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 第19页

学 第19页

  • 所闻所悟的《伤寒论》学习方法

    所闻所悟的《伤寒论》学习方法

      笔者参加了“灵兰书院·中医书友会”举办的以“《伤寒论》学习经历和入门机缘”为主题的中医经典沙龙活动,受益良多。在此简述自己所闻所悟的《伤寒论》学习方法。   学习《伤寒论》,首先是背诵条文的基本功。背熟每一条原文、每一个证、每一个方,一条一条归纳。因为不熟记《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如遇到发烧病人,第一反应多是清热解毒,那就和用抗生素没啥区别,这不是中医的思路。中医与西医对疾病不同的理解方法才是最重要的,而这些思路正源于《黄帝内经...

  • 中医学核心课程体系

    中医学核心课程体系

      近10年来,山东中医药大学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深入开展教育教学内涵建设,创建了以“以文化人,厚重基础”为指导思想的中医学核心课程体系建设新模式,探索构建了由中医文化、中医基础、中医经典、中医综合实践和中医临床五大类课程群构成的中医学核心课程体系,形成了学校人才培养的三大特色:以文化人、以德立身、以术彰业的育人观,德术并重、厚德怀仁、博学笃行的治学观,传承创新、基础厚实、知行合一的质量观,在研究与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果。   推动了大学文化建设...

  • 五运阴阳学说完美考察《周易》

    五运阴阳学说完美考察《周易》

      从简单阴阳卦画的发明,到八八六十四卦的成形,卦、爻、系辞的详论,再到《内经》的五运阴阳学说,中国的哲(哲学)理(理则学,即今之逻辑学)体系经历了由简单到繁复,由朦胧到详尽细微,包罗万象的演变。可以说如果没有周易的卦爻系辞,我们无法溯源《内经》,同样,没有《内经》的五运阴阳学说,也无法完美考察《周易》。   我们知道,凡事都存在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如天地、日月、昼夜、刚柔、上下……于是,古人画直横(阳爻)表阳、表事物的正面,断横(阴爻)表阴、表事物的反面。   而很直观的,...

  • 中医理论能为现代医学提供新的思路

    中医理论能为现代医学提供新的思路

      中医理论是中医的核心价值,具有核心竞争力;而中药没有了中医理论指导,就会失去其独特的治疗作用。   批评中医者,有一个著名的论点叫做“废医验药”。“废医”,即认为中医理论不科学,统统应当废除,而由现代医学理论取代。“验药”,即一切中药都必须经过严格的科学实验,确定成分、疗效和毒性,才能决定是否可以临床应用。笔者认为,中医理论是中医的核心价值,具有核心竞争力;而中药没有了中医理论指导,就会失去其独特的治疗作用。   中医的理论,尤...

  • 自学中医走出去 追医梦

    自学中医走出去 追医梦

    一位博士的追医梦 张天翼37岁,中国科学院博士、大学老师,生物学专业出身的他一直从事中药研究工作,在工作中,他发现中医药的神奇疗效,激起他学习中医的浓厚兴趣。 在张天翼看来,中医药是门经验性、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如果有机会进入临床,即便没有学历学位证,他仍愿意尝试学中医。 想跨入非医攻博的门槛并非易事,经历两次考试张天翼均败北,这让这位生物学博士感到些许无奈。 但梦想还要继续追逐,张天翼说,“希望对非医攻博学生,入门条件不要太苛刻,出门条件要...

  • 优秀的医学家 傅青主

    优秀的医学家 傅青主

      傅青主,名傅山,山西太原人,是明清之际思想家、书法家,更是一名优秀的医学家。他在内科、妇科、儿科等都有很高的造诣,著有《傅氏女科》、《青囊秘诀》等医学著作,流传至今,造福于人。   傅青主有一个同乡混迹京城,忽然一天,患了头痛病,疼痛剧烈,找了好多医生,未能奏效。听说太医院有一号称国手的医生,能断人生死,屡试不爽。这个同乡急忙赶往求救。国手给他把了脉,沉吟良久说:“你这病还有一个月的时间,速回老家料理后事吧,再迟就晚了。”同乡闻听此言,一下子像霜打的茄子没了精神,人家是国手,诊的...

