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郁证

郁证

  • 引方六郁汤治疗郁证。引方六郁汤秘方制作方法。

    引方六郁汤治疗郁证。引方六郁汤秘方制作方法。

    大家好,今天给大家带来了引方六郁汤的秘方制作方法,引方六郁汤的配方治疗功效用于郁证。欢迎大家收藏。 秘方配方:引方六郁汤秘方的配方仅会员可见,欢迎注册查看。 主治功效:郁证。...

  • 舒郁丸治疗一切郁证。舒郁丸秘方制作方法。

    舒郁丸治疗一切郁证。舒郁丸秘方制作方法。

    大家好,今天给大家带来了舒郁丸的秘方制作方法,舒郁丸的配方治疗功效用于一切郁证。欢迎大家收藏。 秘方配方:舒郁丸秘方的配方仅会员可见,欢迎注册查看。 主治功效:一切郁证。...

  • 六郁汤治疗郁证。六郁汤秘方制作方法。

    六郁汤治疗郁证。六郁汤秘方制作方法。

    大家好,今天给大家带来了六郁汤的秘方制作方法,六郁汤的配方治疗功效用于郁证。欢迎大家收藏。 秘方配方:六郁汤秘方的配方仅会员可见,欢迎注册查看。 主治功效:郁证。...

  • 解郁调胃汤治疗郁证。因怒、忧、思、虑、劳心而致胃脘血液耗损,痰火内郁,水浆易下而食物难消,若噎膈之症;或气分之火壅遏于中而时作刺痛者。解郁调胃汤秘方制作方法。

    解郁调胃汤治疗郁证。因怒、忧、思、虑、劳心而致胃脘血液耗损,痰火内郁,水浆易下而食物难消,若噎膈之症;或气分之火壅遏于中而时作刺痛者。解郁调胃汤秘方制作方法。

    大家好,今天给大家带来了解郁调胃汤的秘方制作方法,解郁调胃汤的配方治疗功效用于郁证。因怒、忧、思、虑、劳心而致胃脘血液耗损,痰火内郁,水浆易下而食物难消,若噎膈之症;或气分之火壅遏于中而时作刺痛者。欢迎大家收藏。 秘方配方:解郁调胃汤秘方的配方仅会员可见,欢迎注册查看。 主治功效:郁证。因怒、忧、思、虑、劳心而致胃脘血液耗损,痰火内郁,水浆易下而食物难消,若噎膈之症;或气分之火壅遏于中而时作刺痛者。...

  • 加味越鞠丸治疗郁证。加味越鞠丸秘方制作方法。

    加味越鞠丸治疗郁证。加味越鞠丸秘方制作方法。

    大家好,今天给大家带来了加味越鞠丸的秘方制作方法,加味越鞠丸的配方治疗功效用于郁证。欢迎大家收藏。 秘方配方:加味越鞠丸秘方的配方仅会员可见,欢迎注册查看。 主治功效:郁证。...

  • 当归活血汤治疗血郁证。当归活血汤秘方制作方法。

    当归活血汤治疗血郁证。当归活血汤秘方制作方法。

    大家好,今天给大家带来了当归活血汤的秘方制作方法,当归活血汤的配方治疗功效用于血郁证。欢迎大家收藏。 秘方配方:当归活血汤秘方的配方仅会员可见,欢迎注册查看。 主治功效:血郁证。...

  • 郁证性脾胃病治疗四原则

    郁证性脾胃病治疗四原则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蒋健     •基于临床实践及中医古代文献的梳理归纳,系统构建郁证诊疗体系,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有关郁证概念、形态及诊疗特点的新见解,首次将脾胃病划分为“非郁证性脾胃病”与“郁证性脾胃病”两类,指出临床上部分患者看似脾胃病,实际乃是郁证表现,属“郁证性脾胃病”。     •郁证性脾胃病病因为七情不遂,病位在肝、心、脾,治需从郁论治为主,具体可分为单纯郁证与病郁同存两种,七情内伤所致肝病郁证、脾病郁证及心病郁证均可产生脾胃病类症状;其临床特征为具有情志类、脾胃病类以及脾胃病以外...

