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郁证 第2页

郁证 第2页

  • 焦虑症 属中医“郁证”范畴处方治理

    焦虑症 属中医“郁证”范畴处方治理

    焦虑症   林某,女,65岁,2016年2月15日就诊。患者于2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部闷热感,时有潮热汗出,心情急躁,在当地住院诊断为“焦虑症”,经抗抑郁治疗后症状时有反复。现症见:神志清,精神疲,胸部闷热感,偶有心悸,全身汗出,时有潮热,上腹部闷堵感,偶有嗳气反酸,口渴多饮,眼部干涩感,无头晕头痛,无恶心呕吐,无胸痛气促,无腹痛腹泻,胃纳一般,眠差,大便干结,小便正常。   处方:百合30克,生地15克,浮小麦50克,炙甘草15克,麦冬15克,白芍15克,珍珠母30克,...

  • 老年郁证有很多证型 要辨证论治

    老年郁证有很多证型 要辨证论治

    郁证是以情志不舒、气郁不畅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疾病,也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是加快人类衰老,影响生活质量,危害健康的一类严重疾病,也是老年高血压、脑中风、冠心病等许多疾病的重要诱因,越来越受社会关注。广东省揭阳市中医医院卢永兵根据多年临床观察,发现老年郁证有很多证型,要辨证论治。   中医对郁证的认识很早,《内经》虽无郁证病名,但对情志所伤致病早有论述,指出“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怒伤肝”“...

  • 中医郁证虚劳论

    中医郁证虚劳论

    郁证虚劳论 《内经》 对于虚劳多有阐述, 如“脉细、 皮寒、 气少、 泄利前后、 饮食不入, 此谓五虚(《素问·玉机真藏 论 》 )” ;“久视伤血, 久卧伤气, 久坐伤肉, 久立伤骨, 久 行伤筋, 是谓五劳所伤” (《素问·宣明五气》 );“邪气 盛则实, 精气夺则虚” (《素问·通评虚实论》 );“盛者 泻之, 虚者补之” , 以及“劳者温之…&...

  • 郁证性多寐 中医详解

    郁证性多寐 中医详解

    郁证发微(二十)——郁证多寐论 多寐病名始见于清代沈金鳌的《杂病源流犀烛》 , 此外尚有 “多眠 ” 、 “嗜卧 ” 、 “嗜睡” 、 “好卧” 、 “多眠睡” 和 “但欲寐” 等别称, 是指以白昼时时犯困、 昏昏欲睡、 精神困顿委靡为特征的病证。本病轻者昏昏欲睡, 重 者无分场合倒头沉睡。至若体力劳作或饱食后出现短 暂的困倦嗜睡, 或年老体衰神困...

  • 心郁证肝郁证肺郁证 中医处方

    心郁证肝郁证肺郁证 中医处方

    心郁证   王某,男,68岁,2015年6月3日诊。患者表情淡漠,面色晦暗,语声低缓地说全身尽是病,再问不愿回答了。家属说,五个月前,他胸闷热一周,到某医院问医师,医师说他患早期冠心病,服西药半个月未见好转。现情绪低落,懒言少动,大部分时间躺在床上,叹气、不饥、少食,身体逐渐消瘦。今天在家人和朋友多次劝说下,勉强来院求诊于卢永兵老师。刻诊:患者唇舌略红,舌尖有瘀点,少苔,脉细略数,血压110/70毫米汞柱,未见异常。处方:瓜蒌实20克,百合20克,生地12克,合欢花15克,郁金10克,炙甘草15克,大枣1...

  • 郁证痞满论

    郁证痞满论

    痞满是指以胸腹痞胀满闷为主的病证, 在不同的 病证中或为必有症、 主症, 或为次症、 兼症、 或有症。 从病因病机看, 一般有感受外邪、 误下伤中、 痰食 积滞、 七情失和、 气滞血瘀、 脾胃虚弱等。 从脏腑病位看, 三焦皆可痞满且皆可与肝( 胆) 有 关。肝主疏泄, 性刚为将军之官。足厥阴肝经起于足 大趾而终于头顶, 自下肢绕阴器至少腹挟胃两旁, 属肝 络胆贯膈, 分布胁肋经喉。是以肝脏最易受七情内伤 影响而导致气机郁滞, 可牵连肝经全线受累, 三焦皆可 因之痞塞满闷。 从症状特性看, 朱丹溪《丹溪心法&mid...