  • 《中医痹病学研究丛书》读后

    《中医痹病学研究丛书》读后

    中医药临床重点学科的建设,既需要提高临床水平,也需要提高学术水平。由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健教授领衔、10余名风湿病学专家主编的《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痹病学研究丛书》,日前由安徽省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丛书重点突出临床实用性、科学性和中医药优势,着力体现新安医家治痹经验的挖掘、总结及应用,颇具地域特色;是一套全面反映风湿病古今学术观点和当今中医诊疗最新进展的大型学术丛书,更可作为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学术建设的一个重要成果。 分册各成体系 《风湿病新安医学探源》:揭示新安医...

  • 祖国医学四诊之一的脉诊

    祖国医学四诊之一的脉诊

      余有志于斯文经年矣!文章之标题亦为数年之前所拟,奈何提笔竟不知从何处写起,遂搁笔以待。近日,偶观一脉诊图,图中老者鹤发童颜、髭须飘然;长辫结于脑后、正襟坐于案前,俨然一副清朝名医装扮。然,其右手捋其髭须,左手无名、中、食指依次切于妇人之寸、关、尺,切脉之布指谬矣!吾观及此处,不禁哑然!霎时,数年前之思涌上心头,特提笔补著前文以叙之。   遥想学医之初,闲暇时分侍诊于兰州名医丁立钧处,丁师诊治之余授之诊脉之道,今言犹在耳!人身骨度同身分寸,鱼际至尺泽是为一尺二寸,掌后高骨之隆起即今日解剖学所谓桡骨茎突是也...

  • 医疗气功是祖国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医疗气功是祖国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医疗气功最初流传于民间,在其创始人刘贵珍带领下从民间走向了官方。我国现行的“气功”一词,就是刘贵珍在对气功疗法的研究和实践、整理过程中,将通过姿势、呼吸、心神的调练来培育人体元气的锻炼方法称作“气功”,名称才得以统一的。   ●创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河北省医疗气功医院是原卫生部唯一批准的公立医疗气功机构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唯一指定的医学气功教育基地,其在中国医疗气功史上创造了三项“中国之最”:一是规模全国最大,二是开展气功医疗全国...

  • 程门雪的学术传人

    程门雪的学术传人

      程门雪(1902-1972),杰出的中医学家、教育家、临床家。幼名荣福,原名振辉,字九如,号壶公,安徽婺源人(今属江西)。   程门雪在中医学术上有深邃的造诣,尤其对张仲景的《伤寒论》及温病学说的研究有很高的水平。他倡导伤寒、温病融合的辨证学说,认为“伤寒是基础,温病在伤寒的基础上有较大的发展,在临证运用时应该取两者之长,不要过于拘泥,不应相互排斥”。在临床上将伤寒、温病理论和方剂融合起来,各取其所长,灵活运用,用以治疗热性病和内科疑难杂症,效果显著。   作为中医教育家,程...

    养生秘方 2024-03-07 16 0
  • 读聂惠民《聂氏伤寒学》有感

    读聂惠民《聂氏伤寒学》有感

      “我讲的课,要学生爱听,学到知识;我写的书,要读者爱看,感到有益;我治的病,要有最好的疗效,让人信赖。”——聂惠民如是说     聂惠民教授是第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聂惠民学习伤寒、教授伤寒、研究伤寒、使用伤寒、论述伤寒50余年,对伤寒之学造诣良深。2002年,她将多年教学、临床、科研运用《伤寒论》理、法、方、药的心血结晶,独自撰写成《聂氏伤寒学》。对于弘扬仲景学术思想,...

