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御医

御医

  • 中医世家 冉氏御医第六代传人 冉雪峰

    中医世家 冉氏御医第六代传人 冉雪峰

    冉雪峰(1879—1963),原名敬典,字剑虹,号雪峰,别号恨生。四川省巫山县黛溪镇(今重庆巫山大溪)人。20世纪著名中医学家、临床家、教育家。早年信奉孙中山倡导的三民主义,于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之武昌起义,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曾在武汉、重庆等地行医近4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政协委员,重庆市卫生工作者协会编委会委员,重庆市中医进修学校首任校长等职。1955年11月奉调进京,供职于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任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兼高干和外宾治疗室主任。是全国...

  • 品悟御医 古为今用

    品悟御医 古为今用

    从上世纪80年代始,国医大师陈可冀院士对清代宫廷原始医案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并相继有一系列研究成果问世。今杨叔禹教授以太医院医家为纲,对清代宫廷医案进行了进一步的梳理和研究,并撰写《清太医院医家研究》一书。赏阅之后,颇觉有现实指导意义,乐为荐读。 清代是中医学史上一个鼎盛时代,承往古,启来今,名医辈出。清太医院的御医又是这个时期医家的杰出代表。如书中医家举要中所列《医宗金鉴》的总修撰刘裕铎、“国手”陈秉钧、近代“宫廷御医学派”代表人物赵文魁、袁鹤侪、韩一斋等均...

    养生秘方 2024-03-06 13 0 御医
  • 御医 皇朝称为太医

    御医 皇朝称为太医

      古代皇家享有的特权医疗最明显的标志便是御医。御医,有些皇朝称为太医,是古代专门为皇帝及宫廷亲属治病的宫廷医师。因此,御医(太医),是早期国家体制下的医生职务称谓之一,专门服务皇帝及宫廷中的家眷。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封建帝国一去不返,御医连同封建帝制早就被历史文献尘封起来,束之高阁了。但是,我们还是可以通过大量的影视剧穿越千朝古代,看到御医的影踪。   御医究竟产生于何时如今很难说得清楚。不过,医生最早的确是出现在皇宫里的。因为民间最早也有医生的身影,但是,根据大量的历史资料证实,民间的医生最早并不叫做医生...

  • 乡医救了御医

    乡医救了御医

    御医盛寅,是江苏吴江县人。少年时拜名医为师学医。明永乐年间,奉命调居京城。后来侍奉仁宗、宣宗两代皇帝,因他忠诚勤恳,医术高超,皇帝很赏识他,平时对他就像亲戚一样,并特别赐给他侍从人员,以表示对他的宠爱与众不同。 有一天早晨,盛寅刚进御药房,突然头晕倒地,不省人事,太医院的医生们,都束手无策,不知病从何起。皇帝命令大臣们等献计献策,急速救治盛寅。大臣中有一人推荐了一位民间医生。只见他配药一剂,煎汤给盛寅灌下去,片刻之后,盛寅竟然苏醒了。 皇帝召来民间医生,问他给盛寅服的什么药,这么有效。医生回答:...

    养生秘方 2024-03-06 12 0 御医
  • 御医是如何治病的呢?

    御医是如何治病的呢?

      历史上各朝各代御医职责分工也各不相同,从最初的医巫共侍皇上,到后来的太医院,为皇宫贵族提供医疗服务的人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组织,跟我们今天的一个综合医院差不多。   御医职掌主要八项:侍直、进御、扈从、奉差、储药、祭先医、诊视狱囚、施药等。其侍直,各以专科,分班轮值,在宫中称宫直,在外廷称六直。宫直在御药房及各宫外班房值班,六直在外直房(如畅春园、圆明园)值班。扈从,皇帝出巡,御医或奉旨点用,或按班轮值,都给夫马、车辆装载药材,还给账房需用等物。此外,王府、公主府、文武大臣等,太医奉旨前往。还给监狱囚...

  • 陈莲舫“国手御医”

    陈莲舫“国手御医”

    1898年,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大发雌威,下令把光绪皇帝软禁在中南海的瀛台内。光绪帝终日忧烦,茶饭不思,日渐消瘦,导致疾病缠身。朝廷御医轮番为他处方,光绪帝吃了全都无效。   当时两江总督刘坤一得知这一情况,便推荐上海青浦的名医陈莲舫为光绪帝治疗。陈莲舫出身医学世家,祖上19代行医,他通晓脉理,医术高超。每天前来求治的人群川流不息,其中不乏朝廷的官场要人,刘坤一也正是因治病才认识这位名医的。   陈莲舫应邀到了瀛台,为天子按过脉,即知其病情并不严重,只不过是因情志不欲,心火上炎,加上久居宫室,食...

  • 有关御医的趣闻

    有关御医的趣闻

    御医的选拔 据历经光绪、宣统两位帝王,直到帝制废除才离开太医院的御医任喜庚在《太医院志》里记载,要成为一名御医非常艰难,竞争极其激烈。 首先,一名医生想进入太医院,必须要先成为太医院里的学员,而且必须通过考试。怎样才能参加太医院的考试呢?这就要有人推荐,比如有一个六品以上的官员推荐。考试通通为面试,由太医院里资深太医当场出题。由于名额有限,即使被录取,也要等到太医院的上一批学员毕业才能进去。 进太医院后,要先读三年书,每年考核两次。考核采取各种加密措施,比如分组抽卷密封等,杜绝作弊。考核通不过者留级,三年考核...

