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低热

低热

  • 肥胖人群低热量食谱

    肥胖人群低热量食谱

        春天来了,春装上市的同时,最让人担心的就是自己的身材是否过胖。其实,肥胖大多是因为热量摄取过多、活动量过少,使得多余热量转变成脂肪堆积在身体中。若要通过饮食来达到减重的目标并非想象中那么困难,应该先了解原有错误的饮食习惯,修正后养成正确的饮食行为及态度,吃对东西,做对运动,这样一来,就可以轻松拥有纤细而健康的体态了。值得注意的是,在减重过程中,人们虽然压低了每天摄取的热量,但仍要注意,每人每天摄取的总热量不宜低于1000大卡!     以下是我为自己设计的1000大卡减重菜单,希望能帮那些想减去一冬储存的“...

  • 治小儿低热方

    治小儿低热方

    处方与用法:柴胡、百合各10克,黄芩、知母各5克,半夏、党参各3克,生姜2片,大枣3枚。水煎服,每日1次。 功效:调理阴阳,滋阴退热,治小儿低热症.反复发作,口苦纳差,尿黄便秘,唇舌红干,脉细等。...

  • 小儿长期低热 病理特性及临床表现

    小儿长期低热 病理特性及临床表现

    小儿长期低热是指体温稍高(在37.5℃~38℃之间),连续半个月以上的发热。临床常无明显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也无明显异常,用抗生素及退热药疗效欠佳。笔者在实践中根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性及临床表现,分6型辨证施治,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与同道磋商。 食滞中焦:小儿脾胃本虚,辅食添加或喂养不当,或饮食不节恣食妄饮,致脾胃健运失司,食积于内,阻遏气机而发病。证见午后潮热,手足心尤甚,脘腹胀满,嗳腐吞酸,恶心欲吐,纳呆食少,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 治宜消食导滞,方用三仙消食...

  • 小儿低热或潮热 方药玉屏风散

    小儿低热或潮热 方药玉屏风散

    中医认为小儿稚阴稚阳,发育不全,阴阳不相协调,外感风寒,邪留肺卫,低热,温温然其势不盛,故微恶风寒,兼有鼻塞流涕,干咳少痰,指纹浮而红。 因小儿的体质特点是阴阳相对不足,在一些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容易发生外感热病,高热或长期发热,亦可伤及津液,而导致低热久治不愈;或暑季外感,湿热蕴结,低热缠绵,出汗暂缓但继而复热,头身困重,伴有纳呆呕恶,便溏尿少,指纹隐伏。 方药 玉屏风散加地骨皮、白薇、甘草。 功效 益气固表,补脾实卫,清退虚热。 主治 不规则的发热,或潮热,或朝热暮退,或夜...

  • 小儿反复低热 方用柴胡达原饮加减

    小儿反复低热 方用柴胡达原饮加减

    反复低热   某女,9/12岁,持续低热3月余。患儿3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低热,曾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院内查血象、心肌酶谱、风湿四项、结核实验等均无异常,给予抗生素、清热解毒、补液及对症处理,不效;热势始终不减,后求治于我处。详细询问得知患儿每到下午4时许开始发热,体温波动在37.3℃~38℃之间,期间患儿精神疲惫,哭闹,水乳不进,到晚6时后不用药体温可降至正常,随后精神、纳乳均恢复正常。小便黄,大便糊状黏腻,肛门处不易擦净(家长描述)。舌质红,苔黄根稍厚腻,指纹紫滞风关。因思该症基本定时发作,均在午后日晡...

  • 治小儿低热 夜啼 遗尿症

    治小儿低热 夜啼 遗尿症

    治小儿低热方 处方:银柴胡、青蒿、桑叶、丹皮、桑白皮、地骨皮、甘草、粳米。3岁以下者,甘草1克,粳米15克,其余诸药为5克;3岁以上者,甘草2克,粳米30克,其余诸药均为10克。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功效:清肝凉血,滋阴退热。主治:小儿低热。疗效:治疗11例,全部治愈,其中服1剂而愈者9例,服2剂而愈者2例。 点评:方中银柴胡、青蒿速达肝经血热外出;粉丹皮、地骨皮清肝凉血;桑叶、桑皮肃肺清金制肝;甘草和中;粳米护胃。据沈氏称,该方对小儿肺炎、支气管炎、感冒等所致低热,亦有良效。 治小儿遗尿症方 处方:菟丝子、枸杞...

