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 第346页

医 第346页

  • 古代医家医德故事

    古代医家医德故事

    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一文中指出,医生治病时必须“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还应当“见彼苦恼,若己有之”,要“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即医生看到患者的苦恼感同身受,内心焦急悲痛,不避忌路途艰险,无论昼夜寒暑、饥渴疲劳,全力以赴救护患者。 清代医家程杏轩在《医述》中写道:“谚云:‘医家有割股之心,安得有轻忽人命者哉?’”意思是只要能...

  • 无论西医还是中医 临床的目标就是治病救人

    无论西医还是中医 临床的目标就是治病救人

    医学是一门开放的科学,无论西医还是中医,临床的目标就是治病救人。提高临床疗效,要采取开放的态度,中西知识兼收并蓄,取长补短,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在综合医院的中医药工作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高中医药服务技能,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推动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全面协调发展,特别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疗疑难杂症等方面的突出作用,使中医药特色优势得到全面发挥。开展中西医协作攻关,围绕各医院重点专科和优势学科领域,以临床疑难病、急危重症为主要对象,组织中西医临床协作攻关组开展临床科研协作,整合中...

  • 宋金元儒医 开启中医抗疫“高光时刻”

    宋金元儒医 开启中医抗疫“高光时刻”

    在中国古代,中医抗疫的三次高峰也是中医学术发展、名家辈出的高峰时期,其背后更是一代代中医人为国为民的担当与付出。中医的抗疫历史贯穿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变的是疫情种类,不变的是中医历久弥坚的家国情怀。 医圣张仲景 伤横夭之莫救而著《伤寒论》 东汉末年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医抗疫的第一次高峰。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医家就是被后世尊称为“医圣”的张仲景。他行医游历各地,眼见百姓所受疫病之苦,促使他痛下决心,潜心钻研,著成《伤寒杂病论》,不但救人无数,也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 应开展新冠肺炎后遗症中医治疗研究

    应开展新冠肺炎后遗症中医治疗研究

    新冠肺炎疫情作为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造成大量人员感染,虽然在国内已经基本上得到控制,但是其后遗症的问题仍然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从医学的角度来讲,评估一个疾病治愈后是否会产生后遗症,一般要在疾病痊愈后6个月以上才能开始。应对这种新型病毒,治愈并不等于大功告成,会不会遗留严重并发症,还需要时间来验证。因此,笔者认为应当加强新冠患者后遗症中医治疗的研究。 新冠肺炎后遗症具有多发性、多样性、多系统性、持续性、复杂性等特点。出现的症状有呼吸困难、肌肉萎缩、嗅觉减退、精神抑郁、体力减退、内分泌紊乱等。专家认为从长远的角...

  • 保健按摩和医疗推拿有区别

    保健按摩和医疗推拿有区别

    李先生(化名)今年35岁,由于经常伏案工作,总是感觉肩颈酸痛。每次感觉肩颈不适,李先生就会到小区门口的理疗店按摩放松,按摩之后都会感觉酸痛感缓解很多。直到前两天,李先生再一次来到理疗店,在按摩师按摩的过程中,他突然感到全身一阵触电样的感觉,随即感到手脚发麻。按摩师告诉他,这属于正常现象,是压迫到了神经所致,回家休息就好。第二天,李先生四肢无力,被家人紧急送往医院。经诊断,李先生颈5、6椎间盘和增生骨质突变入椎管,压迫脊髓,经手术和康复治疗后,四肢逐渐恢复活动功能。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遇到肩颈不适,像李先...

  • 清代江苏名医叶天士 名医费伯雄

    清代江苏名医叶天士 名医费伯雄

    江苏自古中医文化源远流长,医派众多,名医辈出,出现了许多彪炳史册的医学大家,如叶天士、薛雪、尤怡、徐灵胎、费伯雄、吴鞠通、马培之、杜钟骏、恽铁樵等,可谓群星璀璨,异彩纷呈。他们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为人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话,他们所具有的职业精神,对今天的医学人文亦有重要的启示。 志存高远不唯利 清代苏州名医叶天士,其温病学说在医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他有一段至理名言:“夫以利济之心,则其学业必能日造乎高明。若仅为衣食计,则其知识自必终囿于庸俗。”这段话给医生职业指...