    精品偏方 2024-03-08 9 0 痞满郁证
  • 郁证疲劳论

    郁证疲劳论

    疲劳, 历代有疲乏、 神疲、 劳倦、 倦怠、 懈怠、 乏力以 及酸软困重等表述 [1 ] , 除指躯体疲乏劳倦外, 古代早已 认识到尚有神疲、 精神短少、 神思昏倦等属于精神困倦 及心理疲劳者。疲劳作为主观症状, 是机体在身体或 心理负荷失衡时出现的体力和(或)精力上的降低, 是 一种复杂的病理状态。 疲劳具有全身状态性的特征。一时感觉疲劳未可 称病, 若经常处于明显的疲劳状态, 经过休息或调整后 仍不能恢复, 则属病态。 疲劳与虚劳、 虚证既密切相关, 又有区别。疲劳是 指症状(或状态), 虚劳是指病证名, 虚证...

  • 中医论郁证 忧郁情绪与抑郁症

    中医论郁证 忧郁情绪与抑郁症

    •广义的郁证,包括外邪和内伤致病因素导致气血运行郁滞不畅。狭义的郁证指由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而引起,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中医有“阴静阳躁”之说,对于抑郁症和焦虑症,中医的理解是,一个偏阴证,一个偏阳证。把抑郁症归属阴证,临床表现为抑郁、静默、内向、不爱动;把焦虑症归属阳证,其临床表现为焦虑、兴奋、烦躁、亢进。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抑郁症发生率约11%,大概有3.4亿人患抑郁症。抑郁症已经成为继心血管病、...

  • 温阳散郁法治疗郁证经验

    温阳散郁法治疗郁证经验

    抑郁症是指以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活动能 力减退、思维与认知功能迟缓为临床主要特征的一 类心境障碍,属于现代医学病名。中医古籍中无 “抑郁症”的相关记载,与之相对的主要是 “郁 证” [1 ] 。中医学的 “郁”最早见于 《黄帝内经》 , 郁证理论包括五郁论和情志致郁 。《景岳全书·郁 证》曰 : “凡五气之郁则诸病皆有,此因病而郁 也。至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 也。 ”因为情志的抑郁而导致一些...

  • 癔病中医学“脏躁”郁证 针灸加处方

    癔病中医学“脏躁”郁证 针灸加处方

    癔病,又称歇斯底里症,属于中医学“脏躁”“郁证”“百合病”“梅核气”等范畴,乃因肝失条达、气机逆乱或痰蒙清窍、扰乱神明,致哭笑无常、精神恍惚、不能自主等。现介绍一则针药并用成功治愈癔病的案例。   患者,女,80岁,农民,2017年3月11日就诊。患者家属诉其反复发作头晕、头闷不清伴间歇性惊恐不安、胡言乱语、精神错乱多年。现见神志清楚、情绪低落、间断性头晕、头闷不清、间歇性胸闷、憋气、惊恐不安、感觉过敏,甚则精...

  • 郁证 中医处以疏肝理气 化浊解毒之法

    郁证 中医处以疏肝理气 化浊解毒之法

    郁证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治疗比较棘手,多为肝气郁结,日久化瘀,阻碍气机正常运行,津液不能正常运化,从而形成痰饮、水湿、瘀血、浊毒等,出现各种奇怪症状。肝郁日久,横逆克脾,致脾失健运,水湿不能正常运化,日久成浊;肝郁化火,郁久入络,灼络成毒,从而形成浊毒。浊毒内蕴,中焦气化不利,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故而出现了一系列症状,诸如胃脘胀痛、畏寒、嗳气、反酸、烧心、口干、口苦、心烦、乏力、大便干或溏薄、苔黄腻、脉弦滑等寒热错杂的症状。 王某,女,50岁。自诉畏寒20余年,受冷后胃脘胀满,全身走窜疼痛,在气堵部位拍打,...

  • 针药结合治郁证

    针药结合治郁证

    患者女,23岁,2021年7月6日初诊。主诉:情绪低落1年余。患者2020年5月开始因工作压力等原因逐渐出现情绪低落,晨重暮轻,心烦,兴趣下降,自我评价低,哭泣,但仍能坚持上班,间中消极观念,期间曾有持续2月夜间凭空听到多人说话,痛经,可痛至呕吐。就诊时已连续3个月每日服用舍曲林150mg,持续情绪低落,烦躁,早上尤其明显,不爱户外运动,平素怕热也怕冷,痛经(末次月经6月19日),胃纳欠佳,胃痛,嗳气,口干,大便结。既往性格开朗,现已不能上班,有自杀意念。舌暗红,苔白,舌下络脉迂曲,右寸弦数,左寸弦紧尺数。少阳经筋...

