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脉诊

脉诊

  • 中医脉诊治血崩

    中医脉诊治血崩

      脉诊为中医四诊之一,受王叔和《脉经》所云“脉理精微,其体难辨,浮紧弦芤,辗转相类,在心易了,指下难明”的影响,有人认为脉象难于捉摸,多凭主观感觉,十人十异,不足为据。   究其实,脉诊难道纯属摆设吗?徐春甫谓:“脉为医之关键,医不察脉,则无以别证,证不别,则无以措治。”《玉函经》言:“脉为医门之先,其理微妙……切而知之以察其内,证之于脉不可偏废。”笔者从医40余年,深感脉诊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性。比如对常见的感冒,...

  • 中医人是怎样看待“脉诊验孕”问题

    中医人是怎样看待“脉诊验孕”问题

    •与其动辄诋毁一门根本不了解的学问,不如努力发掘,为国人、为全世界人民,做一点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实事。 •在临床工作中,没有一种仪器可以代替医生直接接触病人,没有真正“多余”的检查。医生越多接触病人,发现的问题就可能越多。而在这些徒手检查上建立起的临床思维,才是医学的最大价值所在。 •中医自古是反对但凭一脉而诊病的,最讲究四诊合参。望闻问切,缺一不可。 今天虽然是周六,却是我固定的门诊日,工作很忙,下班到家,才看见一个朋友@ 了我的微博,提醒我看一封&...

  • “脉诊验孕”止于智者

    “脉诊验孕”止于智者

    胶胶扰扰几时休。继2006年“废除中医”的声音一度甚嚣尘上之后,今年,又有一个奇特的乱象上演。前不久,微博名为“烧伤超人阿宝”的北京积水潭医院烧伤科医师发起“脉诊验孕”挑战赛,如验孕准确率超过80%,他将不再称中医是“伪科学”。近日,该挑战赛组织方正式发布实施方案。 对于此次“挑战赛”,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脉诊验孕”约战毫无意义。基于此,本报记者特联系国医...

    养生秘方 2024-03-07 13 0 脉诊
  • 脉诊是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灵魂

    脉诊是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灵魂

    最近,一场关于“脉诊验孕”的中西医约战受到很多人关注,在热烈的网络讨论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以现代诊疗技术的进步来否定中医的基本技能,是否有失偏颇? 脉诊是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灵魂,四诊(望、闻、问、切)之中,以脉诊为首。早在1700多年前,西晋人王叔和著有一本《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脉经》中根据脉象的频率、节律、充盈度、通畅的情况、动势的和缓、波动的幅度等不同,将脉象总结为24种,包括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并详细记录了每一种脉...

  • 脉诊纳入“诸诊合参”当中

    脉诊纳入“诸诊合参”当中

      读《李培生医书四种》和《伤寒论注疏正》自序中有这样的话:“脉为证之一,如脉浮主表……然阳明病亦有浮滑、浮紧、但浮;三阴之脉,更有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当知仲景脉法,是用证以合脉,非拘脉以论证也。”   笔者由此想到,很多书中所述的“脉浮主表”是否准确?读完前面这段话后,应能给出否定的回答。这对无限夸大脉诊者,也是一个当头棒喝。不如换个说法:“脉浮可以提示有表症”,这是对的。...

  • 祖国医学四诊之一的脉诊

    祖国医学四诊之一的脉诊

      余有志于斯文经年矣!文章之标题亦为数年之前所拟,奈何提笔竟不知从何处写起,遂搁笔以待。近日,偶观一脉诊图,图中老者鹤发童颜、髭须飘然;长辫结于脑后、正襟坐于案前,俨然一副清朝名医装扮。然,其右手捋其髭须,左手无名、中、食指依次切于妇人之寸、关、尺,切脉之布指谬矣!吾观及此处,不禁哑然!霎时,数年前之思涌上心头,特提笔补著前文以叙之。   遥想学医之初,闲暇时分侍诊于兰州名医丁立钧处,丁师诊治之余授之诊脉之道,今言犹在耳!人身骨度同身分寸,鱼际至尺泽是为一尺二寸,掌后高骨之隆起即今日解剖学所谓桡骨茎突是也...