  • 陕西肝病专家张瑞霞的中医之路

    陕西肝病专家张瑞霞的中医之路

    张瑞霞1935年4月14日出生,陕西省西安市人,陕西省中医医院肝病科主任医师,中国共产党党员。张瑞霞从医六十余载,始终如一,不忘初心,她是同事眼中的榜样,她是病患心目中德艺双馨的好大夫。 医者仁心无私奉献 “我早到岗就能早看病,就能帮患者节省时间和花销。”这是张瑞霞常常对自己的学生及年轻医师说的一句话。年近九旬的张瑞霞依然每周坚持出门诊,并且总是提前半个多小时到达诊室,为患者精心诊治,看检验报告、把脉、开方……张瑞霞的患者覆盖西北五省,很多患者...

  • 读名著品中医之《红楼梦》 荣国府里设药房

    读名著品中医之《红楼梦》 荣国府里设药房

    古时候,有些大户人家在自己家里就设有药房,主要目的是便于家人生病时及时用药或确保药材道地纯正。 《红楼梦》里多次出现过太医、郎中进府为贾氏家人治病开方的描写。如在第二十五回,贾环故意烫伤贾宝玉后,王夫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命取败毒消肿药敷上”。第五十一回,大夫给晴雯开方后“只见老婆妇取了药来”。第五十六回,李纨等人审了药方后“遣人送去取药”……这三处用的都是“取”字而不是常见的&ldqu...

  • 中医疲药之论

    中医疲药之论

    疲药一名,藏于典籍之间,湮于文字之中,医家多忽之。叶案者,临证圭臬,习医指南,叶天士于案中屡述疲药之弊,其言之切切,后学焉能视而不见,自当引以为鉴。 疲药诠意 疲者,具有疲劳、困乏、懈怠之意,《说文解字》谓“疲,劳也”,《玉篇》载“疲,乏也”。“疲药”之“疲”,有懈怠、乏力之意,指与疾病病机、病情不相符,治疗乏效,或没有疗效的药物。疲药更侧重于无效性,而没有显著的副作用及不良反应,与现代医学安慰剂相似...

  • 从太一生水到中医人体发生论

    从太一生水到中医人体发生论

    •太一生水,太一到了后天变为了太极中和,水到后天变为了天地之心。天地万物负阴而抱阳,阴阳变化的形式是圜道,万物皆有圜道。有圜道则有太极中和与天地之心,故万物皆有太极中和与天地之心。 •事物要想生生不息,太极中和、天地之心是原动力,中华文明正是秉承了太极中和、天地之心之道,才能融合世界而生生不息。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天人相应,因而人体的发生和天地万物的发生遵循一致的规律。 中国古人的终极追求是生生不息,但如何实现呢?古人发现万物皆有圜道,让圜道循环往复、生生...

  • 陈实功“正宗”外科技术 明代最著名的外科医家

    陈实功“正宗”外科技术 明代最著名的外科医家

    中国古代,早在三千多年前就有了外科手术的记载,《周礼》中所记载的“疡医”就是用刀、剪等治疗疮疡的外科医生。然而,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外科医生的地位却十分低下。尤其是宋以后儒医的兴起,使医学界重视望、闻、问、切等医学理论与学术得到发展,而外科通常面对局部病灶,常见流脓、污血等情况,被认为是不洁和肮脏的。这就造成了外科医生地位低于内科,甚至外科治疗一度被丢弃给民间医者的现象。由此也出现了外科医学缺少基础理论支持的情况。在此背景下,中医外科史上却出现了第一大学派——&ldq...

  • 心灵保养主 古稀得良医

    心灵保养主 古稀得良医

    ◆你割舍不下的,已经不是你喜欢的那个人了,而是那个默默付出的自己。当你惊叹于自己的付出时,你爱上的,其实只是现在的自己。最后,在这场独角戏里,感动的人,只有你。 ◆容易被激怒的,大多是弱者。 我叫舒庆友,今年75岁了,家住湘潭市区,几年前查出患有肾结石,一直坚持服中药排石汤,指望结石能自行排出。但到今年春节前夕,一直感觉排尿不畅,晚上要上十几轮厕所,到医院做B超检查,才发现肾里的结石不减反增,而且越来越大,医生说非手术不可了。 因年事已高,所以自己和家人对手术十分慎重,听医界朋友介绍长沙...

