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腮腺炎的最普遍偏方 用仙人掌外敷

    腮腺炎的最普遍偏方 用仙人掌外敷

              1.去刺仙人掌12克,白矾10克,冰片9克,捣碎调匀后涂于腮腺或颌下腺、舌下腺肿大部位,外敷干净纱布,以胶布固定,每日两次。2.鲜仙人掌200克,青黛50克,生大黄、赤小豆各100克,冰片5克,食用米醋适量。先将生大黄、赤小豆、冰片碾碎成细粉过筛,再拌入青黛,再将鲜仙人掌捣成糊状,与上药拌匀放入适量米醋。根据腮腺肿胀范围大小,均匀涂抹一层药物,盖上纱布,用绷带固定,每隔3小时换药一次。3.鲜仙人掌适量,制泥敷在腮腺上...

  • 普通食物也“排毒”

    普通食物也“排毒”

    时下,“雾霾”成为潜伏在人们日常生活里的健康“杀手”。而通过天然饮食排毒,有效促进体内环保,增进我们的健康,又成为养生的“食尚”做法。排毒的食物种类很多,以下是寻常百姓家信手拈来的食物,其排毒功能堪称佳品:   豆类   绿豆:绿豆具清热解毒、除湿利尿、消暑解渴、有利于排毒、消肿。   最佳吃法:熬绿豆汤,煮的时间不宜过长,以免有机酸、维生素受到破坏而降低作用。   红豆:可增加肠胃蠕动,减少便秘,促进排尿。   最佳吃法:煮红豆汤,每天用无糖红豆汤水当开水喝,能有效促进排毒...

  • 科普肛肠疾病 痔疮别久拖

    科普肛肠疾病 痔疮别久拖

    痔疮作为最常见的肛肠疾病,一直以来被比喻为“钉子户”,虽不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却能让患者饱受痛苦折磨。在生活中若出现便血、脱出、排便困难、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做肛肠疾病的排查,只有查清楚究竟是何种具体疾病,才能做针对性治疗。 便血不及时治易致贫血 肛门、直肠部位是肛肠疾病生长的主要部位,由于这些部位比较隐匿,患者在如厕时若是不细心,很容易忽略便血的情况。在很多人看来,便血只是痔疮的典型表现,加之痔疮在人们的观念里并不严重,因此出现便血时很少会引起重视。实际上除痔疮外,便血还是...

  • 贺普仁针刺治肛裂低热案

    贺普仁针刺治肛裂低热案

    承山、孔最 承山是足太阳膀胱经穴,膀胱经别自腘至尻,别入于肛,承山通过这条通道入于肛门的膀胱经经别,可治疗肛门疾患。《玉龙歌》言其主治“九般痔漏”。肛门与大肠相连,肺与大肠相表里,郄穴善于治疗急证和血证,因此肺经郄穴孔最可通腑止血。二穴配合应用,可治疗痔疮出血、肛裂等症。 四花 四花指胆俞与膈俞,左右各2穴,共4穴,主治五劳七伤,尪羸痼疾。贺老常用之治疗低热。胆俞穴为胆气转输、输注之所,又因少阳为枢,故针灸胆俞,可使气机条达,枢转得利。凡低热日久,必有气血耗伤,瘀血内存。膈俞为血会...

  • 老人嗳气腹胀 茉莉花普洱茶

    老人嗳气腹胀 茉莉花普洱茶

    冬季,很多老人出现嗳气、腹胀,可取茉莉花、石菖蒲各6 克,熟普洱茶3克,冲入沸水,盖闷10分钟后饮用,每日1剂。 茉莉花具有理气开郁、芳香醒脾的功效;石菖蒲可以辟秽、和中、化湿;熟普洱茶具有温胃散寒、消食导滞的作用。三药合用,可以疏通中焦,消除暖气、腹胀。现代药理学证实,茉莉花和石菖蒲的主要成分为苯甲醇、芳樟醇、安息香酸芳樟醇酯,具有舒缓胃肠道平滑肌的作用。 (中医硕士 苏全新)...