  • 浅析郑美凤运用太极六合针法治疗腹型肥胖脾虚肝郁证的临床经验

    浅析郑美凤运用太极六合针法治疗腹型肥胖脾虚肝郁证的临床经验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方式和膳食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超重及肥胖的患病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1],肥胖已成为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2]。肥胖不仅会引起严重的心理和社会问题,还会引发代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肌肉骨骼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及精神、心理障碍和社会适应能力降低等[3]。腹型肥胖指腹部皮下和内脏脂肪过多堆积和/或异常分布,导致腹围和体脂率超标的一种向心性肥胖[4],相对于全身性肥胖,其对人体的血糖和血压的影响更加显著,与脑血管疾病具有显著相关性[5]。因此...

  • 因劳累致月经后期 临床诊断为郁证中医治方

    因劳累致月经后期 临床诊断为郁证中医治方

    冯明教授是山西省中医院主任医师,从事临床30多年,医疗经验丰富,提倡升降出入辨证。他认为当代物质生活水平提高、职场竞争大、工作压力大,百姓之病多由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导致,多发胃肠、肝脾之病,治疗以升清降浊为主,并注重调畅肝胆情志。笔者现举一病案微发其旨。   张某,女,44岁,2017年4月21日初诊,自诉春节后因劳累致月经后期,此月月经推迟一周仍未至,乏力,双眼内侧发痒,略有恶风畏寒,足冷。症见舌淡红有齿痕,苔薄白腻,脉弦滑。患者平素月经规律,量少,不痛,有少量血块,纳可,二便调,眠尚可,多梦。既往患有...

  • 郁证肛病论

    郁证肛病论

    《素问·五脏别论》 载 :“魄门亦为五脏使。 ” 魄门 即肛门, 从中医整体观来看, 肛门局部的生理功能与病 理变化同样受到五脏的影响, 需要依赖心神的主宰、 肺 气的肃降、 肝气的条达、 脾气的升提、 肾气的固摄, 方不 失其常度 。《素问·宣明五气》 亦云 :“心藏神, 肺藏魄, 肝藏魂, 脾藏意, 肾藏志。 ” 是以七情不遂导致五脏功能 失常, 如思虑伤及心脾或肝气郁结, 则不仅影响大便, 还可致使肛门出现种种不适。 郁证性肛病是指...

  • 郁证便秘论

    郁证便秘论

    现代医学将慢性便秘定义为存在至少 3 至 6 个月 的以下 2 个或 2 个以上症状:排便频率减少, 排便费 力, 粪便变形, 粪便干结, 排便不尽感或直肠肛门阻塞 感, 需手法辅助排便, 未使用泻药情况下罕有稀便 [1 ] 。 中医将便秘定义为大便秘结不通的病证, 可表现为排 便间隔延长, 或虽不延长但排便困难。长期以来, 中医 按虚(气虚、 血虚、 阴虚、 阳虚)实(热秘、 气秘、 冷秘)为 纲辨治便秘。其实, 便秘无论虚实, 都存在因七情失和 所引起的郁证性便秘, 对此需要从郁论治或配合从郁 论治, 方能取得...

  • 肝郁证模型及其方法评价进展评述

    肝郁证模型及其方法评价进展评述

    有效实验性动物模型的建立和应用是中医证候基础研究的基石。90年代就有学者在开展肝郁证模型的研究时提出两大即便是到现在仍有很大参考价值的可能导致肝郁模型定性不准的症结问题:一是对“肝郁”的定义, 认为“肝郁”是一类证, 是对几个近似证候的概称, 不是单一证, 而复制类证模型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引起应用与判断上的混乱。二是实验动物的情志表现, 行为如何定性与评判的问题, 缺乏统一的认知与标准[1]。这些年来, 致力于中医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不断深入, 有些实践逐渐完善成熟成为...

  • 郁证尿频论

    郁证尿频论

    正常人白天平均排尿 4 ~6 次, 夜间排尿 0 ~2 次, 每次尿量 200 ~400 ml, 每天总尿量 1 000 ~ 2 000 ml。 尿频是指昼夜排尿次数超过正常但排尿总量在正常范 围之内者 [1 ] 。 尿频作为一个症状, 可见于淋证、 消渴、 脾约及肾 虚等病证。淋证是以小便频急短涩、 滴沥刺痛、 小腹拘 急或痛引腰腹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 有热淋、 血淋、 气淋( 有虚实之分) 、 膏淋、 石淋、 劳淋( 有心劳、 脾劳、 肾 劳之别) 等多种。消渴是指以多饮、 多尿、 多食、 形体消 瘦, 或尿...