  • 明代御医龚廷贤养生延年法

    明代御医龚廷贤养生延年法

    人到老年,不仅身体逐渐衰老,同时心理也随之衰老。既然老年人的身心都处于日益衰退的境地,那么老年人就更应当重视保持与增进身心健康,以减缓衰老的进程,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明代御医龚廷贤《寿世保元》中的一首《延年良箴》,是专为劝诫人们如何注重养生保健以求延年益寿所写的箴言: 四时顺摄,晨昏护持,可以延年。勿为无益,当慎有损,可以延年。坐卧顺时.勿令身怠.可以延年。行住量力,勿为形劳,可以延年。悲哀喜乐,勿令过情,可以延年。爱憎得失,揆之以义,可以延年。寒暖适体,勿侈华艳,可以延年。动止有常,言谈有节,可以延年。诗书悦心,...

  • 《医方类聚》《御医撮要》《御修医方类聚》

    《医方类聚》《御医撮要》《御修医方类聚》

    《医方类聚》系朝鲜金礼蒙、梁诚之编纂。全书为266卷,存世262卷,汇辑了152部中国唐、宋、元、明初的著名医书及一部朝鲜本国医书《御医撮要》,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书籍在我国早已失传或仅存残部,包括医方5万余首。近日,笔者走访了湖州市中医院原副院长潘嘉矿先生,听他讲述了湖州中医与《医方类聚》的故事。 据传,《医方类聚》初版仅30部,在朝鲜已绝本,仅存一部收藏于日本皇家图书馆。1852年,在江户幕府医官喜多村直宽主持下,《御修医方类聚》得以重刻,对所缺篇目多有补充,于1861年完成,称为“文久元年...

  • 御医——房芝萱

    御医——房芝萱

    房芝萱(1909—1983)出身医学世家,自幼即在严父的指导下系统学习中医学知识,内而《内经》、《难经》、《伤寒》,外而经史百家,多所涉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33年参加旧政府医师考试,取得开业行医资格;并开始独立应诊,1956年应聘任北京中医医院外科副主任,历任全国中医药学会北京分会主任委员、北京第二医学院中医系教授、北京市中医学校副校长、北京市东城区人大代表。1978年被确定为北京市名老中医重点继承对象。坚持出诊,直至1983年去世,50年未尝间断,造福一方百姓,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经验。晚年除了坚持...

    养生秘方 2024-03-06 13 0 御医
  • 许绅是明朝的御医 救活了嘉靖皇帝

    许绅是明朝的御医 救活了嘉靖皇帝

    许绅是明朝的御医,因得到嘉靖皇帝的认可,从一个在御药房管药的低级官吏,先是升至太医院院使(五品,相当于现在的医院院长),最终升至工部尚书,成为历史上仅有一位官居二品的御医。他最大的成就是救活了嘉靖皇帝,但也因而受惊而死。这其中有一个杂乱的故事。 嘉靖皇帝即明世宗朱厚熜,在位44年(1522年~1566年)。嘉靖帝从小体弱多病,做了皇帝今后期望长生不老,命方士炼丹,以十三四岁童贞月经及蕉树露珠相和。为确保宫女月经的洁净,宫女们只能吃桑叶、饮露珠,所以虽在宫中却食不果腹。嘉靖帝为“吸风饮露之道&r...

  • 清嘉庆御医汪必昌考略

    清嘉庆御医汪必昌考略

    “汪必昌, 字燕亭。 清代安徽新安人。 御前太医。 对医学造诣颇深, 尤潜心于仲景学术。 著有 《医阶辨 证》一卷, 《聊复集》 五卷” [1] 。 上世纪90年代编著的 《伤寒论研究大辞典》 中对汪必昌之记载转引如上, 可见甚为简略。 其他著述如《新安名医考》和《新安 名医及学术源流考》等所含相关条目之记载亦大抵如 是, 对其生卒年也未有明确结论。 2017年, 汪必昌晚年 遗著《聊复集 ·怪症汇纂》等4种未刊稿本现世 (见封 三彩图1-彩图2) , 将这位几乎已被遗忘的传奇...

    养生秘方 2024-03-06 13 0 御医
  • 朱熹《送夏医序》陈继儒《赠御医何承云序》

    朱熹《送夏医序》陈继儒《赠御医何承云序》

    历代文学家都有为医家立传的名篇,如元代戴良的《九灵山房集·丹溪翁传》,明末黄宗羲的《南雷文定前集·张景岳传》,清代顾景星的《白茅堂集·李时珍传》和袁枚的《小仓山房诗文集·徐灵胎先生传》等,都是中医医史的珍贵文献。除此之外,散见于他们文集中的赠医序,是作者写给所熟识医家的美文,值得品读。 赠序是我国古代散文文体之一,始于古代文人们聚会饮宴赋诗和诗序后的衍生,不必专以饯行赠别为内容而独成一体。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朋好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而赠医序中所表...

1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