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李士懋

李士懋

  • 李士懋养阴祛湿法治疗湿证经验

    李士懋养阴祛湿法治疗湿证经验

    李士懋 ( 1936—2015) ,男,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教 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医大师,第二、三、 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工作 50 余年,学验俱丰,临床疗效颇 佳。坚持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辨证论治,尤重脉诊,临床擅 长应用中医疗法治疗急症、心脑血管病及内科疑难杂症等。 临床治疗湿证多以苦寒燥湿、淡渗利湿为主, 而养阴之品多滋腻助湿,二者很难一起使用。李士 懋教授在 “湿盛则燥” [1 ] 学术观点指导下,临证采 用养阴...

  • 李士懋将汗法分为广义发汗法与狭义发汗法

    李士懋将汗法分为广义发汗法与狭义发汗法

    •李士懋认为发汗法可广泛用之于临床各科疾病,不仅局限于解表,在以“平脉辨证”为主的辨证理论指导下将发汗法应用到里证、虚实夹杂证、阳虚寒凝证。 •李士懋将汗法分为广义发汗法与狭义发汗法。广义发汗法是指用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使阴阳调和,可使正汗出者;狭义汗法,是指服发汗剂或应用针熨灸熏治法,必令其正汗出的一种方法。 李士懋教授为第二届国医大师,中国中医科学院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家药审委员,第二、三、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

  • 李士懋教授诊治水肿

    李士懋教授诊治水肿

      近来,笔者治疗一位患者未效,转由李士懋教授诊治,此番感悟非平时在旁侍诊观师诊病抄方可比,故述之与同道共享。   2012年2月10日,笔者一友携其母来访,诉其母双下肢水肿,夜晚加重2年。查体:双下肢水肿+++。平时口渴喜饮,小便短少,怕冷。医院全面体检并无异常。诊其脉沉弦,思及“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其脉沉弦,乃阳气不足之征,故予五苓散加附子、肉桂以温阳化气行水,小便短少加车前子以利水治标。处方:桂枝10g,茯苓12g,泽泻15g,炮附子8g(先煎),白术10g,猪...

  • 李士懋毕生献身中医 深深热爱祖国医学

    李士懋毕生献身中医 深深热爱祖国医学

    我如今已年近八旬,对生活无苛求,随遇而安,对名利早淡然物外了。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河北中医学院能建一座河北名医馆。河北历史上名医辈出,不乏学派鼻祖等重量级的大医,可至今无一个全面反映河北中医历史的博物馆,希望新独立的河北中医学院借省部共建的契机,在河北打造一个全国的中医圣地。 我自编自写了一幅对联,以志心声。上联:夫妻毕生献身中医,深深热爱祖国医学。下联:一世看病教书著述,相濡以沫壮心未歇。横批:扪心无愧。 李士懋,1936年出生,山东黄县北马镇人。1956年毕业于北京101中学,1962年...

  • 国医大师李士懋 平脉辨证思辨体系

    国医大师李士懋 平脉辨证思辨体系

    第二期“国医大师临床经验传承与研习班”日前在昆明开讲,第二届国医大师李士懋带领多位弟子为参会医师开展了平脉辨证培训,260多名来自云南及周边省区二级以上中医院和三级综合医院有关科室医师参加培训。 本次传承与研习班由中国中医药报社和中华中医药学会联合主办,云南省中医药学会和云南省中医院联合承办,江阴天江药业协办,昆明圣火药业(集团)特约支持。 以下为李士懋及各位讲师授课内容精编: 李士懋,第二届国医大师,1936年生,山东黄县人,河北中医学院主任医...

