论蕴含儒、道、佛家文化精髓

    中医治未病理论蕴含儒、道、佛家文化精髓

    从儒道佛中国传统文化认知中医“治未病” 几千年来, 中医学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及人 类的医疗、 保健实践做出了巨大贡献, 它之所以在科 学发达的今天仍然保持极大的活力, 其根本原因在 于它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 [1] 。 综观时代 的演变、 科技的发展与民生的需求, 兼东西文化的相 互激荡, 目下有关中医 “治未病” 之研讨, 正在世界 各地热烈进行。 唐代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曰: “求 木之长者, 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 必浚其泉源&rd...

  • 悟关幼波肝病理论 读《丹溪心法》

    悟关幼波肝病理论 读《丹溪心法》

      关幼波为我国著名肝病大师,一生博览群书,精修医学,尤其对《丹溪心法》情有独钟,其著名的“痰瘀学说”、“气血理论”均传承于丹溪之作。但大师师古而不泥古,在古人的理论基础上又有所发扬创新。笔者沿大师的足迹,溯源而上,探幽索微,期以得其真传。   对于“痰瘀”的认识   丹溪治疗杂病多从“气、血、痰、郁”四个方面入手。丹溪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生诸病,多生于郁。”提出越鞠...

  •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病因病理认识进行中医辨证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病因病理认识进行中医辨证

    陈如泉治疗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经验探析 陈如泉老师是全国知名中医, 湖北陈氏瘿病学术流派代表性传承人, 首届“全国名中医”。陈老一生勤于临床, 勤于学习, 勤于思考, 勤于写作, 在甲状腺疾病基础研究与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诊治甲状腺疾病等方面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 创立了中医瘿病学, 形成了一套系统、全面、对临床诊治甲状腺疾病有很高指导价值的中医瘿病诊治体系, 在学术界与患者中均赢得了极佳的声誉。在甲状腺疾病当中,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以下简称亚临床甲减) 是一类发病率较高,...

  • 络病理论

    络病理论

    2006年,由吴以岭院士主编、国内第一部体系论说络病理论的专著《络病学》出书,成为络病理论体系构成的奠基之作。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提议和支持下,吴以岭又掌管编写了“新世纪全国高级中医药院校立异教材”《络病学》,现已在全国40多所大学以及新加坡中医学院开设课程。2009年,中医络病学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要点学科和优势学科。 多位中医院校络病学授课教授,回忆络病理论及《络病学》教育十多年的开展,沟通络病理论在学术推行、学科建设和临床使用等方面的经历。 络病学授课状况和学生反响...

  • 中医卫气与免疫 卫气的病理节律

    中医卫气与免疫 卫气的病理节律

    中医时间医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体与宇宙时空相应的自身生命活动的周期性及变化规律,从而指导人们养生、防病、治病的一门科学。自然界有日、月、年等时间规律,人是自然界的一小部分,“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故人与天地相参,与自然界相通,人体亦有与时相应的自我调节规律。现代时间生物医学已发现人体生命节律活动与自然界的变化有很大关系,自然界的日月寒暖、气候变化、植物生长收藏等或直接作用人体或间接通过对人的起居、饮食、精神活动等的作用而影响人体,从而形成强化与不断调定人体的生命节律,充分证实了...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