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评价

评价

  • 肝郁证模型及其方法评价进展评述

    肝郁证模型及其方法评价进展评述

    有效实验性动物模型的建立和应用是中医证候基础研究的基石。90年代就有学者在开展肝郁证模型的研究时提出两大即便是到现在仍有很大参考价值的可能导致肝郁模型定性不准的症结问题:一是对“肝郁”的定义, 认为“肝郁”是一类证, 是对几个近似证候的概称, 不是单一证, 而复制类证模型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引起应用与判断上的混乱。二是实验动物的情志表现, 行为如何定性与评判的问题, 缺乏统一的认知与标准[1]。这些年来, 致力于中医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不断深入, 有些实践逐渐完善成熟成为...

  • 慢性胃炎中医结局评价指标展望

    慢性胃炎中医结局评价指标展望

    慢性胃炎中医医生报告结局量表构建的理论分析 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具有确切疗效 [1] , 其结局 评价指标包括内镜评价、病理学评价、症状与证 候评价、生活质量评价及血清标志物评价等 [2-3] 。 中医学传统评价以医生判断为主, 目前临床上慢性 胃炎的评价主要依赖内镜检查和病理活检 [4] 。 医生 报告结局(clinician-reported outcomes, CROs)作为 一种结局评价指标, 不仅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 特点, 同时有利于症状量化及标准统一化。 本文试 探讨以中医CROs量表作为慢性胃炎的中...

  • 第三方中医药科技成果评价程序

    第三方中医药科技成果评价程序

    •社会组织作为第三方评价机构,目前宏观政策环境已基本成熟。按照市场运行规则,形成市场链条,构建第三方中医药科技成果评价体系,须对构成市场相关要素,如供求主体、产品、程序规范等做出相应的框架设计。 按照市场运行的规则,形成市场链条,构建第三方中医药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必须对构成市场的相关要素,如供求主体、产品、程序规范等做出相应的框架设计。 选择并扶持若干评价机构 从评价市场角度看,目前的主要矛盾是供方不足,没有专业的评价机构,缺乏高水平评价人才团队。要选择若干具有法人资质,具有科技管理经验或成果...

  • 中医临床的中药药效学评价体系

    中医临床的中药药效学评价体系

    “如今,我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脂肪类食物日渐增长,不健康的饮食使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疾病越来越多,治疗这些疾病的中药新药将如何开发?如何验证药品对症的有效性?”早在十年前,这些问题就困扰着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首席研究员、从事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刘建勋,他带领着研究团队,十年磨一剑,终于建立了能够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病症结合、方证相应用药特点的中药药效学评价体系。 中药药效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机制,阐明中药防病治病原...

  • 调肺肾 重治本 评价体系显疗效

    调肺肾 重治本 评价体系显疗效

    过去的10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已成为全球第四大致死疾病,被称为“沉默的杀手”。日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诊疗关键技术的创新及应用”项目获得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科研成果率先建立中医诊疗标准,突显了中医药疗效优势,造福了国内外患者。 率先建立中医辨证规范 国内制定的与COPD有关的“肺胀病”“喘病”等辨证规范,多以专家经验为主,缺乏循证医学临床研究支撑及验证,从而降低了临床指导...

  • 中医医疗行为须构建评价体系

    中医医疗行为须构建评价体系

    《中医药法》将为中医药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在该法律通过之后,涉及中医药发展和管理的落地文件预计陆续出台。在这里,笔者想讨论建立中医药行为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可能性和有关设想,这一切都依赖《中医药法》的颁布实施。 构建中医药专业评判标准的必要性 传统医药在《宪法》中享有与现代医药平等发展的地位,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执业医师法》及其配套的实施细则或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给予中医执业人员和中医医疗机构与现代医学平等的准入机会;《中医药条例》从多方面给予中医...

  • 中药大品种培育 以临床评价为枢纽

    中药大品种培育 以临床评价为枢纽

      根据目前的产业现况,中药大品种培育需要政策、市场、技术多方面要素的支撑,需要药政、药学、非临、临床和经济学等多方面的专家参与,不是单一的研究机构、市场策划公司和企业能独立完成的工作,最有效的途径是整合资源,构建协同创新平台,群策群力、顶层规划、分布实施、循序渐进培育大品种。   以临床评价为枢纽   上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组织过多轮中医药科技攻关,包括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中药混乱品种研究、中药化学基础研究、中药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中药方剂配伍规律研究等,唯独没有中医药存在最核心价值的“...

  • 目前中医药科技成果评价

    目前中医药科技成果评价

    •我国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正处在新旧体制交替阶段。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治体制改革、科技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全球科技一体化的趋势等,无不对成果评价产生影响。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评价方法,已明显不适应新形势的需求。 适应需求的科技成果评价新体系尚未建立 科技成果评价正处在新旧体制交替阶段,旧的体系已经不适应需求,新的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国家对科技成果评价的政策依据,可见于1994年10月26日国家科委颁布的《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该《办法》规定,鉴定的主体是科技行政管理机关...