  • 贺普仁针刺治肛裂低热案

    贺普仁针刺治肛裂低热案

    承山、孔最 承山是足太阳膀胱经穴,膀胱经别自腘至尻,别入于肛,承山通过这条通道入于肛门的膀胱经经别,可治疗肛门疾患。《玉龙歌》言其主治“九般痔漏”。肛门与大肠相连,肺与大肠相表里,郄穴善于治疗急证和血证,因此肺经郄穴孔最可通腑止血。二穴配合应用,可治疗痔疮出血、肛裂等症。 四花 四花指胆俞与膈俞,左右各2穴,共4穴,主治五劳七伤,尪羸痼疾。贺老常用之治疗低热。胆俞穴为胆气转输、输注之所,又因少阳为枢,故针灸胆俞,可使气机条达,枢转得利。凡低热日久,必有气血耗伤,瘀血内存。膈俞为血会...

  • 低热的辨证施治

    低热的辨证施治

      有些人经常不明原因发热,热度又不高,多在37.5℃~38.2℃。如发热时间持续在一个月以上的,称为长期低热。中医认为,低热可由外感、内伤使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所致。由于感受的外邪不同,有邪犯少阳、湿热伤表等不同证候;内伤发热又有阴虚、血虚、气虚、气郁、血瘀、痰郁等证型。   外感   邪犯少阳:证见低热,咽干口苦,心烦,呕吐,食欲不振,头晕目眩,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治宜和解少阳,扶正祛邪,方用小柴胡汤化裁:柴胡15克,黄芩15克,法半夏10克,党参15克,甘草6克,陈皮10克,生姜12克,大枣20克。...

  • 中医对症治低热疗效佳(下)

    中医对症治低热疗效佳(下)

    3.阴虚低热:此类病人的低热,为阴液不足,不能制阳,阴阳失衡,而使虚热内生。多见于瘦人。症见午后或夜间发热,手足心发热,或骨蒸潮热,心烦,少寐,多梦,颧红,盗汗,口干咽燥,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舌质干红或有裂纹,无苔或少苔,脉细数。治宜滋阴清热,方用清骨散或沙参麦门冬汤加减。 病案:患者,男,60岁,脑血管病,两手心发热,午后两颧红赤,口干,心烦,睡眠差,唇红,舌红无苔,脉细弱。可采用沙参麦门汤加减:生地、麦冬、石斛、首乌、玉竹、沙参各15克,当归、丹皮、青蒿各10克。用牛地等药滋补阴液,丹皮、青蒿等清虚热。 4....

  • 治妇女低热症方

    治妇女低热症方

    处方与用法:黄芪20克,当归、白芍、知母各10克,山药15克,青蒿5克,麦芽12克。水煎服,日1剂。 功效:补血益阴,清热健脾,治妇女低热(38℃以下)不退,头晕神疲, 身体消瘦,纳食不香,口干唇燥,舌淡红,苔薄黄,脉虚数等。...

  • 低热、咳嗽1月余 宣肺止咳方

    低热、咳嗽1月余 宣肺止咳方

    河南省中医院王立忠,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导师,临证50余年,擅治内科疑难杂症,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作为名老中医工作研究室传承弟子跟师于王立忠教授,目睹王立忠教授治疗发热咳嗽效验如神,现选取典型案例二则与同道共享。 病案 王某,男,16岁。2014年11月20日初诊。 主诉:低热、咳嗽1月余。 病史:患者1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咳嗽,每日下午低热,体温37.3℃~37.5℃...

  •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低热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低热

      病例:余某,女,21岁,身孕8月。2008年9月初诊:感冒后,低热不退两月余,且下午明显,西医各项检查均在正常范围之内。现症见:口干欲饮热水,时有口苦,食欲尚可,四肢逆冷,脉沉细,苔白微腻。因该患者为孕妇,为安全起见,笔者特电话请教冯世纶老师。老师考虑为半表半里厥阴病,建议试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处方:柴胡12克,桂枝10克,干姜6克,天花粉15克,生牡蛎15克,黄芩10克,炙甘草6克。服一剂药后,体温降至正常,未再服药,患者自服药后,体温一直正常,两月后产一健康男婴。   厥阴病的实质历代争论不休,现代经方大师胡...

  • 术后低热中药蒲公英

    术后低热中药蒲公英

    笔者于2012年做鼻息肉摘除手术,术后第三天开始每于傍晚出现低热,体温在37.5℃至37.9℃左右,伴恶寒,持续一周左右,曾口服抗生素及退热药物治疗,但一直无好转,仍是至晚间即发热, 故自拟蒲公英单味药50克,煎水约500毫升,分多次温服,服后汗出,体温降至正常,恶寒减轻, 每晚1剂,至服药第三晚体温未再上升,恶寒消失,观察三日,体温正常而痊愈。...

