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 第17页
-
“阴平阳秘”中医学的内环境
在现代医学里,内环境是指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即细胞外液,它是细胞直接进行新陈代谢的场所,是细胞直接生活与活动的所在。 内环境对于细胞的生存及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非常重要,呈现出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状态。一旦内环境失稳则必然会影响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酸碱度(pH)、渗透压、温度等。 在中医学中,内环境是与外环境相对而言的一个概念。其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 同时还认识到“人与天地相应&rdq...
-
董廷瑶的学术思想 儿科用药六字诀
董廷瑶(1903年-2002年),号幼幼庐主。著名中医临床家、儿科学家。1903 年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少年时随父学医,刻苦研读《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典,领悟颇深,常能引经据典临床发挥。熟谙《小儿药证直诀》、《幼幼集成》等儿科名著,取其精华,灵活运用。既精于儿科,又能旁及内科、妇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最终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学术理论和治疗法则,成为“董氏儿科”奠基人。 董廷瑶一生行医80多年,诊疗上百万人次,精心诊治疑难危症,活人无数。他以精湛医术、高尚医德,为广大儿童...
-
跟师熊继柏学习心得 活用经典方必守法
前不久,我有幸跟随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湖南中医药大学知名教授熊继柏侍诊学习。现将学习心得整理如下。 活用经典 方必守法 熊继柏先生13岁拜名师习医,16岁单独业医,从事中医临床50年从未间断,活人无数,誉满三湘。熊继柏强调:中医治病必须辨证论治,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因此,他临证无不在经典理论指导下,辨证立法,遣方用药,而每一张处方就是一本活灵活现的辨证论治教科书,他从不开无汤头之方,常常是两三首方剂化裁加减,每能效如桴鼓。如在治疗一肺癌放疗之后双腿频频蹬动案中,根据证候舌脉,熊...
-
妈妈学一些简单的推拿手法
采访专家 西安市中医医院儿科 李锋华 家有好宝宝还要有好妈妈,当冬季孩子发热时,如果妈妈学会一些简单的推拿手法,不仅能为宝宝减轻痛苦,而且还能促进疾病的康复,减少家人的担心。 外感发热是儿童冬季最易出现的疾病,这是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肌肤薄弱,卫外不固,抗邪能力不足,寒暖不知自调。当气候骤变,冷热失常时,由于外邪乘虚袭表,从而引起发热。外感发热的主要临床表现有: 外感风寒发热:表现为发热轻、恶寒重、头痛、无汗、鼻塞流清涕、喷嚏、喉痒、苔薄白,指纹鲜红。对于此类症状,治疗的原则主要为疏风解表、...
-
刘敏如:中医是一门医学科学
刘敏如,1933年出生,四川省成都市人。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首批名中医,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全国中医妇科专业委员会荣誉主委。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农工民主党中央常务委员,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香港大学中医学院学术顾问,澳门中国中医药文化研究促进会首席专家。1991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巾帼建功英模,1995年被评为杰出的女科技工作者,2000年被评为四川省首届先进科技工作者、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
两套搓脸养生功简单易学
作为一名作协成员,写作是我的习惯和责任,也是我多年来形成的爱好。但我很清楚,写作是项苦差事,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有时兴致高了便会写个通宵达旦。我又不是专业作家,第二天还要照常去上班,久而久之,我没有拿到诺贝尔奖却染上一身毛病,诸如头痛、耳鸣,心悸、失眠等,有时打个喷嚏还会眼冒金星。总之,我知道,我是绝对进入了亚健康状态。 后来我想,引起诸多病症的最大因素是失眠,深更半夜关上电脑上床睡觉,此时大脑仍处在兴奋状态,睡意总是姗姗来迟,脑海里还想着文章的结构或明天需要更改的地方,这种状态搞得我苦不堪言。 说起来也...
-
循证医学在世界范围内兴起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循证医学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给现代医学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作为一门方法学科,循证医学同样受到了我国中医界的高度重视,但由于循证医学要求临床决策要采用最好的证据,而中医的临床决策多凭中医师的个人实践经验,故其在中医学领域的研究与实践仍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面临很大的方法学挑战。甚至还有人认为,中医不需要循证医学。 出现这样的观点并不奇怪,就像任何新事物的出现一样,人们都不是一开始就能接受的。循证医学也是如此,就是在西医领域也存在一定的争议。无论人们的态度如何,循证医学对中西医临床医学的影响都...
-
国医大师任继学其用药配伍经验总结
国医大师任继学(1926年-2010年),生前系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从医60余载,潜心中医急证医学研究,提出辨证10法新观点,擅治心脑肝肾等疑难杂症。专著有《中医急诊学》、《悬壶漫录》、《任继学经验集》等,获科技成果奖多项。笔者通过学习有关著作,现将其用药配伍经验总结如下: 基础研究立新论 任继学教授认为,中医药学著作浩如烟海,必须持之以恒,勤奋苦读,才能学到中医的精髓。应从基础开始学习,先是粗读、泛读经典著作,然后将诵、释、体会三者互用,深谙医理,探求经旨,融汇贯通,指导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