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 第25页

时 第25页

  • 养生要调整作息时间 保持身心舒畅

    养生要调整作息时间 保持身心舒畅

      养生讲究“天人相应”,天地清明之时,万物愈加生发,养生更要调整作息时间,多栽种花草,适当增加运动量,保持身心舒畅的状态,才能抵抗各种疾病的侵袭。   夜卧早起以使志生   关于春季养生,在《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说得非常清楚: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为了适应春天阳气生发的规律,人们应当晚睡一点、早起一些,舒缓形体,以使神志随着春气而舒畅怡然,这是养生的自然法则,违背了就会伤肝。这个时节,应该掌握春令之气升发舒畅的特点,注意保卫体...

  • 刮痧补虚泄实 因病因时因地制宜

    刮痧补虚泄实 因病因时因地制宜

    刮痧是从推 拿、针灸、拔罐、放 血等疗法变化而 来.与这些疗法一 样要遵循施术的 四个原则.一是明 确诊断.二是辨证 施治.三是因人因 病因时因地制宜. 四是补虚泄实。 就拿感冒来 说.吃药再配合刮 痧疗法.效果十分 明显.一般在天柱 骨、双侧风池穴、 肩井穴、风门穴、 双侧肩甲骨内侧 缘、印堂穴、胸前 风府穴刮拭.刮完 后再喝一杯热凉 茶。出一身汗。整 个人会感觉身心 舒畅.不药而愈。 但是如果感 冒是以发热为主. 则不宜单一进行 刮痧.要配合药物 治疗为主。中医认 为.尤其不能头痛 刮决、脚...

  • 气功“小周天”的描述始于何时?

    气功“小周天”的描述始于何时?

    “小周天”的描述始于何时? 气功中将任督脉的运行称做“小周天”,这种名称见于唐以后的气功书,但它的起因则很早。《灵枢》论营气、卫气的运行,就引证“天周二十八宿”的天文现象,唐代孔颖达在《礼记·月令》中注说“凡二十八宿及诸星,皆循天左行,一日一夜一周天。”唐代题名钟离权、吕纯阳问答成书的《钟吕传道集》中有说“用周天则火起焚身”,这就是用“周天”来表示热气...

  • 气功起于何时 与奇经八脉的关系

    气功起于何时 与奇经八脉的关系

    一、气功起于何时 与奇经八脉的关系如何? 中医的理论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医疗和养生实践,古代应用针灸和推拿等外治法比较多,另外有后来称作“气功”的,是具有中医特色的自我保健方法,或称“内养法”,古代都属于养生之道。这与奇经八脉的关系特别大。这里先得排解一些疑问。 其一,有人提出气功出自后世说。以前有些人认为气功疗法出现在后期,特别是“内丹”说是金元时期才有,这是个误解。因为内丹的概念是相对于外丹来的,外丹即炼丹,秦...

  • 从时空角度探讨经筋理论的架构

    从时空角度探讨经筋理论的架构

    《文子·自然》云 : “往古今来谓之宙,上下 四方谓之宇。 ”这里的 “宇宙”也就是最初的时空 理念。时空 ( 时间- 空间) 是物理学、力学、天文 学和哲学等学科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与中医 学基本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相辅相成。时空观的建立 促进了中医学的理论建构,而源起于 《黄帝内经》 时期的经筋理论与时空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故本 文从时空角度认识经筋理论,探讨经筋理论的广度 和深度,为其发展提供新的视角。 1 从汉语造词规律看 “经 &...

  • 小雪时节话“节气灸”

    小雪时节话“节气灸”

    11月22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小雪”,小雪是冬季的第二个节气,从“小雪”开始,气温继续下降,阴寒继续增加,此时我们应该注意防寒,可艾灸肾俞、涌泉、足三里等穴位以养护肾气,保护阳气。根据二十四节气选择对人体脏腑功能有影响的腧穴进行艾灸,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又称为“节气灸”。 艾灸具有温壮元阳、激发经络之气的作用,我国自古就有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和五月初一到初五施灸,以求芳香辟邪、养神安眠、静心除晦之效。由于节气前后气候变化大,人体抵...