  • 介绍有关肺炎防治科普知识

    介绍有关肺炎防治科普知识

    肺炎是潜伏在老人和孩子身边的“杀手”。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肺炎已成为80岁以上老年人病故的第一位原因,60岁以上老年人肺炎发病率为25%。据湖南省儿童医院2012年统计显示,肺炎占儿童住院病例的第一位,高达19%。在11月12日“世界肺炎日”到来之际,本报特采访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刘建新教授、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刘富强博士、湖南省胸科医院杨坤云主任医师等有关专家,向大众介绍有关肺炎防治科普知识,敬希读者垂注。关注肺健康,就是关注我们的生命线。 —&...

  • 治普通感冒,关节疼痛

    治普通感冒,关节疼痛

    【简介】普通感冒起病较急,早期症状有咽部干痒或灼热感、喷嚏、鼻塞、流涕,可伴有咽痛 【治法】透表泄热,祛风胜湿,治普通感冒,关节疼痛,头痛目眩,胸闷欲呕,舌边红,苔白,脉弦等。 【方名】感冒方 【组成】柴胡15克,防风、陈皮各10克,白芍12克,甘草10克,生姜5片。 【制法】水煎服 【用法】一天1剂。症状严重者,可日服2剂,以愈为度。 【出处】中医中药秘方网...

  • 口疮嘴角起泡等上火 贺普仁的经验中找到了答案

    口疮嘴角起泡等上火 贺普仁的经验中找到了答案

    一眨眼,便已过冬至。儿时的记忆依旧会在这个特殊的时节被触动,就比如说这首数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 耕牛遍地走。 中国有“数九寒冬”的说法,从冬至开始数“九”以计算时令。具体计算方法是从冬至日(今公历12月22日前后)算起(冬至日叫“交九”,意味着数九寒天开始),每九天为一“九”,第一个九...

  • 贺普仁治摇头风验案

    贺普仁治摇头风验案

    王桂玲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作为贺普仁教授的学生,笔者跟师期间感受到老师独特的针法和显著的疗效。现将老师两例医案介绍如下: 摇头风案 裴某,女,56岁。头部摇动自己不能控制3年,病情时轻时重,一般在发怒、情绪波动时加剧,曾诊为“脑动脉硬化”,未做治疗。后来症状加重,头摇动终日不休,曾服息风中药3剂,无效。平素纳可,mifang.fuwenhao.com二便调,时有头晕,烦躁易怒,面润。苔白,脉弦滑。 辨证:肾阴不足,肝风内动。 治则...

  • 普济消毒饮的临床医治病例四则

    普济消毒饮的临床医治病例四则

    笔者在2015年有幸拜首都国医名师、北京中医药大学裴永清教授为师。多年来跟随教师门诊,听教师讲学,在中医学术上收成颇多。裴永清指出:“普济消毒饮出自《东垣试效方·第九卷·杂方门·时毒治验》,此方主治原文为:“初觉憎寒体重,次传头面肿盛,目不能开,上喘,咽喉晦气,舌干口燥,俗云大头天行。”现将对普济消毒饮的临床医治病例四则,收拾如下。 病例一:浸润性嗜酸性细胞肉芽肿(西医病名)。患儿商某某,2015年1月10日由其父带来门诊就医。...

  • 普济消毒饮治疗头颈部实热肿毒

    普济消毒饮治疗头颈部实热肿毒

    普济消毒饮是金元时期“脾胃派”医家李东垣所创,用于治疗“大头天行”(又称“大头瘟”)的温疫时毒病。现此方常用于治疗病毒性腮腺炎。 在探寻普济消毒饮源流时,1979版全国统一教材《方剂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提示此方“录自《医方集解》”。清代汪昂《医方集解》(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指出:“然十书无此方、见于准绳”(十书是指李东垣所著的十本医书,包括《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伤寒会...

  • 《走好中医科普路》读后感

    《走好中医科普路》读后感

    著名中医科普作家马有度说:“中医药事业的腾飞,必须要有坚强的两翼,一翼是科学研究,一翼是科学普及。”最近,读了马有度、马烈光、宁蔚夏、海霞等主编的《走好中医科普路》(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年7月版)一书,获益匪浅。 一只脚踏在中医领域,一只脚踩在文学领域,用文学语言讲科学故事。 这是一本总结、宣扬中医科普的重要著作。28位在中医科普创作和组织方面富有经验的专家,介绍了他们的创作经历和心得体会,展示了39篇中医科普范文,记录了11场精彩的科普活动。这些作者大都有扎实的中医基础和丰富的...