  • 赵鸣芳运用小柴胡汤治低热案

    赵鸣芳运用小柴胡汤治低热案

    赵鸣芳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六代中医世家传 人, 从事 《伤寒论》 教学与临床 30 余载, 师从著名伤寒 学家陈亦人教授, 学验俱丰, 对《伤寒论》 有较深入的 研究。现选取其小柴胡汤验案四则, 以飨同道。 低热案 魏某, 男, 60 岁, 2013 年 11 月 26 日初诊: 患者近 半月低热, 每天凌晨 4、 5 点出现胸部烧灼及闷窒感, 气 短。自述有低热一证十数年, 1998 年至今每年发作一 次。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饮食正常, 二便尚调, 眠 差, 舌体胖大, 质红, 苔薄白腻, 脉细弱。药用:...

  • 低热咳嗽治以解表清里

    低热咳嗽治以解表清里

    低热咳嗽 患者,男,67 岁,2015 年3 月2 日初诊。主诉: 间断咳嗽、恶寒发热1 个月。1 个月前因感冒出现咳嗽、少痰,愈后又复感,咳嗽气促,恶寒发热,午后发热为甚,体温37. 2 ~ 38℃。初起周身怕冷,自觉后背及腰骶部冷甚,服解表药汗出后好转,伴有食欲不振,乏力。前医以小柴胡汤、小青龙汤、半夏泻心汤、养阴清肺汤、逍遥散、柴平汤等加减化裁,病情每因受风而加重,遇冷空气及活动后咳嗽明显。近1 个月来体重下降明显,既往史: 银屑病史10 年,室性早搏2 年。刻诊: 咳嗽,无痰或少痰而黏,咳声高亢,咽...

  • 内外结合治愈小儿反复低热的中医例子

    内外结合治愈小儿反复低热的中医例子

    小儿脏腑未充,药物不能多受,所以古代儿科医家主张小儿不要轻易服药,应运用综合疗法,内外兼治,因此,自古就有“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的至理名言。下面我就举一个内外结合治愈小儿反复低热的例子。 2014年7月,我接诊了一个1岁多的女娃,女娃的妈妈一进诊室就说:“医生,我的孩子发烧已经50多天了,住了两次院,打了半个多月吊针,可这烧就是不退,请你一定想办法帮我孩子把烧退了。” 我翻开患儿病历,得知患儿从5月底开始出现低热,尤以早上明显,体温在37.8℃-38...

  • 治低热验案

    治低热验案

    病例:王某,女,36岁。因不明 原因低热20余天来诊。患者在与邻人 口角后次日即发热,体温37.6℃,未加 注意。此后患者体温一直在 37.2~37.9℃之间,下午偏高。伴有体倦 乏力、食少等症状。曾多次作血尿常 规、血沉、肝功、抗“o”及胸透等检 查均无异常发现。先后服用丹栀逍遥 散、清骨散、蒿芩清胆汤等治疗,未有 明显好转。诊见病人形体肥胖,面色萎 黄,舌体胖、边有齿印,舌苔薄白,脉 沉弱。结合其体倦乏力、食少等症状考 虑为气虚发热。遂投以补中益气汤加 减,补脾益气,甘温除热。 药用:...

  • 小儿感冒冷热方 小儿易感低热方

    小儿感冒冷热方 小儿易感低热方

    小儿易感冷热方 感冒是小儿常见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病,主要以发热症状最为常见,体温多在37.5℃~39℃间,同时兼见鼻塞流涕、喷嚏、咳嗽等症状。病因为体质虚弱,阴阳失衡,营卫不调。 治宜益气固表,调和营卫。方用小儿感冒冷热方。 方药组成:黄芪10克,炒白术5克,防风2克,柴胡5克,黄芩5克,甘草3克。水煎2次混合,分2~3次温服。 功效:益气固表,补脾实卫,疏风散热。 调护:若体温超过39℃,可予上方每日2剂服用,间隔2小时服药1次。或配合物理降温法,亦可采口服解热镇痛药对症治疗,尽量不要使用抗生...