    精品偏方 2024-03-08 7 0 尿频郁证
  • “三笑”治郁证

    “三笑”治郁证

    金元时期,有位名叫项关的举人老年得子,夫妻俩视孩子如珍宝,不料孩子还不到1周岁,便患恶疾夭折了。项夫人因丧子悲伤过度,以致整日神志恍惚,虽经多方求医,仍不见疗效。于是请来张子和。 这天,张子和来到项家,正准备为项夫人诊脉,突然,他站起身来说:“哎呀,大事不妙,老伴让我买油豆腐,我还没有买,我得马上去,不然,老伴会对我不客气。”项夫人一听,忍不住笑起来。 第二天,张子和又来到项家,为项夫人诊完脉后,开始在随身携带的药袋里找药丸,可是,他在药袋里翻了个遍,却没找到一粒药丸,急得面红耳...

    精品偏方 2024-03-08 8 0 郁证
  • 通腑泻热治郁证

    通腑泻热治郁证

      2003年9月一天,中午门诊,有姚姓妇人,49岁,在家人陪伴下求诊。诉其多日来,精神抑郁,焦虑不安,烦躁欲哭,彻夜不眠,多梦易醒。近2日,上述诸症加重,伴有食欲不振,头晕头重,胃脘胀闷,时有恶心,呕吐白色痰涎。   余观其舌红苔黄腻,六脉弦滑,双目呆滞少神。详审病情,余自认为患者属更年期,情绪不畅,气郁化火。加之体内痰湿过盛,痰热互结,蒙闭清窍。故治以清热化痰,以温胆汤加减化裁。   处方:竹茹9克,枳壳6克,陈皮6克,半夏9克,云苓12克,胆南星6克,川郁金10克,石菖蒲10克,天竺黄6克,生龙骨...

    精品偏方 2024-03-08 6 0 郁证
  • 李恩宽温阳法治抑郁证病案

    李恩宽温阳法治抑郁证病案

      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湖北省武汉市第一医院原院长李恩宽教授,世传中医,后又师从于黄寿人、章真如、杨济生等,尤对郑钦安的扶阳思想多有研究阐发,临证辨证准确,治法精当,常以重剂量温阳之品,屡起沉疴,现将其用温阳法治疗抑郁证的病案和经验介绍给大家。   肖某,男,26岁。2011年11月30日初诊。   抑郁症两年,曾服抗抑郁药仍不能入睡,刻下:胸闷,喉塞,失眠,近二三月消瘦十斤,口苦,反酸,上肢肌肉发抖,大腿紧张,手足心发热,血压偏高,最高达150/90mmHg,舌质偏红,舌前苔薄黄...

  • 痰气郁结治轻中度郁证

    痰气郁结治轻中度郁证

      王健,男,1948年生,主任医师,曾任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科主任,现任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康复中心神经内科主任。国家二级教授,辽宁省名中医,全国脑病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辽宁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分会主任委员,辽宁省脑病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辽宁省针灸学会副会长,辽宁省血栓病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王健深入钻研彭静山教授眼针疗法,提出了“眼络于脑,通调脏腑”的学术观点,并在神经内科创立了眼针加头针分期治疗治疗中风病,临床效果可靠。擅长治疗中风、头痛、失眠、郁证、痴呆及各种...

  • 郁证之疾 拟越鞠丸合温胆法治之

    郁证之疾 拟越鞠丸合温胆法治之

    病案:黄某,男,30岁。 人身之要,贵在气血和调,朱丹溪谓:“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患者舌淡黯,苔薄黄腻,脉濡,痰湿郁热之症迭呈。此郁证之疾,拟越鞠丸合温胆法治之。唯须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逸有度。尤须怡情悦怀,始补药力之不逮。 药用柴胡10克、黄芩10克、法半夏10克、橘皮10克、藿香10克、竹茹10克、茯苓10克、炒山栀10克、川芎10克、神曲10克、石菖蒲5克、郁金10克、甘草3克。...

  • 多思善虑 归脾汤治郁证

    多思善虑 归脾汤治郁证

    采用归脾汤治疗心脾两虚型郁证, 取得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一、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均来自门诊,治疗3l例, 患者年龄最大50岁,最小20岁,平均 38岁;其中男性5例,女性26例;病 程最长3年。 诊断标准:首诊患者一般表现为多思,善虑,胸闷心悸,面色苍白,头晕 神疲,食欲减退,舌质淡,脉细弱。中 医辨证为心脾两虚型郁证。 二、治疗方法 处方:白术15克,黄芪、桂圆肉、 酸枣仁、党参各12克,茯神、当归各9 克,木香、远志各6克,炙甘草3克。 用法:每天1剂,水煎分3次服。 以7天为1个疗程,治疗时间...