  • 中老年流涎症 取地仓穴透刺颊车 同时针刺承浆穴

    中老年流涎症 取地仓穴透刺颊车 同时针刺承浆穴

    患者陆某某,男性,60岁。2017年12月4日就诊。诉双侧口角流涎半月余,1周发作2~3次,无口角歪斜,无面部麻木疼痛,无头晕头痛,无肢体麻木瘫痪,至外院行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曾有夜间盗汗,经中药治疗后盗汗已除,夜寐尚可,时有心慌,急躁。舌淡红,苔薄黄,脉细。   针刺方法:使用1.5寸毫针,取双侧地仓透刺颊车,承浆穴,以患者得气为宜。选一侧地仓与承浆为一对,连接低频电子脉冲治疗仪刺激,采用连续波,以局部肌肉微颤、病人能够接受为度。   一周后复诊,患者诉经过上次针刺治疗后,流涎症状未再发生,...

  • 据时令特点 调三伏治则

    据时令特点 调三伏治则

    时值三伏天,北京针灸学会组织专家根据中医基本理论,结合时令、气象等特点,提出今年三伏天临床诊治和调养建议。 天人相应的中医治未病思维 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依靠天地之气生存,随四时变化规律而生长化收藏;疾病的发生亦随四季、节气的变化而不同,其治疗亦应随季节变化而各异。上工不治已病而治未病,根据中医天人相应、择时治病、未病先防等理论,利用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疾病未发的三伏时令,通过药物、敷贴、艾灸、食疗等方法,调节人体阳气和脏腑功能平衡,去除阳气虚弱、陈寒痼冷等疾病主因或诱因,可增强抵御疾病的能力,...

  • 什么叫“灸透”?艾灸灸多长时间才合适

    什么叫“灸透”?艾灸灸多长时间才合适

    比如我这次是补脾胃,那就可以集中灸中脘。补脾胃的穴位有很多,像中脘、足三里(足三里到底该不该灸,这个以后我们再讨论。综合各家学说来看,四十岁后可以灸足三里保健,四十岁前不灸足三里保健,但治疗除外)都是。治疗一个疾病的时候,往往会看到群里面有一些热心的老师。给大家会出很多穴位,出十个二十个都有,这是好心。 但大家要知道:艾灸一次,一定要把一个穴位灸透,就像打井一样,灸不透没有作用的。灸透,才能灸到有感觉,有灸感,有疗效。 什么叫“灸透”? 比如说,这个穴位你在艾灸...

  • 铁拐李三试李时珍医术的传说

    铁拐李三试李时珍医术的传说

    李时珍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学家,在《李时珍的传说》中,记载一则铁拐李三试李时珍医术的传说故事,该文虽然夹杂一些唯心思想和迷信色彩,但它表达的情感和医疗手法是合于现实的,作为撷趣献给读者。   铁拐李一试李时珍   李时珍自幼聪颖过人,能文善学,八仙中的铁拐李给他起名“时珍”,随父钻研医术,26岁就开始独立行医,渐渐声名鹊起。一天晚上,一名道童请李时珍去道观出诊说:“一群香客,傍晚来到道观参拜,突然全倒在殿前,不省人事,请快快前去治疗。”李时珍...

  • 金中梁 一日中阴阳变化消长 择时辰服药

    金中梁 一日中阴阳变化消长 择时辰服药

    择时用药法临床应用发微 金中梁老师从事医疗、教学工作已60年,临床经验丰富,擅治各类杂症,能自出机杼,圆机活法,多有发明,巧于择时用药,笔者有幸随金老师临证多年,体悟到择时用药确关乎疗效,今以抛砖引玉。 一日中阴阳变化消长,择时辰服药 天人相应,天地有阴阳消长更替现象,人体的阴阳之气也发生着同样的节律性变化。《灵枢·营卫生会》曰:“日中而阳隆,为重阳,夜半而阴隆,为重阴……夜半后而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日西而...

