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 第341页

医 第341页

  • 中医防疫,任重道远

    中医防疫,任重道远

    经历SARS之痛后17年,谁也没有料想到,2020年,全球再次遭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严重挑战。截至4月1日,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过88万例,中国以外确诊病例超过80万例。当前,国内疫情得到基本控制,正在全力巩固防控成果,有序恢复经济生产,而中国境外的疫情蔓延正处在爆发阶段,全球抗疫形势十分严峻。不可否认的是,中医药在此次防治新冠肺炎过程中,再次发挥了独特的疗效优势。据统计,全国确诊病例中,91.5%的患者使用了中医药,中医药能够有效缓解症状,能够减少轻型、普通型向重型发展,能够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然而,中医药...

  • 中医抗疫要注意:宁神气,慎起居,良好睡眠保健康

    中医抗疫要注意:宁神气,慎起居,良好睡眠保健康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COVID-19)疫情在全国人民团结协作、积极配合下已经得到有效控制。COVID-19疫情发生后,不少人产生应激反应,出现心理、睡眠等问题。一方面,作为医务工作者、志愿者、公安民警等一线人员,持续作战,长期加班导致人的睡眠质量明显下降,甚至不得不依靠安定药物维持;而居家隔离的普通民众频繁地使用手机,出现疑病情绪;又或者因为担心患病亲属紧张焦虑,夜不能眠;又或过度放纵,昼夜颠倒,导致睡眠时间过长,节律紊乱。中医有“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的说法,《黄帝内经》也...

  • 中医脐疗方法大全

    中医脐疗方法大全

    脐,中医穴位又称“神阙”。它与人体十二经脉相连、五脏六腑相通,中医认为,肚脐是心肾交通的“门户”。所谓脐疗,就是把药物直接敷贴或用艾灸、热敷等方法施治于患者脐部,激发经络之气,疏通气血,调理脏腑,用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疗法。脐疗的方法主要有药物敷脐、贴脐、填脐、熨脐、熏脐、灸脐等。脐疗的功用及适应症非常广泛,对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神经、心血管系统均有作用。并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可广泛用于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科疾病,并可养生保健。概括有: 1)强...

  • 中医上热下寒 是坐出来的

    中医上热下寒 是坐出来的

    现在坐办公室的白领中很多人有一种“病”,很流行,这种“病”叫上热下寒。 为什么会呈现上热下寒?由于上面动得太多。眼睛老在动,看手机;嘴巴老在动,吃各式各样的废物食品,喝各式各样的冰镇饮料,服用各式各样的抗生素;脑子老在动,各种念头潮水相同袭来,操心完国家大事又操心自个小事…… 唯一不动的就是下半身,老坐着。 上面动的太多,血缺乏,气有余就是火,这火原本能够引到下面,温暖咱们的四肢,但由于久坐与饮食的原因中焦脾胃不通了...

  • 湿邪在体内的表现 中医养生治法

    湿邪在体内的表现 中医养生治法

    小时候,家里居住环境不好,住的是土房、瓦房。秋天落叶纷飞,很容易飘落在屋顶,堆积在瓦沟,以致屋顶的排水通道被堵塞。每次下雨的时候,只要雨水稍大一点,屋顶排水不畅,瓦房就会漏雨。雨水从屋顶滴答滴答地落下来,落到屋内的地面上。 为了防止地面被雨水淋湿,只好弄个盆子接水,但雨水滴在盆中后,还是会溅起来,盆的周围通常会被溅湿。 所以雨停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地面弄干,父亲最常用的办法是将灶膛里的柴灰撒在被溅湿的地上,柴灰很干燥,撒上去之后,很快就将地上的水吸收了,将已经吸水的湿柴灰扫干净,然后再撒上干燥的柴灰,如此几...

  • 中医做到未病先防 构建干预体系做到瘥后防复

    中医做到未病先防 构建干预体系做到瘥后防复

    中医“治未病”思想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针对医学生在不同阶段出现的心理困惑以及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出现的问题,医学院校可以借鉴中医“治未病”之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思想,积极构建预防体系、干预体系和跟踪体系,从三个方面加强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构建预防体系,做到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是中医的首要治疗原则,治未病是中医的最高境界。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以及医学生的特点,高等医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在“防”字...

