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证
-
解郁调胃汤治疗郁证。因怒、忧、思、虑、劳心而致胃脘血液耗损,痰火内郁,水浆易下而食物难消,若噎膈之症;或气分之火壅遏于中而时作刺痛者。解郁调胃汤秘方制作方法。
大家好,今天给大家带来了解郁调胃汤的秘方制作方法,解郁调胃汤的配方治疗功效用于郁证。因怒、忧、思、虑、劳心而致胃脘血液耗损,痰火内郁,水浆易下而食物难消,若噎膈之症;或气分之火壅遏于中而时作刺痛者。欢迎大家收藏。 秘方配方:解郁调胃汤秘方的配方仅会员可见,欢迎注册查看。 主治功效:郁证。因怒、忧、思、虑、劳心而致胃脘血液耗损,痰火内郁,水浆易下而食物难消,若噎膈之症;或气分之火壅遏于中而时作刺痛者。...
-
郁证性脾胃病治疗四原则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蒋健 •基于临床实践及中医古代文献的梳理归纳,系统构建郁证诊疗体系,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有关郁证概念、形态及诊疗特点的新见解,首次将脾胃病划分为“非郁证性脾胃病”与“郁证性脾胃病”两类,指出临床上部分患者看似脾胃病,实际乃是郁证表现,属“郁证性脾胃病”。 •郁证性脾胃病病因为七情不遂,病位在肝、心、脾,治需从郁论治为主,具体可分为单纯郁证与病郁同存两种,七情内伤所致肝病郁证、脾病郁证及心病郁证均可产生脾胃病类症状;其临床特征为具有情志类、脾胃病类以及脾胃病以外...
-
浅析郑美凤运用太极六合针法治疗腹型肥胖脾虚肝郁证的临床经验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方式和膳食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超重及肥胖的患病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1],肥胖已成为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2]。肥胖不仅会引起严重的心理和社会问题,还会引发代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肌肉骨骼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及精神、心理障碍和社会适应能力降低等[3]。腹型肥胖指腹部皮下和内脏脂肪过多堆积和/或异常分布,导致腹围和体脂率超标的一种向心性肥胖[4],相对于全身性肥胖,其对人体的血糖和血压的影响更加显著,与脑血管疾病具有显著相关性[5]。因此...
-
因劳累致月经后期 临床诊断为郁证中医治方
冯明教授是山西省中医院主任医师,从事临床30多年,医疗经验丰富,提倡升降出入辨证。他认为当代物质生活水平提高、职场竞争大、工作压力大,百姓之病多由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导致,多发胃肠、肝脾之病,治疗以升清降浊为主,并注重调畅肝胆情志。笔者现举一病案微发其旨。 张某,女,44岁,2017年4月21日初诊,自诉春节后因劳累致月经后期,此月月经推迟一周仍未至,乏力,双眼内侧发痒,略有恶风畏寒,足冷。症见舌淡红有齿痕,苔薄白腻,脉弦滑。患者平素月经规律,量少,不痛,有少量血块,纳可,二便调,眠尚可,多梦。既往患有...
-
多思善虑 归脾汤治郁证
采用归脾汤治疗心脾两虚型郁证, 取得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一、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均来自门诊,治疗3l例, 患者年龄最大50岁,最小20岁,平均 38岁;其中男性5例,女性26例;病 程最长3年。 诊断标准:首诊患者一般表现为多思,善虑,胸闷心悸,面色苍白,头晕 神疲,食欲减退,舌质淡,脉细弱。中 医辨证为心脾两虚型郁证。 二、治疗方法 处方:白术15克,黄芪、桂圆肉、 酸枣仁、党参各12克,茯神、当归各9 克,木香、远志各6克,炙甘草3克。 用法:每天1剂,水煎分3次服。 以7天为1个疗程,治疗时间...
-
郁证是由情志抑郁 中医治郁证
郁证是由情志抑郁,气机郁滞所引起的疾病的总称。应用中药治疗郁证66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一、临床资料 本组中男性28例,女性38例;年龄 8~56岁,平均41-3岁。 临床表现:66例均具有胸部闷塞不舒,喜叹息,舌红,苔薄黄,脉弦等症,排除心肺疾病。中医辨证为肝郁化火型。兼有精神恍惚,心中懊恼,不知所苦者4例;偶有干咳,面色苍白,不思饮食者6例;兼有梅核气,表现为咽中似有物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者16例;胸痛偶作,心电图提示心脏供血不足者9例。 二、治疗方法 处方:藕节15克,枇杷叶、郁金、泽兰各1...