  • 李士懋平脉辨证体系传承七步法

    李士懋平脉辨证体系传承七步法

    以脉诊为中心,循序渐进,分步实施,将理论与实践学习相结合,将系统与随时讲授相结合,将口传笔授与执手施教相结合,将长期与分段培养相结合,将老师与学生互动相结合,将激发学生兴趣与督导学习相结合,最终使学员成为名副其实、具有思辨能力的学术继承人—— 中医传承有三个层次:一是老师诊病经验的传承;二是老师学术思想的传承;三是老师思辨能力的传承。三个层次,依次深化升华。其中,老师思辨能力的传承是授人以渔的教学方法,是活学活用的教学方法,是帮助学生解决一切困惑的根本,因此,也是中医传承的最高层次...

  • 国医大师李士懋从痰瘀论治现代疑难杂病

    国医大师李士懋从痰瘀论治现代疑难杂病

    •现代疑难杂病多符合中医痰邪黏滞胶结、缠绵难愈的特点。李士懋提出,治痰不可拘泥于肺、脾、肾三脏,而当从五脏全面考虑,辨证治疗,并贵在加减。 •现代疑难杂病亦多符合中医瘀血特点,李士懋在临床上治疗瘀血证推崇仲景和王清任逐瘀诸方,并强调应用活血化瘀法必须辨证论治,切不可一味活血。 •现代疑难杂病临床最为多见的是痰瘀互结证,较单纯的痰证或瘀证更加缠绵难愈,故治当缓图,应善于守方,既攻逐邪气,又不伤损正气,方为王道之法。 近年来,因自然环境的污染、饮食结构的改变、...

  • 李士懋脉诊三纲鼎立说

    李士懋脉诊三纲鼎立说

    古人云:“先议病,后议药”,强调明确诊断的重要性。国医大师李士懋认为,治病不效主要原因是辨证不清,要想辨证清楚准确,就必须提高四诊水平,而提高四诊水平的关键,则是提高脉诊的水平。因此,他在仲景“平脉辨证”和其他脉学大家思想的启悟下,写出了《脉学心悟》和《濒湖脉学解索》两本脉学专著,创立了以脉诊为核心的辨证论治体系,即脉诊辨证大纲说、虚实脉诊大纲说和气血脉理大纲说,笔者将其总结为“脉诊三纲鼎立说”。 脉诊辨证大纲说 李士懋认为...

  • 缅怀恩师李士懋教授

    缅怀恩师李士懋教授

    10月25日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永远地离开了他深爱的中医事业,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追昔抚今,感慨良多。李士懋老师一生致力解除病家疾苦,潜心中医学术研究,建树颇丰,有感于当今医学西重中轻,中医瑰宝渐被埋没,先生晚年挺身而出,全身心投入了中医传承工作,可谓呕心沥血,死而后已。 每周五次门诊带教,每次门诊看60~80个病人,时间不够用,只好早来晚走,上午门诊下班时间常常要拖到下午1点多,看病过程中不但要对病人进行详细的诊疗,还要根据每个病人的具体病情,给学员作详细的讲解,手把手地教授如何诊脉。有的病人病情很重,由家...

  • 李士懋教授说:研读经典 汲取精华

    李士懋教授说:研读经典 汲取精华

    •李士懋教授说:“《内经》《难经》乃中医之根,《伤寒论》《金匮要略》犹中医之干,而各家经典著作犹中医参天大树之枝杈,在众多枝杈上长满绿叶红花,结出累累硕果。时至今日,中医这棵大树仍葆其旺盛生命力,有着巨大发展空间。” •李士懋教授认为,研读经典本来就需要长期的苦行僧生活,而实践经典更需要长期坐得住的坚强意志,所以成就一名中医人才非一朝一夕之功,要有耐得住寂寞和耐得住清苦的精神。 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认为,中医经典著作源远流长。它不仅包括《黄帝内经》《难经...

