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 第17页

学 第17页

  • 《刘学勤辨治肝胆病》读后

    《刘学勤辨治肝胆病》读后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清·周希陶重订《增广贤文》),这是古人总结出的励志格言,说的是学问难做、成功来之不易的道理。“医德高自爱心出,术业精从磨砺来。”(《我所感知的学勤其人》)这是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律委员会主任委员杨景宇先生依据古贤训教演绎出的话,是对刘学勤仁德仁术、孜孜不倦精神的赞扬。“上午侍诊,下午听课,夜晚精读,背诵经典、整理笔记,多至三更,未敢稍懈。”(《刘学勤辨治肝胆病·自序》)这是...

  • 中医临床的中药药效学评价体系

    中医临床的中药药效学评价体系

    “如今,我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脂肪类食物日渐增长,不健康的饮食使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疾病越来越多,治疗这些疾病的中药新药将如何开发?如何验证药品对症的有效性?”早在十年前,这些问题就困扰着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首席研究员、从事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刘建勋,他带领着研究团队,十年磨一剑,终于建立了能够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病症结合、方证相应用药特点的中药药效学评价体系。 中药药效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机制,阐明中药防病治病原...

  • “阴平阳秘”中医学的内环境

    “阴平阳秘”中医学的内环境

    在现代医学里,内环境是指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即细胞外液,它是细胞直接进行新陈代谢的场所,是细胞直接生活与活动的所在。 内环境对于细胞的生存及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非常重要,呈现出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状态。一旦内环境失稳则必然会影响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酸碱度(pH)、渗透压、温度等。 在中医学中,内环境是与外环境相对而言的一个概念。其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 同时还认识到“人与天地相应&rdq...

  • 山西中医学院第三中医院发展纪实

    山西中医学院第三中医院发展纪实

    山西中医学院第三中医院怀着弘扬中医针灸事业的使命感,积淀“求慎敬命”的医院精神,坚持走中医(针灸)特色的发展方向,发挥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的优势,突出人才、技术在服务过程中主导地位,医院的中医药特色建设、重点专科建设、医疗质量、综合服务等方面都得到了提升。医院实施大专科,小综合,突出中医针灸特色,从医疗技术、服务水平形成了“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特色和亮点。 历史沿革 1984年山西省针灸研究所成立,是当时全国仅有的4所针灸研究机构之一...

  • 医学界学术界 “心动中国”

    医学界学术界 “心动中国”

    习近平提出“中国梦”后,各行各业都围绕这个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献言献策,一些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更是从实事做起,一步一个脚印的务实前行。步长制药创始人赵步长教授和伍海勤教授的“脑心同治”理论是在心脑密切的生理关系及共同的病理基础(动脉粥样硬化)上提出的,是心脑血管疾病中医整体观思维的创新与发展。在步长制药的支持下,2010年10月成立了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脑心同治专家委员会, 2011年9月成立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先后在15个省市...

  • 胡广芹苦学终实现中医博士梦 传播中医药文化

    胡广芹苦学终实现中医博士梦 传播中医药文化

    走进北京工业大学校医院,只要问及“胡广芹”这个名字,人人皆知。 苦下功夫自学中医 胡广芹出生在山东德州,小时候的一次意外事故不幸患上败血症,住院期间,护士不慎扎伤她的坐骨神经致使左下肢无法行走。尽管家里已极度窘迫,仍未放弃医治的机会,母亲每日3次不间断地热敷和按摩让胡广芹瘫软的下肢逐渐好转。 汉代义妁悬壶济世、晋代鲍仙姑发明“艾灸”应对麻痹、宋朝张小娘子治疗疮疡臃肿屡见奇效……母亲口中一个个名医...