  • 治疗郁证 情志疗法重于药物

    治疗郁证 情志疗法重于药物

    笔者经过数十年临床后,重读《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发现书中虽无郁证病名,然而却早已系统地论述了郁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并强调通过防治郁证以治未病、以求健康长寿的学术思想。 情志致病 五脏具有活的灵魂 提出情志病因学说是《内经》的重要学术贡献。 喜怒常情,不节致病 《灵枢·邪客》:“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喜怒哀乐乃人之常情,犹如自然界存在风雨寒暑一样。然而,如果情志活动失调,便如四季不时之邪一样,可以引起疾病。《灵枢&middo...

  • 郁证针刺选穴经验方

    郁证针刺选穴经验方

    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胸胁胀痛,或易怒善哭,以及咽中如有异物梗塞、失眠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西医中的神经衰弱、精神抑郁症、焦虑症、更年期综合征及反应性精神病等,有以上表现者,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 郁证的发生主要与情志不舒、思虑过度、饮食不节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肝,可涉及心、脾、肾。基本病机是气机郁滞、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病理性质初期多实,以气、血、湿、痰、火、食六郁邪实为主,久则由实转虚,终致心、脾、肝气血阴精亏损,成为虚证类...

  • 郁证性脾病 归脾汤医治郁证性脾病

    郁证性脾病 归脾汤医治郁证性脾病

    郁证性脾病是指思虑伤脾所引起的病证,及在此基础上影响脾脏其他生理功用而出现相应病理变化的病证,包含单纯郁证与病郁同存两种形状。临床上有关思虑伤脾所造成的的郁证性病证常被忽视,故笔者略述一二以示留意。 脾为后天之本取决于脾藏意智 脾的生理功用首要有化气愤血、运化水湿、升清举阳、统血、藏意智、在志为思。其间,思虑伤脾可影响脾脏的其他生理功用,然后发生脾胃类、情志类、虚劳类、出血类、杂病类五种病证。脾主化气愤血为后天之本。思虑伤脾不仅暗耗气血,并且影响气血化生,进而变生诸证。诚如清代冯楚瞻《冯氏锦囊秘...

  • 郁证“心如悬若饥状”案 论治分析

    郁证“心如悬若饥状”案 论治分析

    妙用益气升提法论治“心如悬若饥状”案 益气升提法主要是针对气陷证的治法,气陷证由气虚证进一步发展而来。临床不仅见有气虚之候,且有气机下陷、无力升举之症,辨证要点以气坠、内脏下垂与气虚症状共见为特征,既需补已虚之气,又需举下陷之气。笔者以临床上用该法治疗“心如悬若饥状”的病案为例,思考内脏下垂之症是否为气陷证的必要条件,同时讨论气机下陷在中医五脏整体观中与肝、脾、肾三脏的密切关系,探讨益气升提法在临床过程中的应用。 病历摘要 患者某,女,31岁,因...

  • 赵整理郁证之因 郁证之机 郁证之治

    赵整理郁证之因 郁证之机 郁证之治

    赵整理(1922~2007年),河南省邓州市人,河南中医药大学教授,全国第一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历承继工作指导老师,曾兴办张仲景国医大学。 赵整理身世于七代中医世家,其祖于清代同治初年兴办“万寿堂”,历代祖先医誉乡里。赵整理自幼秉承经历,研习岐黄之术,坚持“早诵一炷香”“夜读一支蜡”,数十年如一日,建树尤多。一生治学,教书育人,谙熟仲景,注重脾胃,善治杂病。尤其对郁证,认知入微,对逍遥散的使用,别出心裁。今结合临床,作一简述,为当前郁...