  • 基于六经病欲解时辨治顽固低热

    基于六经病欲解时辨治顽固低热

    “六经病欲解时”理论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笔者跟师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教授学习,他对于“六经病欲解时”的创新理解对于指导临床意义重大。通过此例应用“六经病欲解时”理论治愈发热的医案,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该理论的临床应用价值。 刘某,女,14岁。2020年4月21号电话询诊。自诉4天前洗澡受凉后发热,伴咽痛、头痛。县医院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血常规正常,予清热解毒口服液、罗红霉素分散片、氨加黄敏片口服,服药3天后仍低热(时测体温37...

  • 中医治疗长期低热详解

    中医治疗长期低热详解

    热程超过2周以上. 热度在37℃~38℃之间者. 或体温根本不高.而患者 自身总是感到发热者.中 医均称为低热.大多属于 内伤发热范畴.多以内伤 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 血阴阳亏虚为其基本病 机。临床主要表现为以下 证型。 阴虚低热系五脏津 液精血亏虚.体内阴阳失 调,热盛于内所致.常因 热证日久伤阴或过用温 燥之品而引起。证见午后 发热,手足心热.口燥咽 干,口渴喜饮,或两颧发 热,心悸失眠,神疲体倦。 盗汗自汗。尿赤便干.妇 女可伴月经量少或闭经. 苔少舌质红,或有裂纹, 脉细数。治宜滋阴清热。 常用方选青...

  • 发作性低热 中医诊断处方

    发作性低热 中医诊断处方

    发作性低热 患者,男,42 岁,2014 年11 月26 日初诊。主诉: 发作性低热3 年,寐浅易醒20 余年。患支气管炎3 年,受凉及劳累时发作,每年发作3 ~ 4次。发时低热,自觉心前区不适,时有咳嗽。近日体温37. 2 ~ 37. 3℃,经治疗后好转,但仍时有低热。6 年前查出肾钙化,常觉腰酸。刻诊: 心悸,急躁易怒,食后腹满,恶寒,小腹尤甚,喜热饮食,小便无力、小便黄,体力欠佳,易疲劳,口干,舌稍黯边有齿痕、苔白厚腻,脉细滑。吸烟史20 余年,饮酒史20 年。 中医诊断: 低热; 失眠。...

  • 持续低热治验一则

    持续低热治验一则

    李某,女,49岁,自2020年1月初患无名低热,胃脘灼热,精神困顿,纳差,恶心。于多处医疗机构治疗,症状始终未见好转。2020年3月14日,初诊:患者自述全身不适,持续低烧、体温一直持续在37.3℃~37.5℃,精神萎靡,头痛头晕,两眼黯黑无神,面色苍黄,胃脘部发热且时有刺痛,乏力,纳差,恶心、口干口渴,盗汗,舌体暗淡,两侧有瘀点,舌苔薄黄,脉细数。辨证:胃热夹瘀,气阴两虚。治法:清热化瘀、益气养阴。 自拟处方:炒栀子10g,黄连5g,牡丹皮12g,焦山楂10g,焦神曲10g,焦麦芽10g,槟榔10g,生...

  • 外感发热之低热 清虚热组方加减

    外感发热之低热 清虚热组方加减

    周某,男,37岁。2006年2月16初诊:患者低热两个多月,午后37度至37.2度,到大约下午8点后热退,自觉头晕头重,舌红苔少,脉沉细数。2005年11月曾发热至38度。患者有慢性鼻炎病史,无恶风寒,偶有胸前不适感,经西医药治疗,无明显好转。处方:柴胡10g,黄芩10g,青蒿10g(后下),钩藤15g(后下),蝉衣5g,芦根30g,地骨皮15g,桑白皮15g,甘草5g,桔梗5g,乌梅5g,四剂。2006年2月22日二诊:患者胸前不适感减,仍低热,36.3至37.3度,舌红,苔白,脉细稍数。处方:桑叶10g,菊花1...

  • 沈桂祥巧用达原饮治顽固性低热

    沈桂祥巧用达原饮治顽固性低热

    华某,女,41岁,2022年11月4日初诊。主诉:低热7年余,午后尤甚。患者7年来每于劳累后出现间断低热,起初未介意,无结核病史。2022年7月30日因参与核酸采样工作而周身防护严实,体温达38.3℃,头昏、乏力,不恶寒,遂请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康复医院副主任医师沈桂祥诊治。经问诊得知,该患者除多年低热外,胃脘胀痛亦有半年余,嗳气则舒,偶反酸,口干苦,经中药调治有所改善,现纳旺善饥,大便臭,日2次,成形,溲黄。2022年8月25日因巧克力囊肿引发经行腹痛,服地诺孕素片(唯散宁)治疗见效。苔浊厚腻,舌偏红,脉滑小弦数。...

