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 第348页

医 第348页

  • 中医院有支抗疫“娘子军”

    中医院有支抗疫“娘子军”

    在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的发热门诊一线,一群护理“女战士”与医生并肩作战,站在疫情防控的最前沿。 “春节我可以留下来”“我报名去发热门诊”……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这群来自该院感染科、手术室、心病科等不同科室的多名护理人员主动请缨。在这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战“疫”护理团队中,最大的46岁,最小的23岁,她们每天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夜以继日、轮番上阵。 “每...

  • 彝医水膏药疗法

    彝医水膏药疗法

    彝医水膏药疗法传承和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及场所,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传统技艺、医药、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非物质文化遗产[1]。彝医水膏药疗法是第3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属于其中传统技艺及医药范围,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深深蕴藏着彝族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质。目前,彝医水膏药疗法的保护与传承面临严峻的挑战。摸清彝医水膏药疗法的传承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破解之策,对彝医水膏药疗...

  • 五世大医余瀛鳌

    五世大医余瀛鳌

    “世尊余夫子,熟典人所知。五代传家学,鬓白著不松。尊为儒者俦,术为富苍生。历世犁医坛,慷慨驾舟轻。”余瀛鳌,江苏阜宁人氏,生于1933年。1955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是著名中医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文献研究所原所长,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全国名中医、中医临床文献学科带头人,也是我国著名的医史文献学家。 “胸负凌云万丈才”,这是借用唐代诗人崔珏写的诗“虚负凌云万丈才”而来,此处略做小改,比喻余瀛鳌老骥伏枥、千里之志、壮心不已...

    养生秘方 2024-03-06 380 0 余瀛鳌
  • 将中医药非遗代代相传

    将中医药非遗代代相传

    每个工作日,上班时间一到,位于天津市津南区咸水沽镇的中和中医门诊部就来了好多求诊的患者。他们口音各异,既有天津本地口音,也有周边各地区的口音。患者多是慕名而来,这里的寇玉斌大夫有两手“绝活”:中医艾灸直接灸疗法和寇氏小儿推拿。 2016年和2018年,中医艾灸直接灸疗法、寇氏小儿推拿分别入选天津市津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录,而寇玉斌也在2017年被评为区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寇玉斌说:“传承好非遗项目是义务,更是责任。”...

  • 给中医这座宝库点赞

    给中医这座宝库点赞

    “点赞”是近些年流行于网络的语言,表示赞同和喜爱之意。然而,早在一百多年前,清代学者叶志诜专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撰写了《神农本草经赞》。这种穿越时空的点赞,给中医这座宝库又增添了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神农,传说中“三皇”之一,传称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神农本草经》书名冠以神农为尊古之风的假托。关于该书成书年代有不同考论,或写于秦汉时期,或成于战国时期。原书早佚,现行本是流传较广的清代孙星衍、孙冯翼辑《神农本草经》(1799年)。...

  • 赵氏孤儿围绕中医药话题展开

    赵氏孤儿围绕中医药话题展开

    我国元代杂剧、戏曲作家纪君祥根据《左传》《史记》等相关史料创作了戏曲《赵氏孤儿》。 该剧记述的是春秋时期,晋国相国赵盾遭奸臣屠岸贾诬陷,全家三百余口被抄斩。赵盾的儿媳庄姬公主是国君的胞妹,且怀有身孕,幸免于难,被打入冷宫。身处危难之中的公主产下男婴,取名赵武。屠岸贾得知,下令封锁内宫,欲斩草除根。公主以治病为由,将赵家门客程婴召进府中托孤,央求程婴把幼子带出府,以保全赵家血脉。程婴毅然应允,公主自缢身亡。程婴不惜以己之子作替身救孤,并将赵武抚养成人,最终报仇雪恨。 在救孤过程中,有一段情节围绕中...

  • 旴江医学文化探析

    旴江医学文化探析

    旴江,古称旴水,现名抚河,发源于江西省抚州市广昌县,贯穿抚州市,最终汇入南昌的赣江和东鄱阳湖处,通长江,达东海。旴江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旴江流域教育昌盛、书院林立。宋·李觏创立的旴江书院是旴江文化教育重要的发源地,成为文化传播、学术探讨及人才培育的重要基地[1]。而李觏的学术理论是王安石熙宁新法改革思想的先驱,大力推动了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自此旴江流域一带名医辈出,并有“名医之乡”的美誉。据考证,自西汉至民国,旴江流域16个县市有医家963人、医籍684种[2]。政策支持与...

  • 中医广汗法体系

    中医广汗法体系

    形象思维是最基本的思维活动,逻辑思维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采用“模型”,就可以使事物的规律简单化、形象化,容易被大家认识和掌握。广汗法“三明治”模型便是典型的形象思维,在“三明治”模型不断深化和细化的过程中,需要引入更成熟、更系统的象思维模型。《周易·系辞》云:“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有学者认为这段文字中的“象”指的是卦象。八卦和六十四...