  • 坚守“中医学”正名表明

    坚守“中医学”正名表明

      ●自西方医学传入中国,逐渐确立了在中国医学界的主流地位后,中医学被冠名为“传统医学”,使以西方科学标准作为唯一的“普世”性标准对中医进行质疑、改造的行为合理、合法化,促使中医迷失主体,放弃自主发展。同时,“传统医学”的称谓还会淡化中医学是中华民族伟大创造的事实,不利于我国在国际上表明对中医学所属权的立场。   ●中医学种种“先进”的特质及在现代诊疗中的实践优势充分表明,中医并非输在技术竞争的战场上,而是输在意...

  • 中医学医疗经验 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

    中医学医疗经验 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

    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优秀代表,是中国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她是世界医学体系中最具特色和优势的传统医学。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直到今天,中医药学以其独特的优势与现代医学相互补充,共同承担着我国人民医疗健康保障的任务,是中国医疗卫生体系中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 中医学在形成发展过程中,融入了古代先贤的思想智慧、文化传统和医疗经验,其发展、创新、传播都带有明显的中国文化烙印。中医药学的医疗模式,是一种以人为本,以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相结合的综合医学模式。这种天地人和谐共存的模式,顺应了世界医学模...

  • 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的提出与建立

    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的提出与建立

      中医方证代谢组学(Chinmedomics)研究方法的建立与实施,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方法学意义上的创新,有助于揭开中医方剂作用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这个复杂的“黑箱体系”。日前,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和第二军医大学联合主办的中医药代谢组学研究高峰论坛上,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西苑医院,中国药科大学的多位中医、中药及药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一致这样认为。会议就代谢组学技术在中医药研究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深入探讨,并围绕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王喜军教授首先提出并建立的“...

  • 中医误解:学经方就是学伤寒

    中医误解:学经方就是学伤寒

      在当今中医界有一种误解:学经方就是学伤寒。这是一个误区。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经典著作。它从病因、病机、治疗等角度对疾病的辨治规律做了系统论述。   应该说,《伤寒论》里句句有理。但作为一部临床著作,书中并没有坐下来四平八稳地铺张开讲理,而是把理融入到法、方、药之中。   如阳明属土肯定是在讲理;六病的欲解时肯定是在讲“人定应天”之理;疾病规律的传变日数,肯定是在讲理;论述“阴阳自和”、津液、阳气等肯定是在讲理;在...

  • 学习中医的接诊之道

    学习中医的接诊之道

      ●就我的了解中医是好的,但不一定是科学的。科学并不等于正确,不科学不说明它不正确。如果硬要把我们的中医跟现代科学去靠,永远使人觉得你不如现代科学,跟现代科学没法儿去比。   ●科学只是人类文明发展到公元1500年以后,一部分地球人所认定的一种体系,而中医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认定的体系。为什么一定要把两个体系去完全等同起来呢?   2014年5月24~26日,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在云南昆明举行。年会的一大保留节目,是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院士和当地大学生的见面会。一个当今中国科技界的领袖级...

  • 著名中医药学家 关幼波 名关霦

    著名中医药学家 关幼波 名关霦

      关幼波(1913年-2005年),名关霦,北京清河人。出身中医世家,著名中医药学家,擅治肝病,人称“治肝圣手”。曾任安定门联合诊所所长,北京中医医院内科主任、副院长、顾问,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教授,北京市中医药学会理事长,北京中医药发展基金会会长,全国中医药学会副会长等职。1990年由人事部、原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991年由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明...

  •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

    很多老百姓喜欢看中医,是因为副作用小、疗效好、价格相对便宜。令人忧虑的是,不少人想看中医,却看不上好中医。中医药发展困难重重,日渐萎缩。 西医进入中国不过区区百年,却成为主流医学。反观中医药,其发展明显滞后,沦落为边缘医学。很多人认为中医只是辅助手段,直到没救了才想起看中医,“死马当成活马医”。尽管我国保护传统医学的发展,实行“中西医并重”的卫生方针,但中医药不科学之声不绝于耳。很多人不尊重中医药的发展规律,用西医的标准和术语改造中医、扼杀中医。...