  • 张震与云岭中医疏调学派

    张震与云岭中医疏调学派

    •中医的证既有反映病机性质的核心证、基础证、具体证三种态式;又有临床性质不同或又有关联的原发证(首发证)、继发证(次生证)、夹杂证(合并证)三种常见表现,张震将其命名为“证”的“两态三三构型规律”。 •“疏调气机治疗法”既以疏利肝气解郁为主,同时又辅以健脾益肾调理先后天之气,使其具有“一体两翼”更为全面的功能,体现出较完整的治疗法度。 云岭中医疏调学派是兴起于云南的一个中医学派,是...

  • 王生义诊病中医药理论 创新对药灵活运用

    王生义诊病中医药理论 创新对药灵活运用

    王生义教授系第2、6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其中医理论功底深厚,学验俱丰,擅用经方治疗内科疑难杂病,对于脾胃病、痹证及肿瘤的防治有独到见解,尤其对脾胃系疑难病证有极深的造诣。王教授熟读各家经典,秉承中医理论精髓,深入钻研《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典籍,行医50余载,用药灵活。现将王教授临证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1 中医药发展历久弥新 历经了5 000年的沉淀蓄积,中医药不断发展,近代来更是依托现代医学探知中药药理。中医学以阴阳、五行、精气为基础理论,把人体作为一个统一的整...

  • 薛雪 以医术立世 诗名为医所掩

    薛雪 以医术立世 诗名为医所掩

    薛雪(1681—1770),字生白,号一瓢,又号槐云道人、磨剑道人,又署抱珠轩、南园、河东、牧牛老朽等,清代吴郡(今江苏苏州)人,著名医学家、书法家。 以医术立世 薛雪出身于书香世家,曾祖薛虞卿是明代著名画家。薛雪少年学诗于吴江著名诗人叶燮,精于诗文。现有多种诗著传世,如《一瓢斋诗存》《一瓢诗话》等。后来因为母亲生病,他开始由儒转医,研习《内经》,学习医理。薛雪得到当时名医王子接、周扬俊等的指点,在医学方面逐渐成熟,尤其擅长湿热病的治疗,著有《湿热条辨》,系统阐述了湿热病的病因病机及...

  • 中医药抓“两头”深度介入社区防控

    中医药抓“两头”深度介入社区防控

    目前,湖北武汉的疫情防控进入深入排查阶段,社区是最基础的单元,也是最重要的单元。在疫情防控的前期,中医药第一时间介入社区,对实现关口前移、提高临床疗效和治愈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集中救治后,越来越多治愈患者重回社区,中医药对促进恢复期患者康复将发挥更多积极作用。 此次,中医药抓住社区防控的“两头”——前期干预和后期康复,有效助力打赢这场武汉保卫战。 前期干预:中医药第一时间介入社区疫情防控 国家中医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率...

  • 张伯臾教授立下习医志 守法不泥方

    张伯臾教授立下习医志 守法不泥方

    2021年8月17日下午,纪念张伯臾诞辰120周年学术思想研讨会在上海科学会堂举行。 张伯臾(1901-1987)上海川沙张江人。中医临床学家、中医教育家,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主任医师。 张伯臾教授一生深耕医林、饱育桃李,为中医药事业鞠躬尽瘁、呕心沥血。他的学生、后辈一起缅怀他、思念他。那一本本泛黄却历久弥新的书籍、跟师笔记,那一件件难忘的医案故事,那一段段感人的师生情,把我们又带回到了张伯臾教授跟大家在一起的时光。 立下习医志 少年时,面对疾病带来...

  • 疫情下,中医护理有温度

    疫情下,中医护理有温度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春节前夕,新冠肺炎疫情在蔓延,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1月25日,西苑医院首批国家中医医疗队队员出征武汉。我作为增补人员在后方听从指挥,整装待发,随时准备奔赴抗疫一线。 为帮助即将出征的战友们采购生活用品,准备医疗物资,我同护理部的老师们加班加点,以最快的速度为战友们准备好行囊。接下来的几天,医院进入了严防死守的战备状态,工作人员们每天都在紧张有序地忙碌着。 第一批队员出发后的第9天,我和其他6名战友作为首批国家中医医疗队增补人员,坐上了开往武汉的列车。 那天...