  • 中医妇产科学 最突出贡献的医家:陈自明

    中医妇产科学 最突出贡献的医家:陈自明

    中医妇科学是中医临床的特色学科。据史料考证,旴江名医中有擅长妇科者96位,有妇科专著19部,其中对中医妇产科学做出最突出贡献的医家,当首推南宋临川医家陈自明。 南宋之前我国的妇产科虽有一些论著,但只是一些零散的治疗经验,未成系统,妇科与产科分离。陈自明认为“纲领散漫而无统,节目谆略而未备。医者尽于简易,不能深求遍览”,故摒弃“宁治十男子,不治一妇人”的陈年陋习,“留神医药,精究方术”,潜心钻研妇产科疾病,学验俱丰,成为妇产科医学大家。他的《...

  • 学习中医无止尽 传承中医扬国粹

    学习中医无止尽 传承中医扬国粹

    王树文,男,生于1960年,河北人。1976年开始学医,曾参加光明中医函大、成都中医刊大的学习,1992年通过中医专科自学考试,1998年通过中医本科自学考试,同年获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自1977年1月担任河北省赞皇县东街卫生所乡村医生至今。1998年被卫生部、中国农村卫生协会等单位授予“全国优秀乡村医生”称号,2012年获石家庄市“乡村知名中医”称号。临床擅长治疗外感病、脾胃病、慢性腹泻、皮肤病等;擅用针灸治疗小儿病腹泻、咳嗽等。 “不管严冬与酷夏,休...

  • 董廷瑶的学术思想 儿科用药六字诀

    董廷瑶的学术思想 儿科用药六字诀

    董廷瑶(1903年-2002年),号幼幼庐主。著名中医临床家、儿科学家。1903 年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少年时随父学医,刻苦研读《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典,领悟颇深,常能引经据典临床发挥。熟谙《小儿药证直诀》、《幼幼集成》等儿科名著,取其精华,灵活运用。既精于儿科,又能旁及内科、妇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最终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学术理论和治疗法则,成为“董氏儿科”奠基人。 董廷瑶一生行医80多年,诊疗上百万人次,精心诊治疑难危症,活人无数。他以精湛医术、高尚医德,为广大儿童...

  • 跟师熊继柏学习心得 活用经典方必守法

    跟师熊继柏学习心得 活用经典方必守法

    前不久,我有幸跟随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湖南中医药大学知名教授熊继柏侍诊学习。现将学习心得整理如下。 活用经典 方必守法 熊继柏先生13岁拜名师习医,16岁单独业医,从事中医临床50年从未间断,活人无数,誉满三湘。熊继柏强调:中医治病必须辨证论治,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因此,他临证无不在经典理论指导下,辨证立法,遣方用药,而每一张处方就是一本活灵活现的辨证论治教科书,他从不开无汤头之方,常常是两三首方剂化裁加减,每能效如桴鼓。如在治疗一肺癌放疗之后双腿频频蹬动案中,根据证候舌脉,熊...

  • 清代医学家宝辉《医医小草》一书

    清代医学家宝辉《医医小草》一书

    清代医学家宝辉(生卒年不详),荆州(今湖北江陵)人。自幼酷爱医学,熟读医经。著《医医小草》一书,全书文字不多,意在救偏。其自序中曰:“医学之难,难于无偏,无偏者仲景一人也。”又曰:“天下多一明医,而所全者众,少一庸医,而所全者更众,兹编其欲化庸医为明医。”其中第一篇“精义汇通”,就是讲治法之偏的。明了治偏之害,就可以知道怎样预防治法之偏,不致成庸医而害人。 “精义汇通”篇全文如下: 滋腻妨中运,刚烈动内...

  • “春捂秋冻”有学问

    “春捂秋冻”有学问

      “春捂秋冻”是一种养生方法。所谓“秋冻”,是指秋天不要急着添厚衣,有意识地进行耐寒锻炼,以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力。但是“秋冻”也不能冻得瑟瑟发抖,要想“冻”出健康,这里还大有学问。      穿厚衣莫急但要护体   桂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李星表示,从气候上来说,初秋时暑热未消,气温仍高,显然“冻冻”无妨。仲秋(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时气温下降,虽凉却不寒,...