  • 张锡纯远绍仲景 辨证论治重脉诊

    张锡纯远绍仲景 辨证论治重脉诊

    近代中医大师张锡纯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他是较早运用中西医理论研究《伤寒论》的医家之一,对《伤寒论》的阐发见解独到,对学者启发匪浅。 远绍仲景 辨证论治重脉诊 张锡纯认为,通过对脉诊的辨证,可以分析病情、确定病位、掌握病候、执简驭繁地辨证论治。 判断疾病性质主要依据脉诊,这在古代经典中早有论述。如《伤寒论》140条:“太阳病之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

  • 体现出脉诊在临床的独特价值

    体现出脉诊在临床的独特价值

      笔者的老师上海同济医院中医科杨毅勇曾说:“中医说穿了,一个就是诊脉,一个就是辨证,两个掌握了,中医基本就差不多了。”而他本人也主要依靠脉诊了解病情,赢得患者的信任与信心,再凭着精湛准确的辨证,抓住病机,有的放矢,从而效若桴鼓。临床上很多病人对其脉诊技术非常佩服,以为“神矣”,对中医也更加信任。   可能正因为有像杨师这样精通脉诊、疗效卓著的中医,生活中许多人喜欢以脉诊探测医生的水平。这固然有所偏颇,但也体现出脉诊在临床的独特价值。   其实,中医的望、...

  • 中医临床脉诊 平脉辨证医案

    中医临床脉诊 平脉辨证医案

    在临床中,脉诊能够占到50%~90%,在《溯本求源》这本书里有记载。尤其是一些说不出症状来,或者是症状罗列很多,或者这个人症状一点都没有的情况下,脉诊定性、定位、定程度、定势的“四定”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首先定性。证与脉符合时,证虚脉虚,热则脉数,寒则脉迟,这就是对疾病性质的判断。尤其对一些危重、病情复杂,或症状很少、缺少辨证依据的病人,或症状特多,令人无从着手的病人,更要依据脉诊来判断。 定病位。症状在上,病位在下,或症状在下,病位在上,更须以来脉诊进行判断...

  • 学习临床脉诊文献 从例子中得到启发

    学习临床脉诊文献 从例子中得到启发

      作者简介   余瀛鳌,中国中医科学院专家委员会委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古籍领导小组成员、当代中医药技术中心顾问、中华中医药学会文献分会主任委员等,是我国中医临床文献学科带头人。临床精于中医内科,长于治疗多种疑难病证。主编《中国传统医学大系》、《中医大辞典》、《现代名中医类案选》、《中医古籍珍本提要》、《中国传统医学大系》、《中医古籍新点新校新参考系列》、《新安医籍丛刊》等多种医籍。发表学术论文近300余篇。   ●学习中医药学,必先打好学术理论的基础,而其中必读的学术临床典籍和医古文,又是...

  • 所谓脉诊 所谓望诊

    所谓脉诊 所谓望诊

    所谓脉诊,主要是通过按触人体不同部位的脉搏,观察脉象的变化,以此来诊断病情。因为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脏腑气血发牛病变,血脉运行就会受到影响,脉象就会产生异化,而脉象的变化与病变的部位、疾病的性质,以及体内正邪阴阳盛衰的情况紧密相关。如果病位浅,在体表,脉象就浮;如果病位深,在体里,脉象就沉:如果疾病属寒则脉迟,疾病属热则脉数;邪气盛则脉实,正气虚则脉虚。所以,中医在临床实践中,可以通过脉诊推断疾病的发展。这其实是利用了阴阳和五行相巨制约转化的原理。 脉象洪大的,大部分是由于阴精不足而川气...

  • 李士懋脉诊三纲鼎立说

    李士懋脉诊三纲鼎立说

    古人云:“先议病,后议药”,强调明确诊断的重要性。国医大师李士懋认为,治病不效主要原因是辨证不清,要想辨证清楚准确,就必须提高四诊水平,而提高四诊水平的关键,则是提高脉诊的水平。因此,他在仲景“平脉辨证”和其他脉学大家思想的启悟下,写出了《脉学心悟》和《濒湖脉学解索》两本脉学专著,创立了以脉诊为核心的辨证论治体系,即脉诊辨证大纲说、虚实脉诊大纲说和气血脉理大纲说,笔者将其总结为“脉诊三纲鼎立说”。 脉诊辨证大纲说 李士懋认为...

