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古籍

中医古籍

  • 基于中医古籍的老年衰弱中医干预方法述要

    基于中医古籍的老年衰弱中医干预方法述要

    衰弱老人经历外界较小刺激即可导致一系列临 床负性事件发生 [ 1 ] ,正如 《养老奉亲书》所云: “上寿之人,血气已衰,精神减耗,危若风烛,百疾 易攻” 。衰弱概念的提出,从根本上提醒人们加强对 老年人的照护,警惕各种老年病症的发生,做到未 病先防、已病防变、病瘥防复。老年人衰弱、衰老 是自然规律,是老年人普遍存在的生理常态 。 《灵 枢·天年》云 : “五十岁,肝气始衰……六十岁, 心气始衰……七十岁,脾气虚……八十岁,肺气 衰……九十岁,肾气焦,四藏经脉空虚; 百岁, 五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具而终矣。 ”...

  • 糖尿病在中医古籍用膏方

    糖尿病在中医古籍用膏方

    糖尿病在中医古籍中叫消渴。围绕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主症,中医辨证有阴亏燥热、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等不同的证型。治疗上对证治疗,清燥热,益气阴,平调阴阳。许多患者通过服用中药汤剂、膏方,或配合西药,血糖下降,症情稳定,未再出现并发症。 上海市名中医胡建华治案:某男,消渴症四年余,初起多尿、多饮、多食,空腹血糖曾高达16.46mmol/L,长期服用降糖西药及中药。但见精神困倦,形体消瘦,视力减退,腰酸,阳痿,畏寒,头晕,口干,臀部有散在小疖疼痛,不能平坐。舌质淡尖红,苔薄腻,脉细弱略数。半月前复查空腹血糖9....

  • 中医古籍“三消辨证”诊治糖尿病

    中医古籍“三消辨证”诊治糖尿病

    2型糖尿病病证结合治疗体会 糖尿病( DM) 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和 消瘦,或尿中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属于中医学 “消渴”范畴。DM 包含 1 型糖尿病 ( T1DM) 、2 型糖尿病( T2DM) 、妊娠糖尿病、特 殊类型糖尿病等,其中 T2DM 占成人 DM 患者的 90%以上 [1 ] 。近年来,DM 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其 对心脑血管、神经功能和肝肾功能的损害以及有 可能带来的急慢性并发症,给人们的生命健康带 来了极大的损害。西医治疗 T2DM,主要治疗目标 是控...

  • 中医古籍对近视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古籍对近视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将近视定义为:因青少年时竭视劳倦,导致神光不足,或禀赋不足所致,以视近物清晰、视远物模糊为主要表现的内障类疾病,含义同“能近怯远”[1]。中医对近视病因病机的认识由来已久,认为其与气血阴阳密切相关,与经络紧密相连,遗传因素亦不可忽视,涉及脏腑主要包括心、脾、肝、肾。不同医家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本文就相关知识做简单梳理。 1 中医古籍对近视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对近视病因病机的认识由来已久,认为其与气血阴阳密切相关,且与经络紧密相连,遗传因素亦不可忽视,涉及脏腑主...

  • 中医古籍

    中医古籍

    提要式广告主要介绍刻印书籍的主要内容、特点等。这类广告,重点在于揭示书籍的内容,览之犹如阅读现在的内容提要,从而在读者的内心深处激起购书欲望。如宋代建安余氏刻本《活人事证药方》“目录”前牌记云:“药有金石草木、鱼虫禽兽等物,具出温凉寒热、酸咸甘苦、有毒无毒、相反相恶之类,切虑本草浩繁,率难检阅。今将常用药性四百余件附于卷首,庶得易于辨药性也。”这则牌记,通过渲染药性的复杂,引出《活人事证药方》列举“常用药性”的内容和“易辨药性&rd...

  • 中医古籍对中医药核心价值观的阐释

    中医古籍对中医药核心价值观的阐释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颗明珠,中医药文化根植于传统文化,但又有其自身独特性。中医古籍中不乏对于中医药核心价值观的阐释。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又称天人合德或天人相应,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庄子》有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认为独立于人的意识以外的客观存在的“天”与具有精神意识主体的“人”有着统一的本原、属性、结构和规律。 《素问·脉要精微论》:与天地如一。 《灵枢·刺节真邪》...