  • 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学的软实力

    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学的软实力

    •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中,逐渐形成了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与中医药的互动中,中医药也形成了以医药为核心的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文化和中华文化,二者是共襄盛举、共铸辉煌的同盟军。 •当代弘扬中医药文化,一是可以深入认识中医药学的特质;二是中医药文化中的养生文化和“上工治未病”等理念可使“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医学目的向公平倾斜;三是为应对地球人类面临的挑战提供了思路。 文明以止,化成天下的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

  • 中医临床坚持循证医学理念的实践

    中医临床坚持循证医学理念的实践

    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顾名思义就是遵循证据的医学。英国著名临床流行病学家David Sackett教授将其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依据,同时结合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病人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制定出病人的治疗措施。其核心思想是:医疗决策应尽量以客观研究结果为依据。医生开具处方,制定治疗方案,政府机构做出医疗卫生决策等,都应根据现有的、最好的研究结果来进行。 中医发展须借鉴现代医疗技术 古往今来,中医学一直都强调临...

  • 古琴养生 简单易学的时辰健身操

    古琴养生 简单易学的时辰健身操

    十二时辰的来历 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古人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命名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 中医认为每日的十二个时辰对应着人体中十二条经脉,不同的时辰经脉中的气血也有盛有衰,人要有意识地顺应这种规律,才能阴阳调和,身体健康。笔者根据十二时辰与经络的对应关系,给读者提供9个时辰(其中3个时辰为睡眠期)的古琴养生曲目,在听音乐的...

  • 医学人类学与中医体质学融汇

    医学人类学与中医体质学融汇

      ●医学人类学与中医体质学,都是以“人”为出发点和着眼点来认知健康与疾病,将人类体质的研究置于自然、社会的整体背景下,尊重且关注生物遗传、外界环境等各种因素及由此产生的差异,目的同样旨在防治疾病、恢复健康。   ●在全球化语境的当下,医学人类学、体质人类学已作为西方世界的通用表达。用医学人类学方法研究中医体质学,不仅有利于中医的自我发展,也有助于中医更加权威地走向世界。   医学人类学(MedicalAnthropology),是医学与人类学相交织,即将人类学的理念与研究方法应...

  • 医为仁道 学医要先学做人

    医为仁道 学医要先学做人

      “医为仁道,学医要先学做人”,这是北京中医医院老中医喊出的响亮口号,他们在医德方面为我们后学者树立了光辉榜样,是中医队伍医德建设的活教材。   记得在随师学习期间,王嘉麟老师说过他最难忘的一件事。   30年前的一个夜晚,他像往常一样,临睡前躺在床上回顾一天诊治情况,忽然想起一位肛瘘患者已3天未复诊了,他赶紧起身查记录,原来患者是北京郊区的一位农民。王嘉麟决定利用星期天去走访这位病人。老伴劝他:“兴许人家用药好了呢,着的哪门子急?”可王嘉麟一大早就蹬自...

    养生秘方 2024-03-07 16 0
  • 中医是一门医学体系

    中医是一门医学体系

      @选择中医__董洪涛   中医首先是一种空间医学体系。中医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比如:月圆则人的血气旺盛,月晦则人的气血虚弱;再如,昼夜变化引起阴阳消长,人有生长收藏节律、卫气周行节律、经脉气血流注节律等。月亮变化导致人有气血盈亏节律、月经节律等。四时变化引起人的生长收藏节律、脏腑主时节律等。   中医是一门医学体系,其中的理法方药(穴)可以治病,可以养生,但中医的境界又高于纯粹的医学,其中蕴含着天地之道。因此,不仅要把中医当成医学来实践,更重要的是要当成“道”来体...