  • 中医谚语中的医理

    中医谚语中的医理

    •中医谚语最显著的特征是其体现出的医理,即所反映的中医理论体系视角下的生理观、病理观、辨证观、治疗观及养生观等,其中兼具专业性与科普性。 •谚语的传播能使中医学变得形象直观、生动有趣,进而找到“大道至简”的感觉。但谚语本身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以偏概全、夸大其词、医理不确、推理不当等。 谚语,是指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的短语,所反映的是民众的某一方面的生活实践经验,一般为口语化的短句或韵语。中医学中也存在着大量谚语,对中医学的学习与传播发挥着...

  • 阳郁与阳虚之辨 从尤在泾的一则医案谈起

    阳郁与阳虚之辨 从尤在泾的一则医案谈起

    学习历代名家的医案,对其中的精警之句切勿放过,这是医家在临证属思之际触发的思想火花,浑然天成,弥足珍贵。例如“凡痞结之处,必有阳火郁伏于中”,即是清代医家尤在泾的名言,对辨析阳郁与阳虚以及处方用药均有指导意义,斯说见于其所著《静香楼医案·瘕癖门》。《静香楼医案》被柳宝诒收入《柳选四家医案》中,兹将原文及柳宝诒、邓养初、孙梓文三家的评按一并录出,略作评述,以供研讨。 原文:左胁积块,日以增大,按之则痛,食入不安。凡痞结之处,必有阳火郁伏于中,故见烦躁口干心热等证。宜以苦...

  • 纪念国医大师葛琳仪从医60周年

    纪念国医大师葛琳仪从医60周年

    葛琳仪,国医大师,主任中医师,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浙江省首届“医师终身荣誉”获得者,浙江省首批国医名师。曾先后担任浙江省中医院院长、浙江中医学院(现浙江中医药大学)院长、浙江省名中医研究院院长等职。 1933年,葛琳仪出生于江苏吴县。年少时的葛琳仪,在幼弟身上初次见证了中医药的神奇,便心向往之。1956年,葛琳仪考取上海中医学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成为新中国第一批中医科班大学生。求学期间,葛琳仪受程门雪、王文东、乔仰先等中医大家器重,得其真传...

  • 当代新安医学第一家: 走进新安国医博物馆

    当代新安医学第一家: 走进新安国医博物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人们记住一处地方,难忘一抹风景,常常是因为那里有灵动符号的存在。在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深渡镇定潭村,山环水绕之间,矗立着一座别具特色的博物馆,它的存在,使这个古徽州村落散发出耀眼的光芒。新安医学、定潭“张一帖”、国家级非遗、国医大师,以及一个传承了460余年、历经16代的中医世家……这其中的任何一个关键词,都让人心驰神往,而它们却同时被包罗于一馆之中。 这座博物馆,名叫新安国医博物馆。国医大师邓铁涛曾亲笔题词“当代新安医学第一...

  • 眷眷草药情 草医成“非遗”

    眷眷草药情 草医成“非遗”

    1969年,全国掀起大办农村合作医疗热潮时,富阳县(今杭州市富阳区)三山人民公社在全县率先创办农村合作医疗。三山公社的合作医疗经费为每人每年5元钱,其中由公社和生产大队各负担2元,社员个人出资1元。这点十分有限的合作医疗经费,只能用于急诊重病患者的西医救治,合作医疗防病治病主要靠基本不花钱的“一根银针一把草”。 当年,县里和公社多次举办“赤脚医生推广应用针灸、草医草药培训班”,同时把有一技之长的民间“草头郎中”吸收到公社合作医疗管委会...

  • 严蔚冰 中医诊疗法(古本易筋经)代表性传承人

    严蔚冰 中医诊疗法(古本易筋经)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诊疗法(古本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代表性传承人,上海传承导引医学研究所所长。六十五岁。 自小好武的严蔚冰没想到,最后会与中医结缘。 6月20日,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卫生部长论坛中医体验馆内。严蔚冰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诊疗法(古本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代表性传承人,带领一家三代人表演易筋经,引发与会领导、外宾的浓厚兴趣,成为一大亮点。这让严蔚冰感慨,“结缘中医,更让我感受到肩负的使命&rdqu...

  • 团员青年战“疫”发挥中医特色

    团员青年战“疫”发挥中医特色

    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每一位中华儿女,疫情发生后,安徽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团员青年积极响应党委发出的行动令,勇于担当,志愿奉献,当好疫情防控的“战斗员”“宣传员”和“保障员”。 青春抗疫,团员青年主动请缨 “党旗所指就是团旗所向,听党话、跟党走,抗击疫情,首战有我!让我们行动起来,组建团员青年后备力量,认真做好各项防疫工作,随时为医院一线、全省一线乃至全国一线抗疫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1月27日,该院1...

  • 中医是如何认识淡豆豉的 古代名方中的豆豉

    中医是如何认识淡豆豉的 古代名方中的豆豉

    豆豉鲮鱼、豆豉蒸鱼、豆豉蒸排骨、豆豉鸭……全国各地的妈妈菜谱中都有以豆豉制作的菜式。 中医名方“银翘散”估计大家都不陌生。它主要由连翘、金银花、苦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组成,大家有没有注意配伍里面有一味很眼熟的药材,就是淡豆豉。 豆豉能入药?这个“淡豆豉”是不是我们平日餐桌上的豆豉? 家常菜中用的豆豉 豆豉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微生物酿造的食品,其原料是我国传统五谷之一大豆。...