  • 人民大众呼唤中医科普

    人民大众呼唤中医科普

    中医药是我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做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和融合各个时期先进的科学技术与人文思想,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理论体系日趋完善,诊疗技术、方法日益丰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时至今日,中医药已成为我国医学的特色和重要的医药卫生资源,与西医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已成为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 中医药学作为我国独有的医学科学,具有丰富的原创思维,以整体观念为核心,注重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强调天人合一、身...

  • 中医科普

    中医科普

    •科学普及的生长点在自然与人、科学与社会的交叉点上,是以社会为舞台,以人为主角,以科技为内容,面向广大公众的一台“现代文明戏”。 •中医科普就是用老百姓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传播、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更新健康理念,从而达到预防、帮助治疗疾病的一项普适性的教育或教化。 •科普搭起了一座专家与百姓、专家与病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医生运用科普的语言,与民众形成良好互动,让患者对治疗信任、理解,必然会更好地配合医生的治...

  • 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普及

    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普及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药事业在党和国家的扶持下,形成了目前“六位一体”全面协调发展的新局面。中医药人正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力争将中医药发展纳入国家战略,在用中国式办法逐步解决医改这一世界性难题中做出新贡献。   但我们也要看到,百年来总有人对发展中医药抱有歧见,即便支持中医者,也有对中医发展方向、方法等问题认识不清的现象。作为中医人,如果不维护中医药的特色优势,不坚持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将对人民健康、对医学科学进步、对中华民族复兴带来消...

  • 中医科普 全体中医人的培养

    中医科普 全体中医人的培养

    中医科普是中医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通向大众的桥梁,是戳穿“现代巫”和“伪大师”的利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我国首部中医药科普培训教材《走好中医科普路》的序言中指出:“人民大众呼唤中医科普。我们相信,中医人为了传承与发展中医瑰宝,一定会更加自信、自尊、自觉、自强。我们期待每一位中医人都成为中医科普人,人多才势众,人强才有力。只有不断培训中医文化科普人才、壮大中医文化科普队伍、增强中医文化科普实力,中医药才能更好地走进乡镇、走进社区、走进...

  • 普洱茶食谱

    普洱茶食谱

    医学研究证明,普洱茶具有降脂、降胆固醇与防癌等功能,还有去脂消食,润肠通便的药理特性。以下7款普洱茶食谱,可消食解腻防便秘。   1、消食茶粥:麦芽30克,鸡内金10克,粳米50克,普洱茶叶5克。   做法:麦芽、鸡内金、普洱茶叶水煎去渣(可重复1次)取汁,加大米煮粥服食,每日2次。   2、普洱茶排:猪排骨500克,普洱茶叶10克,加调味品适量。   做法:排骨清洗干净,切成小块,放入滚水中汆烫后捞出。大葱切成2厘米的小段,姜切片,大蒜去皮,用刀拍散。排骨放入锅中,加入普洱茶叶、蚝油、大葱、姜片、大蒜和开...

    养生秘方 2024-03-06 13 0 食谱
  • 父亲贺普仁的学养根基与大医之路

    父亲贺普仁的学养根基与大医之路

    我的父亲,针灸学家贺普仁于2015年8月22日走完了自己不平凡的一生。辞世前的几个月,他一直在思考着针灸向癌症全面开战的问题,直到8月20日还在交代着针灸治疗癌症的治则与要穴。 父亲一生以“以医治人,以义正己”为座右铭。父亲多次盛赞仲景大医的医德医道。张仲景是医学史上,开有道、有用,道用合法之先河的大医。汉以前的医学界,有“医经家”和“经方家”之分。所谓医经家,多有论无方。所谓经方家,多有方无论。二者各有长短,仲景则取两家之长,熔为一...