  • 中医脉诊看脉象

    中医脉诊看脉象

      在公元前五世纪,我国就已经出现了脉诊,并一直沿用至今,充分证明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科学性。现代脉象研究证实,脉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心脏的功能、血管的机能、血液的质和量。这三方面决定了脉象出现某些形态的改变,即脉动应指的形象,也即脉象。脉象首先可显示这三方面因素的病变,其次可据其推断其他的病变。显然,脉象是有其客观存在因素的。   心脏是形成脉象的动力器官,所以脉象首先可反映心脏的病变。如冠心病、心脏供血不好、心功能低下等可通过脉象有所反映。如当冠心病形成的时候,心脏可有停跳现象,这时通过脉象就可发现脉搏停...

  • 中医精准医学:脉诊 分级诊疗

    中医精准医学:脉诊 分级诊疗

    “脉诊作为中医精准定位的一个重要方法,在中医学今后的发展中,必将起到引领作用。”日前在浙江舟山召开的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脉象研究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年会上,会长刘炽京这一观点得到了多位中医脉象学专家的认同。 刘炽京提出,相较西医的精准医学诊疗思维,中医是针对个体个案的精准医学,中医精准医学根据异常脉动与药物和针刺对应来进行治疗。近代出现的微观脉为中医精准医学奠定了基础,通过微观脉技术,中医生更容易采集到精确靶点,为制定治疗方案和药物选择提供依据,也为辨证施治提供技术支持。...

  • 谭异伦临证倡导通过脉诊来进行病因病机分析 验之临床

    谭异伦临证倡导通过脉诊来进行病因病机分析 验之临床

    •左脉反映人体之血,宜小,属阴;右脉主人体之气,宜大,属阳。“左右分气血”诊脉观点遵循“左:心肝肾,右:肺脾肾(命)”的寸口脉左右脏腑分属原则,并以此来指导临床实践。 •寸关尺三部分别映射上中下三焦、心肝肾、肺脾肾(命)等病症,寸关尺脉动亦有阴阳之分,正常由寸到尺应由强到弱,由阳转阴,若有异常则提示相关部位、脏器病症。 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谭异伦,擅长中医药治疗各种男科疾病、妇科疾病、老年病及各种疑难杂...

  • 壮医脉诊 壮医诊断学

    壮医脉诊 壮医诊断学

    壮医脉诊为壮医按诊的内容之一。壮医脉诊是通过按脉以诊察疾病的一种方法。对于脉诊的原理,壮医主要用龙路、火路理论进行解释,壮医认为:龙路、火路网络沟通人体天、人、地三部,为“嘘”、“勒”运行通路,也是毒邪内侵途径,而壮医脉诊所选用的部位,正是龙路、火路较浅表的分支,故通过脉诊,可以测知人体正之亏盈,毒之轻重。壮医常用的脉诊法有下面几种。 1.三指四肢脉诊法 三指四肢脉诊法指以手 三指布成品字形,分别按四 肢一定部位脉搏,从而诊断 疾病。壮医三指四肢脉诊法, 据调查主...

  • 浅说脉诊学习

    浅说脉诊学习

      脉诊是中医的一部分,也是中医四诊之中最深奥的一个层面,这也是学习中医的一个难点,很多人学了一辈子的中医,对脉诊的运用却始终停留在原有的基础上没有新的突破,这是由于人的各种生理效应变化反馈都极其灵敏,脉诊揆度所得时而无常,师生授受时,难以揣度脉理。正所谓:“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迴,迴则不转,乃失其机。”过去的不可得,现在的留不住,转瞬即逝的感觉,常常在师生间无奈地发生,《内经》强调悟而后通神明:“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

  • 脉诊属切诊亦称脉诊

    脉诊属切诊亦称脉诊

    脉诊是中医四诊之一,属切诊。切诊虽居四诊之末,但它最具中医特色,是四诊中唯一直接触到患者人体的重要诊法。其历史之悠久、内容之丰富、文献之众多、涉及医学范围之广泛,都是望、闻、问三诊所不能比拟的。切诊主要指切脉,亦称脉诊。   脉诊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上古时期,上古医生做贷季、鬼臾区等在那个时候就已经讨论了脉诊。到春秋战国时期,脉诊达到相当水平。有确切文字记载的脉诊鼻祖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年)。《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所记“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 探析《醉花窗医案》脉诊特色

    探析《醉花窗医案》脉诊特色

    《醉花窗医案》 是清代医家王堉所著, 并未刊 行, 只有抄本存世, 1976 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排印 出版。本书作者为清代医家王堉, 字蓉塘, 号润园, 山西介休县人。其著述有二, 一为《醉花窗遗稿》 , 注明 “已刊” ; 一为《脉案》 未刊, 故《脉案》 疑即本 书 [1 ] 。王堉本是举业出身并非医生, 通过博览群 书、 兼收并蓄以汲取经典医籍之精华。其诊病问药, 颇有清代儒生严于考据、 重视格物穷理的特点。他 重视对疾病关键病机的辨析, 并对病机的鉴别诊断 思路非常清晰, 确有所长。...

