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徐景藩

徐景藩

  • 徐景藩论脾胃病病理

    徐景藩论脾胃病病理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医大师、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徐景藩精研脾胃病证治,现将其总结脾胃病的病理特点归纳如下。   胃病多分气血寒热   胃之所病,气、血、痰、湿、食滞、虫积,寒、热、虚、实,缘由诸种,责其要者,首求气血之变、寒热之偏。   气病:徐景藩认为气滞不畅,可表现为胃脘痞胀,疼痛,不知饥,食入而胀尤甚。气滞甚则窜络,并可撑及两胁,或恙于胸腹。嗳气、矢气可以排其滞气,故得之觉舒。气逆不降,可致呃逆、恶心、呕吐等病症,并常伴气滞之象,表现为食后嗳逆,时可出现食物反流。实证常...

  • 徐景藩论脾胃病病因

    徐景藩论脾胃病病因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医大师、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徐景藩精研脾胃病证治,现将其总结脾胃病的主要病因整理如下。   先天不足,后天损伤徐景藩常谓临床上往往从病史、体质形态,结合症状、脉象等而推断其先天情况。人的体质有强有弱,每常与先后天有关,而先后天又互有关联。对先天不足,主要责之于肾,然亦常兼脾胃之不足。从脾胃的解剖结构而言,有位置、厚薄或大小的差异,这些差异与胃的功能亦密切相关。人不离饮食,味有甘辛,气有温凉,质与量亦难免有不当,稍有不慎,饮食不节或不洁,皆易损伤胃。过饥过饱,尤易损伤脾胃。...

  • 国医大师徐景藩对背痛的辨治经验

    国医大师徐景藩对背痛的辨治经验

    《灵枢·经脉》曰:“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背部骨脉纵横,筋肉丰富,人体气血津液及脏腑在病理状态下,均有可能出现背部的症状,较常见者为背痛。临床消化系统疾病伴有背痛者甚多,既有助于诊断,也有利于辨证治疗。现介绍国医大师徐景藩对背痛的辨治经验。 上部背脊中线疼痛 与食管疾病有关,常见者如食管炎症、溃疡、食管裂孔疝、功能性食管病等,相当于中医学“噎膈”“梅核气”等病证。当患者出现该部位疼痛,应及时想到有食...

  • 徐景藩治炎症性肠病其论治经验总结

    徐景藩治炎症性肠病其论治经验总结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尚未完全明确的炎症性肠病,与结肠癌关系密切,被世卫组织列为难治性疾病之一。首届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认为其病介于“泄泻”、“痢疾”之间,诊为“下利”较为实际,若病程在3个月以上,又可称为“久利”。笔者兹就其论治经验总结如下。 徐景藩认为,脾居中焦与胃相合,若脾失健运,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清浊相混,水走肠间而为下利泄泻。若湿邪内蕴,肠腑传导失司,通降不利,气血瘀滞,兼以湿热损伤脂膜、血络,则便泄并带...

  • 国医大师徐景藩 治疗食管病与胃病 据症配加虫类药物

    国医大师徐景藩 治疗食管病与胃病 据症配加虫类药物

    胃与食管相连,病机常有气滞,久病及血,气滞血瘀。虫类药一般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善于走窜的功用。国医大师徐景藩在治疗食管病与胃病过程中,常据症配加某些虫类药物,可提高疗效。现择录数则如下。 九香虫 九香虫为蝽科昆虫九香虫的干燥虫体,性味咸、温,功能理气通络止痛。入煎剂每日5~10g,适应症为:①胃脘疼痛经久时发,痛处固定,痛甚之时或窜及于下胸、背、胁等部位,可据证配加九香虫。②胃脘痞胀较著,心窝有时有堵塞感,其胀可及于下胸、腹部,嗳气、矢气不缓解,用一般理气药效果不著者,可加九香虫。③反流性食...

  • 国医大师徐景藩治疗胆胃同病经验

    国医大师徐景藩治疗胆胃同病经验

    徐景藩教授简介 徐景藩,男。(1927-一2015),出生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县盛泽 镇中医世家。因受英祖父及父亲影响,从小喜欢中医中药。小学 毕业即随父亲徐省三学习中医,一边研读《内经》、《伤寒论》、 《金匮要略》、《温痛条辨》等经典医籍,一边侍诊。4年后,又拜 当地擅长治疗脾胃病的名中医朱春庐为师继续学习,尽得两家 之传。11952年。响应中央卫生部关于招收中医研究人员学习 班的号召.以高中毕。业同等学历资格考进北京医学院医疗系, 通过5年学习。逐步认识到中西医备有长短,对当时提倡的“洋 为中用&rd...

  • 徐景藩论治药物引起的胃痛

    徐景藩论治药物引起的胃痛

    内服之药,必须经胃,用药不当,常先影响胃腑。现介绍著名脾胃病专家、国医大师徐景藩对两类药物引起的胃痛的治疗经验。 苦寒类药物 如不恰当服用黄连、黄柏、大青叶、穿心莲等药,或者较长时间服用抗菌药物,尤其是药量较大,连续多日,常可导致胃中寒凝气滞,或呈寒湿之证,常见症状如食欲不振、胃脘痞胀、隐痛、畏寒喜温、舌苔薄白或白腻等。 凡见中焦寒湿之证,徐景藩治从温中芳香化湿,据证选用平胃散、不换金正气散、香砂平胃散等方。一般湿阻者,宜选用陈皮、半夏、薏苡仁、生姜(或干姜)、茯苓、甘草、佩兰、石菖蒲...