  • 郁证是由情志抑郁 中医治郁证

    郁证是由情志抑郁 中医治郁证

    郁证是由情志抑郁,气机郁滞所引起的疾病的总称。应用中药治疗郁证66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一、临床资料 本组中男性28例,女性38例;年龄 8~56岁,平均41-3岁。 临床表现:66例均具有胸部闷塞不舒,喜叹息,舌红,苔薄黄,脉弦等症,排除心肺疾病。中医辨证为肝郁化火型。兼有精神恍惚,心中懊恼,不知所苦者4例;偶有干咳,面色苍白,不思饮食者6例;兼有梅核气,表现为咽中似有物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者16例;胸痛偶作,心电图提示心脏供血不足者9例。 二、治疗方法 处方:藕节15克,枇杷叶、郁金、泽兰各1...

  • 中医咳血郁证 咳血方加减

    中医咳血郁证 咳血方加减

      佐金平木治悲忧伤肺,木火刑金   张女士,55岁,3年前丈夫车祸去世悲泣不已,后常身体不适看病,诊断为更年期综合征;近一周性情焦虑,口苦胁胀,潮热颊赤,伴咳嗽阵作,少痰,日重夜轻,发现2次咳痰带血丝,服抗菌素无效转看中医。诊见舌红,苔薄黄,脉弦数。予胸片DR检查,提示未见明显病变,结合临床。血压130/86mmHg。西医诊断为神经性咳嗽;中医诊断为咳血、郁证。治以泻肝清肺宁络法,选拟《丹溪心法》中的咳血方加减:栀子、黄芩、丹皮各12克,青蒿20克,瓜蒌仁、海浮石各12克,黛蛤散12克,诃子10克。水煎服,日1剂...

  • 郁证病在三阳 冯世纶临证实录

    郁证病在三阳 冯世纶临证实录

      案例   纪某,女,41岁。2010年3月18日初诊。   半年前因家庭变故起病,胁痛胸闷,心烦失眠,周身不适。就诊于多家医院,行相关检查,未发现明确“病灶”。口服中药及中成药,无明显疗效。刻下症见:两胁不舒,右胁胀痛明显,胸闷不舒,腰酸腰痛,时有头痛,心烦急躁,睡眠欠佳,口苦咽干,纳食无味,大便偏干。舌苔白,脉细弦。辨六经属太阳、少阳、阳明合病。辨方证属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甘草证。处方:柴胡12克,黄芩10克,枳实10克,白芍10克,清半夏15克,桂枝10克,牡丹皮10克,桃仁10克...

  • 治郁证心慌失眠病案

    治郁证心慌失眠病案

    黄煌,全国名老中医,教授,长期从事经方的教学与研究,临床擅长使用仲景方药,他辨证思路独特,处方严谨不杂,疗效显著。本期介绍黄老运用大柴胡汤治失眠经验。 治郁证心慌失眠病案:张某,女,64岁,已退休。自诉失眠、心慌2月余。患者早年丧失老伴,一直独居外地,近来宁女儿居住。患者体型略胖,体质较壮实。诊见面容憔悴,目光呆滞,情绪悲观,数问才有一答。夜晚难以入睡,多梦,身热汗出,时感心慌,不欲饮食,胃脘部胀满不适。大便4--5日一行,干结不畅,上腹部按之满痛。舌质坚老暗红,舌苔黄腻,脉数。有胆囊切除史5年。予以大柴胡汤,加川...

  • 全国名老中医治郁证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治郁证经验

    任琢珊,全国名老中医,系河北大学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医师,教授,全国第二、三批名老中医师承指导老师。中医所说的“郁证”,西医称为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是临床常见病,多为情志致病,患者临床表现多样,可见于任何年龄,以女性发病率为高,现代医学检查常无客观发现,多是对症治疗,且疗效欠佳,尤其年龄偏大或处在围绝经期的患者,常常顽固难愈。任老认为,顽固性郁证多为虚实夹杂之证,并与肝、肾、心、脾有关。任老师对病情顽固者常从肾论治,每获效验。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中医学认为,此病多有情志致病因素,一般辨证当...