  • 中医龙雷火论

    中医龙雷火论

    火曰炎上,主乎动者也,其或为生理之常,或为病理之变,名目繁多。“龙火”“雷火”“龙雷之火”三者,源起非一,然用之则淆,常混称代指。其意其理,众说纷纭,各逞其说。观各家言此三火者,或执一而论,顾此失彼;或囿于说理,不切实用;或沿袭他家,殊无创见,总不如叶天士之论。叶氏于案中言理,实中论道,虽为一家己见,却胜数家之妄谈。兹搜罗叶案,汇其龙雷火论于一篇之中,冀望抛砖引玉。 阐理 叶氏于“龙火”“...

  • 透皮指疗术 一种湘西特色民间疗法 侗医外治法

    透皮指疗术 一种湘西特色民间疗法 侗医外治法

    侗医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及丰富的临床实践,其包括五位一体观(天、地、气、水、人),七气(热、凉、平、收、退、补、散)六味(酸涩、苦、辣、香、淡、甜)药性理论,四诊法(看、摸、算、划),十纲辨病理论(玄、象、内、外、冷、烫、强、弱、血、气),五大治则(冷病热治、热病冷治、虚病补治、水病消治、毒病排治),六大治法(表散、补虚、收止、顺排、退毒、打赶),这些都是独具特色的侗医学理论[1]。 侗医善用外治法治疗疾病,尤其是各类骨关节疾病[2]。透皮指疗术是一种通过指压、刮痧痛点,并配合特定药液发泡及膏药敷贴的具有鲜明...

  • 喻昌 不为良相 便为良医 医门有“法律” 医者笃于情

    喻昌 不为良相 便为良医 医门有“法律” 医者笃于情

    喻昌(1585~1664),字嘉言,号西昌老人,江西新建(今江西南昌)人。清代著名的医学家,后人誉其“一生自儒而之禅,自禅而之医”。喻昌在中医学理论研究方面颇有贡献,他强调辨证施治,倡导诊治规范,著有《寓意草》《尚论篇》《尚论后篇》《医门法律》等传世医书,与张璐、吴谦齐名,并称清初三大名医。 不为良相 便为良医 喻昌生于明代万历年间,本姓朱,是明代宗室宁献王朱权的后裔,与清代著名画家、八大山人朱耷(约1626~1705年)同出一脉。因祖上宁王朱宸濠于正德十四年(1589年...

  • 缅怀中医呼吸病专家史锁芳

    缅怀中医呼吸病专家史锁芳

    2021年10月13日,史锁芳教授在岗位上突发疾病,抢救无效,因公殉职。我至今仍不敢相信史锁芳教授已经逝世的噩耗。 史锁芳教授是我的师长,也是我的师兄。就在几天前,我还与史教授通话、互发微信,想请他对我的一篇关于五运六气临床应用的文章给予指导。早些时日,因为知道史教授尚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所以我一直犹豫,怕史教授拒绝我的请求。10月5日晚上,当我鼓足勇气拨通史教授的电话说明来意,史教授竟然一口答应,还鼓励我多将五运六气的临证经验撰写成文。10月6日一早,史教授主动联系我,说那篇文章他已仔细审阅,并手写...

  • 中医经方医学基于状态辨识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经方医学基于状态辨识的诊断和治疗

    •经方医学创立者、继承者和发扬者在不自觉中践行和丰富了唯象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说,经方医学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最典范的唯象科学。 •以状态为中心的本质,使经方医学不专注于疾病,而着眼于状态,以修复失衡、调节平衡为手段,达到恢复人体“健康态”的目的。 •经方医学即唯象的状态辨识医学,它基于唯象科学理论,同医经医学所采用的取象比类、基于脏腑经络理论的演绎推理有着本质的区别。 一般认为,以《伤寒论》《金匮要略》研究为代表的经方医学研究,...

