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儒医

儒医

  • “儒医”的由来

    “儒医”的由来

    由于儒学在封建社会各学派中至尊至高的地位,因而“儒医”是医家中最高的称誉。尤其到了宋代,医学被认为是实现儒家理想的重要途径。范文正公(仲淹)在年轻尚未得志时,去灵祠祷告求签,问道:“他日能成为宰相吗?”得到否定的签后,便说:“如果不能实现的话,就作一个良医吧。”因为作良相固然可恩泽天下,既然神灵不允,那么能实现救人利物心愿的,就莫如良医了,因为作为良医“上可疗君亲之疾,下可以救贫民之厄,中可以保身长全”,除此以外,没有更...

    养生秘方 2024-03-06 12 0 儒医
  • 白啸山 三世儒医师承家学

    白啸山 三世儒医师承家学

    白山药配红枸杞, 啸傲经方补肾脾。 山深学问海阔胸, 水火相克又相生。 一根本为先后天, 般若阳气与阴精。 上日蒸发气为云, 善达饱和降甘霖。 白啸山(1907~1984年),河北正定人。三世儒医,师承家学。拜“京城四大名医”之一萧龙友为师,其学术主张为:人体两大根本为“先天”“后天”。著有《白啸山医案医话集》。(彭俐)...

  • 太和儒医姚树锦

    太和儒医姚树锦

    姚树锦(1936—2018),河北武安人,中医世家之后,西安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陕西省首届名老中医,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和医室”第四代传人,陕西姚氏太和医学内科流派代表性传承人。 家学渊源启“太和” 清末民初名医姚福年(1838—1923)于1861年在河北省武安县(现武安市)创办了“太和医室”,开设“太和发”药...

  • 古今儒医与儒患

    古今儒医与儒患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们的健康需求愈来愈强烈,对医院和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人们的健康理念、生活习惯、行为方式、自我调控等还存在着一定偏差,对生命科学规律的认识、对医学与医生的尊重、对自我健康的呵护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正是由于这两个方面还存在着不协调、不平衡,所以出现了医疗纠纷和医患矛盾。尽管这只是个别现象,但其不良影响人所共见,切不可等闲视之。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既要求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条件,提高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还要形成“儒医”与“儒患”...

  • 中医学的儒医

    中医学的儒医

    儒医,作为中医学的首要组成人员,他们为人类的医疗保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我国传统医学得以传承、宏扬、发展、立异的主力。 古代学医的人基本上都是“幼习儒书,长究医业”。经过儒学,有利于习医者鉴识、了解医著中的真义。明代医家楼英《医学纲目》说:“医之为道,其意深,其书众多……”。清代医学我们徐灵胎《兰台法则》又说:“盖医经文字古奥,非儒不能明”。儒学是根底,是当时中医教学应予以注重的。 历史上归于儒医...

  • 宋朝儒医兴盛推动养生文化繁荣

    宋朝儒医兴盛推动养生文化繁荣

    宋朝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涌现出了一大批造诣高深的儒医,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养生文化发展与进步,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成果和实践经验,影响深远。 北宋定都开封(时称东京),至十二世纪初已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当时的医药管理机构、法典、制度和医药学术研究等承汉唐之风,得到广泛的传承、创新、发展和繁荣,创造了中国医学史上诸多第一,如和剂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医药管理机构;编纂了世界上第一部官修针经《太平针经》;铸造了世界历史上第一尊针灸铜人“天圣针灸铜人”;产生了世...

  • 李振华:儒医人的楷模

    李振华:儒医人的楷模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借用诗人藏克家此说,国医大师李振华先生虽然去世三年了,但他仍然活在我们心中。首届国医大师李振华(1924—2017),原河南中医学院院长、终身教授、主任中医师,首批全国名老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李振华生前从事中医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70余载,临床经验丰富,学术造诣精湛,擅治急性热性病、脾胃病及疑难杂症。其一生硕果累累,桃李满天,德艺双馨,仁心为本,济世德全。电影《精诚大医》即以先生为原型拍摄...

  • 医与儒同根同源 儒医群芳谱是中医发展主干

    医与儒同根同源 儒医群芳谱是中医发展主干

    中国的儒学是以“人”为核心的道德文化,是以“人本”为经纬的政治伦理学说。儒学推崇的“仁”与中医“大医精诚”的根本追求同出一辙。儒家文化是儒医文化的母体。儒家文化不仅强调忧患意识,还主张积极入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历代文人的座右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的人生理想,也培养出为医者深厚而浓重的对人命运的挂念与关注,一种救死扶伤的使命感与责任意识。这种价...

  • 宋金元儒医 开启中医抗疫“高光时刻”

    宋金元儒医 开启中医抗疫“高光时刻”

    在中国古代,中医抗疫的三次高峰也是中医学术发展、名家辈出的高峰时期,其背后更是一代代中医人为国为民的担当与付出。中医的抗疫历史贯穿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变的是疫情种类,不变的是中医历久弥坚的家国情怀。 医圣张仲景 伤横夭之莫救而著《伤寒论》 东汉末年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医抗疫的第一次高峰。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医家就是被后世尊称为“医圣”的张仲景。他行医游历各地,眼见百姓所受疫病之苦,促使他痛下决心,潜心钻研,著成《伤寒杂病论》,不但救人无数,也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1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