  • 任应秋中医理论体系研究 中医古籍整理

    任应秋中医理论体系研究 中医古籍整理

    任应秋(1914年~1984年),本名任鸿宾,字应秋,后以字行,四川江津(现重庆江津)人。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4岁启蒙,习“十三经”等。稍长,就学于江津国学专修馆,且有机会问学于经学大师廖季平。历时14年打下深厚国学功底。1932年遵祖父任益恒命,进入其创办的医学研究社,师从当地名医刘有余,3年满师后即在祖父创办的济世诊脉所免费诊病。1936年就读上海中国医学院。1937年转入湖南国医专科学校,后返江津,一面行医一面执教中学,并任中央国医馆江津...

  • 中医古籍中诸如 诸花皆升旋覆独降

    中医古籍中诸如 诸花皆升旋覆独降

    中医学有“诸花皆升,旋覆独降;诸子皆降,苍耳独升”之说,笔者认为,此说有待商榷。比如,清肝明目的密蒙花是清降而不升,泻水逐饮的芫花也是降的,此外,款冬花下气润肺,洋金花止咳平喘,槐花平抑肝阳,红花活血化瘀……都显示的是沉降的功能,而不是升。 笔者曾在《中国中医药报》发表《诸花功效三字诀》,提出“诸花解郁”,似比“诸花皆升”更为恰当。 国医大师刘敏如教授也曾指出:“诸子皆降,...

  • 夺:中医古籍疑难字词解说

    夺:中医古籍疑难字词解说

    夺,现代常用义为抢夺、争夺、劫夺……此义古代已有使用。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此谓发陈……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但是,“夺”在古代还有个常用义,且为其本义,则鲜为人知,甚至在古代,人们就已经渐渐生疏。 《说文》:“奪(夺),手持隹失之也。”段注:“手持隹失之也。引申为凡失去物之称。凡手中遗落物当作此字,今乃用...

  • 分等:中医古籍疑难字词解说

    分等:中医古籍疑难字词解说

    《肘后备急方》卷七《治卒青蛙蝮虺众蛇所螫方第五十六》:竹中青蜂[蝰]螫人方:雄黄、麝香、干姜分等,捣筛,以麝(十+十+冂+又)(wang)[菵]和之,着小竹管带之行。急便用傅疮,兼众蛇虺毒之,神良。 一位中医大师的著作中引用本条说:此文“分等”二字误倒,当乙转,作“等分”,谓“雄黄”“麝香”“干姜”三味药用相等分量。 另一位中医文献大家研究《肘后方》,上条引自《外台秘要》,作&...

  • 中医古籍 濡和濡脉

    中医古籍 濡和濡脉

    濡,古代和现代都是常用字。它的常用义项是“湿”。如《史记·仓公传》齐中御府长信病案:“马惊即堕,信身入水中,几死。吏即来救信,出之水中,衣尽濡。”《素问·风论》:“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又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写(泻)。”再如《素问·痿论》:&ld...

  • 王伯岳谈中医古籍学习

    王伯岳谈中医古籍学习

      笔者在跟随导师王伯岳先生学习期间,王老多次谈到了中医古籍的整理学习问题,耳提面命,使学生终身受益。   先生认为,专攻儿科者,学习中医古籍,可从以下几方面分类学习:一是中医经典;二是儿科专著;三是类书及其他各科古籍;四是本草、方剂类。   拟定书目,有计划、有重点学习   1.学习古今儿科名家学习成长成才经验选书目:名家读过的,尤其是历代、大多数医家都推崇的,说明这些书籍能经受时间考验、有临床生命力。当时正值《名老中医之路》一书出版,该书介绍了一批在全国享有崇高威望、学术造诣精深的名老中医的成长...

