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
-
姜良铎辨治胃食管反流病呼吸系统并发症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是常见的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指由胃、食管反流引起的任何有症状的状态或组织的病理改变。胃食管反流病,不仅仅是胃和食管的疾病,往往会引起呼吸系统并发症,如慢性咽喉炎、慢性咳嗽、支气管哮喘、吸入性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发病原因多由于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或微量的胃内容物吸入气管,而导致气管及肺组织损害。气管黏膜由于受到慢性酸性物质刺激或感染,久而久之而诱发呼吸疾病。 笔者老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姜良铎教授认为,本病首先要明确诊断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存在,是由胃食管反流物吸入气管或肺内而...
-
胃食管反流病临床上常分七型辨治
胃食管反流病以烧心、反酸和胸骨后疼痛等为主要症状,属中医嗜杂、吐酸、胃脘痛等范畴,临床上常分七型辨治。 肝胃不和症见烧心、反酸,胸骨后或胃脘部疼痛,每因情志因素而发作,胃脘胀闷、连及两胁,善太息,嗳气频频,大便不畅,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治宜疏肝解郁、和胃降逆,方选柴胡疏肝散合香苏散加减,常用药:柴胡、白芍、香附、川芎、苏梗、陈皮、枳壳、旋覆花、郁金、海螵蛸,延胡索、绿萼梅。中成药有气滞胃痛颗粒、胃苏颗粒。 肝胃郁热症见烧心、反酸不止,胸骨后或胃脘部疼痛,痛如烧灼,口干口苦,心烦易怒,嘈杂不适,大便不爽或便秘,...
-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专方治疗与中医认识
胃 食 管 反 流 病(gastroesophagealrefluxdisease, GERD)主要临床表现为反酸、烧心或食物反流症状, 最终可导致食管糜烂、溃疡、出血和狭窄,并可伴有临 近组织(咽、喉、气道)的慢性损害。西医采用质子泵 抑制剂(PPI)、H 2 受体拮抗剂、黏膜保护剂及促动剂 等药物治疗,但存在在治疗过程中敏感性下降、疗程 长及易复发等诸多问题 [1] 。中医药治疗本病疗效理想, 并且有其独特的优势,大大降低复发率 [2] 。我们回顾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药治疗的最新进展,以为临床工作 服务。...
-
基于气机升降理论探讨胃食管反流病的病机及治疗
胃 食 管 反 流 病 ( gastro- 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 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定义为 胃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口腔甚至进入咽喉及肺所 引起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1 ] 。一般典型症状有烧 心、反酸等,还可有上腹痛、胃脘烧灼感、嗳气, 或兼有咳嗽、咽部异物感等消化道以外症状 [2 -4 ] 。 临床根据内镜下表现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反流性 食管炎和 Barrett 食管三种类型 [5 ] 。流行病学调 查 [6 ] 显示,该病发病率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约占 14%,并且随...
-
胃食管反流病治宜调和肝胃 方用中药
杨某。男.47岁。患者自述胸骨后灼 热疼痛不适,伴暖气、反酸1年。患者_年 前.因饮食辛辣而出现胸骨后灼热疼痛不 适.未足够重视,后反复发作。经医院胃镜 检查,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平素情 绪易激动.嗜食辛辣,发作时口服雷贝拉 唑.有所缓解,一旦停药,随即复发。 刻诊:胸骨后灼热感明显,疼痛不适, 胃脘嗜杂,烧心,反酸,嗳气,口干口苦不 多饮,食欲不振,无恶心呕吐,二便通调, 睡眠尚可,舌淡红,苔薄黄,脉细弦。辨证 为肝胃不和,气逆失调。治宜调和肝胃, 和中降逆。 方用:柴胡、木蝴蝶、炙甘草各 6克.赤芍、白...
-
李聚林从“治中焦如衡”论治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经验
胃食管反流病是由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反酸、胃灼热、顽固性咳嗽等一系列表现的慢性疾病。经过双倍剂量质子泵抑制剂治疗8~12周后胃灼热和/或反流等症状无明显改善称为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refractory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RGERD)[1]。有研究显示,RGERD占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30%~40%[2,3]。目前,该病病因病理尚未明确,可能与持续胃酸反流、食管黏膜完整性持续被破坏、持续胃或十二指肠非酸反流、食管高敏感性等因素相关[4]。李聚林,主任医师,硕士研...
-
急性肠炎,胃食管反流病,急性胰腺炎临床用中医经方治疗
全国名中医王晞星治学严谨,遣方用药构思巧妙,临床擅用经方治疗诸多疑难疾病。笔者有幸聆听教诲,受益匪浅,现整理随师学习治验3则,介绍如下。 急性肠炎 王某,男,45岁。2008年4月1日初诊。腹泻3日,5~8次/日,曾输液(药物不详)治疗不见好转。刻诊: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大便稀溏,无脓血,每天5~8次,伴恶心胃脘痞满,纳呆,入睡困难。舌质红,苔腻,黄白相兼,脉滑。便常规:白细胞(++)。 诊断:(寒热错杂,胃肠失和型)急性肠炎。 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味。药用:制半夏、干姜、黄芩...
