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发热
-
外感发热不退中医方
处方:柴胡18克,黄芩、水牛角粉(先煎)、丹皮、法半夏各10克,生姜、甘草各8克,红枣4枚,党参、桔梗各12克,生地、白芍、葛根各15克。 用法:用清水4碗煎余1碗半,分2次服,隔4—6小时服一次。当天服药,次晨多可退热。小儿按成人体重比例酌减用量。 功效主治:解肌退热,凉血平肝。主治外感发热不退,中医辨证属热入营血型。症见外感发热数天不退,入夜热甚,或稍高热即易抽搐的小儿,可伴咽痛、流涕,少咳嗽,身疼,舌红,脉弦数。 专家点评:此方是小柴胡汤合犀角地黄汤化裁而来。方用小柴胡汤加桔梗、葛根解肌退热,对少...
-
中药擦浴治疗外感发热
中医将发热分为内伤发热和外感发热。外感发热多由感冒、流行性感冒引起,临床上退热方法虽有很多种,但用中药擦浴不仅降温快,还能消除高热带来的头痛、全身肌肉关节痛等,比酒精擦浴效果更好,用中药擦浴治疗外感发热首先要对症治疗,对于不同类型的发热要使用不同的药物。 一、外感风寒:主要症状是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声重,鼻痒喷嚏,流涕清稀,咳嗽痰多,肢体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等。可用荆芥、羌活、防风各10~20克,加水100~200毫升,煎20分钟。 二、外感风热:主要症状为发热恶风或微恶寒,头痛,鼻塞流脓涕,...
-
治外感发热100例“柴芩石膏汤”
外感是指人感受六淫、疫疠之气等外邪。病邪或先侵犯人体皮毛肌肤,或从口鼻吸入,均自外而入,初期多有寒热或上呼吸道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就会出现外感发热。对于此类发热虽不算什么大病,但其发热会导致一系列不适,诸如头痛、乏力、呕吐、口渴等,如处理不及时会导致如心肌炎、关节炎、肾炎一类变证。因此,应及早治疗。自2002年来,我们以经方小柴胡汤为基础,自拟“柴芩石膏汤”,具有退热解毒、外透内清之功,用治外感发热100例,退热效果良好。 组成:柴胡15克,黄芩10克,石膏30克(先煎),连翘15...
-
青荷液灌肠治小儿外感发热 穴位按摩
外感发热是儿科临床常见急症之一,由于小儿神气怯弱,发热容易引起惊厥等重症,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应及时诊疗。 中医中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有明显优势,近年来已研制出多种抗病毒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中药制剂,但多属口服,虽有注射剂但可引起患儿的恐惧和痛苦;口服中药,患儿很难接受,有时还可引起患儿反射性呕吐。因而,开辟新的中药给药途径,采用中药外治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已引起众多医家和广大患儿家属的关注。 浙江省富阳市中医医院最近通过专家验收的《青荷液灌肠联合穴位按摩治疗外感高热的临床研究》提出,中药灌肠联合...
-
主治小儿外感发热鼻塞咽痛 幼科升降汤
李乃庚,1939年生,江苏省盐城市人,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苏省名中医,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专家。 从事儿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余年,精于儿科杂病,善用外治疗法。主编出版《小儿外治疗法》等学术专著8部,参加编写《实用中医儿科学》等医学著作5部,发表论文50多篇,获省市科技进步奖5项,国家专利2项。 组成:薄荷6克,连翘10克,钩藤10克,望江南10克,焦楂曲各10克,莱菔子10克,陈皮6克,蓬莪术10克,生军1克,蝉衣6克,板蓝根30克,甘草5克。...
-
柴瑞霭 风温外感发热案验案介绍
柴瑞霭,主任医师,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受益匪浅。春季外感热病,柴瑞霭教授认为:春季是冬季冷冽的寒气渐退,气温回升,由寒变暖的季节。这个季节的特点是风木当令,阳气升发,气候先由寒转温,再由温渐热,若温暖多风,感受风温病邪成为风温;若春阳过盛,感受温热病邪形成春温;春季又是寒冬已过,春暖已至,然寒温交替反复,若偶为风寒所折,体弱者易发为中风,体强者易发为伤寒。今将柴瑞霭教授的验案介绍如下: 案:风温外感发热案 舒某,女,46岁。2016年3月23日初诊。...