  • 又到“冬病夏治”时

    又到“冬病夏治”时

    随着入伏的到来,又到了每年“冬病夏治”最佳时节。针对不同人群,“冬病夏治”的方式也有所差别。让我们来看看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的专家怎么说。 呼吸系统疾病防治 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呼吸系统疾病都属于“冬病”的范畴,这些疾病多在秋冬季节发作或加重,病情容易反复。其中一个治疗手段就是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除了未病先防,还有一项重要的功能就是减少疾病发生的次数以及减轻患者的症状。”肺病...

  • 让茶疗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让茶疗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茶疗是指用茶叶组成单方或复方,用沸水冲泡或稍加煎煮后取其汤汁饮用,用以防病治病的一种自然疗法。茶疗分三类:以茶代药,即纯粹用山茶科植物来代替药物;以药代茶,即中国人把植物包括花草等,变成茶的形式来饮用,比如凉茶、五花茶;药和茶搭配,即喝的时候用茶来调药粉,取茶、药功效一部分的混合,起到特殊的治疗效果。 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有言:“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外科鼻祖华佗在《食经》一书中,有“苦茶久食,益意思”。汉代名医张仲景以&...

  • 立秋时节养生宜收敛

    立秋时节养生宜收敛

    好像才刚迎来夏季的酷暑,不知不觉中已经立秋了。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主任中医师韩晓明介绍说,中医上讲“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属木,生长生发;夏属火,生长发育;秋属金,主收敛;冬属水,主封藏,所以,立秋就要开始“收敛”了。进入立秋后,虽然湿气逐渐减少,但天气还是非常热。针对这样的节气特点,日常应该如何养生呢? 防秋燥 先润肺 秋天天气比较干燥,所以润燥成为立秋后的重点,根据五行学说,五脏中的肺对应自然界的秋季,所以秋天主要以润肺为主。肺...

  • 冬季是补养肝肾的好时节

    冬季是补养肝肾的好时节

    冬季是补养肝肾的好时节,除了食疗、膏方进补,做一些简单的运动也有助肝肾的健康。这里为大家简单介绍两种。 掌托天门 中医认为,肝主全身筋膜,与肢体运动有关。肝之气血充盛,筋膜得其所养,则筋力强健,运动灵活。经常试试“拉筋”锻炼,不但有助于肝的保养,还有利于保持筋的活力,维护筋脉健康,从而提高身体素质,延年益寿。可以尝试练习《易筋经》第三势“掌托天门”:两脚开立,足尖着地,足跟提起;双手上举高过头顶,掌心向上,两中指相距3厘米;沉肩曲肘,仰头,目观掌背。舌舐上腭...

  • 虚邪贼风 避之有时

    虚邪贼风 避之有时

    我总劝我的病人,睡觉的时候要拔座机、关手机,在熟睡的时候突然惊醒是最伤神的。这种贼风,这种虚邪更厉害。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第一要“避之”。不是去正面迎对它、征服它、改造它,而是要躲避它;第二要“有时”。虚邪贼风侵袭人体是有时间规律的,我们可以通过时间计算法来计算出哪种能量会在什么时候对人体产生危害。 虚邪、贼风都是健康的大敌,那怎样才能做到“避之有时”呢?虚邪,在古代讲,是指五运六气。它是通过一...

  • 清明养生四个“防”养生尝鲜正当时

    清明养生四个“防”养生尝鲜正当时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清明”原本有天气清澈明朗,万物欣欣向荣之意。春天,从“立春”的春意萌发,到“雨水”的润物无声,又迎来“惊蛰”和“春分”的地气回升、雷声滚滚、蛰虫出动,如今到天清地明的“清明”,已历经两个月时间。 农历书中曰:“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时万物洁显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齐,故名也。”俗谚曰:“...