-
胃食管反流病 以太子参健脾益气养阴
马骏,男,汉族,1940年生,安徽六安人,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首届全国名中医,第二、三、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安徽省名中医。他幼年习医,熟读经典,拜名师,勤临证,从医六十余载,学验俱丰,在内、妇、儿科疾病诊治中驾轻就熟,尤擅长脾胃病的治疗。学术主张“顾脾为先,辨证为要,调和致中”,从脾胃中焦辨治杂病,疗效显著。 组成:太子参10克,白术10克,姜半夏10克,麦冬15克,生薏苡仁20克,炒黄芩15克,仙鹤草15克,木蝴蝶...
-
金殿春运用威灵仙治咳嗽,胃食管反流病
金殿春运用威灵仙经验概要 威灵仙为毛茛 科植 物 威灵仙 C l e m a t i s c h i n e n s i s O s b e c k 、 棉团铁线莲 C . h e x a p e t a l a P a l l . 或东北铁线 莲 C . m a n s h u r i c a R u p r. 的根及根茎。前一种主要产 于安徽、 江苏、 浙江, 后两种主要产于东北和山东。秋季 采挖, 除去泥沙, 晒干, 生用。性温, 味辛、 咸, 归膀胱经。 功能祛风湿、 通经络。其善通十二经脉, 凡...
-
基于黄元御“中气枢轴”论治胃食管反流病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作为临床常见病,主要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以胃灼热和食物反流为主症的疾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将GERD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反流性食管炎和Barrett食管,并指出亚洲国家以非糜烂性反流病为主[1]。现代医学主要通过抑酸剂治疗GERD,但停药后易导致患者病情反复,不能从根本上改善食管功能,病情严重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生活质量下降[2,3]。GERD归属中医“噎膈&rdquo...
-
浅析病证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相关萎缩性舌炎
萎缩性舌炎指舌体背部黏膜的萎缩性改变,又称为光滑舌或镜面舌,常伴有口干、舌体烧灼感、疼痛、麻木等临床表现[1]。该病好发于老年人,这可能与老年人自身免疫力较低、基础疾病较多、多带义齿等因素相关[2]。萎缩性舌炎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与多种系统疾病、真菌感染、缺铁性贫血、维生素缺乏、舌体微循环障碍、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少、口腔菌群改变、炎症、免疫失调等有关[3,4]。西医治疗该病多采用对因对症治疗,如抗真菌感染、纠正贫血、补充维生素、使用免疫抑制剂等[5]。由于引起萎缩性舌炎的疾病种类繁多,对因治...
-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经验整理治疗大法
胃食管反流病是消化道功能障碍性疾病,是由于抗反流防御机制减弱和反流物对食道黏膜的攻击所致,早期以食道黏膜的损伤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可形成糜烂和溃疡,甚至造成癌变。笔者有幸跟师江苏省扬州市名中医、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主任医师张恩树,现将其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经验整理如下。 病发胃失和降、浊邪上逆 其临床症状表现多样,以烧心、反酸、胸骨后灼痛为典型症状,部分患者伴有食管以外的表现,如声音嘶哑、咳嗽哮喘、胸闷气短等,反复发作,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食管位于咽与胃之间,质柔而薄,古称&ldq...
-
警惕胃食管反流病的危害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胃食管反流病已经日渐成为一种高发的疾病,西方国家的发病率为10%-20%。我国虽然尚未有过正式的全国性调查,但根据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统计显示,我国的胃食管反流病患病率已经达到 5.77%,大城市患病率普遍更高,西安为16.98%,北京为 10.19%,上海为7.76%,浙江为 7.28%。专家指出,胃食管反流病不是什么大病而且也比较容易确诊,但由于其发病率高,且需要长期的治疗,对病人的生活质量影响很大。而月现在很多人对胃食管反流病还并不了解,往往会忽视它的症状而疏于治疗,进而可能引起癌变...
-
胃食管反流病的综合治疗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由于胃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引起以烧心、泛酸、胸痛等为主要症状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约为10%~20%。临床观察证实,胃食管反流具有随年龄增加而发病率上升的趋势,40~60岁的中老年人群为高发人群,男性略多于女性。由于胃食管反流病的病程长,易反复,因而要想得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单靠某一生活方式的调理或单靠某种药物的治疗,其疗效均会大受限制,且病情反反复复。所以,一旦罹患胃食管反流病,务必要从生活方式调理与药物治疗两个方面着手开展综合治疗。 第一,注重生活方式的调理,并将其作为基本治疗措施之一。据报...
-
光绪六年慈禧病案:一个不典型性胃食管反流病的典型案例
慈禧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历经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实际执掌朝政近半个世纪。虽然贵为皇后、皇太后,慈禧的健康状况却不佳,长期饱受疾病困扰,从《清宫医案集成》[1]来看,有关慈禧的病案内容十分丰富,特别是光绪六年(1880年)。1880年初,慈禧太后身体抱恙,太医院太医调理至六月无果,又征召各地名医进京诊治,前后共有13名医生参与诊疗。从正月初七至十二月二十七共诊脉324d(其中正月二十一、正月二十二、五月初一、五月初五、五月初九、六月初四、九月二十九、十月初九至十月十一、十二月十五至十二月二十一未诊脉;五月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