  • 中医强调顾护正气 抗邪控制疫情

    中医强调顾护正气 抗邪控制疫情

    数千年来,传染病一直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与各种传染病艰苦卓绝的斗争几乎伴随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历代医家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在有限的地域和时间内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挽救了无数生命,得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经验,为中华民族防疫抗疫积累了宝贵经验,也形成了相对系统的防治理论。 中医向来强调顾护正气,讲究未病先防,既病防变。《黄帝内经》中就记载了黄帝问岐伯关于如何预防疫情、杜绝传染的问题。岐伯给出的答案是:“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后者认为,人体之所以健康,是因...

  • 简单的中医汤方辨证对号入座

    简单的中医汤方辨证对号入座

    本文作者特将多年临床检验有效而且经得起重复的部分效方,整理如下,供学生及有志于发扬国粹,振兴中医者运用。本文所列方子带有专病专方性质,不需详细复杂的辨证,只需简单的汤方辨证对号入座即可。 古云:千方易得,一效难求。临床多年读过的医书不下几百本,初是兴奋,继是失望,拿到临床验证,全然不是那么回事,难得有一效。至此才体会到贤人说得,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的涵义。写书人沽名钓誉的多,一大厚本书,真正有用的有价值的东西,往往就那么几句真言,或者三两个方子,却要故弄玄虚,洋洋洒洒,叫读者大海捞针。 正如朱...

  • 中医导引养生法

    中医导引养生法

    中医导引养生法的研究现状及对策建议 中医导引养生方法肇始于《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载:“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故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也”。《黄帝内经》将导引与针、灸、砭术和药齐名,由此可见,秦汉时期医学界对导引的重视[1]。而在当代,主要的导引方法以易筋经、八段锦、五禽戏为主。尽管在理论和临床研究上,中医导引养生法有了一定的进展,但目前对其标准化的研究仍有待于进一步推进。我们认为,对中医导...

  • 新病急病用中医汤剂 慢性疾病者用水丸 补中益气用蜜丸

    新病急病用中医汤剂 慢性疾病者用水丸 补中益气用蜜丸

    生活中,很多人接触最多的中药制剂为汤剂,但它仅仅是中药剂型中的一种。《黄帝内经》中,就记载了汤、丸、散、膏、药酒等不同剂型及其制法;《神农本草经》中开始重视中药加工的重要性,指出要根据药物性质选择剂型;明代《本草纲目》中记载的中药成方剂型近40种。随着临床用药需求和现代科技发展,中药剂型不断增加。治病,选择合适的剂型是保证和提高疗效的关键,这里列举常见的几种。 新病、急病用汤剂 中药传统剂型中,古人认为:“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丸者缓也,不能速去之。&rdquo...

  • 中医膏方 传统滋补佳品

    中医膏方 传统滋补佳品

    有副中医对联:“膏可吃,药可吃,膏药不可吃;脾可医,气可医,脾气不可医。”这里说的可吃的“膏”就是膏方。在我国,目前膏方已是冬令进补较为常见的补品,很多人入冬后都爱服用。那么,什么是膏方,膏方的作用、制备和禁忌有哪些?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中医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由冬冶介绍,作为一种传统滋补良药,膏方显然有着极强的养生保健功效,但大众也要对膏方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合理进补,少走弯路。 传统滋补佳品 由冬冶介绍,中医传统有丸、散、膏、丹、酒、露、汤、锭等八种剂...

  • “三伏天”养生 中医有“五宜”

    “三伏天”养生 中医有“五宜”

    眼下已进入中伏。俗话说,“热在三伏”。每年的“三伏”,都是一年当中气温最高、湿气最重、最潮湿闷热的天气,通常称之为“酷夏”。三伏天一般持续30~40天。这段时间该如何养生,才能保持身体的健康? 中医认为,夏季人体的阳气升散外发,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在机体脏腑外面,肌肤腠理常处于开泄状态,经常出汗以适应暑热天气,因此,机体很容易表现脏腑功能紊乱,并容易形成气虚,出现身体乏力、饮食减少等症状,甚至发生中暑、肠胃失调等病症,影响健康。但与...