-
中医咳血郁证 咳血方加减
佐金平木治悲忧伤肺,木火刑金 张女士,55岁,3年前丈夫车祸去世悲泣不已,后常身体不适看病,诊断为更年期综合征;近一周性情焦虑,口苦胁胀,潮热颊赤,伴咳嗽阵作,少痰,日重夜轻,发现2次咳痰带血丝,服抗菌素无效转看中医。诊见舌红,苔薄黄,脉弦数。予胸片DR检查,提示未见明显病变,结合临床。血压130/86mmHg。西医诊断为神经性咳嗽;中医诊断为咳血、郁证。治以泻肝清肺宁络法,选拟《丹溪心法》中的咳血方加减:栀子、黄芩、丹皮各12克,青蒿20克,瓜蒌仁、海浮石各12克,黛蛤散12克,诃子10克。水煎服,日1剂...
-
治郁证心慌失眠病案
黄煌,全国名老中医,教授,长期从事经方的教学与研究,临床擅长使用仲景方药,他辨证思路独特,处方严谨不杂,疗效显著。本期介绍黄老运用大柴胡汤治失眠经验。 治郁证心慌失眠病案:张某,女,64岁,已退休。自诉失眠、心慌2月余。患者早年丧失老伴,一直独居外地,近来宁女儿居住。患者体型略胖,体质较壮实。诊见面容憔悴,目光呆滞,情绪悲观,数问才有一答。夜晚难以入睡,多梦,身热汗出,时感心慌,不欲饮食,胃脘部胀满不适。大便4--5日一行,干结不畅,上腹部按之满痛。舌质坚老暗红,舌苔黄腻,脉数。有胆囊切除史5年。予以大柴胡汤,加川...
-
全国名老中医治郁证经验
任琢珊,全国名老中医,系河北大学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医师,教授,全国第二、三批名老中医师承指导老师。中医所说的“郁证”,西医称为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是临床常见病,多为情志致病,患者临床表现多样,可见于任何年龄,以女性发病率为高,现代医学检查常无客观发现,多是对症治疗,且疗效欠佳,尤其年龄偏大或处在围绝经期的患者,常常顽固难愈。任老认为,顽固性郁证多为虚实夹杂之证,并与肝、肾、心、脾有关。任老师对病情顽固者常从肾论治,每获效验。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中医学认为,此病多有情志致病因素,一般辨证当...
-
针刺穴取膻中期门治郁证举隅
患者王某,男,56岁,政府职员,于2011年5月20日来诊。主诉胸闷、活动后气促5年余,加重3天。患者5年前由于生气突发胸闷、气促,呼吸张口抬肩,遂经某医院急诊科就诊,期间各种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器质性病变,经门诊输液3天后缓解(具体用药不详)。观其面色青黑,表情痛苦,精神倦怠,时张口抬肩呼吸,不自主清嗓子动作,自述喉中异物感,咽之不下吐之不出,胃脘胀满,易反酸,纳呆,急躁易怒,口苦咽干,失眠多梦,大便秘结,腰部酸痛,舌暗红、苔白滑,脉短弦滑,关部稍浮。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气郁体质得分92.86分,其它体质得分...
-
中医郁证“抑郁症”治方
在当今社会,人们学习、生活的压力逐渐加重,一些性格内向、内心脆弱的人常常因为某种心理社会因素,如夫妻争吵、工作困难、人际关系紧张等而诱发一种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并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这便是抑郁症。 抑郁症中医称之为郁证。中医认为,“郁证多缘于志虑不仲,而气先受病。”可见思想情志不正常是一个重要的致病因素。 中医治抑郁症首先要辨明虚实,然后分别选用不同的方药进行治疗。抑郁症的实证常见有肝气郁结、气郁化火和痰气郁结数种。 ●肝气郁结者证见精神抑郁,胸闷胁痛,腹胀嗳气,不思饮食,脉多...
-
郁证含义分析 辨证论治诸法俱备
郁证为现代临床常见病证,现代对于郁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黄帝内经》五郁之治的研究和金元以后各医家学术思想的研究,对张仲景郁证辨治研究却相对较少;《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虽未记载郁证之明确的病名,然对于郁证的探讨却散见于其条文中,潜在的蕴含着独特的郁证辨治体系,对后世郁证理论的研究亦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现代临床郁证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郁证含义分析 郁证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郁证之病证名称首见于明代《医学正传》,其专设郁证章节,概括了《黄帝内经》五郁论和朱丹溪六郁之说的主要证治思想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