  • 中医药在防控新冠肺炎中全方位行动 热敏灸治疗参与率达100%

    中医药在防控新冠肺炎中全方位行动 热敏灸治疗参与率达100%

    江西:热敏灸治疗参与率达100% 2月22日,江西11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符合国家卫生健康委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治愈标准,痊愈出院。 在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定点医院治疗的新冠肺炎患者中,热敏灸治疗参与率达100%。截至2月21日,对26位患者实施热敏灸治疗116人次,覆盖率达100%,新冠肺炎患者热敏灸得气率100%,施灸得气后患者的心情更舒畅,身体更轻松,胸闷气短、腹胀等症状即时改善达80%。 “五个一”措施服务全市隔离人员 石家庄市...

  • 赴武汉国家中医医疗队及专家名单(773人)

    赴武汉国家中医医疗队及专家名单(773人)

    专家组 天津中医药大学 张伯礼 中央指导组专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刘清泉 中央指导组专家 重症巡查专家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仝小林 专家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王玉光 专家组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李修洋 专家组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苗 青 专家组 广东省中医院 张忠德 专家组 第1批国家中医医疗队 中国中医科学院 黄璐琦 吕 诚 史华新 胡力捷 中国中医科学院...

  • 廖润泉中西医结合诊治外科病思路

    廖润泉中西医结合诊治外科病思路

    全国名中医廖润泉是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擅长治疗普通外科和泌尿外科疾病,本文将廖润泉治疗外科疾病的临床思路整理如下。 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即使在现代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仍然具备其独特性,是区别于现代医学及其他传统医学的一大特色。在临证中,如何从整体去认识疾病,对确定治疗的基本原则,即辨证论治,甚为重要。外科疾病大多数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快,多以实热证为主,治疗中以“祛邪”为基本原则,方药中多应用清热、攻下之品。而清热与攻下药物性多寒凉,...

  • 一天一苹果 医生远离我

    一天一苹果 医生远离我

    一天一个苹果,医生真的远离我? 在治病过程中,有时医生会叮嘱患者不要多吃水果。患者最初是不理解的。水果有益健康,应该多吃啊。若不吃,营养会不会不全面? 其实,多数水果的性质是寒凉的,是中医学所讲的生冷。如果一个人胃火旺,脾胃健壮,那么适量吃水果及其他生冷食物如凉拌菜,是没问题的。但是对于那些胃火不足,脾胃虚寒的人群来讲,生冷的食物既难以消化吸收,又会损伤阳气,增加寒气。那多吃水果就不仅无益,反而有害了。 多吃水果这条饮食原则只适合那些脾胃强壮、中无虚寒的人。 在饮食原则上,因...

  • 探索中医药人才培养新路径

    探索中医药人才培养新路径

    面对新时代、新要求,在尊重中医药人才成长和学术传承规律的前提下,如何更好地培养社会需求的各类中医药人才,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特色技术,将师承教育融入院校教育,是中医药高等院校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如何在深化教育改革中做好战略部署,培养更多优秀的中医药人才?对于中医世家出身的医疗工作者和中医流派传承人,在中医诊疗方面有一技之长,如何通过系统的院校教育提高其理论水平,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学?针对以上情况,河南中医药大学的“单招班”正在探索一条“守正创新”之路。...

  • 缅怀抗疫中牺牲的医护人员

    缅怀抗疫中牺牲的医护人员

    你走来,穿着洁白的衣。 你离去,插上天使的翼。 枯木逢春是你播散的真情, 烛光又明是你燃烧的芯。 你站起,是那重重的壁。 你倒下,化为长长的堤。 风雨无惧, 因为你挡在那里。 天下太平, 你用生命换取。 天使的爱, 天使的心。 凝望着你纯净的眼睛。 天使的爱, 天使的心。 仰望着你, 向天堂飞去, 在天堂安息。(张林)...

    养生秘方 2024-03-06 312 0 抗疫
  • 中医心理学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

    中医心理学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

    心理疾病的治疗,历来被认为是西医的专长,但事实上,中医药学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与理念,积累了深厚的心理学知识,也形成了系统的理论诊治技术,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中医心理学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中医心理学学科带头人、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原副院长汪卫东认为,中医心理学面临着学科体系建设不完整,临床专业人才的匮乏等问题,亟待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和加强专业人才培养。经过六年探索,汪卫东找到了一条从社区突围,临床研究与人才培养两手抓的中医心理学发展道路。 中医心理学根植于中国传统文...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