  • 《黄帝内经》藏气法时理论辨析脏腑疾病

    《黄帝内经》藏气法时理论辨析脏腑疾病

    基于《黄帝内经》时脏相关理论的脏腑发病规律探讨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时脏相关理论是基于天人相应的思想和五行生克、五行主时的象数学理论,将人体生理功能与自然发展的时间顺序相结合,从时间的角度来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预后、转归,其理论可以辨析预测脏腑疾病发生发展规律、指导临床用药之法,这种观点体现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天人合一”“五脏一体”的重要学术特点,具有原创思维理论意义,值得深入探讨与研究。《内经》时脏相关理论源于《素问·藏...

  • 从“非其时而有其气”谈防疫

    从“非其时而有其气”谈防疫

    “非其时而有其气”出自宋版《伤寒论》,是医圣张仲景对疫病原因的解释,疫病在《中医疫病学》中被定义为“一类传染性极强,可造成大面积流行,起病急,危害大,不论性别和年龄,其临床表现相似的疾病的总称”。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范畴,《说文解字》释“疫”:“疫,民皆疾也。”“疫”从“殳”,“殳”之甲骨文字形,象手持一种长柄勾头似的器具。《释名》言:“...

  • 冬至时节宜闭藏 冬季进补宜扶阳

    冬至时节宜闭藏 冬季进补宜扶阳

    “明知道身体弱,还要顶着寒冷锻炼,哪有不生病之理?”研究生时的同窗好友一直奋斗在心病科临床一线,近日,她连续接诊几位因晨练受寒而使心脑血管疾病加重的患者,不禁感慨一番。我想起每天早上出门都能遇到小区里晨练归来的老人,按时间算,他们出门之时天还没亮。已到冬至,中老年人抗寒晨练是否明智?其实早在中医古籍中就已给出明确答案。 冬至时节宜闭藏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

  • 熏香口噙两相宜 计时美容在香外

    熏香口噙两相宜 计时美容在香外

    熏香曾是宋代士大夫阶层热衷的“四大雅事”之一,是当时文化品位和精神生活的侧面写照。在《金瓶梅》中,香烟尽散西门家,居家用香的场景历历在目:书房里龙涎缭绕醒神,卧床边篆香旋曲催眠;患病后芸香芬芳除秽防病,取暖时沉速手炉驱寒香体……不论是节年祭祀、敬神祈祷、宴请宾客还是浴体玉肤、熏被香衣,所用的都是香饼、末香、线香、棒香、丸香、篆香、香皂等品类繁多的香材制品。 香饼:熏香口噙两相宜 从书中的描写来看,西门庆书房里焚的是龙涎香饼,桌上有专用盛香的盒子...

  • 芒种时节的养生要点

    芒种时节的养生要点

    芒种时节天气渐热,雨水丰沛,虽有“黄梅时节家家雨”的诗意景象,人体却不胜湿热之苦,因此顺时调整起居饮食,才能安然度过夏天的火热。 时·候 芒种,二十四节气中第九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此时,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芒种”二字谐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种”了。 时·气...

  • 附春日应时汤方五道

    附春日应时汤方五道

    广东人爱喝汤,不少人会在饭前来一碗汤,觉得喝下后整个胃都舒服了。坊间有“饭前喝汤,胜似药方”之说,认为饭前喝碗汤,既润胃又能先“垫底”,饭菜不易多吃,长久会更苗条、更健康。但也有人觉得饭前一大碗汤下肚,胃酸会大受稀释,可能会影响消化,认为还是饭后喝汤对胃更好。 你平时习惯饭前喝汤还是饭后喝汤?为什么?这真的有讲究吗?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专家为您一一解读。 疑问 饭前喝还是饭后喝更健康? 这个春节,到温暖的广州来过年的北方...