    养生秘方 2024-03-07 16 0
  • 追思陆广莘先生《中医学之道》新版序

    追思陆广莘先生《中医学之道》新版序

    引 子 究天人之际兮,明物我相分; 通健病之变兮,识利害药毒; 循生生之道兮,助生生之气; 用生生之具兮,谋生生之效。 ——陆广莘先生名言 求学业医 时在丙寅寒冬月,师出吴地属松江。 五岁入学奠基础,为求深造转沪上。 初为强国操机械,既则矢志振岐黄。 不贵儒医问铃串,勿震远西法东方。 弱冠行医颛桥镇,更走京师负学囊。 灯窗五载板凳冷,转益多师名俱扬。 总把新知来融会,擅将古意再发皇。 笃志基础研究 医学千载何处去,废医存药耐思量。...

  • 妈妈学一些简单的推拿手法

    妈妈学一些简单的推拿手法

    采访专家 西安市中医医院儿科 李锋华 家有好宝宝还要有好妈妈,当冬季孩子发热时,如果妈妈学会一些简单的推拿手法,不仅能为宝宝减轻痛苦,而且还能促进疾病的康复,减少家人的担心。 外感发热是儿童冬季最易出现的疾病,这是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肌肤薄弱,卫外不固,抗邪能力不足,寒暖不知自调。当气候骤变,冷热失常时,由于外邪乘虚袭表,从而引起发热。外感发热的主要临床表现有: 外感风寒发热:表现为发热轻、恶寒重、头痛、无汗、鼻塞流清涕、喷嚏、喉痒、苔薄白,指纹鲜红。对于此类症状,治疗的原则主要为疏风解表、...

  • 中医藏象学说 凝聚古人哲学智慧的医学思想

    中医藏象学说 凝聚古人哲学智慧的医学思想

    •侧重于形态的空间结构,对于同样属于“物质存在形式”的时间因素几乎没有考虑的研究方法,会遗失很多重要的元素,取得的结果往往是局限而片面的。 •按照生成论的观点,世间万物皆生于无,随时空而有所不同。人是天地之间最有灵性的生命,人的出现和消亡,也是时空转化的结果。 •中医认为,五脏六腑构成的三焦,凝结着时空双重元素,这与五方四季的布局一样,决定着人体气血阴阳的生长化收藏,也决定着人体与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升降出入,生生不...

  • 中医学界之提倡“辨证论治”

    中医学界之提倡“辨证论治”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学界之所以提倡“辨证论治”,并将之提升到中医诊治疾病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特点”的高度来宣扬,是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简言之,在新中国的中医政策开始确立和贯彻之初,为了尽快从根本上消除“中医不科学”的历史偏见,将其作为对中医的基本诊疗规律和与西医相区别的学术特点的概括,并随着中医政策的贯彻而在中医学界迅速流传开来的。 提出:基于中、西医思维方式不同 任应秋先生在1...

  • 冬至养生 练几节简便易学易练习的气功

    冬至养生 练几节简便易学易练习的气功

    冬至意味着进入数九天,迎来一年中最寒冷的天气。冬至这一天,阴极阳生,是阴气盛极而衰,阳气开始萌芽的时候,故《易经》中有“冬至阳生”的说法。冬至节气期间,人体内阳气日渐生发,最易吸收外来的营养,而发挥其滋补功效。但许多宿疾也最易在这一时期发作,如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及消化系统的疾病在这时期的发病率较高。所以,冬至前后人们开始进行药补、食补调理的同时也要注意到身体锻炼、运动养生的问题。 提到冬至节气期间保健养生,除了我们要遵循的“顺应四时,起居有常;饮食有...

  • 道家养生学和养生术合理的饮膳

    道家养生学和养生术合理的饮膳

      道家的养生学和养生术,是中国历史上古代养生法术的主要源流。道家养生饮膳法,本于饮食有节,求其相合相生;基于饮食适中,六味以淡为主。晋代道家代表人物葛洪指出“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凡食过则结积聚,饮过则成痰癖”。“饱食即卧,伤也”。“养生之法,但莫伤之而已”。可见,道家对饮食有科学的见地。梁代道家代表人物陶弘景指出:“饮食多,则气逆,百脉闭;百脉闭则气不行,气不行则生病&r...