  • 中医古籍书名拾趣

    中医古籍书名拾趣

    中国古代的医书很多,其取名各有特色,说起来真有些趣味。   最早的医籍《黄帝内经》,其取名来自于远古时代黄帝坐明堂与臣子们谈论医学道理的传说。因该书在形式上采取黄帝与臣子们一问一答的讨论形式,谈论的又都是有关内科方面的内容,故称之为《黄帝内经》,与《黄帝外经》相对。   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来自于远古时代,“神农尝百草”的传说。   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一书,借“金匮”所指的古代帝王藏书之要地名,以喻本书所论之重要,故称《金匮要略...

  • 赞评《历代中医古籍图像类编》

    赞评《历代中医古籍图像类编》

    我有幸看到了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胡晓峰教授主编、科学出版社刊行的《历代中医古籍图像类编》问世,这是中医药文献创新、研究的新建树。这套类编构思新颖、亮点突出,多年前已被批准为“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基金出版”项目。在胡晓峰和相关专家多年努力、择选、分类下,全书收载了历代中医药著作中所列各类图像,内容十分丰盈,有重要的图文价值,也是中医药历史上第一部属于全方位、综合性的图像编著。 历代中医药文献博大精深,除了有万余种古籍以外,其中散见于各类医籍中的图像对读者阅习、参考十...

  • 中医古籍不应为所谓偏方“背锅”

    中医古籍不应为所谓偏方“背锅”

    最近,一段家长给孩子喂食活蝌蚪的视频曝光,这位家长把碗中水里不停游动的活蝌蚪一口一口喂进孩子口中,家长称可以强身健体。网友对此展开了激烈争论。 有不少网友表示自己小时候也活吃过蝌蚪,但是更多的网友认为这不科学。有网友称,蝌蚪入药在明代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中已经有记载:“俚俗三月三日,皆取小蝌蚪一水吞之,云不生疮亦解毒之意也。”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原文的“俚俗”二字是“民间”的意思,《本草纲目》作为古代“百科全书&rdq...

  • 中医古籍“活字典”张绍重

    中医古籍“活字典”张绍重

    在甘肃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古籍部,每周二、周四上午都能看到一位老人的身影。在散发着书香的古籍室中,他和年轻人一同研究、讨论问题,精神矍铄、声音洪亮,一点也不像86岁的老人。 他叫张绍重,甘肃中医药大学研究馆员。虽然他调入甘肃中医药大学时,已年过五旬,但是他为甘肃中医药大学中医古籍研究与保护做出的贡献有目共睹。 他是甘肃中医药大学颁发的两位“特殊贡献奖”获得者之一,学校给他的颁奖词中这样写道: 幼承庭训,家学深厚;师出名门,医儒并修;五岁执笔,工于小楷,字体圆润,神骨...

  • 中医古籍影印整理出版事业70年

    中医古籍影印整理出版事业70年

    中医古籍中蕴含有大量防病治病的理论与经验,是中医学术传承的重要载体。影印出版古籍作为最大程度保持原貌的抢救、保护与整理古籍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实现古籍再生性保护的重要手段,能使珍稀的孤本善本化身千百、典藏传承,并且可以扩大流通,促进传播和利用。 简要梳理新中国70年中医古籍影印整理出版事业,回顾与总结70年来中医古籍传承与保护的成绩,以期为今后的中医文献整理和出版工作提供借鉴。 新中国成立后的起步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各项事业百废待兴,文化事业的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在《中国...

  • 深念中医古籍专家傅景华

    深念中医古籍专家傅景华

    他驾驭一匹枣红色骏马从内蒙古大草原奔来,高大俊逸,不染凡尘;他将一生都深耕于“中华真文”的探索与研究中,希冀向今人传播博大而厚重的远古文明;他深知在中华文化之源头埋藏着无穷无尽的生命智慧,而文字复兴便是文化复兴之根本途径;他相信那一片片甲骨上神秘而古老的符示标识,能够帮助他追根溯源去探究“静定虚空”与“大道自在”…… 他就是傅景华老师,他亦如那埋藏在殷墟的千年宝藏一般,默然沉寂,不谙世事,将对古文明的挖掘与...

1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