  • 唐宋时期食治的嬗变

    唐宋时期食治的嬗变

    食治是指利用不同的食物来影响整个机体的功 能,使其获得健康或治愈疾病的一种手段或措 施 [1 ] 。唐代以前与食治相关的著作虽有数十种之 多,如 《药论 》《食经 》 《汤液经》等,但大多亡 佚,其名仅存于历代目录书中。唐宋时期,食治著 作大量涌现,使食治理论日臻完善,从而成为中医 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千金方 》 《外台秘要》 《太平圣惠方》三部 大型综合性医书均为首列理论,次列方药,以证统 方,以论系证,系统完备,且收采广博,卷轶浩 繁,能较好地反映唐至北宋初年的医疗水平,故本 文以这三部著作为中心进行考察。...

  • 无症可辨时应详参四诊洞察细节

    无症可辨时应详参四诊洞察细节

    临床中经常遇到高血压、脂肪肝、乙肝病毒携带者、不孕不育等患者,问诊时他们常说“没有任何症状”。有些医者认为无症可辨的情况下,可以西医诊断、中医治疗。笔者认为,诸病于内,必形于外,如详细进行四诊,一般会有症可查。以下举四则医案进行说明。 医案举例 案一 王某某,女,47岁,2018年1月20日初诊。患者2个月前B超检查显示中度脂肪肝,听说脂肪肝严重会导致肝硬化,故来寻求中医治疗。患者自述饮食、睡眠、二便、月经皆正常,舌质正常,舌苔薄白,脉缓有力。问及阴道分泌物是否...

  • 中医讲究天人合一 以时令蔬菜入汤

    中医讲究天人合一 以时令蔬菜入汤

    中医讲究天人合一,不仅生活作息要符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吃的东西也要顺应自然,当以时令食物最能养人。寒风一作,很多人最想立马可以喝到一口温暖滋润的广式老火靓汤。此时,如果以时令蔬菜入汤,那将会让这道养生膳食更加滋养。 萝卜:适合脾胃虚弱、易上火的岭南人 “所谓‘冬吃萝卜夏吃姜’,要说时令和当季的煲汤蔬菜,我首先想到的是萝卜。”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主任医师佘世锋在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医历来也有以...

  • 霜降时节的养生保健

    霜降时节的养生保健

    “霜降”的意思是霜降时天气变冷,露水结成霜。《二十四节气解》中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也就是说,霜降后气温逐渐变冷,开始结霜。俗语“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寒、燥是霜降时节的气候特点。寒气渐生,各地气温持续下降,此时人体容易出现感冒、咳嗽、腹痛、腹泻、关节疼痛等不适,需做好防寒准备。另外秋季燥气当令,也需注意润燥。民间有谚语“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可见霜降时节的养生保健尤为重要。 重视保暖...

  • 阳春三月 食笋正当时

    阳春三月 食笋正当时

    农历三月,春回大地,在一场“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后,春笋纷纷破土而出,此时正是尝鲜的好时节。 春笋洁白如玉,肉质丰嫩,清香爽口,味鲜美和纯正,营养丰富,历来素有“尝鲜无不道春笋”一说。以春笋作为主料的菜肴花样百出,品种繁多,在长江流域一带更是春季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佳肴,如苏州的“腌笃鲜”、镇江的“春笋烧鲥鱼”、杭州的“南肉春笋”、徽州的“问政山笋”等,无不令人称绝。下...

  • 大寒时节安度冬季 大寒食膳坊

    大寒时节安度冬季 大寒食膳坊

    大寒(Great Cold),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每年1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时为“大寒”。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这时寒潮南下频繁,是我国大部地区一年中的寒冷时期,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 大寒时节,人体的阴阳消长代谢相当缓慢,故养生应着眼于“藏”。意思...

  • 小寒时节推荐几道养生食谱

    小寒时节推荐几道养生食谱

    小寒 村外野柳疏净,两岸却与云平。 寒鸦时起时落,有人河上划冰。 1月5日 星期四 农历腊月(大)初八 小寒 2017年小寒交节气时间 2017年1月5日 11:55:42 宜: 防寒保暖 慢跑、快走 吃腊八粥 小至 寒 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苏轼《浣溪沙·细雨斜风作小寒》...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