  • 孙思邈其在养生学方面的贡献

    孙思邈其在养生学方面的贡献

    唐代医家孙思邈精通道、佛之学,广集医、道、儒、佛诸家养生之说,结合自己多年丰富的实践经验,著成养生专论。不仅在《千金要方》中有大量养生论述,还著有《摄养枕中方》,内容丰富,功法众多,在我国养生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其在养生学方面的贡献,大致有五个方面: 第一,继承和发展了《黄帝内经》“治未病”的思想。进而以此为养生原则,提出了“养性”之说,在《千金要方养性序》中反复强调“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ldquo...

  • 刘敏如:中医是一门医学科学

    刘敏如:中医是一门医学科学

    刘敏如,1933年出生,四川省成都市人。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首批名中医,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全国中医妇科专业委员会荣誉主委。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农工民主党中央常务委员,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香港大学中医学院学术顾问,澳门中国中医药文化研究促进会首席专家。1991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巾帼建功英模,1995年被评为杰出的女科技工作者,2000年被评为四川省首届先进科技工作者、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 跟俗语学秋季养生

    跟俗语学秋季养生

      俗语,大多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总结出的智慧。而秋季的俗语,如春捂秋冻、秋天的萝卜赛人参等,都包含着秋季养生的方法。      春捂秋冻百病不碰   春捂春冻这句流传甚广的俗语,说的是春天时不要急着脱去冬天的厚衣服,要适当地捂一捂;而秋天时则不要气温一稍有下降,就穿上厚衣服,要适当地冻一冻。   “这就跟运动员的热身差不多,秋天天气转凉,要让身体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稍微冻一下,可以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冬天来时就不会特别怕冷。”桂林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麦燕芳表示,适...

  • 两套搓脸养生功简单易学

    两套搓脸养生功简单易学

    作为一名作协成员,写作是我的习惯和责任,也是我多年来形成的爱好。但我很清楚,写作是项苦差事,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有时兴致高了便会写个通宵达旦。我又不是专业作家,第二天还要照常去上班,久而久之,我没有拿到诺贝尔奖却染上一身毛病,诸如头痛、耳鸣,心悸、失眠等,有时打个喷嚏还会眼冒金星。总之,我知道,我是绝对进入了亚健康状态。 后来我想,引起诸多病症的最大因素是失眠,深更半夜关上电脑上床睡觉,此时大脑仍处在兴奋状态,睡意总是姗姗来迟,脑海里还想着文章的结构或明天需要更改的地方,这种状态搞得我苦不堪言。 说起来也...

  • 辨明体质 科学进补 膏方虽好 辨体施调

    辨明体质 科学进补 膏方虽好 辨体施调

    隆冬时节,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在这段时间里,各种心脑血管疾病易发生或复发。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尹艳教授指出,人们在注意冬季养生保健的同时,若能自动自觉地避开传统误区,不仅能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还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辨明体质,科学进补 尹艳指出,冬季气温较低,五脏六腑既需要吸收充足的养分抵御风寒,又要储备好能量迎接春天的生发之气。因此,此时补气养血、濡养脏腑是养生的关键所在。“补养脾肾,藏阴益精”是冬季调补的重要原则。所以有&ld...

  • 黄墙朱氏私立中国医药学校

    黄墙朱氏私立中国医药学校

    中医自古以来师徒相传,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教育最早始于晚清,函授教育更是闻所未闻。现在通行的说法是:1910年丁福保首先在上海仿照实业函授学校之法,开展新医学函授;1916年汪洋在上海开办中西医药函授学校;1925年恽铁樵开设“中国通函教授学社”(即后来的“铁樵函授中医学校”)。其实,第一所中医函授学校应是1914年8月开学的黄墙朱氏私立中国医药学校。 招生广告 1914年6月30日的《申报》(14866号)第一版,刊有“黄墙朱氏私立中国医学...