  • 李士懋:“八面受敌法”研习《伤寒杂病论》

    李士懋:“八面受敌法”研习《伤寒杂病论》

    治学方法对学者来说至关重要,方法对了,事半功倍;方法不对,事倍功半。 “八面受敌法” 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苏轼提出的读书方法,属于精读法的一种。对重要的作品,不能一下子完全领会,就分多个角度多次学习,有重点地研究,“每次做一意求之”,集中精力打“歼灭战”,逐一攻克再融会贯通。初读经典,这也不懂那也不懂,有四顾茫然之感。八面遇敌,不能四面出击,当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这就是“八面受敌法”的读书思路。...

  • 国医大师李士懋滑脉脉象 滑脉主热说

    国医大师李士懋滑脉脉象 滑脉主热说

    国医大师李士懋非常重视脉学研讨,在脉学方面有许多立异与发挥,被誉为“仲景平脉辨证的擎旗人”。笔者深受恩师的影响,重视从“脉诊三纲鼎立说”动身进行临床实践。滑脉在临床上是很常见的脉象,故重视滑脉研讨对提高临床水平具有重要的含义。 滑脉脉象 历代医家对滑脉的知道是共同的,描绘滑脉脉象如丸滑,圆活流利。《脉经》描绘更为形象:“滑脉,往来前却,流利曲折,替替然与数相似。”唐代孙思邈曰:“按之如珠子之动,名曰滑。&rdqu...

  • 携手中西医 国医大师李士懋逝世

    携手中西医 国医大师李士懋逝世

    10月23日,由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共同主办的中西医结合北京论坛(2015)在京召开。京津冀三地中西医结合学会共同签署合作协议。 大会执行主席、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介绍,三方将搭建起学术交流平台、成果创新转化平台以及人才综合培养平台,发挥京津冀中西医结合人才智力资源优势,加强中青年医师特别是基层医师的全面培养,整合三地学术资源,促进优势医疗资源共享。 京津冀中医、中西医结合青年人才培养—“...

  • 国医大师李士懋学术传承研修班

    国医大师李士懋学术传承研修班

    日前,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河北中医学院李士懋名医传承工作室承办的国家继续教育项目——2015年国医大师李士懋学术传承研修班在河北石家庄举办。 培训班上,代表们观看了介绍国医大师李士懋生平事迹和学术成就的视频,大家沉痛哀悼,深情缅怀。李士懋治学严谨,勤求古训,博采众长,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平易近人,深受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和患者爱戴和尊重。此次培训班是李士懋教授去世后举办的首次传承学习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院院长刘清泉、河北省首届十二大名医刘亚娴教授、江西省名誉名中医姚梅龄、河北省...

  • 李士懋:论中医之创新

    李士懋:论中医之创新

    •李士懋说:“抚思历代名家,无不悟透经典的某一观点,加以发挥,广泛应用,而成为某一学派宗师或不朽之大家。此即王永炎院士所倡‘发皇古义创新说’,这是发扬中医学的正确途径。”   •完全用西医标准和指标来衡量中医和阐释中医机理,对提高中医辨证论治水平帮助有限,对促进中医发展的作用亦有限,中医应该有自己的特色标准。   •首先要对中医再认识、再评价,摆脱科学一元论和唯西方科学的偏见,真正承认中医这一独特的科学体系,深刻认识中...

  • 缅怀恩师李士懋先生

    缅怀恩师李士懋先生

    前几天,偶尔翻开一本曩昔的笔记本,从中心发现一张李士懋先生为我开的处方。方纸略显发黄,但纸上那洒脱而又极具特性的字体看起来仍是那么了解。睹物思人,十几年来与先生之间的往事又浮现在眼前。 2002年,我进入河北医科大学就读,李士懋先生的台甫已如雷贯耳。无论是课上的教师们,仍是高年级的学生们,对先生的医术和为人无不交口称赞。关于在高中阶段就现已开始学过一点中医常识的我,是多么巴望可以一睹咱们的风范!可是不巧的是,先生一年前刚好退休,现已不再为本科生授课,所以我心中充满了惋惜。 就在这时,一位要好的师...

1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