  • 脉诊的坚满与空软 脏腑阴阳的盛衰

    脉诊的坚满与空软 脏腑阴阳的盛衰

    本文从词义延伸角度分析《内经》中虚实各含义之间的关系,认为虚实本义为大土山和财物粮食充足,在脉诊引申为空软和坚满,在气血分析中引申为无和有,在阴阳五行及藏象学说中引申为盛衰、盈亏、有余不足等,在临床病证分析中引申为精夺和邪盛,大体反映了虚实从一般词汇逐步转为中医学专有词汇的过程。 虚实在《黄帝内经》( 后简称《内经》) 中有多个词义。周学海《读医笔记》云: “夫《内》、《难》、仲景之论虚实也 ,其义甚繁。”除虚实外,《内经》中表达邪盛、精夺含义的还有太过不及、有余不足、盈亏、间甚等,...

  • 赵绍琴通过脉诊能取得的信息和诊脉的方法

    赵绍琴通过脉诊能取得的信息和诊脉的方法

    本文为我们揭秘了赵绍琴老先生通过脉诊能取得的信息和诊脉的方法,他说自己潜心研讨了五十年,最终总结出诊脉“必分浮、中、按、沉四部,浮中为标,按沉主本,若二部之脉不同,则必参舌,色、证,以辨其真假、主次、缓急,以定其何者宜先治,何者当后医,何者须兼顾,何者可独行。”这不仅是诊脉的意义,更是诊断指导治疗的大法,好东西可遇而不可求,分享给大家。 论脉 一 先父在1930年讲诊脉时说:诊脉不是只诊出一个脉,从一个脉就定病。诊脉必须诊出脉的病位,脉的虚实、寒热、表里、气血,...

  • 单手诊脉是脉诊的最大误区

    单手诊脉是脉诊的最大误区

      思健先生《脉诊里的误区》一文,深有感触,文章简短,文笔流畅,把当今某些脉诊里的误区揭露到位,入木三分。不过,“用脉搏的均匀度,以分促脉、结脉、代脉或微脉、散脉”一节值得商榷。古籍载:数而有止为促,迟而有止为结,止不能回或止有至数为代。拙见认为,微脉系察指下之力,散脉是察指下之形。故微、散与促结代脉不能混为一谈。除此之外,笔者还有一个观点,即“单手诊脉”系脉诊里的最大误区。   余幼承衣钵,记得先父教学诊脉时,明确指出:诊寸口脉时,要用左手去诊病员的右手之脉,用右手...

  • 学习中医脉诊

    学习中医脉诊

    学习脉诊如何登堂入室是个永恒的话题,尝与一师弟谈传统脉诊的境界,笔者不揣浅陋,妄而论之。 语之曰:“约而言之,三言可毕,三言者,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山外还有山,水外还有水。” 师弟言:“此犹禅境也?” 笑而答之:“词近意更近也。” 青原惟信禅师曾言:“老身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

  • 《伤寒杂病论》脉诊部位 脉法定位

    《伤寒杂病论》脉诊部位 脉法定位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脉法探析 桂林古本 《伤寒杂病论》 是我国近代发现的 《伤寒 论》 古老版本之一, 由张仲景第 46 代孙张绍祖传出, 据其自述为 《伤寒杂病论》 第 12 稿 [1 ] 。本书面世后争 论较大, 有人认为是伪书, 也有相当部分人认为是真 本, 虽然真伪难以考证, 但作为仲景书传本之一, 其篇 章齐全, 法律谨严, 条理清晰, 载方完整, 错讹较少, 实 是一种较好的传本。全书载方 326 首, 比宋本《伤寒 论》 和 《金匮要略》 多出 88 方和不少条文, 整体较宋本 《伤寒论》 多出...