  • “冻”出健康 还有学问

    “冻”出健康 还有学问

      “春捂秋冻”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养生方法。“秋冻”是指秋天有意识进行耐寒锻炼,可提高肌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应以“略感凉意,但不觉寒冷”为原则。要想“冻”出健康,还有学问。   三秋“冻”不同   初秋暑热未消,“冻冻”无妨,无须加衣。仲秋气温下降,虽凉却不甚寒,穿衣应有所控制,有意识“冻一冻”,以免身热汗出,伤阴耗气。晚...

  • 循证医学在世界范围内兴起

    循证医学在世界范围内兴起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循证医学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给现代医学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作为一门方法学科,循证医学同样受到了我国中医界的高度重视,但由于循证医学要求临床决策要采用最好的证据,而中医的临床决策多凭中医师的个人实践经验,故其在中医学领域的研究与实践仍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面临很大的方法学挑战。甚至还有人认为,中医不需要循证医学。 出现这样的观点并不奇怪,就像任何新事物的出现一样,人们都不是一开始就能接受的。循证医学也是如此,就是在西医领域也存在一定的争议。无论人们的态度如何,循证医学对中西医临床医学的影响都...

  • 中医学认为“四梢”是人体健康的晴雨表

    中医学认为“四梢”是人体健康的晴雨表

      中医学认为,人体有“四梢”。筋之梢为手脚指(趾),肉之梢为舌头,骨之梢为牙齿,血之梢为头发。这“四梢”是人体健康的晴雨表,它们能基本反映人的健康状况。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常出现手脚乏力,食欲减退,牙齿松动甚至脱落,头发干枯发白等现象,就是四梢衰退的征象。   写字走路舒筋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老年病中心教授刘征堂说,手足是全身经脉交会处,老人要多保养手足。常玩健身球,多写字,搓手、甩手,可以增加双手的灵敏度及手脑联系,延缓衰老。平时多走动,走路时要穿底...

  • 国医大师任继学其用药配伍经验总结

    国医大师任继学其用药配伍经验总结

      国医大师任继学(1926年-2010年),生前系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从医60余载,潜心中医急证医学研究,提出辨证10法新观点,擅治心脑肝肾等疑难杂症。专著有《中医急诊学》、《悬壶漫录》、《任继学经验集》等,获科技成果奖多项。笔者通过学习有关著作,现将其用药配伍经验总结如下:   基础研究立新论   任继学教授认为,中医药学著作浩如烟海,必须持之以恒,勤奋苦读,才能学到中医的精髓。应从基础开始学习,先是粗读、泛读经典著作,然后将诵、释、体会三者互用,深谙医理,探求经旨,融汇贯通,指导实践。...

  • 运用医学原理调解家庭纠纷

    运用医学原理调解家庭纠纷

    吴之英是清末民初著名学者、书法家和医家,他热心为乡邻医病,在治病中,他还善于运用医学原理调解家庭纠纷,一时传为佳话。 吴之英有个邻居的媳妇很不讲道理,是个骂四邻、虐公婆、欺丈夫的恶妇,大家都很讨厌她。其丈夫多次向吴之英诉苦,他很同情这位丈夫,只是没有机会插手此事。 一天,正巧这个媳妇找上门来请他看病,吴之英心想,不妨趁机教育教育她,便问她:“医者父母心,要想治好你的病,不知你听不听我的话?”那媳妇深受病痛折磨,连忙说:“瞒得了父母,瞒不得大夫。有话...

  • 朱良春 由病入医 苏州求学

    朱良春 由病入医 苏州求学

    故事 诉衷情──九秩述怀 人生匆匆, 瞬已虚度九秩, 从医七旬。 医理幽奥, 上工难臻。 学海无边, 皓首穷经。 期有所得, 恫瘝在抱。 先贤心悟铸辉煌, 经典阐岐黄, 七旬孜孜求索, 宝库犹深藏。 勤读书, 多临床, 心欢畅。 杏林甘露, 遍洒人间, 夙愿以偿。 ——朱良春 朱良春,江苏丹徒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中医学家。先后拜太医传人马惠...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