  • 贺普仁语录

    贺普仁语录

    ●我进针只用右手,手执针柄,距穴位一段距离,快速进针,一下刺入到位,有一点射进去的味道。我多年体会,这种进针法不仅无痛,而且还会把医者的内力带给患者。 ●武术、气功和针灸相通,练八卦掌对从事针灸者尤有帮助。针刺时腕力强,手指稳,手上就有一股巧劲。就好比是相同的一拳,看上去大同小异,但分别由武术家、拳击家或普通人打出,其速度与力量自不可同日而语。曾有这样例子:一个阑尾炎患者疼痛难忍,学生在其阑尾穴上扎了一针,穴位不错,手法也对,深浅也适宜,但就是止不住痛。我过去稍加捻动,患者就舒展了眉头,不一会儿就睡着了。...

  • 膏方不是普通保健品

    膏方不是普通保健品

      秋冬之际,是人体进补的最佳时节,许多注重养生保健的人们已开始制订进补计划。浙江省兰溪市中医院肾病科主任章连新提醒大家,膏方不是普通保健品,应该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服用。否则,不但不能达到调理进补的作用,反而会影响健康。   家住市区的洪女士,不久前来就诊。“我原来一直有痛经的毛病,每次的月经色偏暗,有血块,小腹部也很怕冷。有朋友说我是因为气血不足、肝肾亏虚造成的。”洪女士说,因为痛经的毛病困扰自己多年,有朋友推荐她服用固元膏。可吃了一段时间后,洪女士却感觉痛经的情况愈加严重。...

  • 规范市场行为 引导科普宣传

    规范市场行为 引导科普宣传

    在第三届岐黄论坛中医养生康复分论坛上,中华中医药学会养生康复分会发布《中华中医药学会养生康复分会发展规划》(2015-2019年)并提交大会审议。《规划》由养生康复分会第四、五届专家共同拟定,其对促进中医药养生康复事业良性、可持续发展,引导和规范养生康复业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行业标准、服务理念、服务规范等发挥哪些积极作用呢? 定位:正确认识养生康复 养生康复分会主任委员李宁表示,当前是落实国务院《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的关键时刻。中华中医药学会养生康复分会作为国家养生康复领域的学术组织,理应...

  • 普洱茶配菊花是好茶也是良药

    普洱茶配菊花是好茶也是良药

    普洱茶分为生茶和熟茶,生茶本身是寒性的,有清热去火的功效,熟茶则经过发酵,属于温性的。有些人在喝熟普洱茶时会上火,出现嗓子不舒服或者便秘的情形,此时在里面加入一点菊花,能起到清热的作用,而且清淡的菊香还能起到提味儿的作用。 中医认为菊普茶也作药,主要用于肝阳上亢型的体质,对眩晕、耳鸣、头痛、心烦易怒、失眠多梦等症状有很好的帮助。此外,普洱茶经过独 特的发酵,能产生一定的化学 物质,可以分解脂肪,降低血脂,起到减肥的作用,而菊花则能养肝护目。因此,普洱茶加菊花尤其适合上班族饮用。 最后,专家还提醒,冲泡菊花加普洱茶时...

  • 怎样走好中医科普之路?

    怎样走好中医科普之路?

      怎样走好中医科普之路?中医专家马有度教授献身中医科普30年的感悟就是要做好“十要”:一要认识到位,感情充沛;二要传承发扬,提炼精华;三要重在实用,传授方法;四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五要讲究文采,启发兴趣;六要图文并茂,形象生动;七要典型展示,真人真事;八要区别对象,形式多样;九要衷中参西,西为中用;十要短小精悍,修改完善。这十要的核心就是,走好中医科普之路,务必提高对中医科普的认识,务必提升开展中医科普的能力。   中医科普任重道远,它的历史使命,除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

  • 中医科普人 中西医配合好

    中医科普人 中西医配合好

      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曾说:“医生治病有两种手段,一是药物,一是语言。”实际上,医生用语言治病的过程就是向大众普及医学科学的过程。有鉴于此,拿起笔,张开口,向大众普及中医知识,是每一位中医药科技工作者份内的工作,是其神圣的义务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反观前一时期国内出现的养生乱象,与其说“伪养生”和“假养生”在招摇撞骗,莫如说中医药科技工作者忽视了科普,把本应属于自己占领的阵地“拱手相让”。中医科普任重道远,它...