-
宣上调中法的临床治外感发热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孔光一宣上调中法在温病临床中的应用 孔光一老师是首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批全国中医药师承博士后合作导师。宣上调中法是孔老师在温病临床中常用的治疗方法。温病是感受温邪引起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包括现代医学的多种感染性和传染性疾病。宣上调中法根据病邪侵犯路径及疾病传变规律,在调节机体脏腑功能的基础上,达到祛邪外出、邪退正安的目的。此法对于指导发热性疾病、肺系疾病、儿科疾病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笔者根据跟诊学习经历结合相关文献及医案,对该治法内涵、作用机理以及具体临床应用进行梳理和总结...
-
小儿外感发热 中药药浴
半岁的小宝1周前因受凉流涕,发热、打喷嚏,口服西药效果欠安,遂寻求中医医治。在湖北省襄阳市中医医院儿科,经医生辨证后,确诊小宝为风寒型伤风,主张中药药浴医治,在继续医治5天后,小宝伤风康复。 小儿外感发热是儿科门诊的常见多发病,尤以婴幼儿最为多见,在儿科急性感染性疾病中占首位。该病多由外感风邪所造成的。婴幼儿发病时症状大多较重,以发热恶寒、咳嗽、流涕为主要体现。西医在医治上以解热镇痛及对症医治为主,一起加用抗生素。因为小儿脏腑娇嫩,五脏六腑功用未完善,加用抗生素易伤及脏腑,并发生耐药性及毒副效果。...
-
外感发热(病毒性伤风)营卫不好阵发性发热汗出
•营卫不好阵发性发热汗出 李某,女,53岁。诉阵发性发热汗出一年余。每天发生2~3次。前医按阴虚发热医治服药10余剂罔效。问其饮食、二便尚可,视其舌淡苔白,切其脉缓软无力。辨为营卫不好,卫不护营之证。当和谐营卫阴阳。用发汗以止汗的办法,为疏桂枝汤:桂枝9g,白芍9g,生姜9g,炙甘草6g,大枣12枚。二剂。服药后,啜热稀粥。覆取微汗而病瘳。 夫营卫者,人体之阴阳也,宜相将而不宜相离也。营卫和谐,则阴阳和谐,卫为之固,营为之守。若营阴济于卫阳、热则不发;卫阳外护营阴,汗则不出。今营卫不好...
-
外感发热之低热 清虚热组方加减
周某,男,37岁。2006年2月16初诊:患者低热两个多月,午后37度至37.2度,到大约下午8点后热退,自觉头晕头重,舌红苔少,脉沉细数。2005年11月曾发热至38度。患者有慢性鼻炎病史,无恶风寒,偶有胸前不适感,经西医药治疗,无明显好转。处方:柴胡10g,黄芩10g,青蒿10g(后下),钩藤15g(后下),蝉衣5g,芦根30g,地骨皮15g,桑白皮15g,甘草5g,桔梗5g,乌梅5g,四剂。2006年2月22日二诊:患者胸前不适感减,仍低热,36.3至37.3度,舌红,苔白,脉细稍数。处方:桑叶10g,菊花1...
-
中医治疗外感发热的组方用药规律
本文总结中医治疗外感发热的组方用药规律,使用频次前3位药物为炙甘草、黄芩、柴胡;药物组合使用频次前3位为炙甘草、黄芩,黄连、黄芩,栀子、黄芩;药物关联系数前3位分别为麦冬、鳖甲,麦冬、大黄,连翘、厚朴。提示外感发热用药以清热药、补虚药、解表药为主,其次是泻下药、化痰止咳药。对外感热病的用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摘要] 目的:总结中医治疗外感发热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整理中医治疗外感发热相关经典方剂,并录入至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运用软件集成的数据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法、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数据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