  • 太少两解治低热

    太少两解治低热

      李某,女,59岁。2011年5月6日初诊。患者低热两月余,在某乡镇卫生院治疗月余,症状未见明显好转,遂就诊于安徽省名老中医杨从鑫,刻诊:口苦,低热怕冷,口腔溃疡,精神差,疲劳无力,舌淡红苔白,脉弦弱。追问病史,初为外感,发热恶寒,几天后出现口苦咽干,疲劳无力,纳差,恶心呕吐。予小柴胡汤加减,处方:柴胡15克,黄芩12克,制半夏10克,生晒参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大青根20克,山豆根15克,金银花20克,连翘15克,赤芍15克,丹皮12克,陈皮15克,甘草6克。5剂,日1剂,水煎服,分2次早晚温服。   ...

  • 中医对症治低热疗效佳(上)

    中医对症治低热疗效佳(上)

    低热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多见于内伤发热,为脏腑气血虚损或失调而引起;也可见于病人仅自觉发热或五心烦热而体温并不高者,低热常为标本俱病,虚实相间,病情有的较长,而治疗又比较困难。临床实践体会到:低热病因虽多,治疗虽难,但只要抓住疾病的分型与特点,掌握好药物的性质特点,是可以取得满意疗效的。现将常见的辨证分型及治疗介绍如下。 一、气郁发热:此类患者多性情急躁,平时情绪不稳定,多言快语,面色青。时觉身热心烦,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精神抑制或烦躁易怒,胸胁胀闷,喜叹息,口苦而干,舌苔黄,脉弦数。妇女常兼月经不调,经来腹痛...

  • 河南名医治功能性低热方

    河南名医治功能性低热方

    河南名医治功能性低热(血虚发热)方: 处方:党参18克;黄芪25克,当归、白术、龙眼肉、川芎各12克,木香6克,茯苓、白芍各15克,远志、甘草各10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健脾益气养血。用于治疗功能性低热,中医辨证属血虚发热型。症见发热,热势多为低热,面白无华,唇甲色淡,身倦乏力,舌质淡苔白,脉细。 河南名医治功能性低热(肝郁发热)方: 处方:牡丹皮、柴胡、白芍、郁金各10克,薄荷、当归各6克,黄芩、栀子各9克,水牛角粉(冲服)2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

  • 中医治疗低热案

    中医治疗低热案

      编者按:全国第二、三、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杨牧祥教授,从事医、教、研至今近五十载,理论功底坚实,学术造诣深厚,临床经验丰富,擅于舌诊,长于内科,尤擅治咳喘病、慢性胃病、心脑血管病、高脂血症、脂肪肝、痤疮等疑难杂病,法严、方活、效著。其学生于文涛和史奎竹总结并详析了跟师所见十则医案,本版今起将陆续刊出。      张某,男,66岁,已婚,2009年7月12日初诊。患者午后低热月余,体温在37.5°C~38°C之间,曾在某医院诊为不明原因发热。治疗一周未见改善,故前来就诊。就诊时...

  • 发热持续低热 孙氏扶正祛邪中和汤

    发热持续低热 孙氏扶正祛邪中和汤

    孙光荣,第二届国医大师,著名中医临床家、中医药文献学家、中医药文化学者,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创始人之一。他创立了“中和思想·中和辨证·中和组方”,被徒弟们和广大患者誉为中和医派,擅长治疗脑病、肿瘤、脾胃病以及妇科病等,对情志病及中医养生亦有精深研究,公开发表论文、出版著作1200余万字。 处方组成:生晒参10克,生黄芪15克,紫丹参10克,北柴胡12克,川郁金12克,制香附12克,法半夏10克,广陈皮10克,淡黄芩10克,大红枣10克,生姜片10克,生甘草...

  • 低热(秘方数:5)

    低热(秘方数:5)

    体温超过正常,但在38℃以下者,称低热。中医所指的低热尚包括患者主观自觉的手足心热、胸中烦热而体温并不高于正常的一种情况。常见表现为夜热早凉,或夜间发热为甚,午后潮热,手足心热,骨蒸发热,常伴有消瘦,神疲,乏力,纳呆厌食,烦燥,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状和体征。现代医学对本症病因分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长期低热(持续低热2周以上)的病因常见者有小儿肺结核及肺外结核;慢性感染病灶(如慢性扁桃体炎、慢性副具窦炎、慢性牙龈炎、慢性中耳炎、慢性肾主肾炎等),功能性低热,特点是清晨体温正常,活动后出现低热。依据临床表现,以低热...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