  • 郁证以情志内伤为致病 中医辨治原则 分型施治

    郁证以情志内伤为致病 中医辨治原则 分型施治

    郁证是中医病名,病机为情志不舒、气机郁滞,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胸胁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根据郁证的临床表现及其以情志内伤为致病原因的特点,可参照西医学所称的神经衰弱、癔症、焦虑症、更年期综合征、反应性精神异常等病。 辨治原则 笔者提出三元平衡学说:“人之三元(元阴、元阳、元),衡调则健,失衡则危,失调则乱”,认为“三元失衡,百病由生;三元渐衰,百病滋生”。郁证调治当以三元为要,理气解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

  • 张彪论治郁证经验

    张彪论治郁证经验

    郁证是由情志不舒、气机郁滞引起的病证,临床主要表现为心情抑郁,胸胁胀满疼痛或急躁易怒,喉中有梗塞感。随着现代社会生活压力增大,该病发病逐步年轻化,症状表现多样化。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焦虑与抑郁障碍可能位居人类失能疾病第2位。西医认为,该病与焦虑症、抑郁症相似,治疗多依靠精神类药物,但焦虑症与抑郁症常相互影响,难以见效。 张彪,主任中医师,医学博士,南京医学会老年分会常务委员,先后师从江苏省名中医奚肇庆、胡铁城。张彪主任长期从事中西医临床工作,擅长治疗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睡眠障碍及其他内科杂病,对郁证治疗经验独...

  • 张晓云从肝脾不和论治郁证的临床经验

    张晓云从肝脾不和论治郁证的临床经验

    郁证是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胸胁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阻等为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1]。郁证是中医病名,其临床表现与西医中的抑郁症、焦虑症、神经衰弱、围绝经期综合征等病证相似。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压力增大,郁证的发病率明显提高。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张晓云教授是第5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四川省卫生系统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从事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40余年,对内科疾病的诊治具有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针对郁证的临床辨治,张晓云教授尤其重视肝脾两脏的协同作用,认识到肝脾不和在郁证...

  • 郁证性眩晕治法与从郁论治的联系

    郁证性眩晕治法与从郁论治的联系

    朱丹溪“无痰不作眩”论与张景岳“无虚不作眩”论对晕厥的辨治影响深远。笔者不揣冒昧,持“无郁不作眩”论,以为晕厥多由郁证引起,部分痰眩、虚眩归于郁眩领域。 “无痰不作眩”可因郁生痰 世人尽知朱丹溪“无痰不作眩”论,却不知此痰生于七情郁结。再阅《丹溪心法·头眩》原文:“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则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

  • 郁证呕恶论

    郁证呕恶论

    一般认为, 恶心呕吐( 以下简称呕恶) 由外邪犯胃、 饮食所伤、 肝郁犯胃以及脾胃虚弱所引起, 其病机在于 胃气上逆。以上认知存在如下不足: 一是将呕恶病位 局限于胃, 实际上肝( 胆) 病、 心病、 脾病皆可引起呕恶, 非独胃也; 二是没有认识到七情内伤之郁证亦可导致 呕恶。郁证性呕恶既有单纯郁证又有病郁同存, 前者 但有郁证而无胃病, 后者则是指郁证与( 脾) 胃病同时 存在。倘若不识此理, 但知健脾消食、 和胃降逆, 则无 法统治郁证性呕恶。 郁证性呕恶的因机证治如下。 1 郁证性呕恶的类型 1.1 肝...

    精品偏方 2024-03-08 9 0 郁证
  • 肺小结节 史锁芳教授主张从“郁证”“脏躁”入手积极治疗

    肺小结节 史锁芳教授主张从“郁证”“脏躁”入手积极治疗

    史锁芳运用疏肝理气、化痰散结法治疗肺小结节经验 史锁芳教授为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药治疗肺系疾病临床研究30余载,学验俱丰,对肺小结节的研究颇有建树,兹结合临床,将史教授运用疏肝理气、化痰散结法治疗肺小结节的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肺小结节在随访期主张从“郁证”“脏躁”入手积极治疗 随着现代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肺小结节的临床检出率也逐年上升。肺小结节绝大部分属于良性病变,但35%为恶性病变[1,2,3,4,5]。肺小结节...

  • 郁证性经前期头痛 方用归脾汤合小柴胡汤都梁丸加减

    郁证性经前期头痛 方用归脾汤合小柴胡汤都梁丸加减

    第六、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届岐黄学者、上海市名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教授蒋健临证近40载,崇奉“大内科”理念,中西融通,发皇古义,根据当今社会疾病谱的变化,系统地构建了郁证诊疗体系。笔者有幸跟师学习,获益匪浅,现整理其从郁论治经前头痛验案一则如下。 胡某,女,38岁,2022年9月16日初诊。主诉:经前期头痛反复发作3年余,加重半个月。现病史:患者自2019年以来,月经来潮前1~2天均会出现右侧颞后部胀痛,持续数分钟后缓解,一天之内反复发作1...