  • 评价疗效不能止于“以证为标准”

    评价疗效不能止于“以证为标准”

      中医疗效当以什么标准来判断?有人明确提出“应以证为标准”。这一观点从逻辑上看没有问题,但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就有可商榷之处了。   “疗效”应是一个整体判断   辨证论治,辨的是证,治的是证,疗效判断当然也是以证为标准。在西医传入之前,也只能“以证为标准”,这是时代条件使然。   西医传入之后,特别是中医临床在现代先进检测仪器的帮助下对人体生理病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之后,中医对疗效的认识则发生了深刻变化,那就是以证作为疗效判断的唯一标准是不全面...

  • 如何评价宋代《局方》

    如何评价宋代《局方》

    我曾向几位中医博士提问:如何评价宋代《局方》?几乎异口同声地答:无非滥用香燥罢了。这个观点已成定论,牢牢根植在中医界内部,由来已经数百年了。我说这是众口铄金! 宋代朝廷十分重视医学研究,体恤民瘼(mò),曾经先后颁布过两部造福百姓的《局方》:“元丰中,诏天下高手医,各以得效秘方进,下《太医局》验试,依方制药鬻(yù)之”,这被称《太医局方》;大观间,陈师文等受命校正前《局方》,“得十全之效”、“无纤芥之疑”...

  • 中药上市 药品评价模式成熟

    中药上市 药品评价模式成熟

    •药品上市前的研究存在着诸多局限性,上市后再评价是上市前的补充和完善。以WHO、美国和欧盟为代表的国家对此已建立了较为成熟的管理方法。 •我国的药品再评价工作起步较晚,尚未形成较为完善的上市后再评价体系,其中中药上市后再评价,由于种种原因,显著区别于西药上市后再评价。 •如何根据当前国际上市药物再评价技术的发展,结合我国中药上市后再评价本身的特点,以国际标准为基础,运用现代前沿方法,形成系统的有普适性特点的中药上市后临床再评价相关技术规范,是一项艰巨而迫切的任务。...

  • 对壮医理论体系的学术评价

    对壮医理论体系的学术评价

    我国藏医、蒙医、维医、傣医等民族医药都有自己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并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由于历史的原因,解放前壮族没有本民族的规范化的通行文字(只有流行不广的方块壮字),因此,壮医在历史上的客观存在虽然已经逐步被学术界所承认,但由于没有较多的本民族文字记载,因而能否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则是值得探讨的事情。我们认为在这个问题上进行研究和探讨,应当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和标准,才能作出客观的评价和结论。 首先,壮医药理论所涉及到的有关文字资料,是从大量的地方志、博物志以及有关中医药文献中搜集整理出来的。这些文献的作者,大都...

  • 梅花粥在医籍上给予很高评价

    梅花粥在医籍上给予很高评价

    梅花,又称酸梅、青梅、干枝梅、香梅等,蔷薇科,李属。花色有白、淡红、绿、绛紫等。梅花分为食用梅和观赏梅两类。食用梅中有青梅、白梅等。 梅花气清香、性平、味微酸、涩,具有开郁、和胃、化痰、解毒之功效,可用于治疗肝胃气痛、食欲不振、头晕、淋巴结核等症。梅花入药已久,在《本草原始》中已有“清头目、利肺气、祛痰壅滞上热”的记载。《饮片新参》则认为“红梅花清肝解郁治头目痛;绿萼梅平肝和胃,止脘痛、头晕,进饮食”。现代研究梅的花蕾含有多种挥发油和维生素,食用对人体有益。果实,...

  • 六神曲的质量调查与评价研究

    六神曲的质量调查与评价研究

    六神曲被誉为中药第一曲,是传统发酵类中 药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具有消食化积、健脾和 胃的功效 [1 ] ,用于治疗食积不化、脘腹胀满、呕 吐泄泻、小儿腹大坚积等病症。但目前六神曲的 质量标准和炮制工艺不统一 [2 ] ,市场应用混乱, 良莠不齐,直接影响临床疗效,给患者带来用药 风险。本研究通过对六神曲的文献研究、市场调 研及对各地六神曲样品的外观性状、显微性状及 酶活力进行比较分析,对市场上六神曲的质量状 况进行初步研究,为六神曲鉴别方法的建立提供 参考,并 为 其 生 产 和 市 场 流 通 提 供 质 量 控...