  • 深念中医古籍专家傅景华

    深念中医古籍专家傅景华

    他驾驭一匹枣红色骏马从内蒙古大草原奔来,高大俊逸,不染凡尘;他将一生都深耕于“中华真文”的探索与研究中,希冀向今人传播博大而厚重的远古文明;他深知在中华文化之源头埋藏着无穷无尽的生命智慧,而文字复兴便是文化复兴之根本途径;他相信那一片片甲骨上神秘而古老的符示标识,能够帮助他追根溯源去探究“静定虚空”与“大道自在”…… 他就是傅景华老师,他亦如那埋藏在殷墟的千年宝藏一般,默然沉寂,不谙世事,将对古文明的挖掘与...

  • 发挥中医药作用 应对重大传染病

    发挥中医药作用 应对重大传染病

    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治是对我国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极大考验,中医药在其中发挥了重要和明显的作用,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中医药在今后应对重大传染病中如何发挥更大作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值得认真总结和研究思考。 充分认识中医药应对重大传染病的地位和作用 各级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要在思想认识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充分认识中医药在建设健康中国、防治重大传染病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切...

  • 拔火罐是中医传统技术 认知误区

    拔火罐是中医传统技术 认知误区

    拔火罐是中医传统技术,最早记载见于《五十二病方》,拔火罐的调节作用是建立在负压和温热作用的基础上。很多人都特别喜欢拔火罐,不管什么病都想拔个火罐,这其实是错误的。下面来看看常见的拔火罐6个认知误区。 误区一:所有人都适合拔火罐 并非所有人都能拔火罐。因为拔火罐比较耗气,体质过于虚弱者在拔罐后有可能反而更虚弱。 年老且患有心脏病者拔罐更应慎重。拔罐时皮肤在负压下收紧,对全身是一种疼痛刺激,这类患者在这种刺激下可能会使心脏疾病发作。 误区二:拔完火罐就洗澡 很多人喜欢在...

  • 数字化转型实现中医精准监管

    数字化转型实现中医精准监管

    中医药历史悠久,医理博大精深,运行机制独特。如何运用现代的数字化手段对中医机构进行有效监管,已成为当务之急。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卫监部门率先试水,初步形成了中医数字化监管模式。 上城区是杭州市的核心城区,虽然区域面积不大,但中医医疗资源高度集中,汇集了浙江省中医院等一大批省级医疗机构、胡庆余堂、方回春堂、万承志堂等百年老字号国医馆,此外还有河坊街和五柳巷两条中医药特色街。在上城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医药特色街区已成功打造成为上城区的一张历史文化新名片。截至目前,在上城区注册的中医医疗机构多达156家,中...

  • 尤怡以笔写心诉衷肠 投身医海声名显

    尤怡以笔写心诉衷肠 投身医海声名显

    尤怡(?—1749),字在泾,一作在京,号拙吾,晚年自号饲鹤山人,江南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代著名医家。 以笔写心诉衷肠 尤怡祖辈曾富甲一方,至父辈有田千亩,但之后家道中落。据其孙尤世楠记述:某年除夕夜,家无儋石,尤怡妻子无奈带着幼子枯坐一室。尤氏迫于生计在佛寺售卖字画,每日仅得数十钱。即便如此困苦的生活,也没有磨灭他的意志,反而造就了他沉静恬淡的性格。诗文是他藉以生存的手段,更是他抒发情怀的窗口。清代著名学者、诗人沈德潜编撰的《清诗别裁集》中收录了尤怡创作的多首诗文,并赞其写诗&...

  • 殷商以前的医疗方法 刺法灸法按摩

    殷商以前的医疗方法 刺法灸法按摩

    殷商以前的医疗方法,目前尚无可证的史料,但从甲骨卜辞的字里行间,可以知道殷人对疾病的治疗除了药物、祭祀以外,已有多种体疗的形式见诸史料。 刺法 原文:今日殷,瘳。(出自《殷墟文字乙编》,编号964。)卜辞大意为:今天用针刺疗法,疾病会很快好的。 甲骨文之“殷”字,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作了解释,“攴”为手形,“个”像锐器,“身”像腹部有病的字形,释为像人执锐器以刺患者手部而治腹部之病,意为针...

  • 全面提升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

    全面提升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医药成为疫情防控的一大亮点。数据显示,全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74187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1.5%,其中湖北省有61449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0.6%。 中医药抗疫成效明显 在预防阶段,陕西各级医疗机构向6811名新冠肺炎密切接触者发放“清肺排毒汤”“益气固本汤”等中药预防汤剂,及四季抗病毒颗粒、连花清瘟胶囊、小儿肺咳颗粒、强力枇杷止咳胶囊等中成药,抑制了疫情的蔓延。在救治阶段,67名队员组成国家援鄂抗疫陕西中医医疗队在...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