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期
-
针对时期 防治纠正延缓衰老
人体的衰老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全身性变化过程,是机体的内在因素起主导作用,并非疾病所致,而且整个过程在机体发育成熟后循序渐进,不可逆转。但是只要善于安排生活,注重老年保健,同样可以焕发青春活力,生活得更有意义。 衰老分为生理性衰老和病理性衰老。一般可以通过防治各种疾病和推迟衰老的过程,达到延长寿命的目的。早治病理性衰老和早防生理性衰老是实现此目的的必要手段。皮肤松弛、老年斑、老视眼、老年性耳聋、记忆力减退、原发性骨质疏松等均属老年前期征象,针对这一时期的防治原则应是早期发现,及早纠正,延缓衰老。 ...
-
针对不同时期的冻疮 分期治疗
不少人在寒冷的冬季倍受冻疮困扰,轻者局部发热、发痒、麻木,遇热加重;重者可出现红斑或水泡,破后可继发感染或造成组织溃疡、坏死。针对不同时期的冻疮,分期治疗,效果会更好。 症状较轻者,一般不需用药,每天用温水洗泡1-2次,局部按摩,或用生姜(干姜也可)、辣椒各适量,水煎,浸擦患部;或取白萝卜1个,先在火中烤热,切开后在冻疮及周围皮肤上摩擦,每次5-10分钟,每日数次。 症状较重但尚未破溃者者,可选用以下验方:(1)当归、肉桂各100克(均切片),红花、花椒、干姜各50克,樟脑25克(研细末),用95%酒精...
-
宋金元时期头痛诊疗思想分析
宋金元是国家重视医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政府 通过建立较为完善的医疗卫生机构、 组织编纂本草 及方书、 大量校勘古医籍、 发展医学教育、 提高医生 地位等方法, 造就了许多儒医相同、 精于临证的医学 家, 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 ] 。这一时期 各医家对头痛的基础理论、 病因病机、 辨证分型和临 床治疗等内容进行了深入探索和创新, 使头痛的诊 疗体系逐步形成规模。本文以宋金元时期医学古籍 为蓝本, 参酌代表性医家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简 要分析本时期头痛疾病的诊治特点。 1 头痛的分经辨证理论 张仲...
-
男性三个时期的中药调理
青春期祛湿热用茯苓、白茅根 青春期的男性最常出现的问题就是长痤疮,爱上火。此时,男性体内雄激素分泌水平增高、皮脂分泌活跃,加上求学阶段精神压力较大,容易生活不规律,因此更易发生痤疮、上火。 痤疮多因肺经热盛,或脾胃湿热引起。茯苓药性乎和,能起到利尿、祛湿、健脾的作用,而且不伤正气,可每日用 10克泡水饮用,或与猪苓、泽泻等煎水服用。白茅根能清肺胃之热,还可以凉血、清热生津,可直接泡水饮用。 中年解毒用葛根、白芍 30~55岁时中壮年男性,工作和生活压力都很大,忙于应酬,经常熬夜、喝酒。如果不注意调养,很容易...
-
明清时期的药膳食疗
明清时期,指朱元璋从1368年,建立明王朝至清代鸦片战争时止(公元1840年)这个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 公元1368年,元朝末年,农民革命,推翻了蒙古贵族的统治政权,朱元璋建立了明王朝。明朝初期,采取发展生产,开垦荒地,发展农业,大兴水利,扶植工商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政治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中期以后,纺织、冶炼、瓷器、印刷、造船等行业欣欣向荣,海内外贸易十分活跃。郑和七次下南洋,与 30多个国家进行贸易交往,促进我国与海外各国的友谊。明朝后期,欧洲出现了资本主义国家,不断侵人我国,他们还派传教士进入我国...
-
宋元时期的药膳食疗
宋元时期,是指从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兵变、建立宋王朝,到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不久攻占大都、元朝复灭这一时期。 宋金元400年间,大兴水利,开荒垦地,不断更新农具,培育优良品种,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科技、医药有了新的发展。 在宋代印刷的发明与革新使书籍的刻印变得方便,医学书籍出版较前代大大增多。与此同时,由于时代的变迁,科技水平的提高,在临床上又不断发现新药和新的食疗方法,原本草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宋朝政府下令,在整理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重新编订《开宝本草》、 《嘉佑本草》、 《图经本草》。这些本草由...
-
汉唐时期的药膳食疗
汉唐时期,是指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秦王朝以迄隋唐这一段历史时期。这个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经济、技术、国力较前代有了很大进步。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文字,统一了度量衡名称和单位,统一了货币、法律、服装、历法等,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焚书坑儒虽对古代文化破坏严重,所幸的是医学、天文学、农学等方面书籍被保留下来。食疗方法上对前代的传承也没有中断,相反,由于交通发达,少数民族地区的中药材,如麝香、羚羊、犀角和海南的龙眼、槟榔等,陆续被内地医生采用;东南亚国家的药材,也不断运来我国,既丰富丁...
-
上古时期中医养生发展史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如果从原始群居的猿人算起,已经历了近两百万年的漫长过程。到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的夏代,即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建立以前,大概可分为原始群、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等几个历史阶段。在这个时期内,为了生存和发展,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地认识了自然界,并通过自己的劳动,努力创造条件,以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维持自己的生存与种族发展。他们懂得了创造简单工具去寻觅、猎取食物以充饥;择居处、筑巢穴以避风寒、防野兽;存火种以照明、御寒、熟食;以及用语言、舞蹈等方式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等...
-
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分为三个时期
中医药进入国际标准体系的三大渠道(ISO、WHO、WFCMS等国际组织)均已打通,三个渠道根据各自不同的定位与职能,出台了一批国际标准,并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业界对国际标准化工作意识增强,各国中医药从业者对中医药国际标准的制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涌现出了一批懂业务、熟悉游戏规则、语言流利、沟通能力强的工作骨干,专业团队初步形成。特别是2015年6月4日在ISO/TC249第六次年会上,中医药(TCM)被确定为ISO/TC249正式名称之后,标志着中医药国际标准化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在新形势下,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的特点...
-
从森立之《攷注》看日本江户时期稿本医书及价值
基于特有的历史背景及社会环境,以及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崇尚,有史以来,日本保存了大量中国书籍、药品、文物等,客观上对保护、传承中国文化发挥了作用。近年来,日本国立图书馆以及多数大学图书馆将所藏中国文献逐渐在网络公开,方便读者查阅及研究。 日本一直热衷于学习、研究中国古代文化,而且持续千数百年,实属一种罕见的历史现象。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鼎盛时期,尤其中后期,研究水准可谓登峰造极,硕果累累。江户后期至明治初期,随着西学东渐加速,汉方医学与其他文化同样发生方向性改变。尽管优秀的汉...
-
唐宋时期食治的嬗变
食治是指利用不同的食物来影响整个机体的功 能,使其获得健康或治愈疾病的一种手段或措 施 [1 ] 。唐代以前与食治相关的著作虽有数十种之 多,如 《药论 》《食经 》 《汤液经》等,但大多亡 佚,其名仅存于历代目录书中。唐宋时期,食治著 作大量涌现,使食治理论日臻完善,从而成为中医 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千金方 》 《外台秘要》 《太平圣惠方》三部 大型综合性医书均为首列理论,次列方药,以证统 方,以论系证,系统完备,且收采广博,卷轶浩 繁,能较好地反映唐至北宋初年的医疗水平,故本 文以这三部著作为中心进行考察。...