  • 郁证心神惑乱 处方综合温胆汤

    郁证心神惑乱 处方综合温胆汤

    第六批、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届岐黄学者、上海市名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教授蒋健,结合长期临床实践并通过长年郁证研究,创新性地构建了郁证诊疗新体系。笔者在跟师过程中对其所提出的郁证理念有所感悟,现整理其从郁痰入手诊治郁证医案一则如下。 殷某,女,52岁。2023年1月31日初诊。主诉:出现悲伤欲哭、胸闷1年余,加重伴有窒息感2月。2022年11月底起,患者因家事而担心焦虑,出现悲伤欲哭、胸闷等情况,遂至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就诊,被诊断为中度抑郁与焦虑,现服用佐匹克隆片,...

  • 五郁证治

    五郁证治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这是关于“五郁”治法的最早记载。五郁发病,与五脏密切相关,但所呈现的证候又与相表里的腑有关。因此,在临证时,要从脏腑学说上去考虑,方能不顾此失彼。 木郁证治 木郁之病,乃肝胆之郁也,多表现为两胁不适,胃脘痛,咽膈不通,饮食不下,甚则耳鸣眩晕,目不识人,或有突然仆地等。这是由于肝气郁结,日久不解,上于头目,橫逆脾胃,甚则脑络不通所造成的。治宜疏肝...

    养生秘方 2024-03-06 8 0 郁证
  • 少阳病 可分为气郁证 水郁证和气水同郁证

    少阳病 可分为气郁证 水郁证和气水同郁证

    根据少阳经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特点,少阳病大致可分为气郁证、水郁证和气水同郁证。由于气郁的程度和时间的不同,气郁证还可分为气郁证、气滞证和气结证。 少阳气郁证 少阳气郁轻者如小柴胡汤证,其成因是人体气血虚弱,正气不能卫外,外邪乘虚侵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而成。病机为少阳枢机不利,气机郁而不畅。邪入少阳,枢机不利,故表现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往来寒热是少阳病典型的寒热症状,具体表现为发热与恶寒间歇出现,一往一来,交替发作,一日数次,无一定时间规律,...

  • 郁证味觉、舌觉异常论

    郁证味觉、舌觉异常论

    味觉异常和舌觉异常是临床常见症, 其中味觉异常 主要有口苦、 口甘、 口酸、 口咸、 口辛、 口涩、 口淡等, 舌觉异 常主要有舌痛、 舌麻、 舌干燥、 舌强(僵)、 舌肿满(大)、 舌灼 热甚或舌疮等。数种味觉异常或数种舌觉异常同时兼具者 有之, 味觉异常与舌觉异常也可同时并存。至于口中黏腻 不适之类, 很难分清是属于味觉异常还是舌觉异常。 历史上长期受《素问·宣明五气》 “酸入肝, 辛入肺, 苦入心, 咸入肾, 甘入脾” 理论的影响, 临床大多口苦从心 论治、 口甘从脾论治...

  • 疲乏与虚劳 郁证性疲乏的病因病机

    疲乏与虚劳 郁证性疲乏的病因病机

    疲乏在临床可有疲倦、劳倦、厌恶、松懈、乏力等不同表述,除指躯体疲倦劳倦外,还有神疲、神困、神昏等精力缺少等方面体现。诚如清代高学山在《高注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累病脉证治第十一》所说:“劳倦,因劳而倦。凡外而劳形,内而费心者皆是。”神劳而倦概由郁证所形成的,实为抑郁悲忧、焦思过虑的成果。故清代张璐《张氏医通·诸伤门》说:“七情盲动,形体疲乏”。 疲乏与虚劳、虚证既密切相关又有差异。疲乏是症状,虚劳为病证名,虚证是指病证属性。虚劳、虚...

  • 郁证从五脏论治新议

    郁证从五脏论治新议

      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提出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五气之郁及其“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治疗原则以来,历代医家阐发《内经》要旨,对郁证的认识各有千秋,归纳起来有三郁、五郁、六郁、情志之郁等。笔者认为郁证的病因虽然错综复杂,但就其病机来说,无非是五脏气机阻滞不畅、气血津液运行紊乱而致,因此必须从五脏气机失调这个角度加以认识。   仔细分析,所谓的木、火、土、金、水五郁,若按五脏与五行关系的配属,本指心、肝、脾、肺、肾五脏。因《素问·...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