  • 中医调心方法 一动一静

    中医调心方法 一动一静

    心为五脏之主,是全身血脉的总枢纽,主宰着人体的生命活动,通过血脉输布血液营养全身。血液本属于广义之精,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内经》记载:“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意思是,心主导人体的精神活动,包括意识思维、精神情志等。可见调心是提高免疫力的基础。情志不畅之人,遇到困难常感到身心俱疲,机体免疫力会下降,从而加速人体生理衰退,百病丛生。因此我们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沉静乐观,愉快知足,避免是非,调心以安内,锻炼以攘外,内外兼修方能延年益寿。那么如何锻炼调心呢?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中...

  • 中医药能抗疫缘于7种学术基因

    中医药能抗疫缘于7种学术基因

    中医药防治疫病的历史悠久,学术特点明显。从两千多年前的东汉张仲景《伤寒论》到清代叶天士《外感温热论》、吴鞠通《温病条辨》,中医药抗疫学术理论不断创新,形成较为系统的防治疫病的理论体系和赖以传承发展的学术基因。在近期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实践中,中医药充分显示其独特疗效。这缘于中医药独特的适宜抗疫的学术基因,简要来说,主要有七种凸显中医药学科特色的学术基因。 哲学思维 哲学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境界,重大社会自然研究实践通常先由哲学点题,再由科学破题。中医学具有哲学和科学的双重属性,其思维特征以哲学...

  • 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在此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山西省中医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指示和讲话精神,按照山西省委书记楼阳生关于“在抗击疫情斗争中体现山西担当”的指示精神,“防、控、治、研”,四环联动,充分发挥出中医药的特色优势,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贡献了中医力量。 实践证明,无论是在疫情防控还是临床救治上,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深度、全过程参与救治,能够提升治疗效果,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

  • 夏日心火当令 中医保健冬病夏治

    夏日心火当令 中医保健冬病夏治

    今年6月21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节气。夏至是夏天的第四个节气。夏至之时,阳气增长到了极致,是阳气最旺阴气初生的时节,也是中医养生中非常重要的节气。夏至养生要顺应阳盛于外、阴伏在内和阴阳交替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养“长”,因此,夏至养生应遵循以下原则。 注意起居,保证睡眠。夏至起居要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宜晚睡早起,尽量保持每天有7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要坚持每日温水洗澡,使皮肤清洁凉爽消暑防病,而且能起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因为温水冲澡时的水压及机械按摩作用,可使神经系统兴奋性...

  • 中医立方主旨 固有加减法 随症加减法 四时加减法

    中医立方主旨 固有加减法 随症加减法 四时加减法

    著名医家李东垣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因创立内伤病学说、脾胃病学说,世称“补土派”。李东垣最为后世称道的方剂莫过于补中益气汤,临证过程中准确应用补中益气汤并熟悉相关加减法可以事半功倍,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及《脾胃论》中均有相关阐述,现笔者总结如下。 立方主旨 补中益气汤是基于李东垣对于内伤病的认识创立而成,内伤病源于饮食失节、劳役所伤、喜怒过度,进而导致内里气血亏虚、升降失常,病机上里虚为本,在此基础上合并内热、食积、湿热等出现虚实夹杂,表现为自汗、气喘、身热而烦、口渴、腹...

  • 中医认为 肝在志为怒在声为呼

    中医认为 肝在志为怒在声为呼

    很多家长发现,小宝宝哭闹之后会拒绝吃饭,大一点的孩子学习有压力时会出现厌食、间断腹痛等问题。这种现象说明,心情会影响脾胃。 中医认为,百病皆生于气,讲的就是情绪致病。中医常讲,肝主疏泄,肝脏是人体调理气机的重要枢纽,可以帮助脾运化水谷,支持胃腐熟食物。同时,“肝主情志”,良好的肝脏功能可使人们保持正常的情绪状态。如果生活中情绪改变超过了肝脏调节的能力,就会导致肝气郁结,进而使脾胃不和,影响消化吸收功能。另外,“思则气结”“忧思伤脾”等...

  • 中医治疗实证 寒下法 温下法 润下法 逐水法

    中医治疗实证 寒下法 温下法 润下法 逐水法

    所谓下法,属于中医治疗实证,特别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常用之法。下法是指通过荡涤肠胃,泻下大便,使停留于肠胃的宿食、燥屎、实热、冷积、瘀血、痰结、水饮等从下而出,以解除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具有攻下积滞,泻热存阴,攻瘀逐水等作用。适应于热盛化燥,肠胃积滞,寒实内结,蓄水蓄血等里实之证。仲景先师对下法的运用较为重视。现将《金匮要略》中有关下法的主要内容作一简要探讨,请同仁参阅斧正。 寒下法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篇第十三条:“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孪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rd...