  • 中医食疗学家孟诜对茭白的评价高

    中医食疗学家孟诜对茭白的评价高

    江南名菜列三甲, 利便止渴性寒滑。 帮解酒毒助降压, 脾胃虚冷少食它。 它是我国特产蔬菜,与莼菜、鲈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菜”。古人称它为“菰”。在唐代以前,被当作粮食作物栽培,是“六谷”(稌、黍、稷、粱、麦、菰)之一。它后来因为感染上黑粉菌而形成纺锤形的肉质茎,反而“因祸得福”从“屌丝”逆转成为“白富美”,成为不可多得的美食;它多生长...

  • 中医的症,病,证疗效评价体系

    中医的症,病,证疗效评价体系

    循证医学理论与传统中医临床疗效评价 中医的发展史源远流长,在此过程中,产生了中医特有的对于疾病的认知、治疗思路、治疗方式和评价标准。有专家认为[1],中医理论复杂、模糊,简单地参考西医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不能充分体现中医个体治疗、复合型干预的特色和优势,难以获得认同。由此看来,建立一套系统的具有中医特色的疗效评价标准尤其必要。 古代中医疗效评价的记录 中医作为一门以总结归纳临床经验为特点的医学,临床疗效备受重视,疗效的评价和症状变化后对下一步治疗的指导意义在多部经典中均有描述。医圣张仲景在《金...

  • 刘建勋 建立评价思路与体系 探索中药新药研发国际化新模式

    刘建勋 建立评价思路与体系 探索中药新药研发国际化新模式

    刘建勋,男,河北衡水人,1955年生,毕业于南开大学生物学,日本东京药科大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主持完成国家973、 863等国家级课题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SCI收录6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4部,获国内外发明专利26项;获各类科研成果奖2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笔者从事中药药理学研究40余年,坚持将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将中医临床与中医药基础研究相结合,在病证结合动物模型、中药复方功效评价、中药新药研发及中医...

  • 评《中医药临床评价方法研究与实践》

    评《中医药临床评价方法研究与实践》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谢雁鸣研究员主编的《中医药临床评价方法研究与实践》一书,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所长王永炎教授亲自为书作序,指出“自主创新,方法先行。创新方法是自主创新的不竭动力。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方法学,是中医药创新发展体系建设的首要环节”。 本书主编及其所带领的研究团队,多年来在王永炎院士的指导下开展中医药临床评价方法学的系统研究,并获得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高新技术与发展计划、...

  • 落实纲要深入开展中药再评价

    落实纲要深入开展中药再评价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司长桑滨生: 推进中药上市后再评价技术标准化 中药上市后再评价工作符合《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任务要求。“规划纲要”鼓励中药的创新,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将中医药标准化、信息化、产业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作为一个战略目标。为全面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要开展中成药上市后再评价,加大中成药二次开发力度,开展大规模、规范化临床试验,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名方大药。这就需要实践,通过上市...

  • 高度评价幽默感有益于身心健康

    高度评价幽默感有益于身心健康

    民谚云:“一个丑角进城,胜过一打医生”,此话固然有其夸张的一面,但从养生保健的角度而言,这则是人们对幽默感有益于身心健康的高度评价和总结。 英国著名化学家法拉笫,晚年时经常头痛,曾四处求医,遍求良方,终是无济于事。后遇一位医生,详尽询问病史后,发现法拉第整日忙于研究、阅读,几无空闲,精神极度紧张,遂开了一张处方,上面写了这样一句话:“一个丑角进城,胜过一打医生”。聪明的法拉第从这句谚语中得到了启发,于是经常去剧院看喜剧。丑角的精彩表演和幽默独白,每每使法拉第...

  • 中医独特技术筛选与评价的流程及方法

    中医独特技术筛选与评价的流程及方法

    在我国基层和民间蕴含着丰富的中医独特诊疗 技术, 长期以来, 这些技术以其简便效廉、 效果独特 的优势为广大群众所接受。 然而中医独特技术鱼龙 混杂, 存在一些良莠不齐的虚假医药技术 [1] , 同时, 临 床上行之有效的医药技术尚待规范的整理、 评价、 推 广 , 尤其一些面临失传的独特技术; 近年来中医独特 诊疗技术整理、 研究评价与推广逐渐得到关注 [2-5] 。 本研究团队前期在对十省市的调研中提出: 相关技 术适合在基层医疗中应用, 其技术应用与技术主体 的背景密切相关, 应用与评价应分层次、 有重点,...

  • 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医保健功能评价方法

    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医保健功能评价方法

    基于中医和法学对保健食品功能声称和证明标准的思考与建议 保健功能及其评价方法自1996年公布以来[1],历经4次调整,现行为2003年公布的27项保健功能[2]经2012年修订9项[3]后的版本,可以说正是这27项保健功能带动了整个保健食品行业的发展壮大。目前,中药类保健食品超过保健食品申报总数的60%,但是现行的保健功能均是基于现代医学、营养学的描述,缺乏体现中医思维的功能声称,极大地限制甚至阻碍了中药类保健食品的发展,因此探讨制定中医类保健功能是一个急需研究的课题。另外,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

1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