  • 国医大师徐景藩从脾阴虚论治虚劳案析

    国医大师徐景藩从脾阴虚论治虚劳案析

    典型案例 唐某,女,52岁。患者腹泻与大便干结交替出现10余年,大便干结情况较多,4~5日一行,羊屎状,饮食不洁或稍食生冷后易腹泻,夹有不消化食物,大便不尽感,肛门坠胀,晨起口中发甜、黏腻不爽,恶心欲呕,吐出白色黏涎,口干,食欲尚可,饮食量少,食后全身乏力,脘腹坠胀,嗳气,四肢捆绑感,腹胀,矢气频多,矢气得舒,头晕耳鸣,牙龈发酸,全身怕冷,腰酸,失眠,焦虑。手掌色红,面色晦暗,面部色素沉着,舌红少苔,脉细弦。年轻时喜食肥肉。既往病史:曾因“白塞氏病”发热,口腔溃疡时有发作,无生殖器...

  • 沉痛悼念导师徐景藩

    沉痛悼念导师徐景藩

    3月11日,敬爱的导师徐景藩教授与世长辞,永远离开了我们,我的心情无比沉痛! 导师严谨的治学、渊博的学识、精湛的医术,不懈潜心钻研的精神,毕生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令我敬佩,受益匪浅。 仁爱之心 患者第一 导师本着“医者德之本、无德之人不可为医”的古训。始终把患者利益放在第一位。他认为仁心仁术关乎医德与医术,是医疗质量与效果的重要体现,以德统才,方为良医。他常说“医乃仁术也。对病人当一视同仁,不分贫贵富贱。”他是这...

  • 追记国医大师徐景藩治脾胃临床经验

    追记国医大师徐景藩治脾胃临床经验

    全国首届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于2015年逝世。他从医60余年,秉承家传,通晓古今,学贯中西。他认为中西医各有所长,当相互取长补短,把中西医割裂,甚至对立起来的观点是非常错误的。徐景藩常谓,中医精于气化而粗于形质,而西医则精于形质的解剖。参考仪器检查并非丢掉中医特色,反可增加临床 “四诊”的手段,如B超、CT可以让望诊有“透视”功能,而胃镜检查则让大夫直接看到胃黏膜的表面,这些对辨证用药治疗都有帮助。中医学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历来都不是故步自封的,它一直在不断吸取着同...

  • 首届国医大师 纪念恩师徐景藩教授

    首届国医大师 纪念恩师徐景藩教授

    徐景藩是首届国医大师,白求恩奖章获得者,也是我的研究生导师。35年前我跨入南京中医学院大门,幸运地成了他的学生,从此有机会能够伺诊左右,亲聆他的教诲。记得徐景藩给我们上脾胃病课时,有些课程我们在本科时已经学过,但徐景藩的讲解非常生动、细致,旁征博引,补充了很多课外的东西和个人的学习体会、经验,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如他讲脾时引用了《难经·四十二难》:“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说明中医不仅对脾的生理功能有认识,而且有解剖学的知识。徐景藩的课是同学们最爱听的...

  • 忆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

    忆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

    首届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于今年3月因病离世。这位德高望重、受人景仰的一代宗师,毕生执着于中医药事业和脾胃病学术研究。徐景藩曾担任过江苏省中医院院长,并兼任江苏省中医研究所所长;1990年被遴选为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994年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1996年获全国白求恩奖章,为国家人事部、卫生部特聘高级专家。他实事求是,淡泊名利,做人低调,体现了一代名医的大家风范,平实、平和、平稳、平凡,构成了他为人、为师的本色人生。 作为徐景藩的学生,我从1978年进院之始即有幸随师...

  • 老中医徐景藩的养生方法

    老中医徐景藩的养生方法

      如今,我已84岁高龄,但仍思维敏捷、行动自如,坚持在一线为患者服务,而这些都得益于我“饮食有节、防怒戒满、愉悦为贵、劳逸适度、丝竹琴声、体育强身”的养生之道。   专家简介   徐景藩生于1927年,江苏省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苏省名中医”,2009年被授予“国医大师”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著有《脾胃病诊疗经验集》等2部,曾参编《中医内科学》、《现代中医内科学》等4种教材。...

  • 回忆国医大师徐景藩二三事

    回忆国医大师徐景藩二三事

    我早在青年时代,就常拜读徐景藩的文章,大多数从《中医杂志》《江苏中医》等刊物中汲取经验。他的文章文笔流畅,说理透彻,使我仰慕不已,获益匪浅。 终于有一天我见到了徐景藩教授,我清楚地记得那是1977年7月1日,当时南京新医学院附院(现为江苏省中医院)来仪征县朴席公社巡回医疗。医疗队由穆科长任队长,徐景藩任副队长,成员有盛灿若、周福贻、蒯正举、孙久娟、王道友、邓新达等同志。徐景藩教授和我们相处6个月,他医德高尚、精湛技术,待人和蔼。至今虽过去38年,我仍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下乡巡回医疗...

  • 徐景藩教授 疏肝法歌

    徐景藩教授 疏肝法歌

    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 疏肝法歌括读 肝气郁滞疏肝法,中医特色历来明; 木能疏土土荣木,曲直条达肝之性。 受气于心脉贵通,木火刑金肺遭损; 乙癸联系利阴窍,六腑宜通肝相应; 开窍于目罢极本,情怀不畅乃其因。 疏肝达郁必理气,甘缓辛散早载文; 柴胡疏肝景岳方,四逆芎藭莎草根。 木香乌药郁金欢①,青陈延胡砂蔻仁; 橘叶与络蒺橼蝶②,丁檀沉降加金铃。 佛手茱萸瓜络枸③,八月麦芽百合灵④; 宽胸利膈有苏梗,纯良主中药性...

1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