  • 运用中医理论调神扶正防疫

    运用中医理论调神扶正防疫

    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给患者造成恐慌、恐惧、抑郁、焦虑等心理应激,导致抗病能力下降,严重影响疫情防控的效率。此类精神心理异常属于中医学“失神”“神不使”等范畴,及时调神有助于扶助正气,是中医药在防治疫病中的独特优势。 重视精神对疾病的影响 中医学中“神”的概念,广义指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指精神情志、意识思维活动,即现代医学中的精神心理层面。中医理论认为神对形体有重要主导作用,如《灵枢·天年》记载:&ldqu...

  • 内蒙古中医药文化赞

    内蒙古中医药文化赞

    北国疆土,威名声远。内蒙宝地,中医兴盛。 巍巍青山,文脉钟秀。中医文化,源远流长。 儒道佛聚,悲悯情怀。三指一按,救死扶伤。 慧心仁术,大医精诚。舌象三望,成疴咸消。 熟谙医典,术求精专。慈口仁心,美德名传。 民众相拥,不绝称赞。文化引领,底蕴深厚。 精气神聚,万象荣光。悬壶济世,妙手回春。 大医精诚,桃李芬芳。国粹中医,灿烂悠长。 绥远青山,大德之域。天精水含,生灵氤氲。 草药遍地,药香四溢。武川基地,浑然天成。...

  • 从扶正御疫方谈中医治未病

    从扶正御疫方谈中医治未病

    新冠肺炎发生后,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清肺排毒汤等方剂得到广泛使用,已为社会所公认。当前,新冠病毒的传染性和致病性并未减弱,加强防控措施仍是防止疫情扩散的关键。对于新冠肺炎这一新发传染病,如何在疫情常态化防控中发挥中医药“治未病”优势,尚未得到充分重视和进一步挖掘运用。 国医大师张大宁指出,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的优势,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复思想有效指导传染病防控治疗,并取得显著效果。治未病思想不仅是一种理念,而且有很多具体的方法。不但治已病要辨证论治,治未病同样也要辨证。新冠肺...

  • 聚焦2019中医养生十大热点

    聚焦2019中医养生十大热点

    热点一 吃核桃能补脑吗? 某医疗科普平台创始人称,吃何首乌头发不会变黑,吃核桃不补脑,有买燕窝、阿胶的钱还不如吃鸡蛋,有这个钱的话,吃鸡蛋价值比它们高多了。 专家解读:浙江省立同德医院主任中医师陈永灿认为,对于“吃核桃不补脑”“以形补形不科学”的观点,我们应该理性看待。中医学认为,核桃味甘、性温,功效补肾、益命门,而肾主骨生髓,脑又为“髓海”,从肾-髓-脑这条轴线看,核桃补脑有它合理之处。从中医食疗角度言,唐代《食...

  • 《医学启源》中“风”类方剂及其服药特点汇总

    《医学启源》中“风”类方剂及其服药特点汇总

    易水学派张元素《医学启源》中“风”类方剂服用特点探讨 成于金元时期的易水学派,对中医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其以脏腑辨证立法用药,取得了巨大的医学成就。易水学派开山祖师张元素广泛吸收前人经验,确立了脏腑辨证体系与独特的处方用药体系,并十分注重每类方剂的用药护理。中医方剂的用药护理作为中医护理的重要内容,仍需要通过大量文献研究以促进其发展与创新。因此,本研究以《医学启源》中“风”类方剂的用药护理为例,分析易水学派张元素脏腑辨证制方中的用药护理特点,以期丰富与完善中...