  • 《周易》对中医阴阳学 经络五行的影响

    《周易》对中医阴阳学 经络五行的影响

    《周易》对中医阴阳学说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周易》对中医阴阳学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黄帝内经》这部作品上。 《黄帝内经》的核心是阴阳学说,而阴阳学说直接来自于《周易》。阴阳学说认为:阴和阳是运动变化的,它们彼此消长,并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在《周易》的泰卦、否卦、损卦、益卦、既济卦和未济卦中,都体现了阴阳这种对立统一、互相转化的观点。同时,《黄帝内经》将这一观点,应用到了解释人体健康与疾病方面。中医阴阳学说的形成和发展,又导致了经络学说、脏腑学说、气血津液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阳气偏胜,则表现出热象,...

  • 现代活血化瘀学派临床实践与研究

    现代活血化瘀学派临床实践与研究

    发展简史 1956年,高血压研究小组成立;1959年,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协作研究心血管病起步;1962年,首篇动脉粥样硬化中医治疗经验论文发表;1972年,周恩来总理指示成立北京地区冠心病协作组,16家医院合作研究活血化瘀复方冠心II号;1978年,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室成立;1981年,创建中国中西医结合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1992年~2000年,中日、中日韩等国活血化瘀国际会议;1997年,首届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海峡两岸活血化瘀学术会议;2013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

  • 中医生态医学内涵 形神合一五脏一体

    中医生态医学内涵 形神合一五脏一体

      ●生态医学就是研究人的生存状态、影响因素以及人们对自然、社会适应性的科学。其涉及面十分广泛,从宏观的自然、环境、物种到微观的细胞、基因,从生存空间因素到个体组织量化,从内因到外因。   ●中医学是一种生态医学的模式,它注重的是人的整体,而不是局部,是生命最佳状态的存在和延续,而不是局部组织结构的形态及变异;注重的是人体内外环境的和谐、稳定与适应,而不是以对内外环境的干预或破坏求生存。   ●真正理想的生态医学,必须是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融汇中、西医之精华,吸取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在宏观与微...

  • 河南中医学院展示中医药文化

    河南中医学院展示中医药文化

      河南是张仲景的故乡,中医药文化有着深厚的积淀。十几年来,河南中医学院采取多种方式展示中医药文化,并与教育引导学生成为“大医”的目标相结合,形成了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医圣雕塑融入校园文化   河南中医学院继在老校区建成中医名家雕塑墙廊之后,又在新校区南大门广场安放了医圣张仲景的巨幅塑像,并修建了反映张仲景生平、学术思想、代表著作的背景墙。与此对应,在北门内又建成了神农山,并树起了李时珍塑像,且配以百草园。这种南有仲景广场,北有神农百草的景观,使中医药文化完美地融汇到校园...

  • 中医亚健康学

    中医亚健康学

      ●中医亚健康学就是运用中医学理论知识与技能来研究亚健康领域的理论知识、人群状态表现、发生及发展规律、保健预防及干预技术的一门以自然科学属性为主,涉及心理学、社会学、哲学、人文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综合学科。   ●针对亚健康状态本身作为一种整体功能失调的表现,中医有其独到之处和较为领先的优势。因此,中医学在应对我国亚健康诊治的社会需求上是当仁不让的重要学科。   ●中医亚健康学科体系的构建与研究涉及多学科知识,从理论研究上升到临床实践更是一条蜀道坎途,需要从人才、行业标准的制定和规范、教育、健康服务产业化...

  • 中医学 古代哲学 脏象学说为理论基础

    中医学 古代哲学 脏象学说为理论基础

    刘景源,1943年生于河北唐山。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国际交流与合作分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古典医著教研室、温病教研室,从事中医教学、临床、科研工作近四十年。曾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首席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经典课程示范教学项目《温病学》主讲教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治疗SARS临床研究特别专项课题《历代疫病流行文献整理及献方献药研究》负责人。 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指导下,以“天人合一”即...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