  • 名老中医脉诊巧断死生(上)

    名老中医脉诊巧断死生(上)

    已故著名老中医岳美中先生,曾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会长,是国家领导人的保健医生,多次为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治病。也曾多次接受国家的派遣,远赴海外为外国领导人用中医治愈疾病,为国家赢得了荣誉。 岳美中老中医行医50多年,治愈过无数病人,其行医经历中最具传奇色彩的,就是运用中医阴阳变化规律,在诊断一些病例时,能断定其死亡的时日,而且十分灵验。 在介绍岳美中先生的诊断病例前,让我们先来认识中国古人对一天24小时的划分方法。 中国古人将一天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其中,夜间23点至...

  • 《敝昔诊法》扁鹊以五色诊和脉诊闻名于世

    《敝昔诊法》扁鹊以五色诊和脉诊闻名于世

    《敝昔诊法》的诊断理论探析 老官山汉墓为新发掘的西汉景帝、 武帝时期墓葬, 该汉墓 共出土竹简920余支, 几乎全部是医学内容。 简书所用文字为以 篆隶为主, 符合秦至汉初简帛文字的基本特征。 故根据墓葬年 代及简书字体特点, 可以确定这批简书抄写年代为秦至西汉初 年, 故这批医简所记述的应是汉初以前的中医学内容。 《敝昔诊法》 为成都老官山汉墓所出土医学简书中的一部, 出土时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拟定名为《敝昔医论》 。 后经整 理发现其内容以诊法为主, 命名为《敝昔医论》则过于笼统, 不 能较为准确的概括其主旨...

  • 切脉诊病术的鼻祖扁鹊

    切脉诊病术的鼻祖扁鹊

    切脉,也称脉诊、把脉,是中医诊察疾病的一种重要方法,更是中医通过切脉了解病人病情的“拿手好戏”,据此推测疾病的发展变化,进行处方;治疗。是谁发明了切脉诊病术呢? 据传,在距今24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上卿赵简子突然病倒了,昏迷不醒,气息全无。众人都认为他已断气死亡。为了稳妥起见,众人请来当时的名医扁鹊帮忙判断。扁鹊从赵筒子的手腕部触摸到他还有微弱的脉跳,于是断言他未亡。经他精心调治一周后,终于使赵简子“起死回生”。 还有一个类似的传说。一次,扁鹊路过虢国,见举...

  • 脉诊是中医诊察疾病的重要手段

    脉诊是中医诊察疾病的重要手段

    张锡纯诊识数脉探析 脉诊是中医诊察疾病、收集病情资料的重要手段, 但长期以来, 由于其“脉理精微, 在体难辨, 心中了了, 指下难明”, 临床难以掌握, 因此传承和研究脉诊, 是中医学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医学衷中参西录》系清代名医张锡纯所著, 经统计, 该书中共39首方药、69例医案涉及数脉[1]。笔者总结该书中对数脉记载, 探讨张锡纯对数脉的认识, 概述如下。 脉数主虚 1.脾阴受伤 张锡纯对数脉的理论认识, 以脾脉主和缓为出发点。认为脾脉缓大, 为太阴湿土之征...

  • 四肢皮纹络脉诊病原理 临床皮纹诊法感悟

    四肢皮纹络脉诊病原理 临床皮纹诊法感悟

    论皮纹络脉诊法 皮纹主要是指人类与灵长动物的手掌和足底特殊纹线走向的生理花纹, 尤其是指、趾末端最为密集突出。研究皮纹结构、发育、遗传、群体分布及其相关应用的科学, 称皮纹学 (dermatoglyphics) [1]。早在二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 就已经注意到皮肤纹理对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并逐步开始运用到中医的临床诊断中。我国是最早将皮肤纹理理论运用到医学诊断的国家。《素问·刺要论》曰:“病有在毫毛腠理者”, 《素问·皮部论》曰:“...

  • 《黄帝内经》脉诊刍议

    《黄帝内经》脉诊刍议

    《黄帝内经》( 以下简称 《内经》 ) 是我国现存 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 ,《内经》重视整体观 念,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尤其重视色、脉 诊法,其中色诊以望面之五色为主,脉诊是我国 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具特色的诊断方法 之一,对于疾病的诊断、鉴别以及判断预后具有 重要意义 。《内经》脉诊内容极其丰富,本文着重 阐述其脉诊特色。 1 独取寸口诊法演变 脉诊又称切脉,是医生用手指切按患者的脉 搏,感知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病情的诊察方 法 。《内经》收载了脉诊的理论原则和多种诊脉方 法,主要有三部九候诊...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