  • 中医药制煲秘笈

    中医药制煲秘笈

    逢年过节,举家团圆,人世间最温馨的画面不过如此,而在这样的画面当中,一定要有美食的加入才显得丰满。 在大型中医药文化纪录片《本草中国》中,邓桂庭、邓忠贵父子围绕着热腾腾的灵芝老鸭煲,祖孙三代,把酒言欢,共享天伦,让人印象深刻。一家人,吃下去的是煲品美味,享受到的是亲情暖意,更是健康养生。 烹饪方法中煲品最健康 在人们口味普遍偏重的今天,炸、煎、烤都是十分常见的方式,味道是好了,但是我们的身体健康也在受损。在日益关注健康的今天,大家经常会困惑:怎么才算吃得健康?其实煲就是最佳的方式之一。...

  • 中医体内的邪火 如何通过食疗消除邪火

    中医体内的邪火 如何通过食疗消除邪火

    中医认为人体本身是有火的,如果没有火,生命也就停止了,火是生命的动力。当然,火也应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超过正常范围就是邪火,《黄帝内经》中记载的19条发病机理中,就有一半和火有关,需要清除的也正是这部分。 你就是冬天里的一把火 邪火及分类 邪火,顾名思义是不好的火,邪火内生要分为阴虚火旺、阳虚生火、气虚生火、郁而化火、阳盛化火。 1 阴虚火旺 阴虚火旺,是指阴液亏损,往往导致其对阳气的制约功能减弱,阳气相对偏盛而变生火热,常见肾、肝、肺、胃的阴液不足而化火。...

  • 中医食疗 药食的同源性

    中医食疗 药食的同源性

    从《本草纲目》中的食疗能够看出药食的同源性,当遇到某些缓慢、轻证时, 能够通过合理饮食,来到达看病的意图。 (一)有关主食的挑选 《本草纲目》巳详细记载了许多材料,如籼米性温,能除湿止泄;粳米性平,常 食令人不噎;糯米性温,收自汗;荞麦性微寒,养心气,心病者宜食之;大麦性微 寒,久食头发不白;粟米性微寒,婴儿初生七日,助谷神以导达肠胃,研粟米煮粥如 怡,每日哺少量;玉米性平,调中开胃;高粱米性温,涩肠胃;稷米性寒,食之除辟 瘟疫;绿豆性寒,解热毒及全部药草、牛马、金石诸毒;赤小豆性平,利水消肿;黄 豆性温,宽中下...

  • 中医关于暑必兼湿 关于暑分阴阳

    中医关于暑必兼湿 关于暑分阴阳

    •对于暑的认识存在争议,概因暑的概念不严谨、标准不清晰。以暑性炎热论,与火性无异,却并未分二者热之轻重;以季节时令分,把夏月之热统称为暑,也不合暑之义理。 •暑与热同义,然前者偏湿,后者偏燥,即所谓“暑近湿如蒸,热近燥如烘”。 暑为夏令主气,乃火热之气所化。作为自然界的六气与中医学的六淫之一,历代对于暑的论述颇多,争议却也不少。兹对此加以梳理分析。 关于暑分阴阳 《内经》的相关论述,奠定了对于暑气、暑邪、暑病认识的基础。如《素问&m...

  • 从“药食同源”谈到“医厨同道”

    从“药食同源”谈到“医厨同道”

    “药食同源” 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20-30年代提 出的, 药食同源的理论渊源却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1] , 神农尝百草而知百草性味, 伊尹以滋味说汤而致于 王道, 《周礼》记载: “食医, 掌和王之六食、 六饮、 六膳、 百羞、 百酱、 八珍之齐” 。 后世医家关于食疗的 著作可谓汗牛充栋, 诸如《千金食治》 《食疗本草》 《食鉴本草》 《饮膳正要》 《食物本草》等。 烹饪研究 的热潮在我国兴起后, 食物 “四气五味” 的理论常被 饮食研究...

  • 不想做好厨子的中医不是好中医

    不想做好厨子的中医不是好中医

    古时候有一个好中医是个厨子,叫伊尹,写了一本书叫《汤液经法》,不幸失传。 后来又有一个好中医,叫陶弘景,写了一本书叫《辅行诀》。 再之后,又有了一个大家都知道的好中医,叫张仲景,写了著名的《伤寒论》。 这几位中医,一脉相承,流芳百世。 这给我们指了一条明路,学好中医从做一名好厨子开始。 在一名古中医的眼中,整个世界就是一团不断周复,循环不断变化的“气”。 肺气,肝气,肾气,脾气,心气,胆气,胃气等等都是一团气在变化过程中不同“名相”。...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