  • 针刺穴取膻中期门治郁证举隅

    针刺穴取膻中期门治郁证举隅

    患者王某,男,56岁,政府职员,于2011年5月20日来诊。主诉胸闷、活动后气促5年余,加重3天。患者5年前由于生气突发胸闷、气促,呼吸张口抬肩,遂经某医院急诊科就诊,期间各种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器质性病变,经门诊输液3天后缓解(具体用药不详)。观其面色青黑,表情痛苦,精神倦怠,时张口抬肩呼吸,不自主清嗓子动作,自述喉中异物感,咽之不下吐之不出,胃脘胀满,易反酸,纳呆,急躁易怒,口苦咽干,失眠多梦,大便秘结,腰部酸痛,舌暗红、苔白滑,脉短弦滑,关部稍浮。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气郁体质得分92.86分,其它体质得分...

  • 抑郁症 中医纳入“郁证”“脏躁”范畴

    抑郁症 中医纳入“郁证”“脏躁”范畴

    抑郁症是一个全球性精神卫生问题,中医将其纳入“郁证”“脏躁”等范畴,认为其发病与情志不遂,五脏失调有密切关系。 《丹溪心法·六郁》有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景岳全书·郁证》中说:“凡五气之郁,则诸病皆有,此因病而郁也。至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 现今所说的躁狂抑郁症、更年期抑郁症、老年期抑郁症、中风...

  • 中医郁证“抑郁症”治方

    中医郁证“抑郁症”治方

    在当今社会,人们学习、生活的压力逐渐加重,一些性格内向、内心脆弱的人常常因为某种心理社会因素,如夫妻争吵、工作困难、人际关系紧张等而诱发一种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并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这便是抑郁症。 抑郁症中医称之为郁证。中医认为,“郁证多缘于志虑不仲,而气先受病。”可见思想情志不正常是一个重要的致病因素。 中医治抑郁症首先要辨明虚实,然后分别选用不同的方药进行治疗。抑郁症的实证常见有肝气郁结、气郁化火和痰气郁结数种。 ●肝气郁结者证见精神抑郁,胸闷胁痛,腹胀嗳气,不思饮食,脉多...

  • 肝阳虚是郁证的基本病机

    肝阳虚是郁证的基本病机

    郁证是一种常见的情志病。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压力加剧,郁证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因此对于郁证病机的研究显得至关重要。 •通过文献研究,可推断肝主疏泄与郁证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肝阳是肝主疏泄功能的动力,而肝阳亏虚可导致肝失疏泄,最终形成郁证。 •从肝阳虚来切入是今后治疗郁证的一个思路,这一认识目前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历代医家对肝阳虚在郁证的病因病机中都较为重视,但没有在临床中明确提出肝阳虚的病理变化,且将肝阳虚与肝气虚两者相提并论,没有将两者分类论述。 •现...

  • 郁证嘈杂论

    郁证嘈杂论

    嘈杂又称嘈心、 嘈烦、 心嘈、 火嘈、 痰嘈、 酸水浸心 而嘈、 脘中饥嘈、 咧心、 心嗜、 心刺、 鹘突( 《伤寒论辑 义》 ) 等。元代朱丹溪《丹溪心法·嘈杂》 始将嘈杂作 为病名对待, 明清医家对其诊治有所发挥。 《实用中医内科学》 [1 ] 将嘈杂附于吞酸后, 指出郁 怒伤肝、 肝胃不和或思虑劳伤心脾均可致嘈杂, 并分为 气郁痰滞、 痰热内扰、 脾胃虚弱、 营血亏虚四种证型, 分 别用越鞠丸、 黄连温胆汤、 香砂六君子汤或益胃汤、 归 脾汤进行治疗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2 ] 将嘈杂...

    精品偏方 2024-03-08 8 0 郁证
  • 郁证含义分析 辨证论治诸法俱备

    郁证含义分析 辨证论治诸法俱备

    郁证为现代临床常见病证,现代对于郁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黄帝内经》五郁之治的研究和金元以后各医家学术思想的研究,对张仲景郁证辨治研究却相对较少;《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虽未记载郁证之明确的病名,然对于郁证的探讨却散见于其条文中,潜在的蕴含着独特的郁证辨治体系,对后世郁证理论的研究亦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现代临床郁证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郁证含义分析 郁证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郁证之病证名称首见于明代《医学正传》,其专设郁证章节,概括了《黄帝内经》五郁论和朱丹溪六郁之说的主要证治思想及...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