  • 读《走好中医科普路》有感

    读《走好中医科普路》有感

    在第二届全国悦读中医活动中,有幸拜读了由全国中医药科普专家马有度、马烈光、宁蔚夏、海霞编著,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走好中医科普路》一书,受益匪浅,感慨良多。 全书由中医科普名家感悟、中医科普范文展示、中医科普活动风采三个板块组成,汇集了全国各地28名知名中医药科普专家撰写的科普之路和科普感悟,采撷了38篇精品科普范文,介绍了全国及部分省市中医药科普活动,和“中医中药全国行”盛况。全书文字流畅,语言生动,情感真挚,事迹感人,内容充实,实用性强,读起来令人兴奋激动。尤其当得知该书于...

  • 《贺普仁针灸医案集》简介

    《贺普仁针灸医案集》简介

    为了继承和发扬针灸事业,总结积累针灸诊疗经验,提高临床疗效,更好地减轻患者的痛苦,担当起现代医生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由王红伟、谢新才、王贵春等多位贺普仁的徒弟编写了一本贺普仁教授诊疗学术及经验传承的专著——《贺普仁针灸医案集》。意在传承、传播、传扬中医针灸。贺老在针灸界有很高的影响力,他德高望重,有独特的取穴经验和精湛的临床技艺。本着客观、求实、慎重、细致的原则,力求全面展示针灸名家风采,展示贺老的学术价值。 王红伟、谢新才、王贵春等从事针灸门诊、教学、研究工作多年,随诊国医大贺...

  • 聚人才搭平台强化中医药科普宣传

    聚人才搭平台强化中医药科普宣传

    中医药学凝聚着中国古代的哲学智慧、健康养生理念、防病治病的理法方药等,全面、系统、完整地保有中华文明的核心理念,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阴阳平衡的整体观、统一变易的世界观、义利相济的人生观、仁者爱人的处世观、贵中尚和的价值观等六大核心理念,持续传承至今已逾五千年,独具特色、生生不息。要把这一“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交到广大百姓手中,中医药科普及宣传工作尤为重要,国医大师邓铁涛曾呼吁“中医学呼唤科普”。 加大中医药科普宣传力度 目前,部分医学工作者仍存在...

  • 结识中医科普大家马有度

    结识中医科普大家马有度

      时间易逝,日月如梭,转眼已过25年了,在我的中医学术生涯中,尽管已参加、主持过中医药学术会议,但1988年9月19日在湖北省黄石市举办的首届中医科普研讨会至今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这次会议是由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医专家、科普作者参加的一次中医科普工作研讨会,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性中医科普工作研讨会,为今后中医科普工作的发展吹响了集结号,具有里程碑意义。   结识中医科普大家马有度   在黄石会议上,我有幸认识仰慕已久的重庆医科大学教授马有度。马教授时任重庆医科...

  • 优秀中医科普读物的三要素

    优秀中医科普读物的三要素

    专家 简介:毛德西,男 ,69 岁,河南省中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教受、硕士生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全国首届百名中医药科普专家。临床工作近50年,近年来在诊病之余,还研究中医养生保健。 近年来,在大小书店及报刊亭内,中医科普读物及医药科普报刊琳琅满目,这对提高百姓的养生保健认知无疑是有益的。但翻开细阅,形式雷同、内容空洞者多,而通俗易懂、实用新颖者少。其中原由,与作者的中医知识与文化素养有密切关系。有的作者,从未给病人扎过针拔过罐,却在那里讲解针灸养生;有的从未把丈脉看过病,却在那里讲中医的...

  • 让中医科普姓“普”

    让中医科普姓“普”

      近日读《名老中医马有度趣谈养生保健》,职业病发作,眼睛盯的不是书中知识,却研究怎样写科普才能得到读者认可。《名老中医马有度趣谈养生保健》无疑是一本受读者认可的书,听说即将第3次重印。   中医科普面向的是普通群众,一定要先姓“普”,可惜很多中医作品首先姓了“医”。姓“医”当然不错,而且应该是作品的根基,但不能是表现形式。不然,辨证论治一绕,“之乎者也”一引,就把很多姓“普”的读者吓跑了...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